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翁飞讲稿111.doc

28页
  • 卖家[上传人]:
  • 文档编号:41760184
  • 上传时间:2018-05-3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99.50KB
  • / 2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中国近代史上的李鸿章中国近代史上的李鸿章引引 言言19 世纪下半叶,中国正处于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动荡、大分化、大转型时代在世界一体化的过程中,它被西方列强用鸦片贸易,洋枪大炮和不平等条约敲开了门户,传统的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的社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受到了无情的破坏,封建末世所郁积的各种矛盾,以太平天国运动的形式得到了总爆发而代表相对先进生产力水平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却又用极其野蛮和侵略的方式,企图使中国沦为世界资本市场的殖民地和附属国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各种矛盾错综复杂这样一种局面,用我们今天要讲述的主人公李鸿章的话来说,就是“三千年一大变局” 正是在这样一个亘古未有的大变局当中,机遇和挑战并存,思潮纷呈,流派林立当时社会上各个阶层、各种身份的中国人,纷纷提出形形色色的说法和方案,试图探寻出一条富国强民的理想道路这时,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和国内太平天国运动,一个新兴的统治阶级的改革派——洋务派,从清王朝的统治集团高层产生出来他们接过儒家传统的经世致用的旗帜,提倡和标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力图挽封建末世的狂澜于既倒这样一个改革派,也可以称之为封建末世的“补天派” ,他们虽然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但是只停留在器物革新的层面上,无法触动封建社会体制的根本痼疾。

      当然,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客观条件所制约,而改革本身就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演进过程在这个第一个层面上,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第一个层面上,是以龚自珍、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所谓我们讲的“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人物,他们翻译了一些著作,跟西方打了一些交道,但是没有进行近代化的实践而近代化的实践是从洋务派的领袖们开始,他们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当大的一部分权力,在19 世纪下半叶的早期改革舞台上,能够将龚、林、魏这些先驱人物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付诸实践,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众多改革派里的主流派后面还有一些早期改良派,但也依附于洋务派第三波就是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再后面第四波就是孙中山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大致是这样一个过程当时在洋务派内部又分成很多的派别和集团,一般我们称为五大集团比如2说中央的奕訢、文祥集团,是满族亲贵,他们也倾向于改革,倾向于要和列强打交道,不是闭关自守地方的曾国藩、左宗棠两个湘系集团,还有后起的张之洞洋务集团,张之洞本人是从清流变为洋务再就是第五个,也就是我们说的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是这五大集团里面实力最强、兴办洋务成效最大的一个李鸿章可以说是一个伴随着近代洋务——近代化潮流产生,并与其命运相始终的标志性人物,他也是一个近代化道路的早期探索者。

      他的所作所为,不论成败如何,都是为了应对时代大变局而进行的强国富民的探索和尝试李鸿章生平简介李鸿章生平简介下面我简单讲一下李鸿章的生平李鸿章出生于 1823 年 2 月 15 日,去世于1901 年 11 月 7 日,本名章铜,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号文忠,李文忠公由于他在兄弟六人、姐妹二人当中排行老二,所以合肥民间称他为“李二先生” 李氏先世本姓许,明季避难由湖口迁到合肥到了许迎溪,他和李氏姻亲的九世祖李心庄相善,心庄无子,许家便将次子许慎所过继给李家,改姓李李家世代耕读为生,到李鸿章高祖的时候,才勤俭成家,有田二顷所以当年有一位专家老先生,到合肥来作《李鸿章传记》资料调研的时候,他第一句话说,李鸿章出生在大官僚、大地主家庭我说这个不对,后来给他看了家谱,他们家十几口人才有田两顷,也就是个上中农的水平他家一直与科举功名无缘,直到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道光十八年(1838 年)考中进士,李氏一族才以科甲奋起,遂为庐郡望族李鸿章少年聪慧,1843 年就入选了优贡,当时是县学府学的第一名20 岁那年,李鸿章来到北京,因为他的父亲在北京做刑部郎中,让他来参加北京的举人进士考试,安徽的科举名额太少,所以他到北京来考,他父亲是京官,可以寄居身份(寄籍)参考,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高考移民。

      在赴京途中,他写下了著名的《入都诗》十首有后人评价说,一生事业都写在这几首诗里了最有名的、也是他的寓言诗:“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 ”诗的气势很磅礴他要“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 ”他要访的京师有道人是谁呢?就是他父亲的同年曾国藩由于科场顺利,他的师承渊源实际上三支,三个脉系第一支他的乡间老师和他的家教,第二支是他父亲的同年,他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曾国藩3为老师,第三个是他科举的老师,他的科举主考官是潘世恩,面试官是太老师翁心存,也就是翁同龢的父亲因为翁心存的学生孙锵鸣,是李鸿章那一届进士科——丁未科房考的主考官,当时李鸿章所在那一房,考中的只有两位,一位是李鸿章,一位是沈葆桢丁未科虽然人才济济,但孙锵鸣这一房只考中了李鸿章和沈葆桢两人,不由得牢骚满腹据说翁心存对孙锵鸣说:“你先不要发牢骚,把这两个学生带来让我看看 ”于是李、沈二人在孙锵鸣的带领下,前往拜见了这位太老师翁心存有一大特长,就是擅长“风鉴之术”——也就是很会看相他首先上上下下打量了李鸿章几眼,就大惊失色地说道:“此人将来的功业在我辈以上 ”接着又看了看沈葆桢,又说:“这将来也是一个名臣,定会封疆。

      你这一房考中的人虽少,但有了这两个,还有什麽可遗憾的 ”这是夏敬观在《学山诗话》里绘声绘色描述的一段最后李鸿章和沈葆桢,分别担任南北洋大臣沈葆桢是著名爱国人物林则徐的女婿,两位名臣是同房、同科、同年,也是历史机缘李鸿章他自己一生总结: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因为他自从 1847 年考上了进士以后,只有 24 岁,当时安徽省籍最年轻的翰林公,可以说,他在官场上一路扶摇直上,在晚清舞台上纵横捭阖 40 年其实在他这纵横捭阖的 40 年当中,国际形势十分险恶,列强侵略中国,步步紧逼,中外交涉频繁,战火连绵,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国社会一方面在外国列强的侵略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另一方面又开始萌生了具有近代性质的各种新因素这是一个充满多变,充满苦难和抗争的社会转型时期李鸿章在中国近代的这个转型时期,他所做的事,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教五大领域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说,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关键人物之一,是一个伴随着洋务——近代化潮流而产生的标志性人物一、军事统帅李鸿章一、军事统帅李鸿章李鸿章以军旅起家李鸿章的军事生涯是从办团练起步的,但真正让他在军事领域施展抱负,并成为他整个政治事业基础和支柱的,一是组建淮军,二是创一是组建淮军,二是创办北洋海军。

      办北洋海军4组建淮军组建淮军早在李鸿章从举人到进士这个考试的两年期间,他在随曾国藩学习经世之学,因为曾国藩自己号称是“桐城门人” ,他在姚鼐的义理、词章、考据三条治学标准之上,又加了一条:经济经济这个“经济”不是今天讲的经济学,而是经世致用之学李鸿章这时帮他编了《经史百家杂钞》 ,作为他经世致用的这样的一种手段那么在那个时候我们看到,清王朝已是积弊丛生,天下即将大乱,当时他们就在今天北京的报国寺,也就是过去的慈恩寺,曾经是明代顾炎武居住的地方,因为顾炎武是要致用报国的,后来改称报国寺所以他们在这里研讨,明确的提出要以经世之学,来对付天下大乱之变1851 年太平军起事,1852 年曾国藩就回乡办团练,当时他在家守孝,所谓“墨絰从戎” ,练起了湘军1853 年初,李鸿章当时在翰林院当编修,一天在琉璃厂旧书店买书,碰到家乡人告诉他,你还在看这个劳什子,你应该赶紧回家,家乡已经势同水火了所以他回住处以后,连夜找他的乡前辈吕贤基,当年还有一个乡前辈王茂荫,两个都是侍郎吕贤基可以上奏给皇帝,于是他帮吕贤基起草了洋洋数千言的一道奏折,咸丰皇帝一看,写得很不错,特别高兴,就召吕贤基上殿,讲你是我的股肱爱臣,就派你回家办团练吧。

      吕贤基是一介书生,根本无兵,无兵无钱,回家一说,家里哭作一团李鸿章早晨前来打探消息,吕一把抓住李鸿章说,你算是害苦我了!我相信你,让你帮我写奏章,现在皇上让我回去办团练,我也拉着你一块去,这样就拉着他一块回安徽了在这个过程当中,李鸿章利用乡间的一些资源办团练合肥当时的地方团练很多很乱,李鸿章办的团练在东乡,叫官团,是由官府名义组织、资助的;而西乡像刘铭传、张树声、周盛波他们办的团练,叫民团,民团没有国家政府给他粮饷,自己结寨自保在这个过程当中,李鸿章也立了几件功劳,比如说夺回了一次庐州城,但是遭到他的恩师兼座主、当时的安徽巡抚福济排挤福济是个满人,他曾是李鸿章科举主考的副考官,妒忌他,功高震主嘛!就叫他回家为他前年病故的父亲补行守孝到了 1858 年,太平军打下三河,三河大捷,接着又攻下了庐州,湘军主力精锐李续宾部六千人被全歼,元气大伤李鸿章在合肥呆不下去,辗转来到了正在江西作战的曾国藩大营,当了曾国藩的幕僚当然,曾国藩对这个学生是比较了解的,一方面他认为李鸿章很有才气,另一方面又觉得他是志大5才高,桀骜不驯,所以经常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他比如说,李鸿章爱睡懒觉,在祁门大营的时候,曾国藩每次必须要等上百个幕僚在一起一块吃早饭,他仗着自己是曾国藩非常得意的弟子,经常迟到,有一次迟到了足足一个时辰,一大院子人都在等他,然后大家都在低着头吃饭,吃完了以后,曾国藩就两眼瞪着他:少荃我告诉你,我待人唯一个“诚”字,如果你这样不遵守纪律的话,你以后就不要来了。

      李鸿章也很要脸,从此以后不敢迟到他亦步亦趋的向老师学习,包括每天早上起来练书法,每天踱步,早起晚睡,久而久之,惟肖惟妙,从形似到神似,从而也养成了非常好的生活习惯所以曾国藩评价他:少荃于公牍,就是写公文报告,大有过人之处,将来青出于蓝,而未可知当然李鸿章也确实是很能干,有一次,曾国藩因为老打败仗,写奏折:“臣屡战屡败” ,李鸿章过来提笔一改:“臣屡败屡战” ,一笔之倒改,就把曾国藩湘军那个不服输的气势写出来了还有一次,当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时候,曾国藩召集很多将领来提议,因为朝廷下旨要调曾国藩湘军入京,最好是最能打仗的鲍超霆军,曾国藩讲我正在打安庆的关键时刻,我怎么能分兵入京呢?李鸿章就跟他讲,你想不入京,就跟朝廷说,我要派最能打的鲍超过去,但鲍军军纪很差,管不好的话就会引起麻烦如果你一定要让湘军入京“勤王” ,我就和胡林翼我们自己率军赴京这时当朝的汉族大僚如祁寯藻这些人就对咸丰皇帝说,曾国藩一入京,就等于节度使入京,那就是安禄山了,很怕他去所以朝廷最后没让他率军入京随后李鸿章还推断说北京不会有事,列强不会久占京城,他们只是压迫朝廷获得利益,最后肯定是金帛议和所以在外交局势和国内局势的判断,李鸿章当时都是最有眼光的。

      包括与胡林翼预测曾国藩一定会当上两江总督,节制四省因为曾氏十多年不当封疆大吏,没有实际的地方财税权,所带的湘军是没有地方供给的,只有当上封疆大吏,才有筹集粮饷、发展湘军的能力后来他刚当上两江总督,节制四省军权,朝廷又一再叫他东下,他打安庆都很困难,怎么再去打南京呢?所以曾国藩只有往南边,跑到祁门去了,这是故作移军姿态但祁门地处万山之中,地势如釜底,像个锅底李鸿章说这是个兵家所说的“绝地” ,你不能去,要么北上淮扬,要么顺江而下你现在这是下策,但是曾国藩不听,然后还派了李元度到徽州去打前站李元度是典型的“好为大言”的文人,不懂军事也不熟悉地方,结果刚到徽就一6败涂地曾国藩又要李鸿章草拟奏折,弹劾李元度李鸿章辩解说李元度带勇非其所长,但为人忠心,老师你以前在樟树镇、靖港,两次战败跳水,都是李元度把你救起来这次是你老师用人不当,所以“门生不敢也不愿拟稿” 曾国藩气呼呼的自己拟稿参劾了李鸿章说:既然如此,门生留在这里也没有什么用了师生二人就闹翻了李鸿章离开湘军幕府 50 多天,最后还是胡林翼把他劝回来,说:试看日后之天下,离开曾公,谁能帮你有更好的晋身之阶劝回来时,湘军已经建了东流大营,开始攻占安庆。

      李鸿章随即帮助曾国藩制定进攻战略、并采取招降纳叛等手段,把安庆攻下来这时候,李鸿章。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