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凯和****啦
  • 文档编号:298941405
  • 上传时间:2022-05-2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58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做一个精神亮堂的人 ——读王开岭先生的散文随笔自选集《精神亮堂的人》 宁县一中 窦志宁 初识王开岭,源于《读者》—— 《两千年的闪击》(2022第22期); 《生活在险境中》(2022年第2期); 《轮椅上的那个年轻人,起身走了》(2022年第12期); 《自己做主的舌头》(2022年第13期); 《一辈子就是玩》(2022第18期); 《务必的气力》(2022第19期); 《没有爱,世界会冻僵》(2022第22期); 《父与子》(2022第3期); 《一条狗的事业》(2022第8期); 《这个叫“霾”的春天》(2022第20期); 《人生的深味》(2022第3期) 一、每个故土都在消逝 “‘故土’,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树……否那么,一个游子何以与眼前的景象相认?何以断定此即梦牵魂绕的旧影?此即替自己珍藏童年、见证青春的地方? 当眼前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当往事的青苔被抹明净,当没有一样东西指点你曾与之耳鬓厮磨、朝夕相处……它还能让你冲动吗?还有人生地点的意义吗?” 这是《每个故土都在消逝》中的文字。

      “我总习惯性地游走于故土的塌窑烂庄之间这里,有着太多的积淀——历史的、文化的;这里,有着太多的记忆——父辈的、儿时的我带着女儿,一一 这是当年救了你姑姑命的老中槐,这是??如今,早已物是人非说“物是”也不尽然人去院空,四处荒草浸淫,墙毁窑塌,过去已不再这块土地承载的太多太多——贫瘠、愚昧、饥饿;良善、质朴、勤劳;汗水、泪水,更不乏记忆和理想于是,才有《梦中的家园》五篇,给父辈作记,给儿时作记,也给这块土地作记 这是我的系列散文《梦中的家园》“后记”中的一段话 每当回到故土,无论春夏秋冬,我总要走遍村庄的角角落落,尽管“人去院空,四处荒草浸淫,墙毁窑塌,过去已不再”,但诚如王开岭所言,“一井一石一树”,无不有着记忆中的蛛丝马迹,无不牵起过往的悲欢离合故土”,“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 我们之所以对故土情有独钟,念念不忘,不单在于“我从哪里来”这个古老的苦苦追问,更在于“每个故土都在沦陷,每个故土都因整容而毁容”这个现实沦陷”的不仅是现实的家园,更是精神的家园,“毁”掉的不仅是故土的“容”,更是故土的神,是维系故土这棵大树生命的根。

      一方面,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整体化一的新农村构建使得此乡与他乡不再有形上的识别,更重要的是窗明几净外难见黄昏时炊烟袅袅的温馨,整齐化一中少了曾经的乡情依依,兼之大量农村劳动力背井离乡,去远方,去大城市寻梦,产生了“留守”一词所不能完全涵盖的亲情的残缺 故土曾经困苦过,如今,故土不再一无全体;故土曾经以窑洞为家,如今,故土拥有窗明几净的楼房可故土失去的远远超过故土所得到的 拿着相机,我走遍故土的角角落落,我能诚恳地看到往事的影子,能听到逝去的亲人的呓语如今,围沟而住的人们早已进城的进城,到坳心平坦的地方建新居的建新居,当年人烟兴旺的地方不再有鸡鸣狗吠之声残垣断壁里面,一孔又一孔黑魆魆的窑洞面对远方的天空瞪着大大的眼睛,荒草无孔不入,发疯似的长满老屋的角角落落风从远方吹来,又吹向远方作为当年联系村庄里外的洞子已垂垂老矣,又因风吹雨淋、年久失修而坍塌惟有放牧的人无意赶着羊群,在提防中快步穿过,洞子和老屋一样在岁月的长河中逐步淡出人们生活的舞台 我越来越感觉到,摆脱贫瘠的故土其实并不喜悦 在物质日渐丰盈的今天,我们毕竟失去了什么?我们该怎么在追求物质得志的同时,掐手计量精神的传承和获得,后者才是我们这一代人能给后裔子孙传之弥远的东西。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气质,一个家有一个家的气质,故土也该有故土的气质这种气质在传承中进展,而非在进展中割裂 故土的精神内核在故土的一草一木上,在村庄布局的凹凸不平中,在故土人 嘘寒问暖、相濡以沫的依依亲情中,在鸡犬声相闻,炊烟袅袅中,在牧羊人清亮的鞭哨中?? 但愿故土不只是用来憧憬的 其实,“故土”的全部含义,都将落实在“地点”和它培育的内容上简言之,“故土”的文化任务,即演示“一方水土一方人”之规律,即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成长,即追溯他那些重要的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之来源、之出处若抛开此任务,“故土”将虚脱成一记空词、一朵谎花 读王开岭的散文,诸如此类,总能时不时达成精神上的默契,引发情感的共鸣,他斟酌的维度、深度,总能给人以精神上的导引,情感上的触发和抚慰 二、守护“童心”这粒“花粉” 儿童的美德和聪慧,往往被大人们粗糙的双目所忽略,往往被不以为然地当废电池一样地扔进岁月的垃圾沟里而好多时候,孩提时代在教导者那儿,只是被视作一个“待超越”的初始阶段,一个尚不够“文明”的低级状态……父母、老师、长辈都眼巴巴焦急地盼着,渴望他们尽早地摆脱这种幼小和弱小,“从生命之树进入文明社会的罐头厂”(凯斯特纳),尽早地成为和自己一样“散发着罐头味的人”……继而成为具有教导下一代资格的“大人”“成品人”。

      也就是说,儿童在成人们眼里,一向是被当作“不及格、非正式、未成型、待加工”的生命来关爱和呵护的 这实在是天大的误会天大的错觉天大的“自不量力” 这是《向儿童学习》一文中的几段话文字,成人自以为是的后果,王开岭在另一处描述得更形象: 一个人的童心宛如一粒花粉,往往会在无意的“成长”中,被世俗阅历这匹蟑螂静静拖走……然后,花粉消散,人变成了蟑螂这也就是康·巴乌斯托夫斯基 所说的“生命损失”罢 有人说王开岭的文字,有一种温润的金属感,有一种磁性的光彩,它敏感、深邃.亮堂又明净?? 作为一个思想者,他对童年的敬畏和保卫给人以猛烈的震撼和感染 一个精神亮堂的人,必定有着睿智的眼睛,清楚的大脑,不,这还不够,还得有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王开岭就是这样一个人 读这些文字,有如长鞭加身,芒刺在背,尤其作为一个教导工尤如此学生在教导者的眼里何尝不是如此!二十多年的从教生涯中,教高中之前,我教过小学,教过初中回想从教伊始,怀揣育人理想,惊奇并反感于那些对学生爆粗口乃至体罚的行为,心想教导怎能如此粗暴也说教学上分层次,也说因材施教,受各种因素影响,也只是说说而已,重共性,轻天性;求大同,直至灭小异,有多少教导者肯俯下身子,倾听一个孩童的心声?管理、教学力求整体化一,用成人的思维揣度孩童的心理,用成人的模范左右孩童的行为,凡此种种,不禁又想,教导怎能这样简朴和变异? 二十多年过去了,教导还是这样的教导,学生仍是教导者眼里那样的学生,有改观,但不大,有变更的尝试,但成效尚待时日。

      “每个人的身世中,都有一段称得上‘宏伟’的时光,那就是他的童年……孩提的宏伟在于,那是个怎么做梦都不过分的季节,那是个深信理想可以成真的年头……对儿童成人化塑造,乃这个时代最蠢的表现之一而童年真正的乐园——大自然的被杀害,是成人世界对童年犯下的最大罪过 “影响一个人终生价值观的,确定是童年的记忆和生命印象——那些最早深深感动过心灵的细节!” 保卫童年就是营造终身的精神家园!教导是为了人的精神进展,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教导就是保卫和留住童年,是浇水、施肥、捉虫,而非一味提剪刀对准枝和叶成人,尤其教导工须从变更自身做起值得敬爱的成年人,确定是那种‘直至成年照旧童心未泯的人’” 做一个精神亮堂的人,于教导,善莫大焉 假设在大人们眼里,孩提时代“只是被视作一个‘待超越’的初始阶段,一个尚不够‘文明’的低级状态??”,在教导者的心中,学生一向被当作“不及格、非正式、未成型、待加工”的产品,假设把学校当做加工厂,甚至,只把学生当做“学生”,而不是当做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当做一个潜力无穷,弥漫变数的生命,教导方式必定是简朴粗暴的,是变异的,这样的教导必定是失败的。

      美国教导家杜威也指出:“生活就是生长,所以一个人在一个阶段的生活,和另一个阶段的生活是同样真实、同样积极的,这两个阶段的生活,内容同样丰富,地位同样重要因此,教导就是无论年龄大小,供给保证其充分生活条件的事业……”他说,“教导者要崇敬未成年状态”目前国际社会根本认同的童年概念包括:第一,务必将儿童当“人”看,即供认其独立人格其次,务必将儿童当“儿童”看,不能将其当作“成人的预备”第三,儿童在成长期,应尽量给其供给与之身心相适应的生活《向儿童学习》) 教导出问题,还是会从内部出问题,根源王开岭说得很明白教导者应用心守护“童心”这粒“花粉”,不让它“被世俗阅历这匹蟑螂静静拖走”?? 三、让“个”挺直腰杆 孩提时代“只是被视作一个‘待超越’的初始阶段,一个尚不够‘文明’的低级状态??”,学生一向被当作“不及格、非正式、未成型、待加工”的产品,也是和成人对孩童作为“个体”的忽略分不开的非但成人之于孩童,教导者之于学生是这样,在群体生活中,整体吞噬个体的现象比比皆是,并成为一种模范在人们的头脑里根深蒂固崇敬个体的感受和价值,倾听个体发出的声音,为被噤声的个体仗义执言,这是王开岭散文随笔中振聋发聩,色调奇怪亮丽的一笔。

      长期以来,在体制神话伦理和极端一元的意识形态下,我们一再被叮嘱:个体是渺小的、微缺乏道的,任何重视或放大个体的做法皆自私可耻,惟国家和集团利益至高无上,为了“大”,务必时刻打定牺牲“小”……正像“皮毛论”鼓吹的那样:“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借助这样一句俚语性质的“真理”,作为“毛”的个体就自然披覆了一种自卑,被烙上了一记鲜红的耻字,也使得“小”在一切被誉为“大”和“皮”的权威前羞愧地低下头去,自惭形秽,无地自容《一个人的遇到》) — 9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