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概论文—温州模式完整版.doc
4页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莫忠辉(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环工1202 2011015052)【摘要】文章对“温州模式”及其演化和发展的趋势进行再认识认为“温州模式”仍俱生命力, 需要继承、发展和创新探讨构建“新温州模式”的指导思想、框架和路径指出“温州模式”所面临的问题, 实质是中国改革的问题关键词】温州模式;发展与未来; 新温州模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改革开放初期, “温州模式”与同时期的“吴川模式”并驾齐驱,在当时便以“北有温州,南有吴川”享誉全国,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然而如今温州经济增长速度在浙江省排名的逐年下降, 再一次引起各界的争论和对其未来发展前景的关注事实上, “温州模式”作为“体制转型期”的发展模式, 只能适应初级市场经济, 传统的“温州模式”在完成其建立市场经济的任务和历史使命后将不再存在从这个角度可以说, 传统的“温州模式”将“消失” 但是, 形成“温州模式”的内核和精髓依存, 温州人精神中深厚的重商文化底蕴不会消失温州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虽然存在着发展中的问题,但决不像外界所说的“温州经济衰落” 、 “温州模式正日暮途穷”那样悲观温州模式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模式,它会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而不断创新和发展。
现在,我国改革开放正在进入一个全新时期,各地的新经验层出不穷,温州也提出了要学全国的口号这表明温州已经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还较低,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不高,政府服务质量和投资软环境差等,从而增加了进一步改革的新动力和压力何况,温州老百姓这么务实、敢于创新,拥有丰富而较为特殊的人力资本,又有大量的货币资本积累;温州的各级地方政府也在转变认识观念,正在开展“效能革命” ,以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搞好软硬环境建设,力图在温州未来的发展中有更大的作为这些因素加在一起,难道我们不应该对温州经济和温州模式的发展抱有信心?一.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让温州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老百姓把脸皮撕下来放在家里,人到外面去做生意;干部把乌纱帽放在办公室里,人到下面领着老百姓去办厂子改革开放前,温州的情况可以概括为“三少一差”:可利用自然资源少,除了矾矿外,没有更多可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人均耕地在浙江最少,当时不到半亩,现在只有 0.31亩;国家投入少,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国家对温州累计投资只有 5.95亿元;交通条件差,当时没有机场、没有铁路,只有一条通上海的水路和一条路况很差的 104国道与外界相接。
直至后来被评为中国十大活力城市、中国最具魅力的金融城市,成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发地区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二. “温州模式”及其发展的再认识“温州模式”经历了初创、发展两个阶段, 目前开始步入转型与创新的新阶段温州模式”在各个发展阶段均有不同的表现和特征目前, 温州经济正处在历史性转变的关口, “温州模式”必需得到创新与提升 一) 传统温州模式不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以来, 作为一种区域经济发展范式, “温州模式”以其独特的实践获得了理论界的肯定应该说, 建立在非公有制的非农产业基础上的“温州模式”确实在处于制度边缘的劣势条件下,创造性地适应环境, 在地域限制和制度约束的情况下进行了大胆创新, 确立了一种以非集体企业为主、多元化发展、专业化市场分工与专业化市场导向为特征的发展模式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而言, “温州模式”在全国性经济体制渐进式改革中, 率先通过需求诱致型的局部制度变革, 完成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 成为全国制度创新的一个典范但近些年来, 在全国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 温州原有的部分竞争优势正在丧失, 同时, “温州模式”也因其路径依赖的形成, 制约了本身的发展。
二)温州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由于政府转型严重滞后,环境平台等公共品供给不足,制约了产业企业的转型发展,导致大量企业外迁、资本外流 “十一五”期间,温州在全国各地的实业投资达3000亿元,但在本土的投资只有1300亿元,实业空心化问题日渐凸显最近,省里有专家对浙江模式进行反思,对温州模式与苏州模式进行对比分析,这种反思实际上反映的是,市场经济进入高级阶段以后,政府在公共领域的无为和体制机制创新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导致温州发展在全国全省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企业大量外迁和资本大量外流至今, 温州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外迁的有1 000 家, 其中整体外迁的企业就有250 家左右随着企业大量外迁, 温州的资本也大量外流据不完全统计, 自“九五”以来, 温州已有千亿民资流向外地近年来还有超过1 000 亿元的民资在全国各地房地产市场“攻城掠地” 这对温州地域经济发展客观上具有不利的影响其二是引进外资和出口贸易发展不快据统计, 截止2004 年底,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温州共计合同利用外资仅24.78 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10.84 亿美元; 累计批准外资企业2 005 家, 投资总额仅56.46亿美元这些皆与杭州、宁波相差较大, 甚至与周边地区也有差距。
其三是产业结构和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温州的工业化进程中, 制造业结构演变仍然基本局限于低加工度和低附加值的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 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小在企业的规模结构上, 以中小企业居多, 大多数温州民营企业至今仍保持着封闭式家族企业的形态, 还没有一家民营企业成为上市公司但温州模式已经突破了原“温州模式”那种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限制, 走向了企业联合、兼并、重组、优化的集团化规模发展的道路; 突破了单纯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方式, 走向了资产经营、品牌经营综合发展道路; 改变了单纯以小城镇为依托的营销方式, 走向了网络营销的道路; 以农村能人为骨干的企业经营者普遍提高了素质, 逐渐造就了一批具有现代智慧和理性思考的企业家, 企业开始摒弃家族式的经营, 开始逐步走向现代企业制度; 产品质量和档次有了很大提高, 行业开始走向协同作战和自律由此, 可以概述为以观念创新为核心, 以网络营销为依托, 以理性管理为基础, 以规模效益求发展的一种新的经营运行模式其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 企业集团化, 营销网络化, 管理理性化, 产品品牌化, 发展创新化三) “温州模式”进一步发展的内在生命力“温州模式”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模式, 它会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而不断创新和发展。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温州模式”的具体特征和表现形式是不断变化的, 但其内在的精髓并没有丢失 “温州模式”的精髓是, 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区域特色经济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务实品格、变通能力和创业精神温州模式”的动力源来自于温州的老百姓, 来源于温州在民间资本基础上形成的归属明晰、流转顺畅的产权制度; “温州模式”的活力和前景体现在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充裕活跃,比较完善的产业集群、各自成型、各具特色的块状经济和一大批迅速成长的具有现代智慧和理性思考的民营企业家体现在温州人有很强的致富欲望和创业精神三.温州模式的未来展望“新温州模式”通过对传统“温州模式”在文化观念、产业集聚、企业组织结构和市场等方面不断创新转换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能够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发展要求的发展模式 ———“新温州模式”, 其特点可以概括为: 以产业聚集内部大中小民营企业的和谐发展为推动温州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以高附加值的“小商品”为基础, 以分布在全球市场的多层次现代市场销售网络为纽带的发展模式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参考文献】[1] 中国经济网 《温州模式:盛名之下 其实难副? 》2004年11月29日 15:38杭州商学院副院长 张仁寿[2] 百度百科[3] “温州模式”的演化与“新温州模式”的构建 胡飞航( 温州医学院社科部, 浙江温州325035)[4] . 温州发展的现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