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视平台的媒体特性与电视电影的美学选择.pdf
4页127No138电 视 电 影 Tele Film“电视电影”起始于上世纪5 0 年代的美国,原由是新 兴电视媒体与传统电影的“战争” , “电视电影”是这场长 达1 0 年之久的“影视战争”最后走向融合的产物电影业 意识到电视媒体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来影院市场的萎缩, 但 却提供了一个更为稳定的产业发展契机;电视媒体一直清 醒地认识到电影体验的不可替代性,而“电视电影”正是 一种既符合媒体传播特性又兼顾电影艺术品格的理想样 式在中国内地,1 9 9 9 年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首倡“电视 电影” , 并以每年百余部影片的制作规模, 带领中国内地的 “电视电影” 创作进入到繁盛局面 对于中国电影史和中国 电视传播史来说, 这都是一个值得大笔书写的具有标志性 的历史进程, 电影频道及其电视电影作品对于中国民族电 影的支持作用,对于电影艺术的培育与发展,对于电影市 场, 特别是对于占据国产电影绝大数量的低成本影片的市 场与艺术的规范作用,日渐明显地凸现出来中国电视媒 体也因此扩展了表现空间,丰富了产业结构,在传播媒体 和传统电影的紧密结合中努力探索一条规范合理的发展道 路 电视电影是 “为在电视上播放而拍摄的电影” , 这一界 定曾被普遍地接受, 并在此基础上确立电视电影的基本美 学特征。
但是,日益丰富多样的创作实践和中国内地影视 产业的特定发展状况正在深刻地改变“电视电影”的常规 观念,原初的界定已经无法涵盖“电视电影”所呈现出的 丰富扩展性和实际影响力 本文由中国内地电视电影的实 际产业状况入手, 尝试从电视媒体特性的角度考察电视电影的艺术趣味和美学特点扩展中的“电视电影”概念在中国内地, 实际上存在着两类 “电视电影” , 一种是 前面提到的主要由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等电视媒体扶植制 作的在电视上播放的影片,这些作品从立意构思、剧本创 作、摄制播出等全过程都在“电视媒体”的控制或影响之 下,这应该是最符合电视电影定义的一类作品 还有一种“电视电影”是指那些没有进入传统电影院 线市场,主要通过电视媒体播出的低成本国产影片进入 新世纪后,中国电影的整体格局呈现出明显的哑铃形分 布, 一端是所谓的创造票房奇迹的少量国产 “大片” , 它们 构成了中国电影院线市场的主体部分;另一端是低成本影 片的快速增长,尽管艺术质量良莠不齐,但这些低成本影 片构成了国产影片在数量上的主体部分;夹在中间的是处 境尴尬的中等投资规模影片,除了《疯狂的石头》等个别 影片外,大部分此类影片既难以在常规院线市场上盈利, 又难以如低小成本影片那样在电视媒体市场上收回成本, 因而,这一部分的国产片创作相对最为薄弱。
构成国产影片最大比例的低成本影片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以电视媒体为 第一,甚至是唯一的市场目标,实质上是为“电视”制作 的影片,虽无“电视电影”之名,但从理论上讲也应该归 为“电视电影”的范畴 这里并不想泛化“电视电影”这一概念,主要的讨论 对象还是电影频道及其电视电影作品, 描绘出中国电影的 格局图谱是为了确立电影频道及其电视电影在时下国产影 片中的地位与意义,在一个更宽泛的、具有比照性的范围 内探讨电影频道的电视电影作品 以电影频道为主的电视媒体成为国产低成本影片的主 流平台已然是个事实的存在, 这凸现出电视媒体对于中国 民族电影的支持作用自然,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进入新世纪之后, 中国电影终于走出了上世纪末的低迷状 态,获得了迅速发展,这得益于两个方面的成功,一是以 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等著名导演为代表的国产大片策 略,在全球化背景下借鉴国外的制片方式和市场运作经 验,以高成本、精制作、类型化、国际性为特征,培育和 确立民族电影市场,并积极开阔海外市场;另一个成功方 面就是中国电影制片业出现了一个繁盛局面, 仅从数量上 看,2 0 0 3 年的影片产量突破了2 0 0 部,2 0 0 6 年已达3 3 0 部 (不包括电影频道制作的百余部数字电影) , 其中绝大数量 的影片是低成本投资,主要市场是电影频道,这些数量巨 大的电影产品支持了电影频道的节目需求。
基于中国电影实际的产业状况,对“电视电影”的讨 论实质上已经超出了电视的范围,在绝对数量上,低成本 国产影片也远远超过电影频道等电视媒体专门为电视播放 而组织拍摄的影片, 关于电视电影的讨论必然会扩展到对 中国电影的整体认知层面另一方面,一些专为电视拍摄 的优秀影片也在不断地进入新兴的数字院线市场和传统电 影院线, 以网络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体也日益成为巨大的潜 在发展空间 “电视电影”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在发生变 化, 之前相对清晰的理论界定变得模糊, 甚至 “电视电影” 这一概念正在失去其独立存在的基础之前关于“电视电 影”的讨论,更强调其与电视剧、传统电影在制作方式与 规模、艺术表现形态上的差异,虽然也关注到其电视传播 媒介的特性, 并试图在此基础上确立电视电影的艺术独特 性,但相对而言更注重前者的区分,将电视电影作为一门 独立的新艺术样式但是,如前所述,电视电影实际的发 展形态有着巨大的包容性,与电视剧、传统电影等其他艺 术样式有着复杂的交集关系, 与其硬性地区分不同艺术样 式的差异, 不如在更宽泛意义上抓住电视电影最本质的两 个特点:电视播出平台的媒体特性以及以此为载体的低成 本影片的美学选择。
尽管“电视电影”日益成为一个开放的概念,其外延电视平台的媒体特性与电视电影的美学选择文 王宜文/ T e x t / W a n g Y i w e nT h e M e d i a F e a t u r e s o f T e l e v i s i o n P l a t f o r m a n d t h e A e s t h e t i c S e l e c t i o n s o f T h e T e l e F i l m1282 0 0 7 年第3 期不总是限定在电视屏幕,但电视作为第一平台是个前提, 否则“电视电影”从实践到理论就完全失去了意义,因为 电视的媒体特性会对影片的内容与形式形成一定的规范和 约束力,而许多“为电视拍摄的影片”恰恰忽略或者漠视 这一根本前提,在内容和形式上表现出许多的不适应制 作低成本影片既是电视电影从电视媒体特性出发的合理选 择,也是中国内地电视电影实际情形的显现,本文提到的 低成本影片包括前面提到的两类电视电影作品:由电影频 道扶植制作的影片和以电视为第一平台而制作的国产影 片,二者的制作渠道有差异,但在美学讨论上并没有必然 的区分。
所以,本文以电影频道的电视电影作品为主,兼 及为电影拍摄的低成本国产影片, 并试图在二者的比照中 展开讨论二者有最大的相同点,就是都要尊重电视媒体的传播特性公众电视媒体与电视电影的价值取向法国著名导演让- 吕克·戈达尔曾简洁地将电影表述 为 “一个女人加一把枪” , 意指以性与暴力为代表的欲望是 电影的核心驱动力 如果说影院电影的特定观影环境和观 众心理机制使这一表述具有一定合理性的话,那么,除非 是特殊的影视频道, 在公众的开放的电视媒体上赤裸裸地 展示欲望则是一种不尊重观众的行为 影院电影可以有较 大的空间展示个人的、私密的身心体验,但是电视媒体更 多表现为一种公众资源,有着更强的社会性,尽管影片题 材和艺术探索不应该设置禁区, 但是, 对于电视电影来说, 不是任何题材和内容都可以无保留地搬到荧屏如,在 2 0 0 6 年华语电影青年影像论坛上展示过一部名为《套子》 的短片, 影片讲述一位藏族老僧侣和年轻弟子登上了一辆 汽车,车外恰巧飞进来一只充气的避孕套,在车厢里四处 乱飞, 乘客们避之不及, 表情各异, 套子被众人抛来抛去 这是一部实验电影作品,不会在电视媒体上向公众展示, 有幸看过影片的观众会非常欣赏年轻导演韩延的机敏与幽 默,还有影片潜在的僧俗文化冲突。
与之类似,有一部很 想在电影频道播出的国产低成本影片, 表现一个时空错位 的女孩来到现代社会,不理解安全套为何物,将安全套当 气泡一样吹起来,画面上,整个房间充斥着四处飘飞的避 孕套如果说,短片《套子》让观众会心一笑,赞叹作者 的智慧的话,那么,后者则是恶俗的代表,并非安全套的 情节有什么不合适,而是选错了展示的空间有一部片名 《花街节少女》 的影片, 展示少数民族独特的节庆文化, 一 对原本自然美好的母女情感却被直露地表现为欲望的冲 动,几乎所有的人都急匆匆地在寻找各自的欲望对象 主要以电视为播出载体的国产低成本影片, 数量庞大 却无序, 在题材选择和表现形式上不遵循电视媒体特性的 现象很突出,亟待一种规范性力量加以引导在中国电影 已经摆脱了过多行政干预的今天, 电影频道及其电视电影 的作用及价值便显现出来 如前所述, 尽管制作渠道不同, 电影频道的电视电影作品与国产低成本影片服务电视媒体 的意图相同,因而其美学规范应该是一致的如果把二者 视为中国民族电影的一个整体部分, 电影频道及其电视电 影更有着电影史的意义国外的电视电影制作,如美国,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形 成了相对固定的题材和类型,其中较为突出的有两类作 品,一类以真人真事为基本素材,有很强的纪实色彩,特 别强调题材的时效性,希望作品能同时事热点结合起来。
如1 9 9 5 年1 月末, 著名前橄榄球星兼影视明星辛普森的谋 杀案即将开庭,福克斯电视网就及时推出了《辛普森的故 事》 , 讲述辛普森从童年直到成为犯罪嫌疑人的全部过程, 包括他在取保候审期间乘车出走, 在高速公路上被警方和 各电视网进行追击的场面 而这场大追击在几个月前才被 各大电视网进行了实况转播,美国公众几乎家喻户晓,都 记忆犹新这些社会上的重大事件或案件,其本身就是很 大的新闻热点,被认为特别适合于电视电影样式,成为这 种样式的主流形态另一类作品来自畅销书改编,美国的 电视电影较少采用剧作家的原创剧本,大都由流行的传 记、小说、历史著作、报告文学或新闻报道改编而来 以上两种题材与类型在电影频道的电视电影创作中虽 都存在,但并不占主体新闻纪实性作品更多展示一些正 面的新闻性人物或事件,如2 0 0 3 年推出的一系列“非典” 题材作品,如人物传记类的《王忠诚》等,尽管主题立意 良好,但素材本身缺少足够的戏剧性和可视点涉案类题 材则明显受到国家媒体性质的限定, 不可能像美国的情节 剧《越狱》那样,采用类型片中经典的二元对立的戏剧性 原则, 展示无辜小人物与强大的权力机关中黑暗力量的对 抗, 至少目前警察等国家机器是不可随意拿来作为一种戏 剧冲突资源的。
如《悬剑》就是一部既想艺术突破但在表 现时又尴尬徘徊的作品,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位警察,他运 用权力渎职,但全片缺少强烈的外部冲突与动作,主体表 现其自我内心的忏悔, 甚至演员本身就带着一张呆板的缺 少表情的脸, 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无法实现类型片的宣泄与 娱乐功能电影频道精心制作的《刑警张玉贵》系列也只 是一种常规情节剧模式,没有新闻时效性至于畅销书改 编,成功的作品就更少 提出中外电视电影选材的差异,并非要认定孰是孰 非,目的是要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方面,中国电视电影事 业方兴未艾,其题材与类型尚需摸索锤炼,另一方面,不 同的国情和文化背景、 相异的媒体生存环境都会带来创作 理念的不同 电影频道的电视电影相比国外在选材上要丰 富全面得多, 仅以笔者参加的2 0 0 5 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电 视电影评奖为例, 虽然只有1 0 部影片参赛, 但涉及的题材 十分丰富,包括都市题材的《合同父子》 、 《秘密》 、 《我爱 杰西卡》 , 农村题材的 《说话算话》 、 《法官老张轶事之养老 树》 , 警察题材的 《悬剑》 , 青春校园题材的 《八节课》 、 《琴 声暖洋洋》 , 主旋律作品 《核电铁军》 , 以及历史怀旧片 《划 痕的岁月》 。
从叙事类型看, 《合同父子》 、 《秘密》 、 《我爱 杰西卡》是典型的情节剧模式,其中的《我爱杰西卡》与 《法官老张轶事》系列有着明显的喜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