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拉图对雅典民主的批判反思.ppt
16页柏拉图对雅典民主的批判反思1.反思原因——雅典民主的弊端 2.反思结果——贵族式民主 3.反思成果——《理想国》“极端的自由导致极端的奴役”,这是柏拉 图批判雅典民主制的核心理念弊端一保证多数人统治的“轮番为治”让雅典人尝 到了甜头,同时也使他们面临体制性的危机 弊端二“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 束,他们就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 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 文的” 在民主城邦里一切都充满自由精神,连驴子都随便撞人 ,只要你挡着道的话甚至会“称傲慢为有礼,放纵为自由,奢侈为慷慨,无 耻为勇敢”于是错误的“快乐平等”支配着“民主人士”的日 常生活,社会的凝聚力受到威胁,政治生活变得越来越支 离破碎,对于共同体的善和社会正义的广泛义务就变得不 再可能了绝对的自由影响到法律的尊严,道德的退步 乃至沦丧弊端三而绝对平等往往使得知识、美德、才能、财富等因素边缘化,无法实现社 会普遍正义民主制使智慧边际化”(Democracy marginalizes the wise), 在柏拉图眼里便是雅典政治生活的真实写照政治智慧、道德素质、专门技 能的大面积退场,意味着公共空间里低能化、主观化、情绪化的阴影突飞猛 进。
片面强调民主和平等,忽视了治国者( 参政者)的品德和能力柏拉图强调民主政治是由穷人或平民掌权的,我们知道在当时雅典的现 实中穷人或平民是一些没有闲暇时间的人们,没有足够多的闲暇时间也就 意味着他们没有足够多的智慧,“柏拉图和绝大多数的希腊哲学家相同,认 为闲暇乃是智慧的主要条件”,而智慧又是与统治能力成正比的可以说在 柏拉图看来,民主制的根本弱点在于它允许无知的公众来决定公共事务, 亦就是通常所谓的“大众的无能”, 弊端四人人都有机会参政或拒绝参政的绝对自由,使 得政治如同儿戏,决策时常群情激昂、出尔反尔 公元前427年雅典人镇压了米提利亚暴动,公 民大会决定处死米提利亚所有男人,把妇女孩子 卖为奴隶第二天雅典人倍觉后悔,便派快船把 信使追将回来;公元前408年,雅典海军战胜斯 巴达舰队,因10位将军为追击敌军来不及掩埋牺 牲的士兵而遭到指控,其中6人被判处死刑苏格 拉底作为陪审团唯一坚决反对的成员,却也无力 回天过了不久,雅典人又后悔万分了,补偿了 这些哭鬼冤魂放逐智慧以后的经常“后悔”,似 乎成了雅典直接民主的病症 导致决策过于随意弊端五一天,阿里斯提德正在主持贝壳放逐仪式一位目不识丁的平民 问他,“谁是阿里斯提德”?并请他把阿里斯提德的名字代为写到贝壳 上。
阿里斯提德问,“你为何要放逐阿里斯提德”?平民回答,“每天 都有人在我的耳边提到这个名字,夸他如何公正,实在太烦了”阿 里斯提德听罢,便默默地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了这位平民兄弟的贝壳 上(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320页 )因为听烦了一个人的名字就行使反对意见的民主权利,似乎成 了所有民主制度的一大难题民意”、“民心”里面究竟潜伏着多少灰 色、PH值有多浓,的确很费考量雅典的智慧和苏格拉底、10大将 军、阿里斯提德等人一起被“民意”放逐了不能真实地反映民意弊端六在“民意”、“民心”的背后往往躲藏着操盘手,这是深为柏拉图所痛斥的 这些人常常把自己打扮成“平民领袖”(Demagogos),躲在群众的影 子里面煽风点火、摇唇鼓舌,充当平民利益的“保护人”,为平民的利 益而辩他借民众的力量打到对手、攫取国家权利之后,便从平民的 “保护人”变成了十足的暴君早期对任何人“满面笑容”,“逢人问好”, 于公于私都“有求必应”或分配土地给平民,或豁免穷人的债务,“到 处给人和蔼可亲的印象”一旦羽翼丰满起来,便摇身一变,“不可避 免地变成一只狼”,成了一个僭主,露出吃人本相(《国家篇》566A )。
亚里士多德同样看到由民主到暴政的内在逻辑通道他说,在极 端民主政体中,一切事务的最后裁定不是取决于法律,而是民众意志 而民众意志又往往被民众领袖的个人意志所操纵平民领袖们把 一切事情招揽到公民大会,于是用群众的决议发布命令以代替法律的 权威一旦群众代表了权力,他们就代表了群众意志;群众既被他们 所摆布,他们就获得了左右国政的地位”(《政治学》 极端民主,忽视法律,容易产生暴政和专制弊端七柏拉图生活于希腊城邦危机时代,这时信任危 机充斥整个城邦政治生活,公民内部的阶级矛盾 异常的尖锐,穷人和富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贵族派和平民派之间的斗争已经远远超出了可以 达成谅解与妥协的限度,“势不两立的潮流已经到 了这步田地:富人宁肯把钱投入海中,也不愿救 济穷人;而最穷的人则不以占有富人的财产为满 足,必须剥夺他们的财产而后快 导致社会矛盾尖锐,阶层对立反思结果——贵族式民主苏格拉底对雅典的极端民主制持仇视态度,他认为极 端民主给雅典城邦带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主张贵族政治 柏拉图接受了苏格拉底对民主的这种态度,尤其是苏格 拉底的死更坚定了柏拉图对民主的态度,但他始终并没有 极端地仇视民主,他对民主制弊端进行反思,可以说“对 民主制弊端的反思而启发的关于政治理性的倡导使得柏拉 图拥有比以前任何思想家曾拥有的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他将某些民主成分引入贵族政治中,主张贵族式民主 “由理想国那般精心设计的教育安排看来,我们可以确定,那种设计是为 了产生一群统治者而做的即使柏拉图不曾说明他的统治阶级可能有多少人 ,我们也大可设想那将是一个集团可以说柏拉图所设计的不是一个“哲学王 ”统治,而是一群“哲学王”统治,这么一群人必然是贵族反思成果——《理想国》背景: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在雅典民主制危 时代对民主制进行的深刻反思,是综合审 视批判古希腊历史与现实各种政治制度的 产物,是理念论哲学世界观的政治理想化 构想主要内容:1、《理想国》构想是最完美最理性的社会2、国家规模适中,以现有城邦为典范3、等级结构和品行标准:(1)、公民分为治国者、武士、劳动者三个阶层2)、社会阶层是按照社会个体的道德层次和智慧品位划分A、治国者代表智慧和道德是德高望重的哲学家B、武士代表勇敢C、劳动者代表欲望和节制3)、不同阶层严格行使自己的职能A、哲学家依靠自己的哲学智慧和道德力 量统治国家B、武士用忠诚和勇敢保卫国家的安全C、劳动者则以自己的劳动为全 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供养第一第二阶层3、社会关系1)、一切财产属于城邦(国家)。
2)、治国者阶层和武士阶层没有私产和家庭劳动者允许拥有财产,但不允许 拥有奢华的物品3)、社会实行严格分工三个阶层严格分工,各司其职,不可逾越4)、男女平等4、婚姻家庭制度:实行群婚制,孩子归城邦共有5、实行公民义务教育制儿童按照年龄分段教育,“学而优则仕”,晋入上一政治 阶层柏拉图坚持其老师苏格拉底的思维路线,从“美 德即知识”出发,从而表现了他的知识权力论他 主张政治权力与知识合二为一:要么哲学家称王 ,要么国王成为哲学家他说:“除非哲学家成为 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为国王和 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 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二为一,……否则的话, ……我们前面描述的那种法律体制都只能是海客 谈瀛,永远只能是空中楼阁而已在柏拉图看来 ,政治统治是一门需要专门知识的艺术,必须要 由一批经过专门训练的有知识的人来实行,它决 不是一件人人皆可为之的事情《理想国》特点:1、基本原则:正义1)、哲学家治国、武士卫国、劳动者养国的一人一职、各行其责、互 不僭越,这个城邦就具有了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四种品质,就实现了城 邦正义2)、理性、勇敢、欲望,人自身内的这三种品质在不同群体中各起各 的作用,做它本分的事情,同时彼此友好和谐.各部分不相互干涉.起别的 部分的作用,就是个人的正义。
城邦正义和个人正义的结合,就是社会“正义”,也就实现了社会和谐2、理性至上1)、柏拉图按其理念观念设计“理想国”;(2)、“理想国”蓝图具有正义性,因而是理性的3)、“理想国”的管理者是具有理性智慧的哲学家,以理性指导国家3、在理想国,城邦利益高于一切4、“理想国”建设的基础是教育评价:1、《理想国》是在民主制危机的背景下,对人类社会政治体制 的深刻彻底的反思,以其理念论为基础提出的改造世界的方案,闪耀 着耀眼的智慧光芒《理想国》也表现了思想家高度的人文主义精神迄止今日,仍然具有巨大的思想价值2、但是,在未来社会蓝图的探索中,不能不带有明显的时代特 征《理想国》不仅是真正的乌托邦,而且蕴含着许多消极因素,以 至于为后世黑暗势力所利用,迷惑欺骗人民,造成极其恶劣的历史影 响卡尔·波普尔说:“我相信柏拉图的政治纲领在道德上远非优越于 极权主义,二者本质上是相一致的的确,柏拉图反民主思想过分 地突出和强调了整体主义,他“不尊重普通人民对生活方式和道路多 种多样的选择,而要把个别人的某种理想强加给所有的人,用它来模 铸所有的人柏拉图《理想国》的现代启示:1、积极稳健的推进政治民主政治民主化正如孙中山先生所描述的:“世界潮流,浩浩荡荡,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但是,在民主制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与其进 步性同时俱来的是它的局限性我们从《理想国》提供的精神财富中 进行反思,就会最大可能的避免民主制局限性,保障人民的最大利益 2、柏拉图《理想国》中重视教育的思想,是极其宝贵的精神遗 产一方面,重视发展教育,升华人的道德素质,能够凝聚整体力量 ,推动社会的政治民主和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另一方面,重视发 展教育,极大的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够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推 动人类的现代化步伐 3、男女平等的观念是相当先进的现在,女性对社会的作用和 贡献现在越来越突出柏拉图男女平等观念有助于进一步扫除传统意 识,充分尊重女权,开发社会资源,促进社会发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民主与暴力的辨证关系的认识 还是具有相当启发力的无论直接民主,还是代议民主, 都不能不面临智慧、知识、道德、能力的边际化的风险, 不能不担心民意的被代表、被利用的概率问题何种政制 最合理、最放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给出了各自的回答 柏拉图沿着赫拉克利特、毕达戈拉、德谟克利特及老师 苏格拉底的传统,提出了少数优秀人执政的“贤人政制” 而亚里士多德按照他的“分配正义”理念,倡导他的中产阶 层执政的“共和政制”。
但两者都坚持,城邦的有效治理只 有通过专门知识技能的训练才能完成《国家篇》可视为 一部训练国家治理者的教科书专家治国”---由具备政治 智慧、道德素养、专门知识的人进行治国安邦,自柏拉图 以降,这种理念在西方世界渐成主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