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文学批评与文坛热点.docx

16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187094591
  • 上传时间:2021-07-2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91.72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文学批评与文坛热点 2010年的文学与文坛,总的来看,是在已经形成的“三分天下”的新格局(即以文学期刊为主导的传统型文学,以商业出版为依托的市场化文学,以网络媒介为平台的新媒体文学)的基础上持续向前运行的文学批评领域,也呈现出新旧杂陈、经纬万端的情形话题五花八门,意见错综纷纭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介也有分有合,犬牙相制因此,文学批评与文坛热点,也是在一种寻求共识与少有共识的两难状况中,反映了当下文学态势的时移俗易与走向的新陈代谢的诸多特征一 新世纪文学回顾与省思近年的当代文学研究,因为既要面对新的文学现实提出的新的文学课题,又要应对新时期文学30年、当代文学60年等历史回顾性话题,其前沿性的理论批评与学术研究,都大致聚焦在新世纪文学研讨与网络文学关注两大问题上新世纪文学并非自然产生,其作为一个研究概念的命名,起始于2005年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和《文艺争鸣》杂志联合召开的“新世纪文学五年与文学新世纪”学术研讨会,以及随即在《文艺争鸣》杂志开设的“关于新世纪文学”的专栏由此之后,“新世纪文学”在建构与争议中不断被言说,于今已成为一个共识性的概念至2010年,“新世纪文学”已经走过了整整10年。

      因此,有关“新世纪文学”的回顾、研讨与总结,就成为自然而然的热点这一年,先是7月12~14日,由哈佛大学东亚系、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大学中文系和上海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新世纪文学十年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来自海内外的作家和学者就“断裂的美学如何整合”、“新世纪文学中的历史叙事”、“新世纪文学的展望”以及“新媒体与当代文学”等话题展开讨论后是10月24日,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文艺争鸣杂志社联合主办的“新世纪文学十年”学术研讨会在沈阳师范大学举行会上有19位专家学者发言,研讨了新世纪文学的新风貌、新格局与新特点《文艺争鸣》自2005年第2期开始连续展开的有关新世纪文学的讨论,吸引了张炯、雷达、白烨、陈晓明、张颐武、程光炜、孟繁华、贺绍俊等学者撰文参与,从各个侧面对新世纪文学展开论述,新世纪文学有声有色地开始了全方位的理论构建白烨的《新世纪文学的新风貌与新走向》(《文艺争鸣》2010年第6期发表,《新华文摘》2010年第21期转载),对2009年中国文学与文坛作了“传统在坚守”、“类型在崛起”、“资本在发力”、“格局在变异”的概述之后,又在宏观层面上描述了新世纪文学的四个要点——“民间化”、“商业化”、“青春化”、“分群化”,最后阐述了作者作为现状观察者在观念问题、机制问题、批评问题与教育问题等方面的四点建言。

      2009~2010年,各种新的文学现象纷至沓来,网络文学作为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新兴文学板块,尤其得到了前所少有的重视,也引起了众说不一的热议,遂使网络文学成为近年文坛最为引人关注的另一个焦点与亮点除主流文学领域频频开展与网络文学相关的活动外,一些媒体也开辟专栏研讨网络文学的发展与现状、走向与前景,一些文学批评家、网络文学研究者纷纷撰文参与研讨,发表意见从这些文章显示出来的情形看,有关网络文学的方方面面的问题都有涉猎,但在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上,有的有一定的共识,而在更多的问题上则意见纷纭,众说不一网络文学的成长与发展,对于文坛整体结构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怎样看待和评估这种影响,是研讨中关注最多的一个话题马季认为,网络文学重组中国文学的格局是必然的当代中国文学的新路极有可能出现在“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互补与融合之后网络把中国进一步推向了世界舞台,在这个大舞台上,将会诞生真正伟大的中国文学网络文学渐成阵势重组当代文学新格局(2010年8月22日《人民日报》)白烨在《文学的新演变与文坛的新格局》(2010年9月20日《文艺报》)一文中,认为当下文学经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不断演变,已出现“三分天下”的新格局,即以文学期刊为主导的传统型文学,以商业出版为依托的市场化文学(或大众化文学),以网络媒介为平台的新媒体文学。

      而新媒体文学主要以网络小说为主体,包括博客写作、小说等网络小说在发展演变之中,因为多方面因素的促动,逐步寻求自身的定位与特点,由趋于类型化的分野与分流,开始与传统文学、主流小说拉开距离在图书市场上,悬疑、玄幻、职场、武侠、穿越等类型小说,已经成为持续走俏的热点、不可阻挡的潮流而因为与网络联结,3亿多的用户中有近8000万人用上网,他们成为潜在的阅读用户,所以文学的前景不可小视博客写作的发展也方兴未艾在博客写作中,文学与文章的界限正在被打破张颐武在《传统文学青春文学网络文学:平行发展的新格局》(2010年8月30日《文艺报》)中认为:网络文学经过了10多年的发展,如今已经不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新奇的点缀,也并不是许多人想象中的小众的新的风格实验的策源地,它已经异常深刻地影响了社会公众的阅读生活,同时也在迅速地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从这个角度上看,网络文学的崛起已经成为现实,任何人都不应该对网络文学的发展抱着轻蔑和无视的态度,因为网络文学正在改变整个文学的格局,也为我们的时代提供了新的文化的形态还有一些研究者和批评家,把着眼点放在网络文学对于当代文学、当代文化、当代社会的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上,就此提出了不少重要而中肯的意见。

      如马季指出,传统文学一直以关注现实生活为己任,而网络文学侧重于对幻想世界的描述,这是新一代作家面对莫测的世界作出的反应,比如玄幻小说、历史架空小说、穿越小说等,这类小说虽然不够成熟,但是具有实验意义陈福民指出,网络文学的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文学经验的构成上,网络文学因其参与主体以青年为主,他们所呈现出来的敏感尖锐及其与时代关联的真实切近,往往为传统纸媒文学所不及;二是在审美趣味和表达方式上,网络文学的修辞反讽和极快的叙事速度,显示了相对于传统纸媒文学的一定优势;三是介质载体的差异,决定了网络文学享有较之纸媒文学更大的自由空间贺绍俊认为,建立在网络语言系统基础上的网络文学,在审美形态、欣赏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上都发生了改变,正从各个层面挑战传统文学因此有人也担忧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造成的冲击毫无疑问,网络文学会影响到传统文学的发展,这种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这不足怪,文学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它无时无刻不受到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外在因素的影响其实是文学变革的契机,经受不住影响的文学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学我们大可不必为网络文学的影响而担忧,因为传统文学有足够强壮的生命力应对网络文学的冲击网络文学发展10年来,给传统纸媒文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参照系,为传统文学创造了一个发展的空间,网络文学也逐渐成为传统纸媒文学的一个新的合作伙伴。

      从这个角度说,网络文学对传统纸媒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也主要是积极的,这种影响无疑体现在各个方面,从审美方式的变化到文学生产方式的变化,再到读者群的变化谈到影响时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这种影响是相互的,网络文学不仅影响到传统文学,而且网络文学自身的发展也明显受到传统文学的影响二 对于《红旗谱》的不同评价《红旗谱》是作家梁斌从1935年开始酝酿,1953年正式动笔,1957年完成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在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下,描写了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以“反割头税”和“二师学潮”为中心事件,展示了当时农村与城市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这部小说后来被改编为话剧、京剧、评剧,还被搬上银幕、荧屏时任中国作协主席的茅盾读过《红旗谱》后,在《争取社会主义文学的更大繁荣》一文中评说道:“从《红旗谱》看来,梁斌有浑厚之气而笔势健举,有地方色彩而不求助于方言一般来说,《红旗谱》的笔墨是简练的,但为了创作气氛,在个别场合也放手渲染;渗透在残酷而复杂的阶级斗争场面中的,始终是革命乐观主义的高亢嘹亮的调子,这就使得全书有了浑厚而豪放的风格《红旗谱》于1957年出版后,作者又先后于1963年出版了《播火记》,1983年出版了《烽烟图》,完成了“红旗谱”三部曲的写作。

      在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中,对于十七年时期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有一个“三红一创”的流行说法,其中就有梁斌的《红旗谱》但这部作品在2010年间,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些角度与观点都截然不同的看法,并非出自相互论战之中,却因对同一作品的不同评价,构成了事实上的论争对于《红旗谱》的批评意见,主要来自王彬彬的一篇文章王彬彬在《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第3期上发表《〈红旗谱〉:每一页都是虚假和拙劣的——“十七年文学”艺术分析之一》,全文分四个部分,就《红旗谱》的版本混乱、想象与虚构能力、前言不搭后语、人物形象的小丑化等问题,进行了细读式的分析与实证性批评把这些意见综合起来看,几乎就把这部作品全盘否定了,这在有关《红旗谱》的评价中尚属首次在文章的第一部分里,王彬彬指出,《红旗谱》的版本之混乱,不仅在“十七年文学史”上很罕见,在整个新文学史上,也是很突出的各种不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和相关研究资料,在介绍《红旗谱》的问世时间时,都往往并不一致2007年7月5日的《中国商报》,发表了张立的《〈红旗谱〉的老版本》一文张立自称收藏有六种版本的《红旗谱》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燕赵学术》2009年秋之卷,发表了田英宣的《谈〈红旗谱〉的版本》一文,对《红旗谱》的版本作了较精细的考索。

      据田英宣说,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11月出版的《红旗谱》是最初的版本《红旗谱》初版问世后,梁斌又三次修订这样,就有四种内容不尽相同的《红旗谱》行世除中国青年出版社外,其他一些出版社也出版过《红旗谱》,这就更增加了《红旗谱》版本上的混乱接着,王彬彬分别就作者的创作能力,小说的情节、细节,人物形象,叙述语言等依次予以评说在第二部分里,王彬彬由小说的情节与细节出发,质疑了作者的想象与虚构能力他认为,情节的荒诞不经和前后矛盾,首先意味着创作者想象和虚构的能力十分低下而一个长篇小说的创作者,如果想象和虚构的能力十分低下,那情节的荒诞不经和前后矛盾,就不会是个别现象梁斌想象和虚构的能力,显然是十分低下的,因而,《红旗谱》全书,不妨说是由一连串荒诞不经、前后矛盾的情节组成例一,所谓“朱老巩大闹柳树林”;例二,朱老忠回乡他认为,像这样类似的荒诞不经、前后矛盾的叙述,在《红旗谱》中是普遍存在的,几乎所有的故事情节都经不起细想在第三部分里,王彬彬着重分析了作品的前后不搭等现象前言不搭后语、写着后面忘了前面的现象,在《红旗谱》中多得令人惊讶有时候甚至是写着后段忘了前段、写着第二句忘了第一句文章举出的例子有:例一,“冯兰池”与“冯老兰”;例二,朱、严两家到底相距多远?例三,江涛与张嘉庆是何种关系?遣词造句上的错误:例一,运涛夜会春兰;例二,严志和吃泥土;例三,运涛何时出狱。

      此外,还就作品描写人物的“哭”与“笑”的拙劣,例举了朱老忠“皱着眉心笑”,“老奶奶噗地笑了”,朱老明“伸起脖子笑了”,江涛“抽抽咽咽哭个不停”,涛他娘“把头钻在墙角里,抽抽咽咽哭起来”,“进城的农民……抽抽搭搭哭个不停”等细节在这一部分里,王彬彬还批评了作品中作者对于人物的丑化在第四部分里,王彬彬主要就这部作品何以被誉为“经典”,提出了自己尖锐的看法他严肃地指出:“我所指出的问题,不过是一些文学创作中最为基本的问题,是常识中的常识《红旗谱》这样的小说,根本就没有再谈论的价值做一件本无价值的事,怎能不让人产生无聊感呢?然而,却又分明有些人还在极力称颂《红旗谱》这样的作品,这样的东西还在作为某种‘经典’而被印刷、推荐,这又使得我不得不压制着心中的无聊感,写出现在这样的文章差不多同一时期,雷达在他的“新浪博客”里,发表了题为《〈红旗谱〉为什么还活着?》的博文他首先表示:“我非常。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