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晋时期经济.doc
9页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及其成因(在课本基础上更为细化)(1)江南经济开发,经济中心开←← 南方相对安定与北民南迁2)北方发展相对缓慢,经济反复破坏与恢复←←北方战乱频繁3)庄园经济恶性膨胀←←士族制度盛行4)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 佛教盛行5)民族经济交流加强←←民族大融合6)商品经济水平低←← 农民奴婢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归纳:南北朝时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三股强劲的推动力)(1)局部统一实现(黄河流域四次统一);(2)民族融合加强(孝文帝改革);(3)南方经济发展,南北经济联系加强一.江南农业的开发1.表现(概况):(1)地域广(江东——长江流域——岭南闽江);(2)品种多、产量高;(3)不平衡(三吴地区、洞庭湖、鄱阳湖、成都平原)不平衡”主要是地区差异明显:发展很不平衡,三吴地区最发达,“两湖一平”重产粮三吴地区:吴郡、吴兴和会稽三郡,即苏南和浙江绍兴一带)2.影响:为隋朝的统一奠定基础;推荐精选也是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原因;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3.原因:(1)北民南迁(劳动力、工具、技术); (2)民族融合(民族条件);(3)政策重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统治政策);(4)南方战乱少相对安定(政治前提);(5)江南地区水热资源丰富(自然条件)。
二.北方农业恢复与发展1.特点:(1)行业:农耕缩小,畜牧扩展2)生态:因过渡开垦导致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2.表现:技术进步(翻车、犁耕);兴修水利(曹魏、北魏);开发边疆(河西、辽东)三.手工业的发展1.特点:门类一致;品种丰富;产量增加;技术进步2.概况:(1)纺织:魏织造机构;吴八辈之蚕;蜀锦2)冶炼:相州军刀;百炼钢;灌钢法3)能源:南北朝开始用石油、天然气推荐精选(4)制瓷:白瓷产生,为制瓷业开辟广阔前景5)造纸:纸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洛、长、建、扬是中心四.商业的发展1.总体:有破坏有恢复2.北方:有所恢复(战乱多)3.南方:相对活跃(战乱少)五.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生活——民族交融,胡汉互化南方主食稻米;北方盛行面食;蜀汉发明了馒头,北魏人已会炸油饼,胡饼成为内地人喜食之物;三国以后,饮茶之风开始盛行;南方士大夫盛行宽衣博带;北方盛行胡服;南方流行穿屐(木底鞋)和芒屩(草鞋);北方多兴穿靴 难点解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1.渐进过程:(1)西晋末年南方经济上升; (2)东晋南朝时打下经济;(3)安史之乱后开始南移; (4)五代十国时继续南移;(5)南宋时南移完成。
2.有利因素:(1)社会环境; (2)劳动力与技术; (3)政策因素;(4)都城迁移; (5)自然条件士族: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士族以外的地主称为庶族士族形成于汉魏之际,西晋时得到巩固,东晋时达到鼎盛,南朝时逐渐衰落士族的社会地位,不因政治地位的升降受到影响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享有特权东晋末年以后,士族在奢侈腐化中开始走向衰落,庶族代之而起推荐精选士族庄园经济:庄园主占据许多山、田,河流等,雇佣大量农民从事生产,农民需交地租等沉重的赋税负担该经济是南北朝时期的主要经济形式之一推荐精选一、科学技术的进步1.数学:①刘徽:魏晋时的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②祖冲之A.精确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欧洲早近一千年B.为《九章算术》作注,又著《缀术》等书,对数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C.运用岁差原理,测出一回归年的时间,与现代科学测定的数字只差50秒D.还以十万分之一的误差计算出了“交点月”的数字E.他发明的“千里船”,据说能日行百里2.农学:①北朝贾思勰,潜心研究农学,著述了《齐民要术》;②《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旱最完整的农书。
3.地理学:①裴秀A.西晋裴秀,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图学家B.他绘制出《禹贡地域图》,还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原则②郦道元A.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B.《水经注》文笔雄拔俊秀,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学的优秀作品推荐精选二、玄学的兴起1. 原因:一些士大夫为了逃避现实,崇尚空谈,标榜虚无玄远,名为“清谈”2. 时间:魏晋之际3. 特点: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奉儒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庄子》为经典,称为“三玄4. 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5. 代表人物: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等6. 影响:给两汉以来僵化的儒学以新的解释,从而推动了中国古代思辩哲学的发展老庄哲学本是一种乱世的产物一种对于政治压迫、人生摧残、道德束缚过甚的反动他们所要求的是清静、逍遥、自由与平等他们看不惯也受不住一切人为的法度与物质的文化和那种虚伪的忠孝仁义的道德观念他们理想着回到原始无争无欲的自然状态中去追求真实的人性与人情他们意识上积极地反抗现实、批评现实但行动上却是消极地逃避现实所以他们的学说只能解救一个人的精神对于政治、社会的改革、民生的救济却毫无用处。
但在当时那样的乱世这种玄学思想和学说却极易被人们接受因为当时人们的理想与愿望都难以实现因此他们都寄希望于玄学从而也激发了士大夫、读书人个体的自觉人性的觉醒 )三、道教、佛教的传播与反佛1.道教的改造与发展①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②葛洪是一位道教理论家、炼丹家,也是一位医学家他写的《抱朴子》涉及许多化学知识,在我国古代化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③萧梁时,道教经典增多,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2.佛教的盛行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教义为穷苦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也适合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因而迅速传播②当时出现许多名僧,如法显等法显的《佛国记》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③伴随佛教而来的西域、印度文化,在语言、艺术、天文、医学等许多方面,对我国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3.佛教盛行的危害①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剥削压迫,安于现状;②统治者广修寺塔,施舍钱财,浪费了人民的大量血汗;③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人手和税收,农民负担推荐精选加重。
4.反佛与灭佛①范缜在《神灭论》一文中,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也就消失《神灭论》的反佛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重大发展②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从加强统治出发,曾先后两次灭佛③北周武帝利用灭佛增加劳动人手和财政收入,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但焚烧佛经、捣毁佛像,也使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三、承上启下的文学1.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大变动,丰富了文学的内涵个体意识的觉醒政局不稳,政权更迭频繁,文人不得不弃政从文,文学创作上更多的关注自我,表现出强烈的个体意识这更迭一时期的文学,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诗歌完成了古诗从四言、五言、骚体到七言诗的过渡,涌现了一批杰出诗人志怪小说兴起受玄学和宗教传播的)2.建安文学①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诗人,以所见所闻及亲身经历,写出的诗赋,史称“建安文学”②“建安文学”的代表作有曹操的《篙里行》、王粲的《七哀诗》和蔡文姬的《悲愤诗》等3.陶渊明与田园诗①东晋诗人陶渊明向往农村生活,一生中写下许多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的田园诗②他的《归园田居》《桃花源诗》尤为著名。
4.山水诗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开始兴盛②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是山水文学的代表作③与谢灵运同时代的鲍照的代表作有《拟行路难》等,对后世影响较大5.南北朝民歌①南北朝时期,一种新的乐府诗即民歌大为盛行②南方民歌的代表作有《采桑度》等;③北方民歌最有名的是《敕勒歌》《木兰辞》等四、大放光彩的艺术1.书法艺术的形成与发展①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著名学者蔡邕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②曹魏的钟繇,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这是汉字书法的一种进步③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世称“书圣”,代表作有《兰亭序》《黄庭经》等其子王献之书法造诣也极高,与王羲之合称“二王”④东晋女书法家卫铄,世称卫夫人,她师从钟繇,得其真传王羲之曾随卫夫人学习书法王羲之之妻郗璿,也是一位书法家⑤因北魏碑志艺术最有代表性,人们习称这种书体“魏碑”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推荐精选法艺术的精品2.绘画艺术成就①魏晋南北朝的绘画,往往带有宗教色彩②三国时的曹不兴是我国佛像画的始祖③东晋顾恺之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画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3.石窟艺术宝库①魏晋以后,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寺遍布南北各地②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等,后来成为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4.音乐与舞蹈艺术①直接从西域引进了《龟兹乐》《疏勒乐》《康国乐》,异域传来的天竺乐、扶南乐、高丽乐等,也很流行②舞蹈在这一时期带有明显的民族融合色彩,有名的舞是《大面》和《城舞》③《大面》又称《兰陵王入阵曲》《大面》舞对后世戏剧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推荐精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