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训诂的方法二因声求义.ppt
49页訓詁的方法二:因聲求義訓詁的方法二:因聲求義•一、因聲求義的定義及應用•(一)定義:所謂因聲求義即通過字詞的聲音線索去探求字詞的意義•(二)因聲求義的應用•1人們很早就注意到音與義的關系,早在先秦文獻中就有聲訓材料的出現,如:•《論語·顔淵》:“政者,正也《孟子·盡心下》:“征之爲言正也《禮記·表記》:“仁者,人也《禮記·樂記》:“德者,得也•2而漢代劉熙的《釋名》可以說是聲訓的開山之作,主要從聲上解釋事物的得名之由,如:•《釋天·第一 》:日,實也,光明盛實也月,缺也,滿則缺也光,晃也,晃晃然也,亦言廣也,所照廣遠也景,境也,明所照處有境限也晷,規也,如規畫也 曜,耀也,光明照耀也星,散也,列位布散也宿,宿也,星各止宿其處也•二、根據:音義相因•黃侃先生說:“凡聲之起,非以表情感,即可寫物音,由是而義傅焉聲義具而造形以表之,然後文字盟生這說明了形音義的關系•1最初,音義之間的聯系完全是偶然的正如《荀子·正名》所說:“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這裏名即古人給一事物所定的名稱,同一事物不同國家不同名族會有不同的名稱,而不同事物也可能有相同的命名•2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認識水準的提高,在原有詞語基礎上産生很多新詞,新詞的産生很多是舊詞的引申,如果與原義差別較大,就産生出了新詞,有的語音不變,有的稍有差別,這種詞稱爲派生詞也叫孳乳詞。
國外語言學家稱爲同根詞這些詞之間就有了音近義通的關系如:分、頒、北、背、片、爿、班、辨、辯等,音近義通,均有分開義•3右文說•“右文說”首創於宋代的王聖美沈括《夢溪筆談》卷十四:“王聖美治字學,演其義為右文右之字皆從左文凡字,其類在左,其義在右如木類,其左皆從木所謂右文者,如戔,小也水之小者曰淺,金之小者曰錢,貝之小者曰賤如斯之類,皆以戔為義也文中“其類在左”,就是指形聲的形旁多在左邊但它充其量只表示意義的大類,或稱意義所屬的大的概念範疇,而聲旁多在右邊,是表意義的右邊的聲旁一身而兼聲義二任右文說”到了清代,段玉裁更提出了“聲義同源”說而推進了一步發揮段氏的“聲義同源”說的是高郵王氏父子其後是黃承吉,更提出了“字義起於右旁之聲”說,這就是所謂的“右音說”以前人們認為形成字形符表義聲符表聲,而形聲字中形符多在左邊,所以當宋王聖美發現在右的相同聲符的字有時意義相同,聲符表某個共同的意義,就稱為右文說•右文說揭示了同源分化字的意義皆從原字而來的文字現象,對同源字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右文說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錯誤,後代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常用凡某聲字皆有某義即有擴大化之嫌而且,右文說還容易使同源詞的研究受到字形的限制,掩蓋了字形上沒有聯系的同源詞。
如呼與喚、引與曳即是字形無關的兩對同源詞•從形聲字的産生來看,右文說是有一定道理的,形聲字的産生主要有以下幾種:•(1)在表意字的基礎上加聲符,如:齒、岸等,這一類字與右文說無關•(2)在原有字上加注義符,而原字作聲符此類是右文說之根本如:•取、娶,家、嫁,昏、婚,共、恭、拱等•(3)改換偏旁,而與右文有緊密聯系的是改換義符如:“赴”與“訃”;張、帳、脹(《漢語大詞典》分別認爲帳與脹是張的通假字,不確•如:朱可表紅色,於是人們就將朱與紅色事物的命名結合在一起,如:袾,指紅色的衣服絑,指紅色的繒硃,指丹砂駯指红色的马⢪•另外方言音轉也是音義相因的表現,如:《方言》卷八:“布穀,自關而東梁楚之間謂之結誥,週魏之間謂之擊穀,自關而西或謂之布穀又《禮記月令》:“鷹化爲鳩鄭注:“鳩,搏穀也《爾雅釋鳥》:“鸤鳩,(吉鸟)(匊鸟)郭璞注:今之布穀江東呼爲獲穀本草拾遺:“布穀,江東呼爲郭公,北人云撥穀《六書故》:“其聲若布穀,又謂之勃姑,又謂之步姑清人錢繹指出:“布穀轉而爲搏穀,撥穀,轂姑,步姑,結誥轉而爲擊穀, (吉鸟)(匊鸟),又轉而爲獲穀,又轉而爲郭公今東吳人呼撥穀,亦爲撥哥,又呼爲勃姑。
•三、訓詁中常出現的問題•由於形義之間的密切聯系,人們在思維上往往習慣於從字形去求詞義,這樣一來字形往往成爲理解文義的障礙訓詁中望文生訓的毛病也就因此而産生如:•《鶡冠子·學問》:“中河失船,一壺千金 這裏的“一壺”是什麽意思?“壺”乃“瓠”的假借一壺即一瓠,也就是一個葫蘆,古人有用葫蘆渡水的習慣,《莊子·逍遙遊》:“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於江湖?”崔豹《古今注·音樂》:“有一白首狂夫,披髪提壺,亂流而渡《易·泰卦》有“包荒,用馮河”的記載,據高亨先生解釋:包,疑借為匏(páo),就是瓠(葫蘆)荒,空也匏荒,謂瓠空虛也馮河,涉河,所以,此“謂瓠空而以之涉河也”《周易古經今注》)•瓠、壺古同爲匣母魚部,如果拘泥於字形就會出問題•四、因聲求義的作用•(一)破假借•1古漢語中假借、通假大量存在,漢語中音節少,詞語多而在早期漢字也很少因此,許多詞有音無形,借用同音字來代替也就很自然了,漢語中由此産生的假借現象大量存在另一方面,古代的教學大多是口耳相傳,這樣在記錄傳播的過程中,自然會出現很多的別字,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通假字通假與假借的大量存在,使得我們在攷察詞義時,必須脫離文字形體,通過字音以求其義。
•2黃侃在《論學雜著‧求本字捷術》:“大抵見一字,而不了本義,需先就《切韻》同音字求之,不得,則就古韻同音求之,不得者蓋已鮮如更不可得,更就異韻同聲之字求之更不可得,更就同韻、同類,或異韻、同類之字求之終不能得,乃計較此字母音所衍之字,衍為幾聲,如有轉入他類之音,可就同韻異類之字求之若乃異韻異類,非有至切至明之證據,不可率爾妄說•3可利用材料•與中古音有關的可以使用《廣韻》等書另沈兼士的《廣韻聲系》不按韻排,而按照諧聲符號重新排列如:公—— 蚣袞忩松訟頌忪伀翁……(“公”稱為第一主諧字);袞——蓘 ; 松——凇菘鬆; 翁——螉滃蓊暡塕以第一主諧字為聲符的形聲字作聲符時,稱為“第二主諧字”,如袞松翁,依此類推,以至第三第四主諧字這本書的用處首先是訓詁學上的,沈兼士先生是相信“右文說”的,主張聲符包含基本意義,所以她要對《廣韻》的諧聲字作這樣的編排,這樣對聲符義的研究有幫助其次是音韻學上的,但因為編排體例的原因,音韻學上的用處似乎不直接它不是按諧聲類型排列的,比如:不是把所有明母與來母諧聲的字(如蠻:欒,睦:陸),都放在一塊只能看到一個諧聲字組內部的情況,對上古音研究的幫助不是很直接 •與上古音相關的主要用《說文通訓定聲》。
《通訓定聲》根據“舍形取聲”的原則,將《說文》中所收的字分統於一千一百三十七母,歸併為十八部每字下除本義外,分列假借、轉注、別義、聲訓、古韻、轉音等項,輯錄有關該字的字義引伸及聲音通假等資料,為我們研究上古漢語詞彙,尤其是研究詞義引伸和同聲假借現象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例一、白居易《琵琶行》:“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灘•這句詩《全唐詩》本作“幽咽泉流水下灘”,“水”字下注云“一作冰”,“灘”字下注云“一作難”清人廬文弨校本作“水下難”,段玉裁認爲當作“冰下難”,日本那波道圓本作“冰下灘”•郭在貽先生認爲當作“冰下灘”首先“水”字必是“冰”字之誤,因爲泉流水下的說法是不通的,泉也是水,不能說水流於水下從詩的結構來看,上句說鶯語花底,下句說泉流冰下,對應異常工整其次看“灘”字,段玉裁說:“泉流冰下灘不成語,且何以與上句對?”這是因爲他不知道“灘”字的特殊含義此“灘”字乃氣力盡的意思,其本字當作“痑”,又寫作“癉”,《廣韻》上平聲二十五寒韻:“痑,力極《廣韻》他幹切,平寒,透而“灘”與之音同(他幹切,平寒,透《太平廣記》第五冊卷二一二資聖寺條:“稜伽効之力所癉力所癉即力盡《敦煌變文集·破魔變文》:“鬼神類,萬千般,變化如來氣力灘。
氣力灘”即氣力盡皮日休《上真觀》詩:“襹shī褷shī風聲㾌,跁bà跒qiǎ地力痑•例二、《漢書·東方朔傳》:“朔之詼諧,逢占射覆,其事浮淺,行於衆庶•如淳曰:“逢占,逢人所問而占之•按:此注是典型的增字爲訓,乃訓詁之大忌那麽此處“逢”到底該作何解呢?我們可以從聲音上去探求一下如何查?翻開《廣韻》,先從其同音字入手,“逢”在《廣韻·鍾韻》,其同音字我們未發現能適用於此的詞我們再找一找與之音同或音近的詞,首先看一下聲韻皆同而聲調不同的字,結果在去聲找到了“摓”字,釋義爲“灼龜視兆也”,這就與逢占意義合起來因此我們基本可以斷定此“逢”乃“摓”之借字•例三、《詩經·周南·汝墳》:“未見君子,惄如調饑•毛傳:“調,朝也•毛傳何以訓“調”爲“朝”,二字從字義上看無法引申,只能從聲音入手朝:《廣韻》陟遙切,平宵,知母調:《廣韻》徒聊切,平蕭,定母從《廣韻》來看,二字好象沒有關系,當然熟悉音韻的人,能夠知道二字之音實際存在密切的關系,古無舌上音,知母當屬端母定與端發音部位相同,韻上二字相近,故可通•通過《說文通訓定聲》,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查《說文通訓定聲》“調”與“朝”都在孚部,而且朝類字與調類字緊挨在一起,前者屬“舟”聲,後者“周”聲,均爲職流切。
即二字的表音偏旁讀音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在上古時這兩個字讀音亦當同或近,故可通假•例四、《史記·日者列傳》:“夫卜者多言誇嚴以得人情,虛高人祿命以説人志•司馬貞《索隱》:“謂卜者自矜誇而莊嚴,說禍以誑人也•此釋解來總有些不順於是王氏父子從古音出發,加以攷證 王念孫 《讀書雜誌·史記六》:“嚴讀爲譀《説文》曰:‘譀,誕也’‘誇,譀也’(《廣雅》同)《廣韻》引《東觀漢記》曰:‘雖誇譀猶令人熱’誇譀猶言誇誕此謂卜者多言誇誕以惑人二字的中古音:“譀,《廣韻》下瞰切,去闞,匣嚴,《廣韻》語⤾ 切,平嚴疑,談部語音有一定的差別而《說文通訓定聲》“敢”字下,有譀與嚴字二字同以敢爲聲旁,古音當同或近•例五、【錯牾】•《大詞典》獨引 《新唐書·段平仲傳》:“平仲錯牾不得言,乃謬稱名,帝怒,叱去之釋義爲“抵觸;不順從”•按:此釋誤,這一點細詳文句即可知爲了更清楚說明問題,我們將前文一並引出:“平仲與考功員外郎陳歸被選,同得對,粗陳振恤事,帝察其意有所畜,以歸在側未言事訖,平仲方獨進,帝乃並留歸,正色問之,雜以它語,平仲錯牾不得言,乃謬稱名,帝怒,叱去之句意是說:段平仲與陳歸奏完振恤之事,平仲尚有話要說,只是陳歸在側,所以想等陳歸去後獨自進言,然而皇帝卻留下了陳歸,因此當皇帝正色問他時,他“錯牾”說不出話來。
這裏需要特別注意“不得言”三字,即段平仲是說不出話,而非不說,文中絲毫看不出“抵觸”的意味再說,段平仲面對皇帝,估計也不敢抵觸不言•其實這裏的“錯牾”乃“錯愕”義,《舊唐書》的對應文句證實了這一點:“及奏事畢,退,平仲獨不退,欲有奏啟,上因兼留歸問之,聲色甚厲,雜以他語平仲錯愕,都不得言,因誤稱其名《舊唐書》語意較明,平仲實因皇帝聲色甚厲且又有陳歸在旁,因此倉促間驚愕得說不出話來•說“錯牾”爲錯愕義於句中自可說通,我們需要弄清楚的是爲什麽“錯牾”會有此義,特別是詞素“牾”該如何解以下試說之•我們認爲,“錯牾”就是“錯愕”,二者實爲一詞,“牾”與“愕”通,不過這裏還有另一個字“遻(即遌字)”在起作用•《說文·辵部》:“遻,相遇驚也從辵、屰,屰亦聲 《集韻·鐸韻》:“遻,《説文》‘相遇驚也’或從心,隸作遌、愕 《集韻·暮韻》:“遻,遇也從《說文》和《集韻》我們能知道這樣三個信息:一、表驚愕義本字作“遻”,“愕”乃其後起分化字,因驚愕表心理,故改從心表此義讀五各切二、“遻”表遇義,當從其本義“相遇驚也”引申而來,因意義變化,故讀音亦變,讀作五故切•三、“遻”最初當只有一音,後來才分化爲二音。
這一點從下面一例中亦可看出《莊子·達生》:“死生驚懼,不入乎其胸中,是故遻物而不慴陸德明《釋文》:“遻,音悟《爾雅》云‘遻,忤也’郭云‘謂干觸’這個例子說明“遻”在郭(象)時可能尚只有一音,讀作五故切當是較後的事•從“吾”之字與從“咢”之字多有相通之例,如:•鄂與悟:《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武安鄂然謝曰”,《集解》引徐廣曰:“鄂,一作悟•遌與俉:《史記·天官書》 “其人逢俉”,《漢書·天文志》“俉”作“遌”•遌與逜:《爾雅·釋言》:“逜,寤也” ,《莊子·達生》《釋文》引作“遌,忤也•遌與悟:《楚辭·九章》:“重華不可遌兮《考異》:“遌,《史記》作悟•亦有“遌”與“牾”相通的例子《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重華不可牾兮司馬貞索隱:“《楚辭》牾作遌 不過這裏用的是遇逢義,按照“遌”分化後的讀音當爲五故切•從“鄂”與“悟”通、“遌”最初只有一音可以得出:“牾”與“遌”在讀作五各切時,亦可以相通其實退一步說,“遌”讀五故切乃五各切之音轉,“牾”與五故切之“遌”可通,自然也可與五各切之“遌”相通,表驚愕義•(二)探求語源•即通過說明語源的方式來解說詞義的得義之由•例一、《楚辭·招魂》:魂兮歸來,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
旋入雷淵,靡散而不可止些•其中雷淵一詞,王逸注爲雷公之室,洪興祖注引《山海經》謂“雷澤之中有雷神,龍頭而人身”然而雷公、雷神之說與上下文文義不貫,估計二人之說有誤•從語源上攷察,我們能發現此雷之真身雷淵”蓋即“回淵”古雷、回通用,如《楚公逆鎛銘》中有吳雷,《史記楚世家》作吳回,即其證又《說文·雨部》:“靁,陰陽薄動靁雨生物者也從雨,畾象回轉形段注:“凡古器多以回爲靁章太炎《文始》:“畾聲之字,音義皆取諸回回與淵義相類,《說文》:“淵,回水也從水,象形,左右岸也,中象水貌段注:“顔回字子淵《說文·囗部》:“回,轉也從囗,中象回轉之形總之,雷淵即回淵,也就是一潭旋轉的水,此種水最易溺人,即使最善游泳的人,一旦沒入回水之中,亦將難以生存•例二、《荀子·劝学篇》:“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句中 “镂”字,一般都注释为雕刻、镂刻,如王力先生《古代汉语》:“镂,也是雕刻温端政《汉语常用语词典》:“镂,镂刻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这里与锲同义这本书注“锲”为“用刀雕刻”),这样解释“镂”字不能算错,但是若考察整个句子,这样的解释显然不够。
首先, “金石可镂”与 “朽木不折”是对应的两个句子,其中“镂”又与“折”对应折”是折断义,表雕刻朽木的结果,“镂”也应当是雕刻金石的结果简单地将“镂”解释为雕刻是难以体现雕刻结果的其次,将“镂”解释成雕刻,与“锲”语义重合,这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就解为“不停的雕刻,金石也是可以雕刻的”,这从情理上难以说通,因为已经在刻了,哪里还有什么可不可以雕刻•事实上,很多人在翻译这个句子时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因而不得不做出一些调整,如《汉语常用语词典》译作:“雕刻了一会儿就停止,虽是一块朽木也刻不断;不停歇地刻下去,即使坚硬的金石也能刻透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教学参考书》说:“镂,雕刻这里含有刻透、刻成的意思译文作:“用刀刻东西,如果刻一会儿就放下,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 陈绪万、徐汉华编《古代散文百科大辞典》是这样解释的:“雕刻的人,如果半途而废,就是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即使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 王洪《说话·演讲·写作·处世妙语辞典》解释为:“刻刻就停,烂木头也不会断;刻而不停,金属和玉石也能镂出花纹四家在释句时分别以“刻透”、“雕刻成功”、“镂出花纹”来对译“镂”,正是因为仅仅将“镂”解为雕刻在句子中是难以说通的。
•《荀子》中的“镂”在句中究竟应该怎样翻译?对“镂”的语源进行探索后,我们认为应当译为刻穿、刻透,用以表雕刻的结果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即不停地雕刻,连金石也可以刻穿《汉语常用语词典》在释句时用“刻透”对译,得到了根本以下我们尝试加以解说•《说文·金部》:“镂,刚铁可以刻镂,从金娄声镂”从“娄”得声,“娄”即其语源《说文·女部》:“娄,空也段玉裁注:“凡中空曰娄,今俗语尚如是我们对从“娄”得声的字作了一番调查,发现很多都包含“空透”的义素如:篓,《说文·竹部》:“篓,竹笼《急就篇》卷三:“簁箄箕帚筐筴篓颜师古注:“篓者疏目之笼,言其孔楼楼然也 “篓”之所以得名,正是由于上面有许多的孔眼而空透•溇,《集韵·厚韵》:“溇,沟也 《广韵·厚韵》:“溇,沟通水也《宋史·食货志》:“庆元二年,户部尚书袁说友等言:‘浙西围田相望,皆千百亩,陂塘溇渎,悉为田畴,有水则无地可潴,有旱则无水可戽’” 表沟渠的“溇”由于中间空透可以通水故而得名•窭,《尔雅·释言》:“窭,贫也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一:“窭,字书‘窭,空也’” “窭”表贫穷得义于空,空而无财自然会贫穷•塿,《广雅·释地》:“塿,土也王念孙《疏证》:“塿,谓疏土也……塿之言娄娄也。
《地员篇》:‘觳土之状娄娄然’注云:‘娄娄,疏也’”由王念孙的《疏证》可以看出,“塿”专指疏松的土得义于“娄”,疏松的特性正与“娄”的空透义相应•廔,《说文·广部》:“廔,屋麗廔也《徐锴系传》:“窗疏之属,麗廔犹玲珑也,漏明之象段玉裁注:“谓在屋在墙囱牖穿通之貌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窗牖通明之貌《集韵·虞韵》:“廔,䆫也 “廔”无论用以形容屋的状貌,还是表窗户,都与它有空透的义素相关•楼,《释名·释宫室》:“楼,言牖户诸射孔娄娄然也《急就篇》卷三:“室宅庐舍楼殿堂颜师古注:“楼,谓重屋离楼然也 “楼”的得名与它有孔而空透有关•褛,《说文·衣部》:“褛,衽也段玉裁注:“引伸之,衣被丑弊,或谓之褛裂,或谓之襤褛,或谓之緻《方言》第三:“褛裂、须捷、挟斯,败也南楚凡人贫,衣被丑敝,谓之须捷,或谓之褛裂,或谓之褴褛郭璞注:“褛裂,衣坏貌钱绎笺疏:“褛本以交裂得名,云褛裂者,言裂而又裂也褛裂”表衣服破烂,而衣服破烂正与空透义相关•瘘,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瘘病诸候》:“瘘病之生……皆能使血脉结聚,寒热相交,久则成脓而溃漏也 明楼英《医学纲目》:“瘘,即漏也经年成漏者,在颈则曰瘰瘘,在痔则曰痔瘘。
很明显“瘘”的得名,与“漏”有关,之所以漏,正是有孔洞而空透•喽,可构成“喽啰”一词,表伶俐能干王小莘《词语源流漫笔·说“喽啰”》指出他的语源:“蒋礼鸿先生指出:‘娄’音之语有空义,《说文》就说:‘娄,空也’《释名·释宫室》说:‘楼,谓户牖之间有射孔,楼楼然也’•《太平御览》写作‘娄娄然’,这和《说文》的‘窗牖丽廔明’之训相近,门窗上有雕镂的洞孔,以透入光线与空气,就以‘楼楼然(娄娄然)’‘丽廔’形容,‘丽廔’亦即‘离娄’,敦煌写本《燕子赋》云:‘不言我早悉,事状见喽喽’这‘喽喽’指事状明晰‘喽喽(娄娄)’是‘娄’的重言,即迭音词,又以双声为枢纽,声转为丽廔、离娄,又转为喽啰,这些词都是以‘空明’为意义核心的音义相关的同源词,而心灵的剔透空明,那就是聪明伶俐了•不仅如此,与“娄”有密切声音联系的“屚”、“漏”也与 “娄”声系字同源,具有“空透”的义素•《说文·雨部》:“屚,屋穿水下也,从雨在尸下,尸者,屋也段玉裁注:“今字作漏,漏行而屚废矣《玉篇·雨部》:“屚,屋穿水入也 水之所以会进入屋中,正是因为“屋穿”,即屋顶穿透•“镂”从“娄”得声,在某些义位上同样表现出“空透”的义素,如 “疏通”义,《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故乃关沫若,徼牂牁,镂灵山,梁孙原。
颜师古注:“镂谓疏通之以开道也唐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二:“于是我高祖文皇帝,以后父之尊,周亲入相豹变陕左,龙飞汉东诛尉逈于韩魏,则神钲遏响;剿王谦于巴蜀,则灵山斯镂 “孔穴”义,《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母曰修己,出行,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既而吞神珠修己背剖,而生禹于石纽,虎鼻大口,两耳参镂,……参镂”即三孔,很多书写作“参漏”,如《淮南子·修务训》:“禹耳參漏,是爲大通《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均认为 “镂”通“漏”,实在没有必要另外,现代汉语中还有“镂空”一词,指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图形,之所以选择“镂”而不用“雕”,或许与“镂”包含有“空透”义素有关•“镂”表刻穿义的典型用例在文献中并不多见,这是因为很多情况下,“镂”并不强调结果,这样它与“锲”、“雕”、“刻”等也就没什么区别但诸如《荀子》中例,与“锲”对举,突出雕刻的结果,理当结合其语源义解作“刻穿”•例三、讀本人的文章《釋朵》•根據聲音線索以推求事物得名之原,即推源,其方法和步驟不外乎兩種途逕:•1、系聯同聲符的字以求其源•例一•《說文》:“仜,大腹也,從人工聲《廣韻》:“身肥大也•《說文》:“鴻,鴻鵠也。
從鳥,江聲《廣韻》:“《詩》傳:大曰鴻,小曰雁又《詩經·豳風·九罭》:“鴻飛遵渚鄭箋:“鴻,大鳥也•《說文》:“⣸ ,鳥肥大,⣸⣸也•《說文》:“瓨,似罌,長頸,受十升•《廣韻》:“䪦,大聲•《廣韻》:“叿叿,市人聲•《廣韻》:“胮肛,脹大貌•以上諸字均從“工”得聲,而都有大義•例二•《說文》:“洪,洚水也,從水共聲《廣韻》:“洪,大也•《廣韻》:“(音共)(音工),大聲•《廣韻》:“(风共),大风•《廣韻》:“谼,大壑•這一組從共之字均有大義•例三•《說文》:“濃,露多也從水,農聲詩曰:零露濃濃《詩》傳:“濃濃,厚貌•《說文》:“襛,衣厚貌從衣,農聲《詩》曰何彼襛矣•《說文》:“醲,厚酒也《廣雅·釋詁三》:“醲,厚也•《說文》:“㺜,犬惡毛也《廣韻》:“多毛《字林》:“多毛犬也•《釋名釋形體》:“膿,醲也汁醲厚也《廣韻》:“秾,花木厚《玉篇》:“秾,花木盛也•《廣韻》:“噥,多言不中•《廣韻》“(農毛),髪多•這一組從農之字均有厚義•2、輾轉系聯音同音近之字,以求其源•在攷求同源詞時,還必須擺脫漢字形體的束縛,嚴格按照聲音的線索,輾轉系聯同音同音近而又意義相同相通的字,確定他們的同源關系。
•例一•《說文》:“堅,剛也從臤,從土•《說文》:“緊,纏絲急也《管子·問》:“戈戟之緊,其歷若何?”戴望注:“緊,謂其堅強者•《說文》:“鋻,剛也徐鍇曰:“淬刀劍刃使堅也•以上諸字都有共同的聲符•《說文》:“剛,彊斷也《說文》:“彊,弓有力也《說文》:“勁,彊也《說文》:“勍,彊也《說文》:“倞,彊也《說文》:“競,強語也《爾雅釋言》:“競,彊也《說文》:“痙,強急也《說文》:“健,伉也《戰國策秦策二》:“使者多健注健者,強也《說文》:“鉅,大剛也《說文》:“鍇,九江謂鐵曰鍇《方言卷二》:“鍇,堅也自關而西,秦晉之間曰鍇•以上諸字,意義是相同相通的從語音上看也是相同或相近的堅緊見母真部;則見母陽部;勁,見母耕部鍇,溪母脂部;強彊群母陽部;勍倞競,群母陽部;痙,群母耕部,健,群母元部鉅,群母魚部它們之間或雙聲,或旁紐;韻母或疊韻,或對轉•可參看王力《同源字典》,張希峰《漢語詞族叢考》及《漢語詞族續考》•(三)考察文獻中的方音詞 •文獻中記錄了一些方言詞,這些詞常用同音字替代,如果拘泥於字音,我們將難以索解,而從聲音來攷察則往往能解決問題現代漢語中的一些方言詞也可以利用因聲求義找到其源頭。
齊佩瑢先生說:訓釋古語固然得靠著訓詁的法術,就是探討現代方言也得借重於訓詁的技巧,因爲語言不是孤立的東西,古今音轉語變常是有迹可尋的今語有僅知其音而不知其究應爲何字者,有知其字而不識其爲古語之遺或流變者,故欲攷音問字,探原溯流,搜羅方言,證以古籍,舍訓詁學之外,是沒有旁的捷徑的•例一、《後漢書·馮衍傳》“飢者毛食”注:“《衍集》毛字作無•《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曰:“糜有孑遺,秏矣師古曰:“今俗語猶謂無為秏,音毛今湖南、閩、廣皆謂無為毛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五“古無清唇音”條:古讀無如模《曲禮》“毋不敬”, 《釋文》云:“古文言毋,猶今人言莫也釋氏書多用“南無”字,讀如囊謨梵書入中國繹譯多在東晉時,音猶近古無又轉如毛《後漢書·馮衍傳》“飢者毛食”,注云:“按《衍集》,毛字作無 《漢書·功臣侯表序》:“糜有孑遺,秏矣 注引孟康曰:“秏,音毛師古曰:“今俗語猶謂無為秏大昕按:今江西、湖南方音讀無如冒,即毛之去聲 •例二、《詩經·週南·汝墳》:“魴魚赪尾,王室如燬毛傳:“燬,火也•陸德明《經典釋文·毛詩音義上》 :“齊人謂火曰燬,郭璞又音貨字書作␢ ,音毁《说文》同一音火尾反或云:楚人名曰燥,齊人曰燬,吳人曰␢ 。
此方俗訛語也•這裏的方俗訛語,其實就是火的轉音•例三、《說文·爪部》:“孚,卵孚也•黃侃曰:“後出字爲孵,爲菢《廣韻》上平聲十虞:孵,卵化,芳無切玄應《成實論音義》引《通俗文》:雞伏卵,北燕謂之菢《廣韻》去聲三十七號:菢,鳥伏卵今吾鄉鳥伏卵曰菢,正同廣韻音亦曰匍,讀若捕,皆一聲之轉也黃侃《論學雜著·蘄春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