
资产证券化申报材料(可编辑).docx
15页资产证券化申报材料第四篇:资产证券化选择切入论文 资产证券化(ABS)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又能够产生可预期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汇集起来,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资产中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再配以相应的信用担保和升级,将其转变成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证券的过程这些资产都具有质量和信用可被准确评估、有担保、能产生可预见的现金流等必备特征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优点突出的新兴工具,已经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这其中被争论得较多的是关于资产证券化的切入点的选择,即应该从哪一类资产开始进行证券化笔者认为,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应该以基础设施收费项目证券化为切入点 一、证券化的标的资产的四大要求 要讨论从哪一类资产开始进行资产证券化,首先要明确进行证券化的资产的要求从国外资产证券化的实践看,通常对证券化的标的资产有四个基本要求: 1.该类资产必须有一定的存量规模,这样才能形成具有相似条件的资产组群,才能有效构建资产池进行信用担保和信用升级 2.必须有可预期的稳定的现金流的资产当ABS的现金流出为既定时,若其现金流入不稳定甚至“断流”,那么ABS的发行人或担保机构就不可避免地面临支付风险甚至支付危机。
3.资产必须具有可重组性资产证券化的本质要求组合中的各种资产的期限、风险、收益水平等基本相近 4.资产的信用等级要十分明确,即必须有明确的担保支持 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还不能成为资产证券化的切入点 目前占据主流观点和实践得最多的是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不可否认,住房抵押贷款由于其收益流稳定、风险相对较小、发展潜力大等一些自身的特点存在着优势,但它同样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限制条件,这些限制条件的改善还需要一定时间,将之作为我国实行资产证券化的切入点,为时过早 (一)我国住房抵押贷款的存量规模限制了进行证券化的可能性 一类资产要进行证券化,第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该项资产要有一定的规模而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虽然在迅速发展中,但是目前市场仍然较为狭小在我国,截止 2000年末,各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余额为3212亿元人民币,仅占当年各项贷款余额的3.23%,其差距可见一斑我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有限的规模限制了资产池的构建,不利于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资产证券化 (二)商业银行进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要求并不迫切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规模小,并且作为商业银行的一项新业务才起步不久,占总贷款的比例偏低,还不至于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构成威胁。
更重要的是在目前各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中,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相对于其他资产还属于优良资产各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了构造一个良好的资产负债比例结构,在其他资产质量相对较低的情况下,银行还想通过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这块资产创造效益,优化结构而资产证券化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规避风险,释放资本,以从事具有更高边际收益的项目如果仅仅是一次性售出,又无好的投资项目,则实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不但不会增加其总收益,反而会减少其绝对收入因此,商业银行在这种资金充裕但贷款项目又缺乏的情况下对其住房贷款实施证券化,缺乏经济效益 (三)我国住房抵押贷款业务缺乏经验,有待完善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业务才刚刚起步,银行发放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操作还处于试验阶段,缺乏经验,没有形成统一的贷款标准和贷款格式尽管人民银行下发了统一的个人住房贷款办法,但各地、各银行之间的情况不同,在具体操作中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标准化的住房抵押贷款体系 三、银行不良资产仍不能成为资产证券化的切入点 银行不良资产是指银行不能按时、足额得到利息收入和收回本金的资产资产证券化曾经一度被看为解决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良药因为资产证券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提高了资产的流动性,正好解决我国银行不良资产比例过高的问题,因此很多人建议从银行不良资产着手进行资产证券化。
但是,资产证券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前提就是能在未来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的现金流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是否能产生符合需要的现金流,可以从其产生根源来分析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些非银行本身的、历史的和体制的因素更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一是国有企业改革滞后,过度负债经营,效益低下;二是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相混合,使得在利润目标与宏观调控目标矛盾时舍弃前者而取后者;三是在政府管理经济的前提下,政府职能错位,干预银行贷款,而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按行政区域设置分支机构客观上又为这种干预提供了条件从这些原因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相当一部分银行不良资产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并经过长期的“沉淀”已经没有什么价值,也根本不可能产生现金流;剩下的一部分尽管还可能产生收益,但也因国有企业效益连续下降,能否产生稳定的收益流量最终还取决于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进程以及该进程中复杂的企业资产重组效果因此可以说,银行不良贷款能否产生未来现金流或者产生多大的现金流,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不稳定性,我国银行的不良贷款基本不具备产生稳定的、可预见的持续现金收入的条件 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多为不良贷款,这些贷款的期限、坏账风险、收益水平各异。
复杂的成因导致组成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的各种贷款不仅期限差异很大,而且风险、收益水平也参差不齐如果把这样一批各方面条件差异很大的资产组合在一起,势必会造成信用评级和风险定价的困难,也不利于投资者全面、准确地把握其投资风险和投资价值 进行证券化的资产应该为抵押、担保资产但我国1996年以前银行的贷款大部分是无担保、无抵押的信用贷款,即没有与某笔贷款合同相对应的确定的企业资产这样的纯信用贷款并不适合进行证券化 从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状况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银行不良资产很多方面都不符合资产证券化的标的资产的条件,选择以银行不良资产进行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切入点也并不可行 四、选择基础设施项目作为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切入点 (一)选择基础设施项目作为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切入点,有其必要性 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一般而言,经济起飞阶段基础设施投资至少为总投资的25%,基础设施发展的超前系数应在O.5—0.8之间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基础设施投资约为总投资的13%,发展超前系数停留在0.1—0.3之间,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基础设施已成为制约经济高速增长的“瓶颈”,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资已经迫在眉睫。
但多年以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依靠政府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存在着投资主体单 一、融资渠道较窄、市场配置机制和财政杠杆机制缺乏等问题,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特别在中、西部地区更为突出而且,我国实行5年积极财政政策后,财政支出增长率已接近GDp增长率的3倍,财政资产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增长空间有限,而政府为主的投融资模式在争取银行贷款方面也日益表现出局限性因此,通过资产证券化这种方式,将一些收费稳定的基础设施的未来收益转变为现在的融资权,将是解决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面临困境的有效途径 另外,通过证券化的方式进行融资,与目前运用得较多的BOT方式相比,有自身特殊的优势BOT方式是非政府资本介入基础设施领域,其实质是BOT项目在特许期的民营化,某些关系国计民生的要害部门是不能采用BOT方式的而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债券的发行期间项目的资产所有权虽然归SpV所有,但项目的经营决策权依然归原始权益人所长运用证券化方式不必担心重要项目被外商或民营资本控制除此之外,BOT方式的操作复杂,难度大ABS融资方式的运作则相对简单,它只涉及到原始权益人、特设信托机构SpV、投资者、证券承销商等几个主体,无需政府的特征及外汇担保,既实现了操作的简单化,又降低了融资成本。
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迫切需要引入新的融资机制,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进行融资既可解燃眉之急,又可以克服目前其他融资方式的一些不足之处,因此选择基础设施项目作为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切入点是必要的 (二)由于基础设施投资领域的一些本身的特点,又决定了从它开始进行资产证券化是可行的,有它的必然性 第一,基础设施投资领域最大的特点便是具有稳定的现金流入,能够形成证券化资产的有效供给基础设施建成后,由于具有消费的准公共物品性、经营上的自然垄断性等特点,导致了其经营期间的现金收入流相对稳定而资产证券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前提就是能在未来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的现金流基础设施投资领域的特点正好符合这个要求,克服了银行不良资产难以解决的毛病 第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规模较大我国是一个经济迅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每年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都有大规模的投资,将这些项目进行资产证券化完全可以形成足够规模的相似条件的资产组群 第三,由于基础设施项目运营期较长且遵循一定的自然和生活规律,一般而言贷款期限和风险均比较稳定因此在构建资产池时,组合中的各批贷款的期限基本相近,风险、收益水平也能维持在固定的稳定水平。
它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建设,因此容易得到政府的支持和获得政府担保,能实现较为明确的信用等级 (三)我国已经有了部分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经验 在目前我国进行的资产证券化实践中,已经拥有了不少成功的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试点经验例如:1995年铁道部利用收入超过300亿元现金流量的“铁路建设基金”为偿债担保,顺利实现了发行债券筹资1996年8月,珠海市以交通工具注册费和高速公路过路费为支持发行两批共2亿美元的债券,利率分别高出美国国库券250个点和475个点,由摩根士丹利安排在美国发行,分别获得了Baa3和Bal的评级和3倍超额认购以上两次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试验都取得了圆满成功,为我国大力开展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如果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从住房抵押贷款起步,将会面临存量规模小以及住房抵押贷款市场本身发展不完善的困境,未免为时过早;如果从银行不良资产开始进行资产证券化,又因不良资产难以满足证券化标的资产的要求而不可行如果选择基础设施项目作为进行资产证券的切入点,应该是一个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现实选择 第五篇:资产证券化操作实务 一、资产证券化基础知识 1、资产证券化的定义 资产证券化(AssetSecuritization),一般是指将原始权益人/发起人不易流通的存量资产或可预见的未来收入构造和转变成为资本市场可销售和流通的金融产品的过程,是一种以资产信用为支持的,重新包装现金流的高级投资银行技术(repackage the cash flow into the tradable securities),属于以资产信用为支持的直接融资模式。
破产隔离、有限追索是传统资产证券化的主要法律目标 2、资产证券化的重要性 资产证券化被认为是“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重要手段,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对资产证券化发起机构而言,是一种新的融资手段、一种资产管理的高级手段、一种风险管理的新工具 3、中国资产证券化的操作模式概述 目前,中国资产证券化主要有如下四种操作模式:(1)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审批监管的信贷资产证券化;(2)证监会监管的证券公司、基金子公司资产证券化(资产支持专项计划);(3)在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注册的资产支持票据(ABN);(4)保监会监管的项目资产支持计划 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操作模式 1、信贷资产证券化概述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指在中国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机构,将信贷资产信托给受托机构,由受托机构以资产支持证券的形式向投资机构发行受益证券,以该财产所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