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献综述(吴晓钊).docx
5页温州大學WENZHOU UNIVERSITY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班级06 数本(1)班学号0609301127学生姓名吴晓钊指导教师方均斌开题日期2009.11温州大学教务处制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文献综述)吴晓钊(温州大学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06 数本一 0609301127)摘要:本文以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为中心,寻找调查和研究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现状的相 关文献,并归纳分析了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的策略同时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综合、比较,从而说明从不同方面对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进行调查后所得结果的联系与区别在此基础上对各种研究结论进行评论综述,从而表达自 己对研究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见解与看法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应用意识 影响因素 对策前言: 当前,“数学应用”已经成为国内外数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在我国,数学应用意识培养 一直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进入 21世纪的中小学数学教育行动纲领》中指出:完 整的数学过程区分的抽象、符号变换和应用三段,以往的数学课程却以单纯处理中段为原则, 这导致了数学教学脱离实际的倾向。
现在,强调数学抽象和数学应用已成为国内外课程内容 改革的重要取向《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关注六大核心问题,即数感、 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应用意识作为六大数学课程的核心问 题之一,足见其重要性国内很多从事教育的专家、学者及基层教师也纷纷加入到探讨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队伍 中来,并对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独特见解然而,作为基础教学的初级 阶段——小学,其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现状究竟如何尚不得而知,造成这一现状的可能性因素 及相关性大小也未可知鉴于此,我们就很有必要开展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现状的一个调查 及调查后所开展的研究性分析,并给出一定的研究性结果以供教育者们借鉴一、相关文献综述(1)国内的研究1、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现状研究 伍秀红在做硕士毕业论文《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实践与研究》中,对 广州市东山区8 所等级不一的小学(其中两所省一级,一所市一级,三所区一级,两所达标 学校),共 825名五年级和六年级小学生进行了有关数学应用意识状况的调查,并得出如下 结论:大多数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比较薄弱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的应用价值不太 了解;遇到实际问题时,首先想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数学方法;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 应用题并不容易,做应用题的感觉是一般或是不喜欢;超过一半的学生很少用或从来没用数 学解决问题。
该调查样本数量适宜,所取调查对象的方式有一定的可鉴性,最后的调查结果也总体 上反映了大部分高年级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现状因此该调查研究有参考价值然而,调查 对象是来自不同等级学校的学生,且不同等级学校的被调查学生数量上不一,可能会掩盖不 同等级学校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现状差距较大的现象(本文并没有说明不同等级学校学生的 数学应用意识现状总体水平相近)江西省小学特高级教师李国瑛在《还原教材生活本色 培养数学应用意识》一文中,反 思了我们的教育,描述了当代学生所存在的普遍现象即做了千百道题,还是只会按类型解题, 不懂得怎么应用学生只在课堂内、考试时才感到数学有用,而走出教室、离开考场,几乎 感觉不到数学的存在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非常淡薄Erik De Corte Verschaffel 等教授在《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中指出,有极少 数学生在结局应用题时对其实际意义进行考虑如:要把450 名士兵运到训练场,每辆车可 以坐36名,共需要多少辆车?结果不能整除,要灵活地解决问题,就要考虑其他方法如增加车辆 等,但大部分学生给出的答案就是12.5 辆车2、影响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发展的因素 伍秀红在《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实践与研究》分析指出,影响小学生数 学应用意识发展的因素有主、客观两个方面,其中主管因素有:教学方法、教材、考试评价 制度、教师自身的数学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客观因素有: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小学生 实际的生活经验。
吴洪健、陈琦的《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及其促进研究综述》把小学生缺乏数学应用 意识的原因主要归结于学校的数学课堂情境与真实生活数学情境存在着根本差异而李国瑛 《还原教材生活本色 培养数学应用意识》也认为正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很少讲知识的来源 和实际应用,使得学生缺乏应用意识3、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对策分析 伍秀红的《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实践与研究》,李国瑛《还原教材生活 本色 培养数学应用意识》都指出教师要精心设计课程,使教学内容生活化,情景化,使学 生感受数学知识的来源另外,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生活 和实践中发现数学,从数学的角度描述事物,感受数学的价值第三,要加大引入开放题 除此之外,伍秀红从教师和考试内容、方式提出建议,教师要自身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 能力,而考试命题希望能从现有的知识立意转为能力立意2)国外的研究[1]Develop ing a diag no Stic framework for evaluat ing stude nt approaches to applied mathematics By: Geiger, Vince Galbraith, Peter In ter nati onal Jour nal of Mathematical Education in Scienee & Kosuke Tomidokoro of Mathematical Education in Scienee & Kosuke Tomidokoro 中描述了一些现状:1、The ability to use mathematical kno wledge in con texts differe nt from those in which it was acquired, in particular in real-life (or life-like) situations, has become a major con temporary focus for mathematics lear ning.(在不同的环境,特别是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的能力,已经成为数学 学习最为重要的能力。
2、 The difficulties that appear to arise whe n an in dividual attempts to apply kno wledge lear ned in one con text to solve a problem in ano ther con text is associated with the phenomenon of 'transfer', an issu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organization, and to the very process of thinking itself.(当一个人试图应用在某个背景下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另个背景下的问题时就会出现困难,这 困难其实就是获取并组织密切相关知识的过程与思考问题本身过程的相互转移3、The impact of affective influences on problem-solving activity has received relatively rece nt atte ntion [ 24, 30, 49, 50]. Schoe nf eld [ 24], follow ing Lampert [ _49], compiled the following list of student beliefs thought to be significant in the problem-solving context:• mathematical problems have one and only one an swer;• there is only one correct way to solve a problem;• ordinary students cannot expect to understand mathematics so they should memorize it;• mathematics is a solitary activity;• mathematics problems should be solvable in 5 minutes or they are impossible;• mathematics has little to do with the real world;• the act of doing mathematics has little in common with creative discovery or invention.Such beliefs may inhibit problem-solving ability directly (as in causing a student to give up quickly), but also indirectly, as for example the belief that mathematics is to be memorized rather than understood will put students in a situation where they are unable to determine the sense of a proposed solution or even a problem statement. While a detailed elaboration of the source of belief systems is beyond the scope of this paper a growing body of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y develop from what students perceive as teachers' beliefs about the nature of mathematics, and from implicit messages deduced from the way they are taught [ 51].(在解决问题时所产生的情感冲击影响在最近受人关注。
舍恩菲尔德[24]和兰伯特编制 了下面一张具有重要意义的表,关于学生在解题时的思想观念:(1) 数学问题有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2) 只有一种正确的解题方法;( 3)一般学生别指望真正去理解数学,因此只有去记住它;(4) 数学是个孤立的活动;(5) 数学问题应该在5分钟之内可以解决,否则他们就无解;(6) 数学在生活中几乎无用;(7) 做题目与发明和创造没有一点相同之处; 这些观念可能会直接(如造成学生很快放弃)或是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相信,数学是要记忆而不是理解的,那么将使学生处于一种状态,即无法确定解决办法或是认为问 题有错的感觉尽管对观念来源的详细阐述超出了本文的范围,越来越的研究也表明观念发 展于学生对教师关于数学本质的观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