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首都7~12岁儿童“责任”概念自由描述研究》-公开DOC·毕业论文.doc
15页毕业设计(论文)关于首都7~12岁儿童“责任”概念自由描述的研究学 院年 级级 班专 业学 号学生姓名指导老师 20年月l四川科技职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第II页 摘 要责任感发展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主题,强烈的责任感是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研究以随机抽取的267名北京市7-12岁儿童为样本,采用儿童自由描述的方法实施结果表明北京市7-12岁儿童责任概念包含八个要素,按提名频率高低降序排列分别是:事情/任务、角色/职务、承诺/委托、主客体、过失承担、时间、完成和质量其责任概念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年级发展趋势,表现出由具体到抽象、由片面到全面、由他律到自律的特点关键词:儿童;责任概念;要素;发展目 录第一章 引 言 1第二章 方 法 2第三章 结 果 3第四章 讨 论 7结 论 10致 谢 11参考文献 12四川科技职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第12页第一章 引 言责任感发展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主题,强烈的责任感是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深入广泛开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培养儿童责任感是国家和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者所提出的重要课题,因此,近年来对儿童责任感研究的重要性在我国已经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以往关于“儿童责任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责任理论探讨和责任感教育培养方案设计两个方面,缺少对于儿童责任感发展的基础实证研究;且以往的研究方法多是从教育学和伦理学两个角度出发,忽视了责任感的心理因素,因此有必要从心理学层面上,采用实证的方法来探索儿童责任感发展的规律,以期为实践提供数据支持,为理论提供实证依据责任认知是道德认知的一个子范畴道德认知主要是指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它包括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以及道德信念形成三个方面[1]责任概念的掌握状况及其发展变化从本质上决定了责任判断能力的发展和责任信念的形成,因此,本文将集中探讨儿童“责任”概念的发展儿童的责任概念包含哪些要素,以及儿童的责任概念是如何随着年龄发展的,是本研究关注的问题基于以下理由,研究采用儿童自由描述的方法:首先,迄今为止对于责任概念的界定或者由成人做出的,或者采用约定俗成的说法,尚不能代表儿童的责任概念,这就给对儿童实施针对性的责任教育带来困难,因此,探索儿童的责任概念须由儿童中来,从儿童的原始自我报告中寻找其责任概念的结构和发展规律;其次,小学儿童都已经接受过相应的道德教育,其描述语言虽然有来源于成人指导和教育的成分,但在儿童毫无准备的前提下,在自由宽松的访谈环境中,这些自由描述可以认定为已经被儿童同化的概念,能够真实反映儿童责任概念的真实特点。
当儿童描述的特定词出现频率很高时,我们就推测这个词所描述的要素对于该阶段儿童的责任概念可能十分重要,因此,词汇出现的频率是儿童责任概念特点是否典型的指标[2]第二章 方 法(一)被试的选择在北京市随机抽取了两所小学,在所抽取的两所小学的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5人构成访谈样本有效样本的构成如下表1所示表1:样本构成表年 级1年级2年级3年级4年级5年级6年级总 计数量(人)414244464846267平均年龄(岁)6.84 7.618.779.3710.4211.618.10男女比例21:2023:1921:2323:2325:2322:24(二)程序挑选10名大学生,经过严格培训,担当主试主试在小学提供的单间中与儿童单独访谈主试以“告诉姐姐(哥哥)你认为什么是责任?”为核心问题访谈选取的267名儿童,连续问两次,第三次补充“还有么?”,以尽可能获得儿童的全部认识,并全程录音;另外,在儿童面露不解或者迟迟不答的情况下,可以问“告诉姐姐(哥哥)你是如何理解‘责任’这个词的?”整个访谈过程控制在每个儿童15分钟内获得了儿童对‘责任’概念描述的语词或短语后,将所有录音资料转为电子版,使用NVIVO软件对关键词进行编码,并对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分析。
为了方便分析,将儿童分为三组,1、2年级为低年级组,3、4年级为中年级组,5、6年级为高年级组第三章 结 果(一)责任概念的要素儿童提到的责任概念所涉及的因素范围非常广泛,我们在此罗列出提名频率超过20%的8个因素,如下表2所示表2:7-12岁儿童责任概念因素提名频率表名称事情/任务角色/职位承诺/委托主客体过失承担时间完成质量次数2011671037874615754频率0.750.6250.3860.2920.2770.2280.2130.202排名12345678注:提名频率=提名次数/总人数事情(或者任务)是儿童最多次提到的责任概念的要素角色(或者职位)因素提到的频率为62%,常见的表达方式有“学生”、“中国人”、“纪律委员”等承诺(或者委托)因素提到的频率是38.6%,常见的表达方式有“答应了别人的”,“老师交给的”等主客体因素提到的频率为29.2%,常见的主体为“我”、“自己”及“个人”,常见的客体有“老师”、“别人”和“大家”等过失承担因素提到的频率为27.7%,典型的表达方式有“对做错的事负责任”时间因素提到的频率是22.8%,典型的表达方式是“按时”完成因素提到的频率是21.3%,典型的表达方式是“办到”、“完成”。
质量因素提到的频率是20.2%,典型的表达方式是“做好”等其他的一些因素个体差异性大,且频率不超过总人次的1/5,因此就不作为要素在这里陈述二)“责任”概念的发展儿童的责任概念如何发展是我们关注的第二个问题沿用上面关于儿童责任概念的八个要素,本研究逐一考察了小学1到6年级儿童责任概念的这八个要素的发展趋势1、“事情/任务”因素的年级发展事情/任务要素是八个要素中儿童最多次提到的一个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升高,事情/任务因素被儿童提名到的频率呈现出逐年级下降的趋势经适度检验(df=5),X2=2.63,P>.05,各个年级在主客体因素提名频率上没有差异图1:事情/任务因素提名频率年级发展图2、“角色/职位”因素的年级发展从图2可以看出,角色/职位要素的提名频率随年级发展呈现倒U形趋势相对比其他年级儿童,小学三年级儿童描述责任概念时对角色/职位要素提到的要少一些,而处于两端的一、二、六年级对角色/责任要素的描述要更多一些经适度检验(df=5),X2=5.25,P>.05,各个年级在角色因素提名频率上没有差异图2:角色/职位提名频率年级发展图3、承诺/委托因素的年级发展从图3可以看出,儿童责任概念中的承诺委托因素整体上呈现出提名频率下降的趋势,其中1-3年级的平均提名频率为88.3%、全距为13%,而4-6年级的平均提名频率为47.2%、全距为30%;由此可知,三年级后委托责任要素的提名频率呈现出较大幅度的下降。
经适度检验(df=5),X2=83.7,P<.01,各个年级在承诺/委托因素提名频率上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图3:承诺/委托因素提名频率年级发展图4、主客体因素的年级发展表3:不同年级儿童提名主客体因素的次数与频率表年级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提名次数15191210913提名频率0.3660.4520.2730.2170.1880.283组平均值0.4090.2450. 235从表3和图4可以看出,儿童责任概念中的主客体因素随着年级的上升整体上有下降的趋势,在2年级到3年级之间产生一个明显的下降转折经适度检验(df=5),X2=5.08,P>.05,各个年级在主客体因素提名频率上不存在差异逐年级对比中,2年级与6年级之间X2=5.08,呈现显著差异图4:主客体因素提名频率年级发展00.10.20.30.40.5123456年级提名频率5、过失承担因素的年级发展过失承担因素的提名累积频率是27.7%,其年级发展趋势如下图5所示,整体上呈上升趋势经适度检验(df=5),X2=19.67,P<.01,各个年级在过失承担因素提名频率上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6、时间因素提名次数年级发展时间因素的提名累积频率是22.8%,其年级发展趋势如下图6所示,整体上呈上升趋势。
经适度检验(df=5),X2=12.27,P<.05,,各个年级在过失承担因素提名频率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7、完成因素提名次数年级发展完成因素的提名累积频率是21.3%,其年级发展趋势如下图7所示,整体上呈上升趋势经适度检验(df=5),X2=7. 7,P>.05,各个年级在过失承担因素提名频率上不存在差异8、质量因素提名次数年级发展质量因素的提名累积频率是20.2%,其年级发展趋势如下图8所示,整体上呈上升趋势经适度检验(df=5),X2=13.77,P<.01,各个年级在质量因素提名频率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第四章 讨 论(一)责任概念的要素上述结果表明,以累积提名频率高于20%为因素取舍标准,儿童责任概念中存在8个要素,按提名频率降序排列分别是:事情/任务、角色/职务、承诺/委托、主客体、过失承担、时间、完成和质量那么,儿童的责任概念与成人的责任概念有区别吗?我们选取现代汉语大词典(第五版)作为中国成人责任概念的典型代表与儿童责任概念进行比较分析现代汉语大辞典(第五版)[3]认定责任有两重意思,一为“分内应做的事情”,另一为“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因而应当承担的过失”;从字面上推断,成人责任概念中包含的因素有职务/角色(分内)、事情、过失承担、承诺/委托(应该)四个要素。
相比之下,儿童的责任概念也包含了这四个要素,且这四个要素在儿童的责任概念提名频率中排在前五位,说明儿童的责任概念逐渐社会化;然而,除此之外,儿童的责任概念还包括主客体、时间、完成和质量四个要素那么,儿童责任概念中着重强调主客体要素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段志光(2000)[4]的研究表明,责任感的社会实质是价值问题,是指个人与社会的主客体关系问题;而在我国有责无旁贷、责有攸归等词汇和概念强调责任的主客体,说明成人的责任概念中已经默认了主客体这一要素我们认为,儿童在内化责任概念的过程中对主客体因素的着重强调反映了儿童所处的特定发展阶段的心理需要7-12岁儿童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处在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形成的过渡时期,在这个阶段,儿童更多关注个人与社会的主客体关系、个体主我与客我的统一等问题,因而出现着重强调责任概念中“主客体”因素的现象这个现象也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儿童责任教育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