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力资源中国史学史习题集.doc
11页中国史学史习题集 [原创 2021-07-07 21:40:49] 一、名词解释: 1.?世本?7.?洛阳伽蓝记?19.?明实录?25.?廿二史考异? 2.?竹书纪年?8.“五代史志〞26.?十七史商榷? 3.“三礼〞9.“史才三长论〞21.?弇山堂别集?27.?廿二史札记? 10.“三通〞16.?通典?22.?日知录? 23.?明儒学案?29.?蒙古游牧记? 6.?华阳国志?18.?文献通考?24.?读通鉴论?30.?朔方备乘? 二、简答题:1 简述中国史学史主要的研究内容2 古史传说与神话在本质上有何差异?3 中国古代史学的产生应该具备哪些根本的条件?4 简述孔子在史学上的奉献5 所谓的?春秋?笔法主要指什么?6 为什么说?左传?完成了编年体的创造?7 ?国语?又称为“左氏外传〞,?国语?与?左传?在体例和所记内容上有何差异?8 司马迁撰写?史记?主要的史料来源有哪几个方面?9 ?后汉书?创立了哪些新传?有何意义?10 南北朝时期有三大名注,具体指那三部书?有何特点?11 简介隋朝几位史学家及其代表作12 唐初确立的史馆修史制度具有怎样的意义?13 唐修“八史〞具体指哪八部史书?其中有哪几部出自官修?14 为什么说?通志?的精华在“二十略〞? 三、问答和论述题:〔1〕?春秋?和?左传?具有怎样的关系?试加论述。
〔2〕?史记?主要有哪几个局部组成?各自主要记述的内容是什么?〔3〕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具有怎样的意义?试加论述〔4〕?史记?和?汉书?在体例、内容等方面有哪些差异?〔5〕?三国志?在记事上具有哪些特点?试加论述〔6〕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具有怎样的特点?试举例说明〔7〕?史通?是怎样一部史学著作?就其作者、内容、体例等加以论述〔8〕?通典?是怎样一部史学著作?就其作者、内容、体例等加以论述〔9〕新旧?唐书?和新旧?五代史?在体例、内容上有何差异?〔10〕司马光在撰写?资治通鉴?的过程中主要分为那几个步骤?他的几大助手主要承担了什么任务?试加论述〔11〕?通鉴纪事本末?是怎样一部史学著作?它在记事上具有怎样的特点?〔12〕乾嘉考据史学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试加分析〔13〕乾嘉三大考据史学家具体指那三个人?他们各自有何代表作?有何特点?试加论述〔14〕章学诚有哪些主要的史学观点和主张?试加论述四、史料分析题: 1 试就以下史料分析和论述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各自有何优缺点? 夫?春秋?者,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中国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备载其事,形于目前理尽一言,语无重出:此其所以为长也。
至于贤士贞女,高才隽德,事当冲要者,必盱衡而备言;迹在沉冥者,不枉道而详说如绛县之老,杞梁之妻,或以酬晋卿而获记,或以对齐君而见录其有贤如柳惠,仁假设颜回,终不得彰其名氏、显其言行故论其细也,那么纤芥无遗;语其粗也,那么丘山是弃:此其所以为短也史记?者,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谱列年爵,志以总括遗漏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该,洪纤靡失:此其所以为长也假设乃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率出;于?高纪?那么云语在?项传?,于?项传?那么云事具?高纪?又编次同类,不求年月;后生而擢据首帙,先辈而抑归末章;遂使汉之贾谊将楚屈原同列,鲁之曹沫与燕荆轲并编:此其所以为短也〔?史通.二体篇?〕2 试就以下史料分析论述郑樵的史学观点:当迁之时,挟书之律初除,得书之路未广,亘三千年之史籍,而跔蹐于七八种书,所可为迁恨者,博缺乏也凡著书者,虽采前人之书,必自成一家言……今迁书全用旧文,间以俚语,良由采摭未备,笔削不遑所可为迁恨者,雅缺乏也班固者,浮华之士也,全无学术,专事剽窃……〔?汉书?〕自高祖至武帝,凡六世之前,尽窃迁书,不以为惭;自昭帝至平帝,凡六世,资于贾逵、刘歆,复不以为耻。
况又有曹大家终篇,那么固之自为书也几希!往往出固之胸中者,?古今人表?耳,他人无此缪也〔?通志.总序?〕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世本?: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战国末年有?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记?、?世家?、?传?、?氏姓?、?居?、?作?、?谥法?等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的系统;?王侯谱?、?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记录当时所有的姓氏;?居?讲建都情况;?作?记录一些事物的创造情况及其历史;?谥法?记谥号的含义其中?世家?、?传?等对?史记?体例的形成具有启迪的作用〔2〕?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那么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3〕“三礼〞:即儒家经典中的?周礼?、?仪礼?、?礼记?:其中?周礼?又名?周官?,是有关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的汇编一方面反映了西周现实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头脑中理想的政治制度。
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流传下来的十七篇仪节单,其中有包括?士婚礼?、?士丧礼?、?士冠礼?等,反映了当时的典礼活动、伦理关系、吉凶婚丧等社会生活礼记?主要是论述礼的作用和意义〔4〕荀悦:字仲豫,东汉颖川人汉献帝时任黄门侍郎、秘书监献帝以?汉书?“文烦难省〞,建安初年命荀悦按编年体改编?汉书?,前后三年,成?汉纪?30卷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荀悦以?汉书?中的本纪为纲,将其书中传、志、表的内容加以概括,按时间的顺序,散放于帝纪各年之下将80万字的?汉书?精简为18万字的?汉纪?,为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范〔5〕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乃命裴松之作注裴氏花了三年时间完成此注裴注重点不在训诂名物,而在史料的补缺与纠谬,引用的书达200多种,搜集资料十分广博,其注文近于原著数倍裴注被誉为南北朝三大名注之一〔6〕?华阳国志?:东晋常璩所著,共12卷卷1至卷4,主要记载巴、蜀、汉中、南中的历史,详述各地的山川、交通、风土、特产、民俗、文化等;卷5至卷7记叙公孙述、刘焉、刘璋、刘备、刘禅事迹;卷8记载晋平蜀以后的蜀事。
卷9记李氏成汉政权的历史;卷10至卷11,记载西汉以来贤人的生平事迹卷12为本书的序言是一部著名的地方史志〔7〕?洛阳伽蓝记?:作者杨〔阳〕衒之,北魏北平人该书共5卷,以记洛阳伽蓝〔梵语佛寺〕兴废沿革为线索,记载了洛阳城内外55所寺庙的情况、内容涉及到洛阳城市规模、外商来京贸易及各国风土人情,道里远近等情况可算作是一部中国古代城市地理史作者写洛阳佛寺的兴废,实际上反映了北魏王朝的兴衰其中记载了高祖迁洛、女主临朝、胡太后佞佛、王公贪暴、官吏枉法、沙门侵渔民财以及外国商人的活动等,可补?魏书?、?北史?之缺〔8〕“五代史志〞:唐贞观年间,梁、陈、北齐、周、隋五朝的史书修成后,均没设“志〞,贞观十五年,诏令于志宁、李淳风等修撰“五代史志〞,历时十五年,到高宗显庆元年〔656〕完成五代史志〞共包括: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等十志,原为单行本,后合入?隋书?十志所述的典章制度,并不限于梁、陈、北齐、北周、隋,如魏及南朝宋、齐都涉及到了因此可以弥补“五代史〞无志之缺憾〔9〕“史才三长论〞:是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几提出的著名史学观点所谓“史才三长〞,包括:史才、史学、史识。
所谓“史才〞,是指写史的能力;“史学〞是指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史识〞是指对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断能力他认为,作为史官,三者不可缺一,三者中间以“史识〞最为重要〔10〕“三通〞:泛指唐代杜佑?通典?、南宋郑樵?通志?、宋末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通典?是我国古代保存至今的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历代典章制度全书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每一制度皆条贯古今,溯源明流通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三皇,下迄唐朝的历史纪传局部全部抄写旧史,无甚创新惟有“二十略〞记载的名物、典章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文献通考?记载了从上古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的历朝典章制度全书分成?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等二十四门,所载内容范围,远比?通典?广泛,所分节目比?通典?更加精密〔11〕胡三省:胡三省是宋末元初著名的?通鉴?学专家,浙江宁海人,南宋理宗时与文天祥等一同中进士,做过县尉、县令、府学教授等职在任寿春府学教授期间,开始为?资治通鉴?作注元军攻下临安时,因战乱他以多年心血撰写的?通鉴注?全部散失南宋灭亡后,他隐居不仕,全力投入?通鉴?注释,先后耗时30年才完成?通鉴音注?的撰写。
通鉴音注?在注重字音、字意、名物、典故、地理等方面注释的同时,还注意订正前人注释的错误,考证史书记载的错误,同时对历史事件、人物发表评论,在评论中抒发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12〕编年体:是我国最早的史书编纂体裁之一孔子删定的?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它已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把事件有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上下连贯,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开展过程这种体例经过?左传?作者做了进一步的完善〔13〕纪传体:是以记载历史人物事迹为主的史体创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该书以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事迹和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以表的形式谱列年爵;以书的形式记历代典章制度;以世家的形式记载诸侯公卿的事迹;以列传的形式记社会各阶层人氏的事迹以后历代正史均沿用这种史体〔14〕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南宋袁枢在编撰?通鉴纪事本末?过程中创立的该书的编纂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读?通鉴?的困难,详明历史事件的始末袁枢将?通鉴?分年表达之事统一集中起来,分为239个标题,不动一字的加以抄录每事各详起讫、自为首尾,详细记载事件的来龙去脉〔15〕袁枢:袁枢字机仲,建安〔闽建瓯〕人南宋著名史学家。
孝宗隆兴元年〔1163〕登进士,历官温州、严州教授、国史院编修官、工部侍郎兼国子祭酒袁枢在读?通鉴?的过程中,决定对这部历史巨著进行改编他把?通鉴?全书内容,区分门类,以类排纂,综括1362年史事,分为239条目,另有附录66事,总计大小305件重要事情,始自“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征淮南〞,每事一篇,自为起讫,故名“纪事本末〞〔16〕?通典?: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所著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该书所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也涉及到代宗以后的变革〕历代的典章制度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等九门,对每一种制度,都能综惯古今,溯源明流该书为编写制度通史开创了先例〔17〕郑樵:字渔仲,号夹漈南宋兴化军莆田人16岁时,其父病逝从此谢绝人事,在夹漈山中住了三十年,专心读书对各种学问做了有方案、有系统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通志?,该书是一部纪传体通史,纪传局部无甚史料价值,惟“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18〕?文献通考?:作者为宋末元初的著名的史学家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了从上古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的历朝典章制度全书分成?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等二十四门,所载内容范围,远比?通典?广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