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唐诗鉴赏(共58篇).doc

55页
  • 卖家[上传人]:艾力
  • 文档编号:33688713
  • 上传时间:2018-02-1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41.50KB
  • / 5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唐诗鉴赏(共 58 篇)汴河怀古(其二)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汴河,亦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发河南淮北诸郡民众,开掘了名为通济渠的大运河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黄河,经黄河入汴水,再循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运河故道引汴水入泗水以达淮水故运河主干在汴水一段,习惯上也呼之为汴河隋炀帝开大运河的动机,不外乎满足一己的淫乐,大量耗费民脂民膏,成为他最著的暴行唐诗中有不少作品是吟咏这个历史题材的,大都指称隋亡于大运河云云此诗第一句就从这种论调说起,而以第二句反面设难,予以辩驳诗中说:很多追究隋朝灭亡原因的人都归咎于运河,视为一大祸根,然而大运河的开凿使南北交通显著改善,对经济联系与政治统一有莫大好处,历史作用深远用“至今”二字,以表其造福后世时间之长;说“千里” ,以见因之得益的地域之广;“ 赖”字则表明其为国计民生之不可缺少,更带赞许的意味此句强调大运河的百年大利,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使人耳目一新这就是唐人咏史怀古诗常用的“翻案法”翻案法可以使议论新奇,发人所未发,但要做到不悖情理,却是不容易的大运河固然有利于后世,但隋炀帝的暴行还是暴行,皮日休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看开河这件事的。

      当年运河竣工后,隋炀帝率众二十万出游,自己乘坐高达四层的“龙舟”,还有高三层、称为浮景的“水殿”九艘,此外杂船无数船只相衔长达三百余里,仅挽大船的人几近万数,均著彩服,水陆照耀,所谓“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李商隐《隋宫》),其奢侈糜费实为史所罕闻第三句“水殿龙舟事”即指此而言作者对隋炀帝的憎恶是十分明显的然而他并不直说第四句忽然举出大禹治水的业绩来相比,甚至用反诘句式来强调:论起功绩来,炀帝开河不比大禹治水更多些吗?这简直荒谬离奇,但由于诗人的评论,是以“若无水殿龙舟事”为前提的仅就水利工程造福后世而言,两者确有可比之处然而“若无” 云云这个假设条件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极尽“水殿龙舟”之侈的炀帝终究不能同躬身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相与论功,流芳千古故作者虽用了翻案法,实际上只为大运河洗刷不实的“罪名”,而炀帝的罪反倒更加坐实了这种把历史上暴虐无道的昏君与传说中受人景仰的圣人并提,是欲夺故予之法说炀帝“共禹论功不较多?”似乎是最大恭维奖许,但有“若无水殿龙舟事” 一句的限制,又是彻底的褫夺 “共禹论功”一抬,“不较多” 再抬,高高抬起,把分量重重地反压在“ 水殿龙舟事 ”上面,对炀帝的批判就更为严正,斥责更为强烈。

      这种手法的运用,比一般正面抒发效果更好作者生活的时代,政治腐败,已走上亡隋的老路,对于历史的鉴戒,一般人的感觉已很迟钝了,而作者却有意重提这一教训,是寓有深意的此诗以议论为主,在形象思维、情韵等方面较李商隐《隋宫》一类作品不免略逊一筹;但在立意的新颖、议论的精辟和“翻案法”的妙用方面,自有其独到处,仍不失为晚唐咏史怀古诗中的佳品金缕衣无名氏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须惜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这是中唐时的一首流行歌词据说元和时镇海节度使李锜酷爱此词,常命侍妾杜秋娘在酒宴上演唱(见杜牧《杜秋娘诗》及自注)歌词的作者已不可考有的唐诗选本径题为杜秋娘作或李锜作,是不确的此诗含意很单纯,可以用“莫负好时光”一言以蔽之这原是一种人所共有的思想感情可是,它使读者感到其情感虽单纯却强烈,能长久在人心中缭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每个诗句似乎都在重复那单一的意思“莫负好时光!”而每句又都寓有微妙变化,重复而不单调,回环而有缓急,形成优美的旋律一、二句式相同,都以“劝君”开始,“ 惜”字也两次出现,这是二句重复的因素但第一句说的是“劝君莫惜” ,二句说的是“ 劝君须惜”,“莫”与 “须”意正相反,又形成重复中的变化。

      这两句诗意又是贯通的金缕衣”是华丽贵重之物,却“劝君莫惜”,可见还有远比它更为珍贵的东西,这就是“劝君须惜”的“ 少年时”了何以如此?诗句未直说,那本是不言而喻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贵如黄金也有再得的时候,“千金散尽还复来”;然而青春对任何人也只有一次,它一旦逝去是永不复返的可是,世人多惑于此,爱金如命、虚掷光阴的真不少呢一再“劝君”,用对白语气,致意殷勤,有很浓的歌味,和娓娓动人的风韵两句一否定,一肯定,否定前者乃是为肯定后者,似分实合,构成诗中第一次反复和咏叹,其旋律节奏是纡回徐缓的三、四句则构成第二次反复和咏叹,单就诗意看,与一、二句差不多,还是 “莫负好时光”那个意思这样,除了句与句之间的反复,又有上联与下联之间的较大的回旋反复但两联表现手法就不一样,上联直抒胸臆,是赋法;下联却用了譬喻方式,是比义于是重复中仍有变化三、四没有一、二那样整饬的句式,但意义上彼此是对称得铢两悉称的上句说“有花”应怎样,下句说“ 无花”会怎样;上句说“须”怎样,下句说“莫”怎样,也有肯定否定的对立二句意义又紧紧关联:“有花堪折直须折”是从正面说“行乐须及春”意,“莫待无花空折枝” 是从反面说“ 行乐须及春”意,似分实合,反复倾诉同一情愫,是“ 劝君”的继续,但语调节奏由徐缓变得峻急、热烈。

      堪折── 直须折”这句中节奏短促,力度极强,“直须”比前面的“ 须”更加强调这是对青春与欢爱的放胆歌唱这里的热情奔放,不但真率、大胆,而且形象、优美花”字两见,“ 折”字竟三见;“ 须── 莫”云云与上联“ 莫── 须”云云,又自然构成回文式的复叠美这一系列天然工妙的字与字的反复、句与句的反复、联与联的反复,使诗句琅琅上口,语语可歌除了形式美,其情绪由徐缓的回环到热烈的动荡,又构成此诗内在的韵律,诵读起来就更使人感到回肠荡气了有一种歌词,简单到一两句话,经高明作曲家配上优美的旋律,反复重唱,尚可获得动人的风韵;而《金缕衣》,其诗意单纯而不单调,有往复,有变化,一中有多,多中见一,作为独立的诗篇已摇曳多姿,更何况它在唐代是配乐演唱,难怪它那样使人心醉而被广泛流传了此诗另一显著特色在于修辞的别致新颖一般情况下,旧诗中比兴手法往往合一,用在诗的发端;而绝句往往先景语后情语此诗一反常例,它赋中有兴,先赋后比,先情语后景语,殊属别致劝君莫惜金缕衣”一句是赋,而以物起情,又有兴的作用诗的下联是比喻,也是对上句“须惜少年时”诗意的继续生发不用“人生几何”式直截的感慨,用花(青春、欢爱的象征)来比少年好时光,用折花来比莫负大好青春,既形象又优美,因此远远大于“及时行乐” 这一庸俗思想本身,创造出一个意象世界。

      这就是艺术的表现,形象思维错过青春便会导致无穷悔恨,这层意思,此诗本来可以用但却没有用“老大徒伤悲”一类成语来表达,而紧紧朝着折花的比喻向前走,继而造出“无花空折枝”这样闻所未闻的奇语没有沾一个悔字恨字,而“空折枝”三字多耐人寻味,多有艺术说服力!菊花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的题目,《全唐诗》作“不第后赋菊”,大概是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但《清暇录》只说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题为“菊花”重阳节有赏菊的风俗,相沿既久,这一天也无形中成了菊花节这首菊花诗,其实并非泛咏菊花,而是遥庆菊花节因此一开头就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意即等到菊花节那一天不说“九月九” 而说“ 九月八 ”,是为了与“杀”、“ 甲”叶韵这首诗押入声韵,作者要借此造成一种斩截、激越、凌厉的声情气势待到”二字,似脱口而出,其实分量很重因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转乾坤之日,因而这“待”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而这一天,又绝非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而是如同春去秋来,时序更迁那样,一定会到来的,因此,语调轻松,跳脱,充满信心待到”那一天又怎样呢?照一般人的想象,无非是菊花盛开,清香袭人。

      作者却接以石破天惊的奇句──“我花开后百花杀”菊花开时,百花都已凋零,这本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这里特意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零)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的对照,以显示其间的必然联系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是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立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了这一句斩钉截铁,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三、四句承“我花开” ,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地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伟,意境的瑰丽,都可谓前无古人菊花,在封建文人笔下,最多不过把它作为劲节之士的化身,赞美其傲霜的品格;这里却赋予它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把黄色的花瓣设想成战士的盔甲,使它从幽人高士之花成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它既非“孤标”,也不止“ 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

      冲”、“透”二字,分别写出其气势之盛与浸染之深,生动地展示出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黄巢的两首菊花诗,无论意境、形象、语言、手法都使人一新耳目艺术想象和联想是要受到作者世界观和生活实践的制约的没有黄巢那样的革命抱负、战斗性格,就不可能有“我花开后百花杀” 这样的奇语和“ 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的奇想把菊花和带甲的战士联结在一起,赋予它一种战斗的美,这只能来自战斗的生活实践自古英雄尽解诗”,也许正应从这个根本点上去理解吧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西风”点明节令,逗起下句;“满院”极言其多说“栽”而不说“ 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之感。

      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但“满院栽”却显然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 孤高绝俗 ”之态或“ 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 字黄巢的诗独说“ 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 字无缘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不偶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 (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统观全诗,寓意是比较明显的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

      所谓“为青帝” ,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大劳苦大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