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工仪表教案.doc
17页教案簿科目:班级:电工仪表与测量一年数码班一年通讯班 一年电气班 一年电子班 一年机电班科任:陈增烨目 录第一章电工仪表与测量的基本知识 3第一节电工测量的基本知识 3第二节测量误差 5第三节电工仪表的基本知识 7第二章磁电系仪表 10第一节磁电系测量机构 10第二节~第四节磁电系电流表和电压表 12 第五节万用表(一)14第五节万用表(二)17第三章电磁系仪表 20第一节电磁系测量机构 20第一章电工仪表与测量的基本知识第一节 电工测量的基本知识教学目标:1.理解电工测量的概念;2.掌握测量方法的简单分类;4.理解常用的电工测量方法和测量单位制;4.理解比较法的三个分类;5.熟悉测量单位制教学重点:测量方法的简单分类教学难点:测量方法的简单分类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归纳教学过程:一、电工测量1. 定义:借助于测量设备把未知的电量或磁量与作为测量单位的同类标准 量或标准磁量进行比较从而确定这个求知电量或磁量(包括数值和单 位)的过程2. 过程:测量对象:反映电和磁特性的物理量反映电路特征的物理量反映电和磁变化规律的非电量测量方法:依据测量的目的和被测量的性质来分类测量设备:电工仪表电学度量器:电工测量中使用的标准电量或磁量是电量或磁量测量单位的 复制体。
种类:标准电池、标准电阻、标准电容、标准电感注意:工作条件、正确操作、数据记录、数据处理、确定测量结果和测量 误差二、测量方法的分类:1. 根据被测量的测量方式分类:① 直接测量:② 间接测量例题分析例题 1:P16 三、1例题 2:P16 三、22. 按度量器参与测量过程的方式分类:① 直读法:用直接指示被测量大小的电工仪表进行测量能够直接从仪 表刻度盘上读取被测量数值的测量方法特点:度量器间接参与测量② 比较法:将被测量与度量器在比较仪器中直接比较从而获得被测量 数值的方法特点:度量器直接参与测量比较法的分类:零值法、较差法、替代法三、测量单位制:统一实行以国际单位制为基础的法定计量单位注意:电能的单位用千瓦时(Kwh)俗称度,不是国际单位讨论:1.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方式的区别与联系、适用范围?2.直读法和比较测量法的区别与联系?第二节 测量误差教学目标:1.了解测量误差的形成及分类2.熟练掌握测量误差的分类;3.熟练掌握:测量误差的消除方法;4.熟悉测量误差的表示方法教学重点:1.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定义;2. 测量误差的表示方法教学难点:1. 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定义;2. 测量误差的消除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归纳教学过程:一、测量误差:1. 定义:任何测量的结果与被测量的真实值之间意存在着差异,称为测量 误差2. 产生原因:测量方法、测量设备、测量条件、观测经验3. 结果:二、测量误差的分类:根据误差产生的原因分:1. 系统误差:① 定义: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时保持恒定不变或按照一定规 律变化的测量误差② 产生原因:测量设备不准确、测量方法不完善、测量条件不稳定、 测量人员的生理特点不同③ 意义:表示测量结果偏离其真实值的程度,反映了测量结果的准确 度2. 偶然误差(随机误差):① 定义: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重复测量时各次测量结果很不一 致,没有确定的变化规律,是一种大小和符号都不确定的误差② 产生原因:很多③ 意义:反映测量的精密度3. 疏失误差:① 定义:疏失误差是一种严重歪曲测量结果的误差② 产生原因:主要由于操作人员的粗心和疏忽造成例题分析例题 1例题 2小结:测量过程中由于受多种原因的影响测量结果不可能是被测量的真实值而 只是它的近似值三、测量误差的消除方法(不可能绝对消除,减小到允许的范围):1.系统误差的消除方法①对度量器,测量仪器仪表进行校正,并且在准确度要求较高的测量结果中引入校 正值进行修正。
②消除误差产生的根源③采用特殊的测量方法2.偶然误差的消除方法在同一条件下对被测量进行足够多次的重复测量,取其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3.疏失误差的消除方法加强操作者的工作责任心,抛弃含有疏失误差的测量结果四:测量误差的表示方法1、绝对误差△=A -AX02、相对误差g=(△/A )100%0绝对误差、相对误差的适用场合:用绝对误差的绝对值可以比较不同仪表的准确程度相对误差用于比较测量结 果的准确程度例题分析例题 1例题 2小结:测量误差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应尽量减小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第三节电工仪表的基本知识教学目标:1、了解电工仪表与测量的基本概念及研究对象; 2、熟悉电工仪表的组成及测量机构的工作原理; 3、掌握电工仪表准确度的计算教学重点:1、电工仪表的组成;2、电工仪表准确度的计算教学难点:1、测量机构的工作原理;2、电工仪表准确度的计算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归纳教学过程:一、电工指示仪表的组成1、组成电工指示仪表由测量机构和测量线路两部分组成测量机构:仪表中将输入电量转变成指针偏转角的机构测量线路:仪表中将输入被测量按一定比例转换成测量机构可以接受的过 渡量的机构2、指示仪表的结构方框图二、测量机构的结构和原理1、结构组成组成:由转矩装置,反作用力矩装置,阴尼装置,读数装置,支承装置五大部分组成。
2、各部分结构原理(展示实物或图片讲解其结构原理)转矩装置:由电磁机构组成,以电磁力矩充当转动力矩反作用力矩装置:一般由游丝或张丝组成,用游丝的弹力产生反作用 力矩阻尼装置:由电磁机构或空气阻尼机构组成,用电磁力或空气阻尼力产生 阻尼力矩读数装置:指针的种类 矛形刀形光标指示器 支承装置: 种类 轴承轴尖装置特点醒目但读数不够精确 读数精确但不够醒目 读数很精确结构复杂成本高特点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张丝弹片装置三、电工仪表的种类四、电工仪表的误差 1、电工仪表误差的分类:工艺要求高但灵敏度高,有减震保护作用a、基本误差由于仪表的结构、工艺等方面的不完善而产生的误差叫基本误差 b、附加误差仪表偏离规定的工作条件而产生的误差叫附加误差2、电工仪表误差的表示方法:引用误差gM=(△/A M)100%3、电工仪表的准确度:定义:仪表的准确度就是仪表的最大引用误差公式:±K=(△M/A M)100%适用场合:用于定义仪表的准确度例题分析:五、有效数字的计算1、有效数字的计算:a、几个数字相加、相减的和或差的小数后保留位数与各数中小数后位最少者 相同b、几个数相乘、相除时,积或商的有效数字位数与各数中有效数字位最少者 相同。
2、数字的修约:有效数字位数确定后,取用位数后的尾数按“四舍六入,逢五视前一位奇进 偶舍”的原则修约六、电工指示仪表的主要技术要求1、要有足够的准确度2、要有合适的灵敏度3、要有良好的读数装置和阻尼装置4、变差要小5、本身消耗功率小6、要有足够的绝缘强度和过载能力第二章 磁电系仪表第一节 磁电系测量机构教学目标:1、了解磁电系测量机构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熟悉磁电系仪表的特点教学重点:1、磁电系测量机构的工作原理;2、磁电系仪表的特点教学难点:磁电系测量机构的结构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归纳教学过程:一、结构(展示结构图)1、组成部分磁电系测量机构由固定的磁路系统和可动部分组成,如下图所示2、各部分作用磁路系统:提供工作磁场可动部分:输入被测量后,与工作磁场作用产生与被测量相对应的偏转 二、工作原理1、指针偏转角与被测量的关系(复习电磁力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分析通电动圈所受的电磁力的大小和方向,推导出转动力矩)设动圈所包围的面积为 S,匝数为 N,工作磁场的磁感应 强度为 B,输入动圈的被测电流为 I,则测量机构的转动力矩为:M=NBSI若游丝的弹性系数为 D,则反作用力矩为:Ma=Da当 M= Ma时,即 NBIS=Da时,指针偏转角为:a=NBSI/D令 NBS/D=S (电流灵敏度)则有:a=S •II I结论:磁电系测量机构的指针偏转角 a与输入动圈的被测电流 I 成正比。
2、电流灵敏度电流灵敏度是指单位电流所对应的偏转角(举例说明)三、磁电系测量机构的特点(分析原因)优点:1、刻度均匀2、功率消耗小3、准确度高、灵敏度高缺点:1、过载能力小2、只能测量直流四、磁电系测量机构的使用注意事项正、负极性不能接反工作原理:电磁感应原理(引导学生分析)第二节~第四节 磁电系电流表和电压表教学目标:1、了解磁电系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结构、原理;2、掌握磁电系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3、了解磁电系检流计的结构特点,熟悉其使用注意事项教学重点:1、磁电系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结构、原理;2、磁电系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教学难点:1、磁电系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结构;2、磁电系检流计的结构特点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归纳教学过程:一、磁电系电流表1、磁电系电流表的组成磁电系电流表由磁电系测量机构与分流电阻并联而成,电路如下:其中分流电阻 R =R /(n-1),n=I /IA C XC2、外附分流器选用方法:外附分流器的额定电流=扩大量程后的电流表的电流量程 外附分流器的额定电压=表头的额定电压外附分流器及接线如下图所示:二、磁电系电压表1、组成磁电第电压表由磁电系测量机构与分压电阻串联而成,电路如下所示:其中分压电阻 R =(m-1)R ,m=U/UV CC三、 磁电系检流计1、磁电系检流计的结构特点(1)、用张丝或悬丝支撑代替轴承轴尖结构,以消除磨擦的影响。
(2)、用光标指示装置代替指针2、使用磁电系检流计的注意事项(1)、轻拿轻放2)、使用时按正常工作位置放置3)、搬动或使用完毕,将止动器锁上4)、禁止用万用表或电桥直接测量检流计内阻5)、在未知被测电流大致范围情况下,从最低灵敏度开始,逐步向高灵 敏度过渡6)、检流计应放在干燥、无尘、无振动的场所使用或保存第五节 万用表(一)教学目标:熟悉万用表的结构,了解万用表的工作原理教学重点:万用表的工作原理教学难点:万用表的工作原理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归纳教学过程:一、结构:万用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