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状况分析.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汽***
  • 文档编号:539166537
  • 上传时间:2022-09-0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94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状况分析 ——基于我国10个城市的调查陶红 杨东平 李阳 内容摘要:本文以全国十城市4650名农村户籍流动儿童问卷调查为基础,得出,这些农村户籍学生家庭主要为举家迁移;学生就学年龄显著大于正常就学年龄,并且年龄跨度大;教学质量和父母工作流动是学生转学的主要原因;繁杂的入学手续是学生就读公办学校的最大障碍;与民办小学相比,民办中学的老师和教学硬件问题更为突出;省内流动、家庭购有住房、独生子女等个人特征的学生更有可能进入公办学校;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学生对所在城市有更大的认同感关键词:农民工子女 义务教育一 调查背景与数据介绍(一)调查背景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数据,14周岁及以下流动儿童占全部流动人口的比例为12.45%根据这一比例和全国流动人口总量(1.4735亿)推算,全国14周岁及以下流动儿童规模达到1834万人大多数流动儿童父母来自农村,农业户口的流动儿童占76.5%,如果将户口性质为农业户口的流动儿童视为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话,则全国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达到1403万人 国家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政策是“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在我国,义务教育提供是十分地方化的,在此背景下,跨省、跨地流动儿童教育面临义务教育权的缺失,长期以来该问题的焦点集中在流入地政府不能为流入儿童提供足够的免费教育机会。

      而因为农民工文化程度低、收入低,工作不稳定,他们的子女教育更是困难重重二) 学校类型与学生分布为了解这些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我们课题组在2009年5-7月间同时在全国十大城市对流动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7000份,回收6500份,去掉一些问题问卷,有效问卷6217份,有效回收率92%其中户籍为农村的学生4650人,本文数据以农村学生4650人为基础展开分析在4646份农村户籍的流动儿童有效问卷中,22.1%来自于公办小学,33%来自于民办小学,19%来自于公办中学,25.8%来自于民办中学5%的学生在所在城市居住1年以下,15.2%的学生在所在城市居住1-2年,25.5%的学生在所在城市居住7年以上,10.2%的学生在所在城市出生三) 学生迁移流入情况分析十城市农民工子女87.3%的学生与父母同住,5.5%与父母一方居住,1.2%与祖父母同住,3.4%与父母和祖父母同住,如果把与父母同住、与父母一方居住、与父母和祖父母同住归为一类,则占96.2%的学生家庭归属于举家迁移,十城市间在此选项没有显著差异在十大城市中4507名有效问卷中,2577名学生为跨省流动,占有效问卷的57.2%,1930名学生省内流动,占有效问卷的42.8%,不同城市农民工子女学生是省内流动还是省外流入有很大差异(Chi-Square TestsPearson Chi-SquareAsymp. Sig. (2-sided)=.000)。

      北京、上海、宁波、苏州、广州、东莞等城市均以省外流入为主,北京、上海农民工跨省流入95%以上;中西部省会城市武汉、贵阳和成都则以省内流动为主,武汉省外流入13.1,成都省外流入仅为9.6%表格 1十城市农民工子女跨省流入数据比较(深圳由于样本太少,数据没有列出)此次调查数据与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跨省流动)数据相比有所变动,但基本走向一致,本次跨省流入数据除深圳、武汉、成都外,其他七城市跨省流入数据均大于05年全国1%人口抽样数据,说明流动人口跨省域流动在增强,北京、上海大城市跨区域流入显著大于中西部省会城市,省会城市武汉跨省流入农民工子女仅占13.1%,成都仅占9.6%四)研究方法根据关注的问题和变量,研究中主要采用卡方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由于篇幅限制,数据处理过程和相关变量的信度检验不一一列出 二 、农村户籍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现状(一)农民工子女就学年龄分析5年级学生平均年龄11.7岁,其中4.6%的年龄为10岁,40.3%为11岁,54.6%的学生年龄大于教育部规定的入学年龄 ;6年级学生平均年龄12.84岁, 3%为11岁,34.4%的12岁,62.3%的学生年龄大于教育部规定的入学年龄;7年级学生平均年龄14. 4岁,2.3%的12岁,24.3%的13岁,73.3%的学生年龄大于教育部规定的入学年龄;8年级学生平均年龄14.96岁,2.3%的13岁,27.7%的14岁,69.7%的学生年龄大于教育部规定的入学年龄;9年级学生平均年龄15.94岁,2.2%的14岁,28.6%的15岁,65.4%的学生年龄大于教育部规定的入学年龄。

      表格 2 不同年级学生年龄分布从上表数据可直观看出,农民工子女的就学年龄普遍大于教育部规定的入学年龄,并且年龄跨度较大表格 3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学生年龄跨度比较上表看出,5年级公办小学就读的学生平均年龄为11.55,民办小学就读的学生为11.77岁,公办小学学生年龄标准差为.723,民办小学学生年龄标准差为.942,在公办小学就读的5年级与民办小学就读的5年级学生年龄上均有显著差异(ANOVA Between Groups Sig.=.000),从标准差(Std. Deviation)看出,在民办小学就读的5年级学生的标准差大于公办小学5年级学生年龄的标准差,即5年级民办小学学生年龄跨度比公办学校就读的学生年龄跨度更大同样看出,除9年级年龄差异和标准差差异没有显著不同外,6、7和8年级的学生与5年级学生情况一样,民办学校的学生年龄显著大于公办学校学生的年龄,并且民办学校学生的年龄差异更大二)学生转学及其原因分析在4561份有效问卷中,20.8%(949名学生)的随父母多次迁移转学,在转学多次的小学生中,23.6%的同学转学2次,31.6%的转学3次以上在转学多次的中学生中,23.6%的同学转学2次,41.1%的转学3次以上,转学5次以上的学生达到8.1%。

      在转学的学生中,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转学次数有显著差异(ANOVA Between Groups Sig.= .000),即民办学校的学生转学次数高于公办学校学生的转学次数学生转学主要有四种原因,父母工作流动、找到更好教学质量的学校,原学校收费太贵,或原学校离家太远31.5%的同学选择转学原因为父母工作流动,38.2%的为找到教学质量更好的学校,5.0%的为原学校学费太高,9.9%的为原学校上学太远学费问题已不是学生转学的主要原因,寻找质量更好的学校和父母职业流动是学生转学的两大主要原因表格 4 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学生转学原因比较进一步分析中发现,在教学质量选择项中,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在.000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父母职业流动上,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有显著差异(pearson chi-square tests sig=.000(1-sided)),公办学校24.8%的选择父母工作流动,民办学校达到36.1%,显著得出民办学校的学生家长职业流动性更强同样发现,进入民办学校的学生对学费敏感度高于公办学校的学生三)影响学生就读公办校还是民办校原因分析通过对十城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实地调研,发现每个城市对非户籍儿童入读公办学校均进行了一些规定,规定凡在广州居住半年以上,有固定住址、工作和收入来源的务工就业农民,可为其6~15周岁的同住子女申请接受义务教育 。

      北京市有42万打工子女,其中67%的子女已经入读北京公办校,力争2010年使入读公办校的学生达到80%(约34万) 那么是哪些家庭的孩子更有可能进入公办学校?本部分对此进行回归分析,因变量为学生就读于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自变量为学生是省内流动还是省际流动,家庭是否购有住房,是否独生子女,母亲文化程度,在流入地住居时间表格5 影响学生进入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的二项逻辑斯蒂回归分析从回归分析中看出学生在住居地住居时间越长,越可能进入公办学校;购有住房的更可能进入公办学校;省内流动的学生更可能进入公办学校;独生子女更可能进入公办学校;母亲文化程度越高,越可能进入公办学校从回归系数看出,对学生进入公民办学校影响最大的因素为是否有住房,其次为是否独生子女,随后依次为住居时间长短,是否省内流动和母亲文化程度 1 在流入城市购有住房的家庭学生更有可能进入公办学校;十城市间在购房方面有显著差异,十城市平均11.2%的学生家庭在流入城市购有住房30.2%的深圳民工家庭在当地购有住房,而北京只有2.1%的农民工家庭在北京购有住房公办学校就读的学生家庭购有住房比例远远大于民办学校学生家庭购有住房比例公办学校就读的学生18.2%家庭购有住房,民办学校只有6.4%的家庭在当地购有住房,公办学校学生家庭住房购有比例远远大于民办学校学生家庭购有住房比例。

      2 独生子女更可能进入公办学校;总体上,27.1%的学生为独生子女一元方差检验显示,不同城市间民工在孩子数量上有显著差异,珠三角民工孩子数量在十城市比较高,最低为成都总体上53.6%的独生子女进入公办小学,53.7%的独生子女进入公办中学,而非独生子女只有35.2%的进入公办小学,38.7%的进入公办中学,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进入公办学校的可能性更大3 住居时间越长,越可能进入公办学校;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农民工子女多属长期流动农民工子女在当地平均生活5年左右,10.2%的学生出生在该城市,25.5%的在城市生活7年以上,20.6%生活5-6年,23.4%生活3-4年,15.2%生活1-2年,5%的生活一年以下在城市出生的学生中有59.7%的在公办学校,在城市生活7年以上的有57%的在公办学校,而在城市生活一年以下的只有15.7%的学生在公办学校,84.3%的在民办学校与进入民办学校的学生相比,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的学生在流入地居住时间更长4 省内流动的学生比跨省流动的学生更可能进入公办学校;跨省流入的学生64%在民办学校就读,而省内流动的学生只有53%在民办学校与跨省流动比较,非跨省流动的学生更可能在民办学校,差异显著(Chi-Square TestsPearson Chi-SquareAsymp. Sig. (2-sided)=.000)。

      5 母亲文化程度越高,越可能进入公办学校公办学校的母亲51%为初中文化程度,12.1%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36.6%为小学及以下,民办学校的母亲45.6%为初中文化程度,8.9%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45.4%为小学及以下,(Chi-Square TestsPearson Chi-SquareAsymp. Sig. (2-sided)=.000)6. 公办学校入学手续繁杂是民办学校学生不能就读公办学校的最大障碍当问及那些在民办学校上学的学生(其中小学生1497名,中学生1183名),如果有机会到公办学校读书,是否愿意到公办学校上学时,67.7%的小学生愿意去公办学校,74.3%的中学生愿意去公办学校读书学生没有去公办学校就读分为四个选项:交不起借读费(或其他附加费用),入学手续(或转学手续)繁杂,离家近的公办学校不收外地学生,现在的学校离家近表格6 愿意去公办学校读书,但没有去的原因上表显示,不管是民办小学还是民办中学,公办学校繁杂的入学手续是很多儿童想去而害怕去的主要原因四)学生对学校软硬件条件评价在3266名在家乡读过书的学生眼中,在比较现在学校的老师与老家学校的老师时,公办小学与民办小学、公办中学与民办中学的学生有显著差异,公办小学75.4%的学生认为现在的老师比老家的老师更好,民办小学61%;公办中学53.3%的学生认为现在的老师比老家的老师更好,民办中学43.8%。

      如果把更差和差不多归为一类的话,则民办中学近60%的同学认为现在学校的老师不如老家学校,远远大于民办小学数据表格 7不同学校现在学校教师与老家学校教师比较。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