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别化教育计划是特殊教育的基石.doc
6页个别化教育——特殊教育的基石上海市第一聋校 唐晋林 摘要:个别化教育计划是特殊教育的基石本文由一例脑瘫学生个别化教 育计划的制定及实施案例,探讨个别化教育经过曲折多样的教学过程而取得显 著效果,并由此作者从反思中提出对 IEP 实施的一些展望案例背景:个别化教育计划简称 IEP 是依据每个特殊儿童的身心特征和实际需要所制 定的教育实施方案个别化教育计划源自于美国, 1975 年美国通过《所有残疾 儿童教育法》,即 94-142 公法,其明确规定各州必须为每一个接受特殊教育的 学生制定一份书面的个别化教育计划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个别化教育计划逐 渐引入我国, 1994 年国家教委在《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 办法》中规定对随班就读学生制订和实施个别教学计划,各地特殊教育学校纷 纷开始对 IEP 的积极探索,有的着手于课程实施的改革,有的落实在康复及学 生潜能的开发近年来,我校生源出现了残疾类别多、残疾程度重的趋势面对越来越复 杂的学生差异,如何落实开展有效教育,由此形成一个挑战性的课题特教权 威刘全礼教授指出,在目前我国的教育条件下,关于个别化教育计划的一方面 针对在集体教学中不能解决或不能通过集体教学解决的某生的特殊教育需要, 即他的需要和其他大多数同学的需要不同,在集体教学中不能很好地照顾到, 这时需要就其学习的内容单独制定教学计划并施行相应的教学。
本文以一例脑 瘫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为例,从 IEP 服务学生特殊教育需要的实践,进一步 探讨如何针对学生的差异,实施有效教育主要问题:2011 学年,一年级新生中来了一个性格开朗,热情洋溢的孩子我且以其 名字的第一个字母称呼她为LL患有痉挛型脑瘫,这种疾病占脑瘫的 60%以 上表现为肢体肌肉痉挛、僵硬由于大脑的损害,对下级神经(脊髓和周围 神经)的抑制作用减低或消失, 造成下级神经过度兴奋 (牵张反射增强),使肌 肉痉挛上肢的主要表现为屈肘、屈腕、拇指内收以及其他手指屈曲伸不直下肢的主要表现为双腿交叉(剪刀步) ,屈髋(翘屁股)、屈膝(腿伸不直)、脚 跟不能着地、足内翻、足趾屈曲或上翘等走路时两只胳膊和手臂不协调,总 是端起胳膊走路,缺乏上肢与下肢身体的配合她不会拍球,精细操作的时候 主要运用拇指和食指的中间那节,造成她拾取细小物体的时候非常不方便 L 成了这一届班级学生中“最特殊”的一个于是,我根据 L 的运动能力特点和心理状况,制定了有针对性的体育课肢 体康复的目标在运动能力方面主要是进行前庭训练,增强她的平衡和协调性 并在训练过程中,培养她的耐心和毅力,进一步增强自信心这部分内容包含了粗大动作训练和精细动作训练。
粗大动作的训练主要分 为上肢训练和下肢训练 L 的上下肢运动都受到限制,并且存在发展不平衡的 情况,针对性的训练内容主要包括下蹲起立、甩腿、走平衡木、扔球等,目的 是为了提高她的肌肉控制性,缓解其肌肉紧张度,改善 L 的不良姿势精细动 作训练主要包括了插木棍、玩塑料积木、敲十五弦琴等项目,其目的是训练其 手腕和肘关节的控制力和稳定性,重点矫正其手部的抓握姿势和力度,提高其 右手的承重力和抓握技能 L 的手部抓握能力较差,尤其是右手,经过这项训 练,其手部力量得到一定锻炼训练下来,有所改进,但效果不明显怎样让孩子有更大进步,获得更多自信 ? IEP 犹如一盏明灯把我从昏暗引 向光明解决措施,制定 IEP:1、搜集资料IEP 制定过程,首先要搜集与儿童身心发展相关的资料,然后开始有针对 性地对儿童的生理做进一步的检查从 L 的信息资料中,只获得了她的智商评 测结果和脑瘫确诊报告2、课程评估 课程评估又称以课程为基础的评估,是指利用完整的课程目标、内容,依 课程所拟定的评量标准,对学生进行的评量其目的在于找到学生在系统课程 中的教育起点,把握学生各项能力分布状况及相互关系特殊儿童运动能力评估结果分析表评估结果摘要优势不足颜面部运动功能右边迟钝。
下颌及唇、舌运动功能动作慢头颈部运动功能右脸有迟钝感躯干及腰腹部运动功能平衡差上肢运动功能左肢正常右有迟肢钝感下肢运动功能左肢正常右有迟肢钝感手指运动功能左手指正常右手不灵巧,手指习 惯性弯曲复杂运动功能滚翻动作较困难,方 向感差肌力及耐力力量比同年龄小总体左边可以完成 全部动作右边较迟钝动作不到位安置、教育和训练建议:需要做有肢体的康复训练走、跑、跳、投练习特别要加强力量练习3、制定目标根据L的课程评估,我进一步确定了 L在目前阶段主要的学习目标:学期目标1、队列练习能做到动作正确、整齐、到位2、能扶着栏杆独自骑行独轮车3、在做手指操时左右手手指的灵活度一致4、在做悬垂、推小车、俯卧撑、立定跳远、深蹲 的动作时能左右肢体均衡用力5、在做前滚翻时能全身的肌肉协调用力学期目标)序号短期目标1队列练习能做到 动作正确、整齐、到位A、排队(由咼到低)B、看齐(向右、向前)C、立正、稍息D二面转法(左、右、后)E、齐步走(原地、仃进)F、慢跑(排队)2能扶着栏杆独自 骑行独轮车A、车辆的认识(鞍座、升降开关)B、扶物上车C、扶物摆动D双手扶物骑行3在做手指操时左 右手手指的灵活度一致A、双手指操B、俯卧撑C、双足跳D单足跳(左、右)E、蛙跳在做悬垂、推小车、 俯卧撑、立定跳远、深蹲 的动作时能左右肢体均 衡用力。
A、仰卧起坐(到位)B、跪趴(直线前行)C、俯卧撑(双臂平撑用力)D推小车在做滚翻时能全身的肌肉协调用力A前滚翻(团身紧)B后滚翻(蹬地迅速用力)4、实施IEP(一)建立情感交流第一步是与L建立情感交流脑瘫儿童的患肢运动障碍主要体现在,其运动意图与身体运动不协调,使得患儿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运动身体 因此,在训练初期,先和她进行良好的沟通,建立起情感交流和默契是非常重要的, 这能够帮助L较好地向我诉说自己的运动意图,便于我在训练时帮助能其完成相应的身体运动每节课上,我都先与L进行短时间的面对面交流,将她的注意力吸引到课 堂中来然后采用抬臂训练建立起交流的默契具体方法为,让 L平躺于垫子上,轻轻地压住她的双肩,再握住她的一只手,将其轻轻举过头顶,然后再放 回原处,两臂交替进行当L学会抬臂并将注意力转移到手臂上后,我逐渐减 少帮助,指导她听指令完成抬臂动作,培养她与我交流的习惯与默契二)感统训练又给L做了感统方面的评估,发现她存在以下的感觉统合失调:前庭平衡 功能障碍、语言障碍、触觉防御障碍、情绪等方面的障碍根据学生情况我设 计了以上的项目,其中滑板与滑梯结合起来进行,因为滑梯的功能是维持身体 姿势的稳定;维持高度的平衡感觉;促进身体保护伸展反应的成熟;促进脑干 体系的活跃化。
而在滑梯运动中利用滑板逆上滑梯可以有助于学生的语言能力 的发展,可以有力改善学生的行为表现,可增强学生手臂的力量,有助于提高 学生写字的力度吊缆是每次训练都必须要做的,因为各类吊缆有助于强化儿 童的前庭感觉;纠正儿童的触觉系统;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和有意注意力,吊缆 还有助于调节学生的情绪问题,同时也能起到放松的功能5、IEP实施后评估一学期结束,针对目标是否达成效果,L的老师邀请了学科组的其他老师 及家长一起进行了评估,老师们发现 L在各领域拥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正是基 于IEP之前评估,可以明显地看出她的进步通过对L 一个学期的训练,本人也跟着华师大于教授和其他共同参与 IEP项目的老师学到了很多个训知识,从一个门外汉到踏入个别化教育的大门内, 是一个很大的飞跃,不过我还是一个初学者,还有许多知识要学反思与展望:教育教学的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 结经验教学,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从 T的IEP制定及实施过程,不难发 现IEP由学生差异、促进教育“有效”具有确实的保障作用1、个别化教育计划是为教师提供机会的, 使他们能够以现实的态度看待儿 童的需要和目标,然后创造性地去满足这些需要和达成目标。
从 IEP 满足个别 教育需要为目的的层面,《上海市聋学校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 中三类课程中 的补偿性课程正是基于特殊儿童的需要而设置的,因此在以国家规定的相应的 教学内容为主线的同时, IEP 可以更好运用于这一层面的运作2、IEP 评估思想让教育由教师如何教,转向关注学生如何学、怎么学、学 得怎样上,这也是对当前特殊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通过评估,能帮 助学校、教师判断所实施的教育计划是否有效,从而能够更好地创造性满足这 些需要和达成目标,促进教师从中找到激发其展示业绩效能的动力,精心设计 教学或为学生提供支持性的服务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 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个别化的训练对一些存在某方面缺陷的学生特别 重要,我们的学生是特殊的,他们的未来自己根本不曾去想过,但是作为老师 的我们,应该清楚的知道,他们在通过老师的教育学习后,能够回归于社会, 能够独立自立于社会,我们的老师应该清楚的知道肩上肩负的责任,只有老师 的用心付出,老师的刻苦钻研,老师的奉献才能够换来特殊孩子那晴朗的一片 天空个训是我校今后发展的方向,每名学生都是不同的,这样我们就需要根据 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不同的训练方法,这就是 IEP。
通过不同的训练方 法达到同一个结果, 那就是,走出一聋,成为一个完全不同的他 (她),让他(她) 的父母看到希望让我们全体教师都成为 IEP 工作者,让一聋成为上海 IEP 的 名片[ 参考文献 ] :1 赵小红 ; 华国栋 ;; 个别化教学与差异教学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 [J]; 中国 特殊教育 ;2006 年 08 期2 盛永进; 个别化教学理念的应然追问 [J]; 中国特殊教育 ;2005 年10 期3肖非;关于个别化教育计划几个问题的思考 [J]; 中国特殊教育 ;2005 年02 期[D]; 华东师范大4 张琴 ; 随班就读生个别化教育计划文本编制的研究学;2007 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