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四川省宜宾市珙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17页
  • 卖家[上传人]:zh****71
  • 文档编号:228119076
  • 上传时间:2021-12-2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19.33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四川省宜宾市珙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9分、每题3分)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完成10--12题 从“整旧如新”到“整旧如旧”是文化遗址和文物保护的一大进步但“如旧”又带来了另一方面的后果,人造的“旧”本身就是一种假古董.既有可能破坏原貌,又有可能对文物本身造成危害所以国际公认的原则(即“威尼斯宪章”的原则)是“留白”,就是要将任何修补、增加、替换部分与原物有明显的区别,并且控制在最低限度留白”的结果是“整旧如故”,遗址和遗物的外貌基本不变,必要的修补和维护毫无遮掩这一原则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专家所接受,并越来越普遍地运用于实际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和审美情趣的差异,国内一些人对“留白”的原则不易接受,认为即使不能整旧如新,也得整旧如旧,否则像什么样?不少参观者也赞成修得”好”一点,全一点,觉得这样看起来才舒服杭州修复胡雪岩故居时就采用了整旧如旧的办法,对一些残缺部分就大胆恢复,甚至根据自己的理解增添或布置,新旧之间不留痕迹于是有些媒体就以“挑战威尼斯宪章”为标题加以报道,其实是一种误导  更有人担心,在保护遗产时接受国际援助会影响遗产的主权,或因此而丧失其本土文化的特色,其实也是一种误解,颇有狭隘的民族主义之嫌。

      的确,以往的殖民主义者、帝国主义者都曾致力于掠夺甚至破坏殖民地和其他国家的文化我在伦敦、巴黎、纽约和欧洲的博物馆、美术馆中就看到过大量来自中国、亚洲、非洲的稀世之宝去年我在非洲也看到过好几处文物被劫掠的惨状但这样的时代毕竟一去不复返了,目前在保护遗产中的国际援助是在确保所在国的国家主权,充分尊重其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的彼此尊重、互相融合已经成为世界上各个国家不可逆转的趋势和潮流在埃及西奈半岛的沙漠深处有一座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修道院,从公元7世纪以来它能在阿拉伯文化的包围中完整地保存下来,就得益于不同宗教、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包容一方面阿拉伯人保护了异教,另一方面,修道院中也专门建了一座清真寺尽管这是一个少有的例外,却代表了文化融合的历史趋势在这样的条件和背景下,事实也证明,运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文物保护设备和技术,可以有效地延长文物的寿命,最大限度地恢复原状,也能为参观者、研究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国际援助为较贫穷国家提供保护遗产方面的资金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它们的“创收”压力,避免单纯出于经济利益的“开发”和利用国际间的咨询、建议和监督,都必须在所在国政府同意的条件下才能实施如我国张家界拆除遗产范围内过多的建筑物,就是地方政府根据国际专家的意见做出的决定。

      这样的监督无疑是有益的10对“‘威尼斯宪章’的原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向是( )(3分) A.它是国际公认的原则,它反对文化遗址和文物保护采取“整旧如新”到“整旧如旧”的做法B.它的观点是“留白”,在保养、加固、维修文物时,修补替换部分要毫无遮掩C.它坚持“整旧如故” 的原则,这种原则已经为很多国家和专家所接受,我国也遵循这一原则来保护文化遗址和文物D.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做法,既不追求形式上的“焕然一新”,也不制造“假古董”11.下列对“于是有些媒体就以‘挑战威尼斯宪章’为标题加以报道,其实是一种误导”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A.对杭州修复胡雪岩故居时的做法,“有些媒体”的看法是持肯定态度的B.“有些媒体”的观点迎合了国内一部分人的审美情趣,认同“整旧如旧”C.作者认为胡雪岩故居的修复应该遵照“威尼斯宪章”的原则,也即“整旧如故”D.作者认为媒体对“胡雪岩故居的修复”这件事情的报道是错误的,因为作为外行容易“误导”读者1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从“整旧如新”到“整旧如旧”,再到“整旧如故”的轨迹,体现了文物保护观念的一大进步B.文化遗产是属于全人类的,国家主权应该淡化,否则有狭隘的民族主义之嫌,不利于国与国之间的互相监督。

      C.在意大利的庞贝城遗址,用于加固或支撑的新材料的外表和颜色与原物都有明显的区别,这种做法是正确的D.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是一个全球性话题,不能关起门来单干,更不能为了赚钱而破坏,这需要各国之间的通力合作参考答案:10 C 11 D 12 B略2. 阅读题(18分)西湖梦(有删节)余秋雨①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两位大诗人、大文豪,不是为了风雅,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②清人查容咏苏堤诗云:“苏公当日曾筑此,不为游观为民耳恰恰是最懂游观的艺术家不愿意把自己的文化形象雕琢成游观物,于是,这样的堤岸便成了西湖间特别显得自然的景物不知旁人如何,就我而论,游西湖最畅心意的,乃是在微雨的日子,独个儿漫步于苏堤也没有什么名句逼我吟诵,也没有后人的感慨来强加于我,也没有一尊庄严的塑像压抑我的松快,它始终只是一条自然功能上的长堤,树木也生得平适,鸟鸣也听得自如这一切都不是东坡学士特意安排的,只是他到这里做了太守,办了一件尽职的好事就这样,才让我看到一个在美的领域真正卓越到了从容的苏东坡  ③但是,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

      他们有他们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他们有他们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峰巅和精英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上拆下,东奔西颠,极偶然地调配到了这个湖边,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历代文化良心所能作的社会实绩的极致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  ④也许正是对这类结果的大彻大悟,西湖边又悠悠然站出来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隐居孤山20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避官场与市嚣他的诗写得着实高明,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为干古绝唱中国古代,隐士多的是,而林和靖凭着梅花、白鹤与诗句,把隐士真正做道地、做漂亮了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能够偏偏到杭州西湖来做一位太守,更是一种极偶然、极奇罕的机遇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不管有没有他的才分梅妻鹤子有点烦难,其实也很宽松,林和靖本人也是有妻子和小孩的哪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只飞禽呢?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  ⑤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

      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 ⑥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书签一般,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10.作者认为,“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其原因是什么?请分两点简要概述6分) 11.为什么作者说白居易,苏东坡“是难以追随的”, “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12.第⑤段中作者说“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你怎样理解和评价这种“机智”和“狡黠”?(6分) 参考答案:10.①它们是白居易、苏东坡为解除人民疾苦而留下的两条生命堤坝,是中国历代文化良心所能做的社会实绩的极致②它们是中国文人创造的西湖间特别显得自然地景物6分11.在封建社会中,白、苏的志向不可能实现,但他们没有消沉隐退,而是尽职尽力为社会、人民办好事,知其不可为而努力为,他们的这种思想境界是难以追随的;而林和靖急流勇退,远避官场与尘世喧嚣,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这点世人都容易做到。

      (每点3分共6分)12、“机智”:知识分子在现实中碰了壁,急流勇退,确保“安全”,这是“机智”狡黠”:知识分子的志向不能实现于社会,便躲进小天地自娱自耗,以示清高评价:这是一种无力的自卫和无奈的自慰,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使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在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下,总体上走向不道德整个知识分子的精神颓废,便是整个民族精神的衰退每点2分,共6分)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俗文化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深厚传统,而民俗文化学在中国则是随着整个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而出现的,其深厚根基则是在几千年的本土文化之中据史料记载,起源古老的节日风俗乃至一切民间习俗,它的成因一般说来总是与原始社会中一个部落、一个部族或后来的一个民族全体成员最根本的共同愿望密切相关,往往是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最初总有一种功利目的而当风俗一旦形成便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有它自己的生命流程,随着人类世代的绵延,风俗不断被补充、被修正,并被代代相传由于生存环境的变迁,后代的人们往往不能理解远古祖先创造这些习俗活动的真正动机,遂根据各自的生存条件和状况,对这些习俗作出新的、合乎逻辑的解说,这样就造成了或附会了许多有关习俗的解释性民间传说。

      可见,传说的附会总是在习俗形成之后,实际上是为了延续或加强这一习俗才发生的 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无疑是中华民族最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文化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起初,端午节是从南方吴越地区传播开来的祭祀龙图腾的民俗节日,因此可以称为龙的节日,是对龙图腾的祭祀,是先民希望证明和显示自己的“龙子”身份,以此祈求龙保佑健康与安全,从而达到驱邪、疗病或祷祝丰收等等的目的可见,端午这个节日,远在屈原出世以前已经存在,而它变为屈原的纪念日,又远在屈原死去以后为什么传说端午起源于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其根源于民众生活的某种实际需要,而用某个传说来解释它正如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提到的除屈原外,介子推、曹娥、越王勾践的遭遇也都曾和端午节发生过关系其实,在中国的漫长历史里,民间流传的端午习俗传说一定还要更多更复杂,经过淘汰才留下了上述四人保存于古籍之中又经过多少年的流传到今天,人们已不再把端午习俗与介子推、曹娥、勾践并提,而只与屈原相联系了不但在汉族地区如此,在少数民族中也是如此;不但在大陆如此,在香港、澳门、台湾,甚至在国外的华裔中也是如此。

      这就是说,屈原的传说战胜了其他所有的传说,与端午节俗建立了最牢固的联系屈原的品质,显然要比他们更高洁,更符合我们民族的理想中华民族在节俗和传说的长期流传中,集体地选择了屈原,是存在于一个民族集体意识的深处,存在于融汇了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乃至社会政治理想而形成的民族精神的精髓之中 端午节在漫长的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