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岭县榛子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总结.docx
11页铁岭县榛子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总结 榛子是铁岭县的林业特产之一,以果大、皮薄、味美而著称经过近几年的连续开发,我县的榛子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垦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条全县野生榛林垦复面积已经达到13万亩,2004年我县正式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榛子之乡"榛子产业已经成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主导产业和农民致富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铁岭县发展榛子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资源优势铁岭县地处辽宁省北部,境内东部为长白山余脉,属长白山植物区系针阔混交林地带,雨量充沛,光照和土壤都十分适合榛子生长全县野生榛林总面积17万亩,约占全市榛林总面积的1/2,主要分布在平顶堡、李千户、横道、大甸子、鸡冠山、白旗寨、腰堡、熊官屯、种畜场等九个乡镇(场),其中李千户、横道、平顶堡3个乡镇集中连片的榛林就有6万多亩,成为全县重要的榛子生产基地目前全县建成千亩以上标准化榛园8处,年产榛子1000余吨,产值6600万元仅榛子生产一项,东部山区9乡镇年人均增收近300元 (二)生态优势榛子主要生长在我县东部山区,远工业和生活污染源,本身就可以达到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的标准同时我县又具备了发展绿色榛子和有机榛子的环境基础。
2002年,全县的187万亩耕地、山林、水面通过了环境评价2003年以来,又先后被评为省级优势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县、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县、"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整体推进示范县2004年李千户乡的1万亩榛林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这些都为发展绿色和有机榛子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品牌优势我县十分注重榛子品牌开发,先后注册了"宝华"、"铁珍"、"马侍郎"、"春园"、"刘迁"等知名榛果品牌,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知名度2004年,铁岭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榛子之乡","春园"和"铁珍"两个品牌通过了国家原产地保护认证,这为铁岭榛子取得了通关条件和关税上的优惠待遇品牌效应拉动了榛子价格翻番上涨,青榛子收购价格由上个世纪的80年代的4元/公斤,90年代的10元/公斤,一路飙升到现在的24元/公斤,成品榛子的价格更是由每公斤10元、20元,一路上涨到60元 (四)历史优势榛树在我国已有六千多年的栽培历史铁岭县种植榛子历史也较为久远《铁岭县志》有:"本境有名特产邑东诸山皆有之,其仁光圆甲于他处,秋末成熟,味极香,前清作进呈贡品"的记载据考证,李千户乡的榛子从明朝万历年间就开始作为皇宫贡品,历经明清两代,享有"御榛"、"贡榛"的美誉,至今已有450余年的历史。
(五)市场优势到目前为止,全县从事榛子生产、经营、加工及相关产业的人数已达2万多人,有经营榛果的榛子行及网点近千家,已牢牢占据沈阳、铁岭市场,并远销到广东、北京及东南亚等地平顶堡镇小红石村农民佟宝华是全县最早承包榛子山、在城内开设榛子行、注册榛子商标的第一人,他经销的榛子除占领沈阳、大连、鞍山等地的市场外,还成功打入首都北京小红石村另一榛子经营大户刘迁也将真空包装的榛子打入沈阳中兴、新盟两大超市,年销售量在5000公斤左右 二、铁岭县榛子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管理粗放目前全县野生榛林实现标准化管理的只有6万亩,仅是全县榛林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多一点大多数的野生榛林仍处于无序采摘、粗放管理的状态,有的只采不管,亩产只有几公斤,个别老化榛林甚至颗粒无收就是纳入园化管理的榛子,也限于看护、倒茬、少部分防虫的简单管理可以说榛子生产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造成榛子产量不稳定,品质不理想目前全县榛子的亩产只有15公斤左右,产量的低下直接导致经济效益不明显,严重的制约了榛林产业的发展 二是品牌杂乱虽然我县在榛子品牌方面做得较早,品牌较多,但是由于受个人经济利益的驱动,全县榛子品牌仍处于各自为战、杂乱无章的状态,根本达不到"一个拳头对外",造成品牌优势不明显,外埠市场开拓能力不强。
近年来,"宝华"牌榛子的销量一直保持在5万公斤的水平,"刘迁"、"马侍郎"等品牌榛子的销量也在2万公斤左右徘徊由于多个品牌的无序竞争,致使榛子销售还是局限在银州区或沈阳市,而且哪一个品牌都难以做大做强 三是缺少龙头牵动尽管我县成立了春园绿色产业集团、铁岭县贡榛有限公司、宝华榛子行等榛子龙头企业,但目前这些企业的基地规模只有2万亩,而且还仅处于收购榛子、粗浅加工、包装上市的初级状态,难以发挥应有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是精深加工不够榛子果实营养丰富,既可生食亦可炒食,味美可口并有止咳作用果仁可制成精美的糕点,也可以制成榛子乳、榛子脂等高级营养品,还可以用于榨油,出油率可达50%左右可以说榛子的综合利用价值很高,但现在我县榛子产业的终端产品只有榛果一种,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要想提高榛子的经济效益,必须加快高科技终端产品的开发,搞好榛子产品的精深加工 三、加快铁岭县榛子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发展,扩大基地规模虽然我县榛林面积在全市所占比重较大,但根本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目前在市场上流通的榛子,一部分是本地所产之外,另一部分是从吉林、黑龙江以及辽南地区外运而来由于外购的榛子质量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县榛子在市场上的信誉度。
因此要做大榛子产业,就必须扩大榛子基地规模在做好野生榛林垦复的同时,积极采取退荒还榛和平地栽榛等方式,争取每年新发展榛林2万亩,到2010年全县榛林总面积达到20万亩规模 (二)集约管理,提高产量和品质从野生自然生长到果园化管理,是提高榛子单产的有效途径因此,提高榛子产量和品质必须在实行园化管理上下功夫,实现榛子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目前我县已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开发榛园的政策,探索出了一整套榛子生产技术应进一步引导农民采取垦复倒茬、生物防治、疏敦疏果、定期灌溉、适量施肥等技术措施,提高榛子单产实践证明,如采取上述措施,就可使榛子的亩产由目前的15公斤提高到30公斤,亩效益可由现在的280元提高到720元 (三)组建协会,为榛农提供优质服务要进一步把榛子产业做大,就必须尽快组建榛子协会,密切利益关系,规范经营行为,提高榛农的组织化程度要以全县为单位,积极探索组建兴办榛子协会和榛子生产合作社,以公司加农户的形式,为广大榛农提供一系列服务,形成全县统一生产、统一包装、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良性发展格局 (四)整合品牌,积极开拓外埠市场积极整合现有品牌,打造全国知名品牌,靠强有力的品牌效应开拓外埠市场,拓宽榛子产业的发展空间。
在打造品牌的同时,积极利用"铁岭榛子"的品牌集聚效应,打造面向东北的榛子交易市场,向东北三省和更大的范围辐射,形成背靠东北、面向全国的榛子集散地 (五)搞好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要把榛子产业做精做深,就必须丰富榛子的终端产品,实现榛子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进一步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大力开发榛子精深加工产品,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在扶强做大现有榛子加工龙头企业的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进榛子精深加工企业,大力开发优质、特色榛子产品,真正把榛子产业发展成为振兴山区经济和强县富民的一项支柱产业第二篇:劳务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3700字 下文是yjbys小编整理的劳务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随着调研的深入,逐步形成了“输出回引并举,就业创业并重”发展劳务产业的共识希望文章对大家有事帮助,欢迎大家阅读! XX市230万农村劳动力,输出总量即达147万,单纯依靠量的增长已难支撑劳务产业持续发展;在风云变幻的经济大潮中,助推劳务产业提质转型,实现“内涵式”发展取代“外延式”扩张,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迫在眉睫带着问题和思考,近日,专题调研了全市劳务产业发展情况随着调研的深入,逐步形成了“输出回引并举,就业创业并重”发展劳务产业的共识。
一、总体判断:我市劳务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的过程 XX市人口多、耕地资源少、生产条件脆弱,顺应潮流发展劳务产业,既是理性选择,也是务实举措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坚持把发展劳务产业,作为富民增收的惠民工程来推进,统筹城乡的攻坚工程来突破,区域振兴的人才工程来加强,在做大输出总量和增加劳务收入等方面,成效非常明显 (一)竭力做大输出总量,放大劳动力资源优势,工资性收入成为富民增收的主渠道今年1—6月,全市共输出和转移农村劳动力147.3万人,同比增长3.4%;实现劳务收入46.3亿元,同比增长7.5%,占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加额的69.6% (二)竭力保持劳动力竞争优势,因势利导抓服务,劳务输出形势保持了总体稳定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通过深化政策、维权、创优就业环境、打造劳务品牌等多项服务措施,搭建信息交流、合资合作、化解矛盾纠纷和社会救助平台,保持了我市劳动力的整体竞争优势,取得了流入企业、外出民工、留守家属“三满意”的社会效果,确保了在经济危机迫使社会劳动用工锐减的大趋势下,我市劳务输出形势的总体稳定截止6月底,全市输出和转移农村劳动力仅比2008年底减少0.3万人。
(三)竭力服务外出人员回乡创业,“筑巢引凤”固根基,返乡创业人员成为助推资阳跨越发展的“生力军”发展劳务产业,不仅带回了大量资金反哺新农村建设,更重要的是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人才,推动了内地和发达地区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市场要素的整合截止6月底,全市共有5753名返乡人员回乡创业,共创办企业4081户其中,特丽达集团董事长戴青松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十佳创业之星” 二、客观审视:我市劳务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直面问题自我完善的过程 发展劳务产业,具有时代性、阶段性、地域性等特征,在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发展取向、突破重点和方法措施,用发展的眼光看,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因时因地加以动态调整 (一)注重输出总量的增长,提高劳动力素质有待加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劳务输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自发输出到有组织输出等一系列转变,“数量型”增长特征突出随着全国经济结构“提质转型”的加速,“数量型”增长的劳务输出模式既具有不可持续性,也与经济结构调整的趋势不相适应从目前劳务输出的结构看,“技术型”、“知识型”、“复合型”劳动者总量较小,“灰领”多“白领”少“金领”更少,使我市劳务输出在经济结构转型中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因素。
同时,各类培训资源“零散杂乱”,缺乏连续性,亟待统筹整合 (二)注重就业输出服务,维权服务有待加强近年来,我市通过加强与劳务输入地、劳动用工重点企业的对接合作,开展民工维权法律援助、组建农民工工会开展互济互助、组建协会开展行业自律等系列服务活动,劳务输出基地建设成效突出,输出通道比较畅通,维权服务有了明显进展但从总体情况看,拖欠民工工资、工伤纠纷等方面的劳动侵权事件仍时有发生,面向农民工的医疗、养老、工伤、教育等保障制度建设仍然滞后,针对“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社会关爱行动还比较薄弱,需要从机制建设着手寻求突破 (三)注重劳务输出的顺向流动,引导回引创业的逆向流动有待加强我市作为全省劳务输出的重要基地市,推动劳务输出的顺向流动,扩大输出总量一直是各级政府的主攻方向,且成绩斐然,但在积极引导民工回乡创业方面还比较滞后,突出地表现在关注个别成功人士多关心“白领”阶层人士少,尤其是面向有一定积累、有一技之长、有回乡创业意愿的中小投资者的针对服务不够,实现由“劳务输出大市”向“自主创业大市”转变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三、前景展望:我市劳务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加长短板提质转型的过程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迫使劳动用工结构提质转型。
当前,劳动用工市场正处于由“生存型就业”向“创业型发展”、由“体力劳动型”向“知识技能型”变化的拐点,顺应这一发展变化,当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