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看.pdf

25页
  • 卖家[上传人]:艾力
  • 文档编号:36625748
  • 上传时间:2018-03-31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29MB
  • / 2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看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看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 蔡跃洲 2016年4月12日 • 一、唯物史观中的技术一、唯物史观中的技术-经济与社会形态经济与社会形态 • 二、技术革命、范式转换及熊彼特周期二、技术革命、范式转换及熊彼特周期 • 三、创新经济学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契合三、创新经济学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契合 • 四、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与挑战展望四、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与挑战展望 1 一、唯物史观中的技术一、唯物史观中的技术-经济与社会形态经济与社会形态 • 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留给后世最伟大 的精神遗产之一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 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 盾 • 马克思《序言》:“……人们在 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 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 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2 一、唯物史观中的技术一、唯物史观中的技术-经济与社会形态经济与社会形态 •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 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 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 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 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 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 段,便同他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 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 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是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 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 卷8页 ) 3 一、唯物史观中的技术一、唯物史观中的技术-经济与社会形态经济与社会形态 • 经济基础相对上层建筑处于主导地位;生产力相对生产关 系处于主导地位;因此,生产力在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生产力在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过程 中处于基础性和主导性地位中处于基础性和主导性地位 •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 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 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 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但是为 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 的基本条件…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 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 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由此可见,人们所 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

      《德意志意识 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33页 ) 4 一、唯物史观中的技术一、唯物史观中的技术-经济与社会形态经济与社会形态 •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 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马克思:《致帕· 瓦· 安 年科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477 页 • “……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 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 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 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 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 特的特征的社会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 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第487页 ) 5 一、唯物史观中的技术一、唯物史观中的技术-经济与社会形态经济与社会形态 • 科学技术能够渗透并物化于生产力的诸要素当中,包括生 产资料和劳动者本身,因此,科学技术水平直接决定着生科学技术水平直接决定着生 产力水平产力水平 • 马克思在研究了资本主义条件下自然科学与生产相互关系 的新特点后,最先指出:“……知识和技能的积累知识和技能的积累,社会社会 智慧的一般生产力智慧的一般生产力的积累,就同劳动相对立而被吸收在资 本当中,从而表现为资本的属性,更明确些说,表现为固 定资本的属性,只要固定资本是作为真正的生产资料而加 入生产过程。

      ……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 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马克 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10-211页) 6 一、唯物史观中的技术一、唯物史观中的技术-经济与社会形态经济与社会形态 • “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 断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 664页) •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 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 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 见——都是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 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 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恩 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 斯全集》第19卷第374-376页 7 一、唯物史观中的技术一、唯物史观中的技术-经济与社会形态经济与社会形态 •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又强调:“自从蒸汽和新的工 具机把旧的工场手工业变成大工业以后,在资产阶级领导 下造成的生产力,就以前所未闻的速度和前所未闻的规模 发展起来了 • 据此,我们可以向前延伸唯物史观的基本逻辑,即“科学 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决定上层建筑”; • 最终,科学技术成为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和不同阶段社会意 识形态形成的关键要素。

      • 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下,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简化为“技术技术-经济决定论经济决定论” 8 一、唯物史观中的技术一、唯物史观中的技术-经济与社会形态经济与社会形态 9 二、技术革命、范式转换及熊彼特周期二、技术革命、范式转换及熊彼特周期 • 在创新经济学领域,以弗里曼(Christopher Freeman)、佩雷兹(Carlota Perez)等为代表 的新熊彼特主义经济学家,自1985年以来对技 术革命、熊彼特经济长周期、技术-经济范式 转换以及三者间的内在关联进行了系统性阐释 • 他们以技术革命为切入点,对第一次工业革命 以来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传导机制 及基本规律进行了梳理,也得出了与唯物史观 相似的结论 10 二、技术革命、范式转换及熊彼特周期二、技术革命、范式转换及熊彼特周期 • 渐进式创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 • 激进式创新(radical innovation) • 前者是在既有技术轨迹(technological trajectory)下的改良,而后者意味着对既 有技术轨迹的颠覆; • 当相互关联的通用目的技术领域相继出现 激进式创新和突破,并逐步形成主导技术 体系,通常会出现技术革命技术革命(Dosi,1982; Perez,2010;Lipsey等,2005)。

      11 二、技术革命、范式转换及熊彼特周期二、技术革命、范式转换及熊彼特周期 • (1)18世纪60-70年代,以“斯密顿水车”、“珍妮纺纱 机”、“阿克赖特水力织布机”等为标志,开启了工业革工业革 命的序幕命的序幕; • (2)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以“瓦特蒸汽机”广泛 应用和“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线开通为标志,将人类 社会带入到“蒸汽和铁路时代蒸汽和铁路时代”; • (3)19世纪70年代,以钢铁、电力及重型机械等为代表 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将人类社会带入到“钢铁和电气时代钢铁和电气时代”; • (4)20世纪初,以石油化学、汽车制造为代表开启了 “石油与汽车时代石油与汽车时代”; • (5)20世纪60-70年代,以英特尔公司微处理器发布为标 志宣告了“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 12 二、技术革命、范式转换及熊彼特周期二、技术革命、范式转换及熊彼特周期 • 技术革命爆发后,新的主导技术体系通常会伴生 出1-2种成本低廉、近乎无限供给、具有广泛用途 的关键要素(key factor); • 新技术体系及其对应的关键要素将从根本上影响 生产消费、工作生活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运行组 织模式,形成与新技术体系相匹配的技术-经济范 式; • 而每一次技术-经济范式转换都能解决原有范式下 存在的某些局限(Freeman & Perez,1988;Perez, 2010)。

      13 二、技术革命、范式转换及熊彼特周期二、技术革命、范式转换及熊彼特周期 14 二、技术革命、范式转换及熊彼特周期二、技术革命、范式转换及熊彼特周期 • 通常,技术革命爆发后,新技术体系将逐步为社 会所接受、适应并最终成为新主流技术体系在 此过程中,往往会形成新的50年左右的经济长周 期,即熊彼特周期(或康帝拉季耶夫周期) • 5次技术革命的出现及技术-经济范式的转换与新 一轮长周期的开始在时间上存在着一种耦合通 常,新技术革命的标志性事件会在上一轮长周期 的下降期出现,比新一轮长周期的形成提前10-20 年;到新技术体系成型时,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 长周期的上升期;而且,技术革命出现的时间间 隔也大致在50年左右 15 二、技术革命、范式转换及熊彼特周期二、技术革命、范式转换及熊彼特周期 • 技术革命和经济长周期在时间上出现耦合的内 在机制可能在于:重大的技术革命对原有的技 术体系带来了颠覆性的破坏,摧毁了原有的系 统,社会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接受和适应;一 旦跨越临界点就会引发大规模的投资需求,全 社会要素资源向新技术领域大量集聚,生活消 费方式也将发生重大变化并引发新需求,从而 使经济进入新一轮的繁荣和上升阶段 (Kondratiev,1935;Schumpeter,1939; Mathew,2013)。

      16 三、创新经济学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契合三、创新经济学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契合 • 创新经济学关于技术革命、技术-经济范式及熊彼 特周期的认知和理论,与唯物史观有着很多契合 之处 • 根据创新经济学理论,技术革命形成新的技术体 系;新技术体系在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的同时 带来生产生活组织方式的重大变革,进而促进社 会制度体系的变革,从而实现技术-经济范式的转 换上述机制强调了“技术革命/科技革命”对于 经济发展的先导性和革命性的推动作用,以及经 济发展后对社会制度体系带来的影响和改变 17 三、创新经济学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契合三、创新经济学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契合 • 技术革命、熊彼特周期和技术-经济范式转换之间 的关系和传导机制可以从唯物史观视角重述如下: • 技术(革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承担着原动力角 色;技术革命基础上形成的新技术体系代表着新 的社会生产力,新技术体系成为全社会主导技术 体系的过程,恰恰也是生产力重新塑造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适应新生产力进行调整的过程在此过 程中所形成,生产组织方式、生活消费模式都将 发生重大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变革生产关系的 适应性调整又会进一步影响到行业规制、政府治 理等方式的变革,最终实现对上层建筑的改造。

      18 四、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与挑战展望四、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与挑战展望 • 当前,新一轮技术革命,或者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 变革”正在形成 • 大约在2008年前后,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以及 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商业应用等新一轮技术革命(科技科目) 的标志性事件已经出现 • 在经济增长方面,按照标志性事件出现10年左右进入新一 轮长周期上升期计算;以2015年为起点,往前推进3-5年, 到2020年左右,很有可能启动新一轮的经济长周期; • 以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新 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形成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力,为新一 轮长周期启动提供动力来源 19 四、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与挑战展望四、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与挑战展望 • 新的生产力必然要求生产组织模式、生活消费 方式等与之相适应 • 典型。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