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小说史复习提纲.doc

19页
  • 卖家[上传人]:kms****20
  • 文档编号:40837060
  • 上传时间:2018-05-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5KB
  • / 1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小说史复习提纲中国小说史复习提纲中 国 小 说 史 复 习 纲 要 一,小说的起源 1.稗官说: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 ;后来张衡在《西京赋》中具体指明“小说九百,本自虞初; “纪 晓岚《四库全书总目》子部中提到这个观点,可见此说影响最大. 2.子史说:指的是书面小说文体学意义上的起源.持此观点的有唐刘知几《史通杂述》明确提出了小 说的流派,指出小说史书流也.明代胡应麟强化此说“小说者,史书流也“小说的母体为史. 3.唐宋说::这是从真正意义上成熟的小说出现的时间来讲的. “唐人始有意为小说“.但是唐宋时期 对于通俗小说是流并非源,所以此说影响不大. 4.神话说:鲁迅认为各种体例同源与神话,此说影响较大.保存中国古代神话最多的作品是《山海经》 5.休息说: 《中国小说史的变迁》鲁迅认为小说是以人们劳动休息时谈论的故事为起源.此说影响较 大. 之所以产生以上分歧主要是因为人们对小说的概念认识不统一.有的指口头如 5,有的指书面如 2, 有的指远源如 4,有的指近源如 2.因为人们的出发点不同,所以小说起源的认识不同.神话传说,稗谈 琐语是文士采集以前的文体,记录多散见于诸子文集里,是口头小说之源,是远源.子史说是有学者经过 系统的研究而提出的,是书面小说之源.唐宋小说更侧重于通俗小说不是源头. 二,小说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小说的概念是在动态中发展的. 1.《庄子外物》中最早出现“小说“一词: “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这里出现的“小 说“一词并不同于今义,鲁迅解释此“小说“为琐屑之言.虽然与今义不同,但“说“已经包含了某种萌 芽,即后来成为一种文体的可能,有劝说,游说之意.而称“小说“则带有贬义蕴含其中. 2.西汉时,刘向,刘歆父子第一次明确提出“小说“的文体概念.至东汉,荀悦有“小说家者流,盖 处于街谈巷议所造“之说法.而至桓谭,班固,则其说法又更进一步.桓谭言“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 譬喻,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这里的“小说“与后世所说“小说“意义相近,但是仍指“寓言 异记,不本经传,背于儒术者矣“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则表述: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 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 '然亦弗灭 也.……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并列举 15 篇小说名.最晚在东汉时,小说已成为一种独立体裁. 3.魏晋六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小说“的外延和内涵都有了变化.但仍然是“非有意为小说“ , 如干宝《搜神记》 《汉武故事》 《飞燕外传》 , , ,且多为伪托,未能有长足的发展.而六朝时期的笑话中也 含有小说因子. 4.至唐朝时才“始有意为小说“ ,而唐代“小说“的意义与现代意义极为相近,属同一级别,为典型 小说.刘知几《史通》中谈到小说概念,外延时提出“史氏流别“ ,认为小说可与正史参行,可补正史之 不足.唐朝时期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相互影响,文言小说在六朝时期达到一个小高潮,而白话小说在宋元 以后得到极大发展.唐传奇是文言短篇小说全面成熟的标志.小说创作家虽然没有专论,但是在故事的开 头或结尾都有作者的议论,如《南柯太守传》“浮生纷纷蚁于群. : “此间出现很多颇有建树的作家,且故 事多有源流, “xx 曰“ 唐传奇有明确的创作动机和社会功效, 《任氏传》“著文章之美,传要妙之情“ 如 . 如 : , 对后世《聊斋志异》有影响.再如《李娃传》 《莺莺传》 , ,写现实生活,以“传“名篇.洪迈评价唐人小 说时说: “唐人小说,不可不熟,小小情事,凄婉欲绝,洵有神遇而不自知者,与诗律可称一代之奇. “ 5.宋元时期,小说进一步发展.北宋李昉《太平广记》500 卷,按题材分为 92 类,是对中国文言小说 第一次大规模整理,被称为“小说之渊薮“《汉书艺文志》以来都把小说放入子部或史部. . 《隋书经 籍志》则把它放入地理类中.话本小说则是唐传奇的外延.而宋金元时期笔记小说和文言小说的并存标志 着雅俗对抗的开始.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说话“《梦梁录》“说话者,谓之舌辩.虽有四家数, . : 各有门庭. “宋元说话里,小说为一家,话本对文言小说有所继承. 6.明清时期,小说达到前所未有的兴盛,出现了很多作品.清代纪昀在小说分类上有了新发展, 《四 库全书》中将小说分为三类:杂事类,轶闻类,索隐类.这与现代小说分类更为符合.在明清时期, “小 1 说“概念已趋于成熟. 三,小说发展史的分期 1.孕育期——先秦:许多具有小说因子的文学素材出现,文史不分,两者混沌为一体,不是现代意义 的小说. 2.产生暨维形期——两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列小说十五家,此时作品多为貌似史事的叙事类作 品,如《燕丹子》 . 3.笔记体小说的成熟和史传体小说的发展——魏晋六朝:文学自觉时代,社会动荡,给小说创作提供 土壤,产生了大量作品,如干宝《搜神记》 ,多为相陈梗概,无多故事情节,故后世多以为此时作品不能 称为严格意义上的小说,但也有优秀作品.史传小说大量涌现,多与汉武帝皇室故事有关,对宫廷的特殊 题材有浓厚兴趣. 4.文言小说的全面成熟,通俗小说开始产生——唐五代:说话,唐传奇较为细腻婉转,初时有六朝之 风,后有自我风格.口头文学开始向案头文学转化,但多数作品中有浓厚的口头文学特征. 5.小说通俗化——宋金元:话本愈多,完全通俗化,小说达到空前繁荣,世俗化,原生态,直白. 6.小说雅化(文人化)——明清:作品中呈现诸多反思——对自我,对社会的反思,回归理性,与通 俗化的小说所呈现的感性相对应,使人物承载了更多精神意念,更为复杂化,厚重.作品开始呈现更多的 个人化色彩. 这一时期开始呈现类型化(通俗小说)向典型化(雅话小说)的转变. 《水浒传》 《三国演义》和《西游记》均属于累积型成书,都是经历了多个时代,多位作家的改造, , 最终汇集于某一高水平作家点铁成金,将分散于各个时代的故事情节串联起来. 这一时期出现众多价值极高之作.而累积型作品又发展为个人作品的繁荣,如《金瓶梅》 (过渡期作 品)借用《水浒》故事讲述家族兴衰史,行文大胆. 这一时期作品的艺术性也有长足进展. 7.变革期——近代以后:学习西方写作技法的阶段,受西方侦探小说的影响,有狭义公案小说出现. 先秦(孕育期) 四,先秦(孕育期)其他文体与小说关系 先秦处于文史不分的混沌状态,虽然这一时期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小说,但是其他文学体裁对小说的孕 育起到了重要作用.班固《汉书艺文志》所载《虞初周说》 ,张衡《西京赋》称“小说九百,本自虞初“. 作为文体意义上的小说虽然产生较晚,但作为小说艺术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小说因素的产生则是很 早的.一般认为,在先秦时期的诸子散文和史传,诗歌中,小说的因素较为明显. 1, 先秦诗歌中的小说因素 先秦诗歌中蕴涵大量小说因素.⑴《诗经》献诗采诗这种方式与“小说“的产生方式——街谈巷议, 出于稗官相似.而《诗经》中雅,颂部分的神话,国风中的民间故事,现实生活也有小说中的叙事成分. ⑵《楚辞》中大量的神话传说,假设问对的形式,形神兼备的形象描写都为小说提供了创作的基本思 想和基本手法.纪昀,鲁迅都谈到过小说与楚辞的关系.纪昀: “……然屈原《天问》 ,杂陈神怪,多莫知 所出,意即小说家言“ .鲁迅则认为后世大量人神相恋的作品源于《楚辞》 . 中国古代小说,即使是最通俗的白话小说,作者也往往在篇首加入定场诗.赵彦卫评价唐传奇, “盖 此等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 ,不仅指出了唐传奇的整体特点,同时也道出了小说的多元 化脉络与来源. 2, 历史散文中的小说因素(历史散文和小说的关系 《汉武故事》 《神异经》 ; ,伪托东方朔,仿《山海经》而作; 《西京杂记》 , 记载两汉逸事传闻的笔记小说. 两汉时期, 六,两汉时期,其他文体与小说的关系 1 诗赋与小说关系密切 ⑴汉赋对小说的影响:①假设其事,主客问答.②征材据事,铺张洋溢.后世小说中很多描摹人物, 对景物的描写,多用俗赋来表达.③对偶排比,散韵相间.④文人赋对说话艺术有很大影响,如华丽的辞 藻,客观细致的描写,生动的想象,对后来章回小说描写人物服饰,环境都有影响. ⑵乐府民歌中有很多“缘事而发“的叙事作品也对小说产生了影响. 2.汉代历史散文与小说的关系( 《史记》对小说的影响) 以《史记》为例,历史散文对小说的影响有:⑴艺术形式上,以人物为中心,以人记事的特点确立了 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形式——记传体.⑵人物形象上,本纪,列传,世家提供了一系列的人物想象,上到 明君良将,下至刺客滑稽. ⑶以文运事,具有戏剧性,且采取全知视角,语言生动传神.⑷具有浓重的感 情倾向,如对项羽,李广等人物的赞叹同情,这种情感上的倾向性恰为小说的特征. 除正史之外,两汉还出现了许多杂史别传,这部分作品没有彻底摆脱史传文学,但又没有完全受历史 影响,性质介于历史散文和小说之间.汉亡后,文人自觉承担史官责任,成一家之言,于是涌现出一批杂 史别传,即史氏流别.这部分作品和“史“有关,但不重史实,采取传闻,属过渡阶段,仍是“非有意为 3 小说“ . 六,两汉小说的性质 1, 文体独立.小说从先秦混沌之中挣脱出来,脱离了孕育其的母体,有了独立的文体地位.这主要体现 在①引起史家的重视,目录单列②作品本身具有独立的文体特征 2, 仍处雏形期.①小说观念幼稚——认为小说家出于稗官 ②小说形式幼稚 ③不注重形象的塑造 3, 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质 七,魏晋时期小说发展状态 魏晋南北朝,笔记小说成熟,史传小说发展.这一历史时期,社会动荡,宗教发展,清谈盛行,知识 分子觉醒,是自春秋战国之后第二次的思想解放.这个时期,宗教昌明,社会从上至下追求精神寄托.天 下动乱之际,人们开始反思,文学自觉,产生了一个庞大的创作队伍.这些条件都促成了魏晋六朝小说的 发展.这时的笔记小说分为志人,志怪两种,形式技巧上也开始有了志德变化,史传文学也得到了进一步 发展. 八,志怪小说兴盛原因 社会原因 ①, 动荡的社会状况和恶劣的生存条件,使人们对社会现实失望,继而导致世道人心的变化. ②, 正所谓“乱世生妖孽“ ,人们向宗教,鬼神寻求精神寄托.这一时期佛道发展,巫文化和鬼神之 说盛行,为志怪的产生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③, 文人思想的变化.社会长期动荡,导致大批文人失去仕进的机会,生活方式改变,加以宗教的煽 动,导致文人思想的变化. ④, 上层人物思想的影响.统治者的思想,爱好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影响. 内部原因 1,文体自身的原因.小说这一文体经过先秦孕育期,两汉又进一步发展,在汉末初步形成,形式自由, 长短随宜,所以一经出现就成为主要形式. 2,受到其他文体的影响.史传文学,诗词歌赋,诸子散文都对志怪小说起着催化作用,而当时优秀的志 怪小说也常穿插诗歌. 搜神记》 九,以《搜神记》为代表的魏晋志怪小说的特征 1, 有了或隐或现的小说观念,以史家态度记鬼怪故事,是半自觉的文学创作.如干宝被称作“鬼董狐“ . 2, 小说形式相对完备,体例定型.魏晋志怪虽然多是三言五语的短篇,粗陈梗概,但也有个别叙述比较 婉曲的.有些作品在悬念的设置,场面的描写渲染上已初露端倪. 3, 开始出现人物形象的塑造.例如《李寄传》 《紫玉》 , . 十,志人小说形成原因 志人小说又称轶事类小说,是史官文化的产物.但是与史传文学不同,志人小说是写意的,往往抓住 一个片段,一个动作,一种行为方式来进行放大,特写. 社会原因:1.“魏晋风度“的影响,人们讲求“鉴识之学“ ,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和个性.清谈之风盛行, 追求气度高雅,容止脱俗.2.社会思想复杂,风气大变,礼崩乐坏. 内部原因: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受先秦历史散文影响. 十一, 十一,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分类 1.笑林体.特点是诙谐幽默,代表作品《西京杂记》 . 2.世说体.特点是记人琐事,代表作品《世说新语》 ,共 36 门,体例与《说苑》等相似,共记人物五六百 人,反映了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而其之所以成为标志性的,不仅是因其思想内容,。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