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电工程设备采购潜在供应商评价策略.docx
6页核电工程设备采购潜在供应商评价策略 国核工程有限公司摘要:文章针对核电工程设备采购领域的供应商评价问题,通过引入供应商评价模型,以加权平均单项评价得分的方法形成最终评价结果,为核电工程设备供应商选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关键词:核电设备;供应商评价;评价模型;加权平均`1.概述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是解决日益增加的能源需求与节能减排、解决环境污染之间矛盾的主要途径,核电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目前已步入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核电工程设备采购金额大约占核电站总造价的50%,设备质量安全可靠更是成为核电厂安全的关键因子因此,如何选择优良的供应商,从源头上严控核电设备质量,对保证核电厂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2.核电设备潜在供应商的现状据统计,目前世界范围内有上万家核电设备的直接或间接供应商,而国内也有上千家供应商为核电提供产品或服务就核电设备而言,根据其是否执行安全功能,分为安全相关和非安全相关安全相关设备要求制造商持有相关资质证书(如民用核安全设备设计证和制造证),而非安全相关设备的制造商也至少要具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资质3.潜在供货商的选择快速有效地评价并遴选潜在供应商,将合格的潜在供应商纳入采购方的合格供应商名录,是保证电厂建设安全、设备质量的重要工作。
根据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原则来完成潜在供应商的选择3.1考察企业经营理念和核安全理念,判断其是否有长期的核电行业经营发展理念,以及良好的核安全理念3.2考察企业响应速度与服务质量,评价其售前售后服务能力3.3考察企业核电产品的供货能力,判断其技术、质保、产能等方面能否满足核电项目需求4.评价体系与模型根据典型的商务统计模型以及行业特殊性,我们选择了较为通用的分项加权评分模型按照业绩指标、财务指标、市场占有率、增长率、行业专业性指标及服务质量指标单项评分,对各项打分进行加权,形成潜在供应商的最终分数基本原则:此模型的打分采取百分制,通过加权平均计算各项指标的得分,得到最终的分数评分=业绩指标得分*20%+财务指标得分*20%+市场占有率指标得分*10%+增长率指标得分*8%+行业专业性指标得分*22%+服务质量指标得分*20%4.1业绩指标业绩指标得分=平均合同金额得分*60%+平均合同数量得分*40%指标考察内容:考察周期内签约的合同数量与总的金额情况计算方法:平均合同金额=(核电合同总金额/核电合同总数量)*1+(非核电合同总金额/非核电合同总数量)*0.6平均合同数量=总合同金额/平均合同金额总合同金额:指已完成预付款的年度或季度已签合同评分标准:4.2财务指标财务指标的设立用来考察潜在供商的财务健康情况以及履约能力,也可以考察其融资能力。
指标考察内容:考察企业的收入,现金流,应收/应付账款的情况,以及提供帐期的能力财务指标得分=现金流比率*40%+流动比率*40%+负债率*20%4.3市场占有率指标市场占有率能够反映企业在行业的实力和市场对企业的认可程度指标考察内容:企业在行业内的占有情况;计算方法:单个企业销售额/行业总的销售额;市场占有率指标=[(核电收益/核电市场规模)*60%+(企业专业人员数量/行业专业人员总数)*40%]*1004.4增长率指标:考察潜在供应商的经营增长情况,该指标能够反映企业的投入情况以及企业的生存能力指标考察内容:考察期内企业经营业绩的增长计算方法:增长率指标=(收入增长率*45%+息税前利润增长率*35%+净利润增长率*20%)4.5行业专业性指标该指标考察企业在核电行业发展的决心和方法,企业在一个行业内的专注度能够从根本上反映企业是否对一个行业有战略性的投入,对于核电这样一个建设周期长的行业,这个指标尤其重要指标考察内容:行业内的持续时间;核电行业销售额占公司总销售额的比重;潜在供商内部核电专业技术人员的累积工作时间;计算方法:行业专业性指标=4.6服务质量指标该指标能够反映出潜在供商对核电的重视程度,另外能够预见到对核电周期的影响。
指标考察内容:是否有专门针对核电的团队(P=1/2);该团队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团队总的工资额占公司总工资额的比例;售后服务响应时间(T);质保体系是否已建立(QS);计算方法:P=1;没有专门的核电团队;p=1.5,有专门的核电团队;ResponseTime=平均响应时间(hour)QS=1;核电质保体系未建立;QS=1.5;核电质保体系已经建立;5.潜在供方名单的使用按照上述单项打分并加权后,得出各潜在供应商的最终得分,根据各项采购物项对应的潜在供方的得分情况,择优选择至少3-5家供应商作为认可的潜在供方进入潜在供方名单,供后续采购工作选择潜在供方名单的更新需要遵循开放性的原则,建议每年或每两年对这个名单进行一次更新,进行优胜略汰的动态管理参考文献[1]盘点全球核电站之最及世界主要核电国家核电机组一览表http://[2]谭英平,李小虎等译.商务统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48-150,152[3](美)项目管理协会.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4版,2009年:319-323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