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教育负担与清末乡村教育冲突作文素材.docx
3页教育负担与清末乡村教育冲突[摘要]教育冲突是清末乡村教育领域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学界一般认为,教育经费增收造 成的经济负担加重是乡村教育冲突产生的最重要原因然而,从清末乡村教育负担的实际情 况来看,新式教育给乡村社会造成的经济压力非常有限教育经费之所以屡屡引发教育冲突 事件,主要是由于清末乡村教育财政制度的不健全导致经费分摊中的实际不公平,地方绅士 在经办教育经费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腐败现象,地方政府与官员在教育财政政策中缺位造成 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之间缺乏必要的缓冲,以及这种新财政体制对传统农民的心理和日常生 活所产生的强烈冲击等几个原因因此,新式教育要想真正扎根于乡村社会,不仅需要双方 都做出适当调适,也必须发挥其社会改造作用,促进乡村社会的现代转型[关键词]乡村教育:教育冲突:乡村教育经费:新式教育经费匮乏是制约近代乡村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清末民初,由于各级政府对乡村教 育的经费支持极为有限,就地筹款成为乡村教育经费筹集最主要的方式但是,这一政策却 遭到乡村社会的强烈抵制,由此而引发的乡村教育冲突事件更是层出不穷然而从乡村实际 情况来看,与上述政策配套征收的教育经费给乡村民众增加的负担其实非常有限。
乡村教育 经费的征收受到民众抵制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一政策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对乡村民众的 心理与生活习惯的冲击,这一点过去很少有人论及一、清末民初乡村教育负担1901年,在清政府的推动下,新式教育进入乡村社会,中国乡村教育早期现代化由此 拉开了帷幕但是,新式教育却遭到了乡村民众的强烈抵制它不仅要面对乡村中以私塾为 主体的传统教育的挑战,甚至也不为普通乡民所认同闱绕着新式教育产生的乡村教育冲突 事件更是层出不穷笔者通过对《东方杂志》、《教育杂志》、《顺天时报》、《盛京时报》等当 时报刊杂志上有关报道的查阅和一些方志资料的整理,初步梳理出清末各地乡村发生的毁学 事件计170起而有关教育问题诉讼案件的报导,更是充斥于清末的报刊和杂志以浙江为 例,1908 —1911年经浙江提学司批饬的乡村教育诉讼案件即达256起之多这意味着在这 四年中,每年都有近百起乡村教育冲突事件需要通过提学司这一省级教育行政机关来裁决 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当产生纠纷时,人们一般不会轻易采用诉讼这种方式解决争端,而是尽 可能地通过民间调解的方式予以化解清末乡村教育冲突的激烈程度由此可见一斑清末民初的乡村教育冲突不仅为数甚多,很多教育冲突的规模也是十分惊人。
1904年, 江苏无锡县由于新学日渐发展,公费不足杨模等提出将县中米业原来按每石(1石二100升) 抽取4厘(1厘=0.5分克)的庙捐改作办学之用,遭到米业及社会上封建势力的反对,“肇事 者煽动群众2000余人,将埃实、东林等3校捣毁,并两次焚烧杨模住宅”在1910年江西 宜春发生的毁学事件中,全县百姓都被鼓动起来,导致“各乡学堂被毁者十余区,停办者七 八区,乡学一无所存”同年,因户口调查引起的毁学风潮席卷了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二 十余县,约有数十万乡村民众参与到破坏乡村新式学堂的暴动之中在这些大规模的教育冲突中,参与者绝大多数是些普通乡村民众乡村民众参与教育冲 突的动机十分复杂,不少人可能仅仅出于一种从众心理,还有一部分是出于被迫如在广东 连州发生的毁学事件中,“(组织者)在附近州城之大庙备酒百余席,邀请各村居民,买领竹 牌,以为抗订门牌符号,并勒令各拆本处学堂及驱逐绅士,其不附从者,即指为内奸”但 是这种情况毕竟少见,大多数乡民参与到教育冲突之中,主要是因为乡村教育经费的征收严 重损害了他们的切身利益在清末的最后十年间,由新式教育的经费问题所引发的教育冲突 事件占全部乡村教育冲突事件的绝大多数。
据笔者统计,在清末发生的170起毁学事件中, 有94起由教育经费问题引起;而在浙江发生的256起乡村教育诉讼案件中,也有162起与 教育经费有关清末民初乡村教育经费大致有以下几个来源:(1)科举时代遗留下来的教育经费,如各 地乡村的宾兴费、考试费,乡村书院的经费等:(2)乡村公产,包括部分寺产、祠产,乡村 中用以迎神赛会和演戏的费用等:(3)新增教育捐税在乡村新式教育经费的这几个来源中, 第一项科举时代遗留下来的教育经费大多为乡村绅士所把持,它们的使用与乡村普通民众基 本上没有关系:第二项乡村公产也同样掌握在乡村绅士手中,它们的征收使用虽会对部分乡 村民众的生活产生一定影响,但总的来看,影响不是太大;与大多数乡村民众生活息息相关 的是第三项教育捐税的征收为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清末各地纷纷开征种类繁多的教育捐 税,如浙江定海厅以学捐为名征收的教育捐税就有“米捐、茶叶捐、牛捐、猪捐、石岩捐、 缠脚捐、放脚捐、婚书捐”等数十项之多学捐的收取往往是而对全体村民,一所新式学堂 的经费有时需要由一区甚至全县范围内的民众负担,如直隶邯郸县,“城乡共计它立一所,公立六十所(初等小学), 每年费津钱万缗,均出自地亩,是担学费者已及全境,而入学堂者仅止数村”。
教育捐税的 征收损害了千家万户的利益,因此遭到乡村民众的激烈反抗在教育冲突方面,由新增捐税 引发的占很大比例据笔者统计,在清末浙江发生的256起教育诉讼案件中,有90起与教育捐税直接相关:而在170起乡村毁学事件中,有62起因教育捐税的征收而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