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孟子》的教学设计.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夏**
  • 文档编号:534667676
  • 上传时间:2024-03-2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4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4.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3.教师点评多媒体显示:(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4.学生齐读课文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三、质疑解疑,疏通文意:1.你问我答。

      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2.生问师答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四、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特色,初背课文:1.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2.学生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3.学生齐背课文五、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一、师生齐背课文: 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学生讨论:明确:(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2.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1)学生自由质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疑释疑学生提出的问题有:①“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②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请问我的这种看法对吗?师生讨论,明确:①“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②这位同学的看法有道理就行文思路来说,贤者舍生取义,行道之人、乞者以义为先,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

      所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乞人不屑也”应归入第一段2)教师总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四、古今对读,品评思想价值,欣赏其人格魅力1.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学生讨论,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2.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五、课堂小结: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六、布置作业:请以“义与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