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学科人文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ocx
13页跨学科人文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摘要: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文学科在高校里有被边缘化的现象,跨学科是当前人文教育的大势所趋目前大学人文教育有两种基本形态:一是面向全校所有学科的通识教育,培育人文素养,养成健全人格;二是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人文学科,尊重学生学习兴趣,组织跨学科课程模块这两种形态的人文教育,全都采用跨学科的组织形式,是当前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基础关键词:人文学科,人文教育,跨学科,古典语文学人文学科(Humanities)在高校里的地位问题,近年来备受关注比较极端的观点认为人文学科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①,社会舆论因此担忧人文学科的前途人文学科的科研经费、师生规模,相对于理工科,在高校里的占比确实不高,并呈减少趋势即使相对于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在综合性大学里也已不占优势但是,人文学科的重要性不应单纯从规模上看,而应立足于大学的核心使命,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笔者认为,人文学科在大学教育中居于基础地位,尤其是在一流高校,跨学科人文教育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根基讨论人文学科的危机,在当代社会早已司空见惯,但当2015年6月日本文部省发布通知敦促其国立大学裁撤人文社会科学(俗称“去文科化”)的时候,社会舆论对此仍然感到十分震惊。
经此风波,人文学者普遍意识到在全球化、科技化、商业化的今天,世界各国高校都在有意无意地压缩人文学科所有的大学校长都在关注大学排名,所有的院系领导都在关注学科排名,因为这跟生源和经费有关最能拿到高额经费,并能拥有学术硬实力的学科,是理工科、医科和农科;相对容易有职业前景的是政经法、工商管理等社会科学谁还会在意人文学科?“去文科化”是大学教育市场化的无奈之举,并不能说明人文学科不重要欧美国家的顶尖大学并没有弱化人文学科,反而是在强化人文学科在大学教育的基础地位,尤其是在本科教育环节这些大学借鉴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强化训练本科生在人文学科方面的研究能力②也就是说,高素质人才培养,即使在高科技的今天也离不开人文教育但是,多数高校出于收入产出的经济权衡,人文学科正处于学科劣势地位这种外部压力,迫使人文学科进行主动的改革我国作为一个有14亿人口的大国,高校不应萎缩人文学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顶尖人才的精神品质,他们的人格是否健全,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这决定了我们要在高校进一步强化人文教育的重要作用笔者以在北京大学多年从事人文学科教学和管理的经验,提出“跨学科人文教育”的办学理念,期待共同推动当前人文学科的改革与发展。
一、人文学科为什么需要研究人文学科被边缘化,与19世纪以后自然科学的发展直接有关在清末民初,中国引入西方大学教育制度,“人文学科”或“文科”的概念同步出现,实际上也被当作一门“科学”对待在古代中国,人文学科的核心内容被称为“文”或“学”③,譬如孔子少年即“有志于学”,儒生的标准即要“博学乎六艺之文”(《汉书儒林传》),这是一门需要身体力行的学问但在现代中国,人文学科在大学里成为一种客观知识,重在细致的梳理和新颖的解释人文学者早已不再是传统社会的士大夫,学术而不是科举成了他们的进身之阶④,他们需要面对不断变革中的研究对象在前现代社会,人文学者几乎无所不能譬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涉及伦理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修辞学、美学、逻辑学、自然科学和教育学等领域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画家达芬奇也被认为十分博学,不仅擅长绘画,还涉足多个科技领域,包括建筑、数学、几何、解剖学、天文学和物理学等在现代社会,亚里士多德、达芬奇这样的全才,难以再现,专业分科越来越细自然科学”已从哲学里独立出来,不再和“自然哲学”混为一谈,它的分支领域越来越细以两个汉字“科学”翻译science,即有“分科之学”的意思。
在清末民初,“科学”“哲学”“宗教”等概念都是经由日本转道而来的西方舶来品这些源自西方的学科概念,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理解起来确有难度五四运动时,科学被尊称为“赛先生”;传统的知识体系如何对应现代西方学科体系,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作为“戊戌变法”硕果仅存的京师大学堂,在自己的办学实践中采用“学科”的概念,并在1912年更改校名时,北京大学废止经科,设立“七科”:文科、政法科、医科、格致科(后来改称“理科”)、农科、工科、商科中国的知识体系因此从传统的“四部”(经史子集)分类法,改为“七科”分类法⑤在1902年张百熙主持制定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里,已有上述七科的基本形态,以实务为主人文学科仅是七科之一,这体现了西欧经历启蒙运动之后的学科格局:自然科学高歌猛进,世俗学科取代宗教神学,即使是宗教研究也被冠以“科学”之名(science of religions)也就是说,中国的大学从一开始就已处在人文学科被边缘化的世界潮流中在多灾多难的20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举步维艰,反倒显得人文学科方兴未艾,大师级的人文学者群星灿烂一直到改革开放初,刚开始恢复高考,最难考的学科依旧是文史哲。
但到20世纪80年代末,人文学科已经盛况不再,其风头逐渐让给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学术领域的话语权和人才的评价机制,在过去的20年里,基本上是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制定,人文学科经常是在借鉴或移植自然科学的评价机制人文学科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以现在的学科体系,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语言、宗教等,但在现代社会,研究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譬如,我国古代哲学家张载(1020—1077年)有一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被称为“横渠四句”,人文学者尤其是中国的哲学家经常引用以明心志天地无心,人文学者要给天地立心,这是什么“心”?这有点像康德说“人为自然立法”但在现代,缘于自然科学的发展,这个社会已经不太需要哲学家去发现天地、自然和人体生命的奥秘哲学家或人文学者,或许还在内心深处自比圣贤,通古今之变,但在现代,他们对社会风气、思潮的影响力相当有限以这样的社会心理,人文学科已经很难摆脱被边缘化的命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文学科真的落伍了人文学科的价值奠基于人类社会、世界体系的建构及其未来前途自然科学的发展导致技术的进步,使不同地域的人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和频繁人文学科的功能得到了新的提升:原先主要是文明传承和教书育人,服务于同一区域内的人际交往。
但在今天,跨区域的人口流动、文明交流,是人文学科首先需要面对的事情基于文明交流互鉴的世界文明体系建构,是人文学科研究的最高境界一系列以前并不被认为是学问的领域,譬如研究周边国家或地区的语言或历史上已经消亡的死语言,到了现代却成了大学问以往被认为是大学问的心性之学,在现代学术体系里常被视为“空洞”或“空疏”从古代到现代,中国人文学科的评价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文学科研究人之为人的内涵,既关心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也关心人对自身的了解,亦即对生命本身的认识我们要了解自身,人有生命的属性,也有自然和社会的属性,既涉及生与死、健康与疾病、理性与感性、语言与思想、意象与艺术等相对客观的现象,也涉及善与恶、文明与野蛮、进步与倒退等价值判断所有这些,都要人文学者参与其间这是人文学者对人类社会的建构及其前途的思考,并以这样的思考建立对自我的认同然而,所有这些表述,和世界各地的生活方式、语言、习俗、信仰,和不同地域的文明史背景有着直接的关系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文明都把自己想象成世界的中心,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当作文明的表现或优雅的象征但在全球化的今天,讨论世界文明的中心与边缘已变得没有意义,几乎所有的古文明中心,现在都已凋零,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的物流与金融中心。
多文明并存的现代格局,迫使人文学者通古今之变,建构人类文明的世界体系及其交流对话模式,并在这样的建构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因此,科学的发展,并没有简单地迫使人文学科边缘化,同时也给人文学科创造了新的生存或发展空间:研究文明间性,服务于文明的交流,而不是单纯为了文明的传承即使是价值观教育或人格养成,同样受制于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传统社会没有复杂的社会交往,在同一个地方社会或熟人世界,人文学科的功能主要就是传承,也就是教书育人,把一种被称为“文化”(culture)或“斯文”的东西传给后人但在今天,人类的交往变得空前复杂,甚至在同一栋楼里,交往的方式越来越依赖技术手段,而不是面对面说话,空间的远近已经变得无足轻重这种交往的复杂性,使人文学科有了改革的必要,有深入研究的客观需要如果没有历史上的殖民扩张和宗教传播,西方人或许不会对梵语、汉语、巴利语、僧伽罗语等东方语言感兴趣,但在接触了这些古老语言和文献之后,人文学者需要了解彼此的文明史,这就意味着一系列人文学科的诞生殖民主义时代过去了,但留给人文学者的使命依旧任重道远一流的综合性大学,需要顶尖的人文教育二、人文学科的根本是教育诞生于现代大学教育制度的人文学科,并没有割裂它与传统社会的联系,也没有割裂它与传统学问的联系。
这是在变革中的稳定性大学里的人文学科,其核心使命首先是教书育人,文明的传承是第一位的任务,要让学生懂自己,懂自己的文明,懂自己的社会和国家其次才是培养自身接班人的专业人才,从事学术研究,要让学生懂他人懂世界,在对异域文明的认识过程中加深对自身文明的体会和认识前者重在教学,应当面向所有的学生,不分专业和院系,属于通识教育后者重在研究,主要是在人文院系,语言、文献和思想都要熟悉,写作的训练变得十分重要因此,人文学科首先是为教育,现代大学的根基是高水准的人文教育这样的人文教育,至少包括两个层次:在宽口径层次上,针对大学里所有的学生,既有人文学科自己的学生,也有理工科、社会科学和医科等其他学科的学生,这种人文教育属于大学的通识教育,给这些学生提供文明史的知识背景、为人处事的价值观,乃至人文学科的思维方式在厚基础层次上,主要针对人文学科自己的学生,这种人文教育属于大学的专业教育,以跨学科的方式激发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术创新为己任,去面对现代社会生生不息的新事物新现象这两个层次的人文教育,都在打通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界限,突破中国大学目前普遍存在的院系壁垒,不再把人文学科局限在培养本专业的后备研究人才,而是首先考虑人文学科的核心使命,立德树人。
这是笔者所说的“跨学科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回归到大学教育的基础地位上,同时面向人文院系和全校其他所有院系像北京大学这样的综合大学,面向大量的理工科、社会科学和医科学生,人文教育并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这些未来的社会科学家、科学家、工程师和医生,他们必须懂得这个时代的人心和风尚,也要懂得这个社会的历史和使命,最好也能理解这个世界的文明多样性否则,这些优秀人才很可能只是某个领域的专家,而没法成为有责任感的组织者法学家精通法律条文,但他们还必须了解法理精神为什么制度有说服力,要依法治国?因为制度、法律具有一种人文精神,以人为本,代表某种价值观和文明传统如果制度和法律没有这样的精神,只是在机械地执行或制定各种各样的指令,那在现实中就很难有存在的价值,因为现实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突破法律的底线或预设法学家如此,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等也都如此社会科学天然就是人文学科的延伸,其理论的内核要有一种人文素养其实,科学家也要有很高的人文素养,他们和人文学者都在面对人与自然差不多二十年前,我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参观,这是爱因斯坦在美国工作的地方那是一个宁静的环境,丝毫没有尘世的喧嚣与嘈杂,住在那里的学者通常也在沉思的状态。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总感到这是一种学者“与道为伍”的精神境界,正如《道德经》所言,“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在中国历史上,科学家通常是与道家有关,这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道家推崇的人生观是返璞归真,清心寡欲如果没有这样一种恬淡的心境,恐怕很难在实验室认真做实验,很难精心计算推理,更不可能到大自然进行长期野外考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