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论——卢飞宏.doc

32页
  • 卖家[上传人]:wdg****h8
  • 文档编号:312068713
  • 上传时间:2022-06-1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9.50KB
  • / 3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论〔中华武学思想文化探索研究〕中国在五千余年历史的长河中,文化灿烂辉煌,从先至明清中国思想界各种学术思想的开展,展现了数千年恢弘浩瀚的思想文化画卷从先时期的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标志着之后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统治地位确实立从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兴起到唐朝佛学的鼎盛开展,又到宋明理学的兴起,儒释道三教的相互借鉴和融合,直到最后明清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确实立,让人们徜徉在卷帙浩繁的思想文化史中中国文化具有连续性、独立性、多元性和包容性及统一性,它是在相当大的地域围各种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华夏五千年文明,留下了灿烂的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它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儒释道三教及其融合的三教合一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格局,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三教合一文化对中国社会、哲学、思想、文化和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开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对周边国家文化也有深远的影响在当今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大规模交流融合中,研究探索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对于促进传统文化的进步与开展,激活中华思想文化的生命力,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开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一、"三教合一〞文化的历史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主要容和主流意识的,主体是儒道释三教,而其三教融合的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开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文化形态。

      在历史开展中儒释道三家各自开展,各有传承,相互融合,统贯着社会、学术与文化的命脉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和根本涵,它们从相互尊重到相互对立和斗争,到相互借鉴和吸收,再到相互包容和融合,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儒释道三教文化的融合是中国历史中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开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华民族各种传统文化和不同文明相互融合的产物,历史上它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对历史的开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重要作用,有其存在合理性和必然性,是中华民族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文化弘扬三教合一文化对于促进今后中国思想文化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综观历史上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的开展,晋南北朝是儒释道三教连称,彼此独立,相提并论,出现三教一致的萌芽唐宋时期三教加强了在意识上的流通融合,逐步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借鉴和吸收,但其主流而言,仍各树一帜元明清阶段出现了真正形态上的三教合一其三个阶段的开展是儒释道三教开展和融合的根本过程,第二阶段是在继承第一阶段三教功能互补的根底上更添新容,第三阶段是在前二个阶段的根底上再演化出来"三教合一〞的新成份,反映了三教合流历史开展的必然趋势在三教合一开展中,也出现了以佛家、以儒家和以道家思想为主要形态的三教合一文化,以及形成具有意义上的"三教合一〞新文化形态,前者与后者有本质的区别,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开展,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历史性的飞跃。

      〔一〕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合一〞文化的形态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外乡,起源于轩辕黄帝〔前2717~前2599〕,继承了华夏民族古代原始之血脉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和其弟子所创,形成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文化佛教起源与古印度,东汉初年,佛教传入中国,距今也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佛教经过长期演化,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开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开展逐渐出现危机.,三教相互渗透、相互吸纳,调和之风盛行,是中国思想文化出现繁荣的时期西汉前期,以黄老的思想指导政治,在官吏或社会上,诸子百家的思想很活泼,这样的情况不利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前156~前87年〕即位,根本上采纳了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西后期儒家学说逐步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自此,儒家凭借政治上优势取得了主体思想文化的地位,使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文化为主,以释道为辅,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补和融合的文化格局,这一格局一直到20世纪初,历时二千多年的时间,一直未有很大的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开展影响巨大。

      佛教传入中国后受中国古代经济政治及传统文化的影响,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也引起与道教、儒家中国传统思想的抗争汉灵帝末年"牟子理惑说"云:"锐志于佛道,兼研"老子"五千言,玩"五经"为琴簧〞, 阐述了三教异同,开"儒释道〞三教调和并立的先声三教调和至东晋南北朝时开场在社会上,特别在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着广泛的影响在后以鸠摩罗什为首的译经活动,形成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翻译佛教经典的高潮此时南北高僧居士辈出,使佛教成为足以与儒道相鼎立的一种文化势力,且透露出压倒儒道的趋势 由于儒家在中国的正统官方地位十分稳固,这使得许多佛教徒力图调合儒、道的矛盾,不断地援儒、道入佛,论证三教的一致性标榜"外兼修〞,"儒外佛〞,解释戒杀为仁,戒盗为义,调合五戒与五常的关系儒家注重用世,具有强烈的入世精神,佛教则解释为出家不是不问世俗之事,而是降魔,统一了出家与入世的关系自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已翻译的一些佛教经典,大多是依傍道家思想和比附中国传统的固有名词概念,来加强对佛经精神的阐述,这对于佛教的广泛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受到帝王的信仰和重视,印度佛教经过改造以后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逐渐在民间扎下根,并取得重要的开展,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开展。

      晋时代以研究"老子"、"庄子"、"周易"为核心哲学思潮的玄学,把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玄学〞文化,将三教的思想进展了融合玄学在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成为思想主流东晋时道教代表人物洪提倡"三教一致〞的思想,援儒入道,外兼修,提出以神仙养生为,儒术应世为外,将道教的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所谓"以六经训俗士,以方术授知音〞〔"包朴子"释滞"〕之后宣传"三教合一〞思想的有南朝的道士陆修静、弘景等弘景充分将当时各个道教派别的典籍加以整理,并亲自撰述,将道教推往一个新地步,并加强了三教的融合同时期道家中人士提到的"三教〞的愈来愈多,论证也愈来愈深入西晋的灭亡使玄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受到挫折,玄学中开场渗入大量佛教教义,二者互相渗透也为佛教的传播、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东晋以后,玄学与佛教趋于合流,玄学逐渐衰落,佛教迅速开展起来了儒释道三教在晋南北朝时期的互相靠拢、互相吸收、互相融合,三家之间的争论有时表现得很剧烈,儒佛的冲突主要集中于入世与出世的不同人生目的,以及佛教教规与传统伦常关系的矛盾上在南朝宋文帝时儒家与佛教之间有关因果报应之争,以后又有神学理论上的争论。

      宋末齐初之间的道教与佛教之间的夷夏问题之辩;在北朝时由于佛、道斗争的原因所引起的北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二次废佛法难事件〔二武灭佛〕,以及北齐文宣帝时展开的佛、道之间的倾轧,导致抑制道教的举措这一时期佛教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剧烈,在相互锋利的斗争中,随之也出现调和、融合儒佛的思潮儒释道自身中的一些学者和代表人物也站出来呼吁三教一致,提出三教同源、三教一致,以及三教并重等由于在中国王权始终高于教权的情况下,三教之争均以佛教的妥协、折衷或迎合传统而告终,也使佛教得以在中国站住脚,并得以开展三教概念的出现被社会所广泛承受,在晋南北朝时率先由佛教表现出来的,佛教在理念上吸收儒家的心性、中庸,道家的自然无为,以及阴阳五行家的理论学说,完成了形式和理论上的自我调适,取得了与中国文化的根本协调,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三教融合促进了佛教的中国化晋面北朝时期,社会动乱,战乱频繁,在民族融合和多元化文化交流的剧烈大潮中,也促进了思想文化的解放,是我国历史上又到达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术繁荣、文化复兴的新的高潮由于儒学日益衰落,道教和佛教又先后崛起,使两汉时期形成的独尊儒术的文化格局被彻底打破,代之以援道入儒,佛玄双流,儒释道三家相互融摄、协调开展的新文化格局,从而成为隋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开展演变的根本趋势。

      〔二〕唐宋时期"三教合一〞文化的融合从南北朝至唐初两三百年间,是儒释道三教思想纷争与彼此融和的重要历史时期唐宋之际,儒释道三教之间的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唐代提倡三教共举的政策,对三教融合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北周卫元嵩撰齐三教论七卷〕,至唐之世,遂成固定之制度三教讲论,肇始于北周武帝,当时,三教之间关系成了政治上的一个热门话题隋唐宋诸朝间屡屡举行的三教辩论大会,虽然外表上呈现了三家之间的区别与矛盾,并渐由论难而趋于融汇调和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述与辩论,结果却有了更多共同使用的词汇、概念和思维表达方式,假设"借儒者之言,以文佛老之说,学者利其简便〞罗香林"唐代三教讲论考"指出"三教归一"之旨,在唐代"久已普遍朝野〞学者以释道义理解释儒家经义,从而也促进了儒家思想的转变三教名流论难客观上使三教在质上加深了彼此间的了解与认同,为三教的思想交流和融合提供了时机,并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对整合三家的需要佛教在隋唐时代到达了鼎盛,不仅三教鼎立的局面到达了一个高潮,三教理念的交流也空前频繁隋朝名士士谦重佛道而儒辅之的三教融合,大儒王通提倡在儒学的根底上融合佛道,即"三教合一〞唐朝大规模翻译和注解佛经的工作,不少僧人把佛教的思想比附儒道,撰写了不少宣传中国伦理纲常的佛教经典。

      中国的佛教宗派是在摄取中国传统思想,特别是儒、道思想的根底上创立起来的从唐代起开场风行中国佛教界的禅宗就是一个典型的儒释道三教结合的派别,它在坚持佛教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同时,将老庄的自然主义哲学、儒家心性学说融入到禅学中去,是一种摆脱烦恼,追求自觉和精神境界的文化理想中国禅宗始祖菩提达摩的"与道冥符〞到神秀的"观心看净〞的渐悟观,都可以看到老子"静观其道〞、"静心致远〞的思想痕迹;从慧能的"能所俱泯〞的顿悟观中可以联想到庄子的"物我两忘〞的境界,其实质都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结果此时期形成了许多具有民族特点的中国佛教宗派和学派,并传播到了中国邻近的国家始创于南北朝北齐的天台宗把止观学说与儒家的心性论调和起来,把道教的"借外丹力修丹〞的修炼方法也引进了佛教传到明代,高僧蕅益智旭采用了唯识、净土、律宗、禅宗为旨要,发挥天台宗的教观,又主释道儒三教一致,并力求佛教诸宗的调和,对后世有很大的启发华严宗五祖宗密不仅认为禅、教一致,还进而认为儒、释同源佛教在建立中国民族化的宗派和理论体系时摄取了大量的儒、道的思想;另一方面又与儒、道进展全国上下的争论,与儒、道形成了鼎足之势佛教在唐末,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乱,日益呈现衰颓之势,在宋初一度复。

      宋元以后,儒释道三教之间的融洽关系日益加深,"三教合一〞的思潮为当时中国学术思想开展的主流北宋初期,朝廷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普度大批僧人,重编大藏经;南宋偏安一隅,江南佛教虽然保持了一定的繁荣,但佛教总的趋势在衰落在此期间,佛教与儒道结合,"三教合一〞呈现出开展趋势在北宋期间,道教进入了全盛时期,北宋几位统治者〔真宗、徽宗〕崇尚道教,采取了一系列崇道措施,道众倍增,宫观规模日益扩大道教中也出现了龙虎、天师、茅山、上清等派及其分支,这些派别大都提倡"三教平等〞、"三教一源〞的思想,并在道教的哲理和实践中摄取了很多儒、释的容,其中最突出的是金丹派南宗的祖师伯端,他以修炼性命说会通三教,明显地是三教的结合在北方影响最大的是王重阳在金大定年间创立的全真教,提倡"三教归一,以道为主,兼辅儒释、性命双修,凡圣双修,以融通三教的核心,提倡"义理本无二致〞的思想,"三教同源〞南渡后出现了不少主"三教合一〞道派金元朝时代,佛教进一步世俗化、儒学化,出现的以佛教为正宗的诸派也三教合一化,此时道教全真、正一两个重大派别,盛极一时这些派别也从自己教派的立场出发,高举"三教合一〞旗帜,使三教合一文化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

      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