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化常识表格解.doc
23页古代文化常识表解一、古代官职类别说明中央官职三省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六部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九卿又称九寺,“寺〞即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监谏官监官,代表君主监察各级官吏的官吏,大抵官名中带“御史〞的官职都为监察官;谏官,对君主的过失直言奉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汉有谏议大夫,唐增设补阙、拾遗文史官翰林学士,于唐初时设立,是皇帝亲近的顾问和秘书官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如此是侍奉皇帝讲读的太傅、少傅多作为皇帝对有功之臣的表彰,是虚职太史是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的官职,如司马迁、衡等人都曾任太史令;晋以后,修史之职归著作郎,太史专掌历法;唐宋后称修撰、编修等。
地方官职乡官包括乡老、亭长、里正等职县官一县之长为县令,明清称知县下设县尉、县丞、主簿、典史等职,分掌军事、文书、秘书、缉捕、监狱等工作地方官职州郡官汉的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称郡守,汉称太守属官有郡尉、监御史、督邮(巡察各县官吏的功罪)、主簿等汉代的相国相当于太守隋唐的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别驾、治中、长史、司马、参军(这些官职在东汉末开始出现)等唐中叶,司马一职常用来安排遭贬斥的官,如柳宗元、白居易等宋代州官称知州(欧阳修自称太守,其实是知州)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中央派员汉代设州,全国分十几个州,中央派官员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时,全国分十几个道,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又聚边境数州为一镇,设节度使宋代时,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转运使等官元代设省,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书中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清代的中央派员如此称巡抚、总督二、古代官场迁谪类别名称说明例句授官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官职或名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情表》)除拜官授职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封帝王授予功臣或子以土地、爵位或名号,授给官职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授任命,委任故授洹水尉《新唐书·朱敬如此传》)辟征召乃辟援与同县原涉为掾。
《后汉书·马援列传》)罢官罢罢免官职罢建安郡丞还家《宋书·郭原平传》)黜罢官或降职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书博鸡者事》)夺剥夺、削去官职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免免职遂免丞相勃,遣就国《汉书·文帝纪》)废废黜殷中军被废,徙东阳《世说新语·文学》)升官升升官,晋级而符独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进《后汉书·王符列传》)迁一般为晋升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夫《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拔提拔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与荆州书》)擢提拔,提升过蒙拔擢(《情表》)陟提拔,提升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贬官贬降职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路八千《左迁至蓝关示侄湘》)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楼记》)左迁贬官降职昔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游楼记》)调动改调换官职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记王忠肃公翱事》)迁平级转调而翁长铨,迁我京职《记王忠肃公翱事》)转迁调官职成祖即位,转左侍郎《明史·夏原吉传》)徙调动官职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衡传》)出京官外调永和初,出为河间相《衡传》)兼职行大官兼管小官的事于是拜俊太山太守,行大将军事《后汉书·俊传》)摄兼任他职俄检校郎中,摄吏部尚书。
《新唐书·杜如晦传》)带兼任官职为太傅长史,被弹;王即取作长史,带晋陵郡《世说新语·言语》)领地位较高的官员兼理较低的职务王子唏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段太尉逸事状》)代理权暂时代理官职绍定三年秋,权通判府《宋书·董槐传》)假临时代理官职武与副中郎将胜与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武传》)署代理或暂任官职望之以射策甲科为郎,署小苑东门侯《汉书·萧望之传》)辞官告老官吏年老辞官退休冬十月,晋献子告老《左传·襄公七年》)致仕辞去官职孝宽每以年迫悬车,屡请致仕《北史·韦孝宽传》)归田辞官还乡宫中无人,不如归田《晋书·密传》)乞身古代以做官为委身事君,故称请求退职为乞身时年八十,不任兵马,上疏乞身《东观汉记·况传》)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晏子春秋·外篇上二十》)三、古代称谓类别说明字号名、字古人有名有字,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名与字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如诸亮,字孔明;愈,字退之;轼,字子瞻古代尊卑等级森严,尊对卑称名,卑自称也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如此不能称名,只能称字,甚至连字也不能称。
别号往往是自取的,明确个人的情趣志向与爱好,如轼自号“东坡居士〞,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白自号“青莲居士〞此外,有时也以书斋名来作为号,如梁启超自称“饮冰室主人〞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按照一定的标准,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个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号有时也有私谥,是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亲友门人所加的,如渊明死后,颜延之为他作诔,谥为“靖节贞士〞尊称古人还常以官职爵名、籍贯郡望来尊称别人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王安石被称为王(王安石是人),愈被称为昌黎(只因昌黎氏是望族,实际上愈不是昌黎人)此外,唐代诗人常以排行相称,如元稹被称为元九谦称敬称谦称①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如愚、鄙、敝、卑、窃、仆等;②帝王的自谦辞有孤(小国之君)、寡人(少德之人)、不穀(不善);③官吏的自谦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④读书人的自谦辞有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佞、不肖等;⑤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辞敬称①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②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③对将帅的敬称是麾下;④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⑤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⑥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故,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⑦对尊长者或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特殊称谓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年龄的称谓①垂髫,(tiáo)指幼年;②总角,借指幼年;③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④束发,指男子十五岁;⑤弱冠,指男子二十岁;⑥而立,指三十岁;⑦不惑,指四十岁;⑧知天命,指五十岁;⑨花甲,指六十岁;⑩古稀,指七十岁;⑩耄耋(mào dié),指八九十岁;⑩期颐,指一百岁四、古代科举类别说明察举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如《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如《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他们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考试至明清时形成的一套完备而严密的制度先有院试,各地童生参试,三年两次,考取者为秀才,又称生员乡试、会试、殿试是正式的科举考试乡试三年一次,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合格者称“举人〞,已具备做官的资格,第一名为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的次年三月举行,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进士与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与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与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假如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假如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通俗地讲,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进士与第与第后称考官为座主、恩门,对座主自称门生同科与第的人互称同年例如: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训俭示康》)连中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有时也指进入国子监学习的监生例如:今诸生学于太学。
《送东阳马生序》)学校与教师古代学校有“庠(xiánɡ)〞“序〞“太学〞庠〞和“序〞是地方学校例如:又嘱学使俾入邑庠《促织》)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例如: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衡传》)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监(jiàn)生国子监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教学人员为教授、博士、直进、助教等例如: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送东阳马生序》)五、地理常识古代地理知识,包括地区名、政区名、山川关隘名、城市村镇名等一)地区名类别说明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例如: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赤壁之战》)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例如:亮兄瑾也,避乱江东《赤壁之战》)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例如: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群英会干中计》)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例如: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帝王万世之业也《过论》)指一带地区,古代为地项羽灭之后,把地分为雍、塞、翟三局部,故称三例如:城阙辅三,风烟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6.指崤(xiáo)山以东的地区例如:沛公居时,贪于财货,好美姬《鸿门宴》)有时“〞也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例如:多鱼、盐、漆、丝、声色。
《货殖列传》)7.分别指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的地区例如:将军战,臣战《鸿门宴》)指中原地区例如:假如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如:襟三江而带五湖《滕王阁序》)“大庾〞“骑田〞“都庞〞“萌渚〞“越城〞五岭以南地区,约今、某某与全境相对中原地区来说,该地在五岭以外,故又称“岭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