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上册16-24课提纲.doc
5页第16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一、重庆谈判1、时间:1945年8月—10月2、国民党目的:假和平,真内战(真备战) 共产党目的:争和平★,揭骗局(揭阴谋)★3、中共代表:毛泽东、周恩来4、结果:①签订《双十协定》,②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二、内战爆发★1、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2、内战初期:国民党对解放区进行了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①国民党的全面进攻:从1946年6月开始,包括中原解放区,华东解放区,晋冀鲁豫解放区中共的策略:以运动战为主,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结果: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②国民党的重点进攻:从1947年3月开始,国民党调集胡宗南部,重点进攻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中共策略:第一,主动撤离延安;第二,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采用“蘑菇战术”,灵活机动的打击敌人结果:粉碎了敌人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经典战役:青化砭,蟠龙镇,沙家店三、内战的转折点——挺进大别山★1、时间:1947年6月 2、指挥官:刘伯承、邓小平★3、部队:晋冀鲁豫野战军 4、结果:建立中原革命根据地(大别山根据地)5、意义:①人民解放军转入了全国规模的战略反攻②标志着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转变。
6、评价性语言:①挺进大别山,犹如一把钢刀,插入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②毛泽东说“这是一个历史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③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这不亚于当年法国‘马奇诺防线’被攻破”④周恩来“我们已经过了‘铁丝网’,打到他的‘内壕’了”第十七课 解放战争的胜利一、 三大战役1概况:——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记住先后顺序)(注意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作战图)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时间1948年9月—11月1948年11月—1949年1月1948年11月-1949年1月指挥官林彪、罗荣桓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作战部队东北解放军中原、华东解放军东北、华北解放军作战战术关门打狗中间突破,发挥了人民战争的威力,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隔而不围,围而不打先打两头,后取中间关键地点锦州徐州(中心)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战果解放东北全境;①是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歼敌人数最多55.5万)②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为渡江作战奠定基础③国民党统治濒临崩溃基本解放了华北全境三大战役的意义①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歼敌150多万人)②人民解放战争的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已成定局二、渡江战役1、时间:1949年4月21日—23日2、指挥官: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3、部队: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4、战线:东起江苏江阴,西到江西湖口5、结果:4月23日,占领总统府,解放了南京6、意义: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南京国民政府)在中国大陆的覆灭。
1927—1949,国民党反动统治在中国大陆长达22年之久三、渡江战役后的胜利进军1、解放武汉三镇2、1949年5月27日,解放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3、向西南、西北、东南沿海进军至此,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基本胜利(注意:不是渡江战役也不是三大战役)意义:至此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四、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1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2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3革命力量团结一心,人民群众支持;4国民政府腐败,不得人心启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是人心的向背;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第18课 民族工商业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一、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后,19世纪六七十年代)1原因:洋务运动和外商企业的刺激2先驱:①方举赞和孙英德 发昌机器厂 (上海)②陈启沅 继昌隆缫丝厂(广东)3特点:①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曲折发展②分布不均,集中在东南沿海③主要以轻工业为主,规模小④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总的来说室比较落后二、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典型代表人物:张謇(状元企业家)1观点:实业救国2成就:大生纱厂(江苏南通)(是1895年以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缩影)3名言和肖像:实业与教育是“救国之大本”P116三、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一战期间 1914——1923)原因:①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②辛亥革命的推动; ③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四、 民族工业的萧条: ★民营企业的萧条大致经历了几个步骤: 1、空间日益狭窄: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2、破产倒闭:抗日战争爆发后★ 3、发展的生机又遭扼杀: 4、陷入山穷水尽:1948年,金圆券改革,物价飞涨第19课 物质文明的进步1、最早被采用的近代交通工具是轮船2、中国自行建造的第一艘木质蒸汽轮船——黄鹄号3、中国第一家轮船运输公司——轮船招商局4、中国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唐山—胥各庄)★5、有轨电车最早在天津出现,无轨电车最早在上海出现6、中国境内最早的有线电报线路——从香港岛上海7、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 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第21课 社会习俗的变化类别辛亥革命前辛亥革命后意义发式剃发留辫剪辫改变了观念,方便了工作,有利于个人卫生服饰长袍中山装、旗袍(★中山装的由来)丰富了人们生活,满足了人们审美需求称谓“大人”、“老爷”等“先生”、“某君”、“同志”等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礼节跪拜、作揖、请安、拱手等鞠躬礼、脱帽礼、握手礼等礼节上的尊卑等级观念被平等观念取代足形缠足劝禁缠足,放足运动,出现“解放脚”女权“男主外,女主内”女性走向社会(表现:三点)P133小结:革命前→思想保守、生活封建化 革命后→思想解放、生活近代化第22课 新式教育的发端一 科举制的废除:1原因:(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1) 考试内容不经济适用,且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才智;(2) 录取程序不利于选拔才俊。
2废除时间:1905年清政府宣布:自1906年起停止科举考试3意义:断绝了人们对科举功名的追求,最终促成了近代新式教育体系的确立★科举制的发展概况:(在我国历时1300多年历史) (1)隋朝:开创 (2)唐朝:完善 (3)清朝末年:废除二 新式教育体系的形成:1形成标志:1904年~1922年,清政府颁布实施近代中国第一个学制★2内容:普通教育、师范教育与实业教育为三条主干的国民教育体系3特点:(1)以西学为主; (2)更加强调自然科学; (3)留学归国者促成了其形成三 北京大学的创建与发展:1创建:1912年在京师大学堂的基础上改称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2发展:(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改革措施有哪些?)(1)要求学生戒除读书做官的思想;(办学目的)(2)本着兼容并包的精神聘任教师,活跃学术氛围;(办学宗旨)(3)鼓励学术研究,砥砺道德;(办学氛围)(4)民主办学,教授治校办学方式)→作用: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第23课 科学技术的发展一 铁路:1贡献人物:詹天佑(美称“中国铁路之父”)2成就:主持建成了第一条由中国人自行设计的铁路→京张铁路3概况:1905年~1909年,历时4年竣工,“之”字形路轨,以减缓坡度4意义:增强了中国工程师的信心,大长中国人志气。
二 化工:1贡献人物:侯德榜2成就:(1)主持研制的“红三角”牌纯碱,荣获金质奖章 (2)研究出新的制碱方法—联合制碱法,也称“候氏制碱法”三 地质:1贡献人物:李四光2成就:(1)理论上:创立了地质力学理论→为研究地壳运动开辟了新的途径 (2)实践上:提出了松辽地区和华北地区蕴藏石油资源,在此理论上基础上,大庆油田和华北油田成功开采3意义:摘掉了中国是贫油国的帽子四 数学:1贡献人物:华罗庚(美称“中国的爱因斯坦”)2成就:(1)在数论、代数与几何、复分析等方面都卓然成家; (2)培养了许多学生,在数论特别是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形成了数论研究中的中国学派第24课 思想文化的演进一 思想家1魏源:(1)代表作:《海国图志》 (2)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3)影响:对后来的洋务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2严复:(1)代表作:译著的《天演论》 (2)主张:指出世界上一切生物都处在进化过程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3)影响: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全新的思想武器二 文学家——鲁迅的代表作:1《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2《阿Q正传》批判了中国的国民性,是近代文学史的作品之一3《野草》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奇葩4 杂文被誉为“匕首与投枪” ★鲁迅的名言P149三 画家——徐悲鸿的代表作: 主要作品有:《田横五百士》、《九方皋》、《群马》等 评价:擅长油画、中国画,尤精素描,动物画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四 作曲家1聂耳:代表作——★《义勇军进行曲》(国歌)、《毕业歌》、《铁蹄下的歌女》等2冼星海:代表作—《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抗战中),被认为是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