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输血技术考试大纲.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夏**
  • 文档编号:541986266
  • 上传时间:2023-04-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4.5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输血技术考试大纲一、生理学(一)血液1、血液的组成(掌握)血液是流动在心脏和血管内的不透明红色液体,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三种血细胞又分为红细胞和白细胞血液中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如无机盐、氧、代谢产物、激素、酶和抗体等,有营养组织、调节器官活动和防御有害物质的作用人体各器官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往往会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故患病后常常要通过验血来诊断疾病 血液有四种成分组成: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约占血液的55%,是水,糖,脂肪,蛋白质,钾盐和钙盐的混合物也包含了许多止血必需的血凝块形成的化学物质血细胞和血小板组成血液的另外45% 有两种血细胞:红细胞和白细胞红细胞占大部分,看起来像凹下的圆环,不能到处穿梭,它没有细胞核红细胞里含有一种特殊的含铁的蛋白质称为血红蛋白,使红细胞看起来是红色的,它能携带吸收肺内的氧至全身,集中全身的二氧化碳到肺虽然血液含有很多非红细胞成分,但红细胞数目太大了,以至于血液本身也呈现红色 白细胞是圆形的,它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得多,能产生一种称为抗体的蛋白质,帮助机体抵抗细菌、病毒、外来物质引起的感染 血小板其实不是细胞,只是细胞的碎片,它没有细胞核。

      当我们外伤后,血小板就聚集起来,粘附在伤口周围,产生启动凝血机制的化学物质,血液就止住了2、血量(掌握)人体正常生理指标(超有用)血液总血量: 65--90ml/kg, 全血比重:男1.054--1.062 女1.048--1.0623、血液的理化特性(掌握)(一)血液的比重  正常人全血的比重为1.050~1.060,血浆的比重为1.O25~1.030,红细胞的比重为1.090~1.092血液中红细胞数愈多则全血比重愈大,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愈多则血浆比重愈大利用红细胞和血浆比重的差异,可以进行红细胞与血浆的分离以及血细胞比容和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 (二)血液的粘度  在体外与水相比,全血的相对粘度为4~5,血浆的相对粘度为1.6~2.4(温度37℃)血液的粘度是形成血流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从而影响血压全血的粘度主要决定于所含的红细胞数,血浆的粘度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的含量全血的粘度还受血流切率的影响,在血流速度很快时粘度不随流速而变化,但当血流速度小于一定限度时,粘度则与流速呈反变关系,即在低切率条件下,血液的粘度增大在人体内因某种疾病使微环境血流速度显著减慢时,红细胞在其中叠连和聚集,对血流造成很大的阻力,影响循环的正常进行。

      4、血细胞生理(掌握)一、红细胞生理(一)红细胞的数量成年男性:(4.0~5.5) × 1012/L;血红蛋白浓度为:120~160g/L成年女性:(3.5~5.0) × 1012/L;血红蛋白浓度为:110~150g/L(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1.红细胞的生理特性(1)膜的通透性02、C02、尿素可自由通过细胞膜,Na+、K+需经钠泵帮助2)可塑变形性指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的能力红细胞可经过变形通过比自身直径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3)悬浮稳定性血沉试验时,红细胞在第1小时末下沉的距离称红细胞沉降率(血沉ESR)正常成年男性ESR为0~15mm/h,女性为0~20mm/hESR与红细胞叠连有关,而后者又主要取决于血浆成分的变化,因此ESR与血浆成分的变化有关,而与红细胞本身无关4)渗透脆性指红细胞在低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2.红细胞的功能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有①运输O2和CO2;②对血液中的酸碱物质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二、白细胞生理正常成年人血液中白细胞总数为(4.0~10.O)×109/L,其种类和功能见表白细胞种类百分比主要功能中性粒细胞50%~70%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组织和衰老的红细胞嗜酸性粒细胞0.5%~5%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0%~1%参与过敏反应(Ⅰ型变态)单核细胞3%~8%吞噬作用和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及调节淋巴细胞20%~40%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5、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骨髓主要生成红细胞,胸腺主要生成白细胞血细胞又称“血球”,是存在于血液中的细胞,能随血液的流动遍及全身以哺乳动物来说,血球细胞主要含下列三个部分:   红细胞:主要的功能是运送氧   白细胞:主要扮演了免疫的角色   血小板: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机体的生命过程中,血细胞不断地新陈代谢每天都有一部分衰老的血细胞被破坏,同时又有一部分新生的血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用同位素标记法测定,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颗粒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寿命更短,生存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淋巴细胞的生存期长短不等,从几个小时直到几年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这两个过程保持着动态平衡因此,正常人血液中血细胞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红细胞系发育的过程是从原红细胞开始的原红细胞体积大,胞核也大而圆,染色质细粒状,核仁1~3个,胞质呈强碱性由原红细胞发育成为早幼红细胞时,核染色质变粗,胞质内开始合成血红蛋白早幼红细胞约经四次分裂发育为中幼红细胞。

      中幼红细胞胞体较小,核染色质呈粗块状,胞质内血红蛋白渐增多中幼红细胞再增殖,分化,发育成为胞体更小、核固缩、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的晚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已无分裂能力,它脱去细胞核后就成为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再发育成为成熟红细胞而释放入血液循环6、红细胞生理(1)可塑变形性:指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能力的特性红细胞必须经过变形才能通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红细胞变形能力与表面积和体积之比呈正相关;与红细胞内的粘度呈负相关;与红细胞膜的弹性呈正相关   (2)悬浮稳定性:指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通常用红细胞沉降率(ESR)表示,红细胞沉降率是用红细胞在血浆中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正常成年男性ESR为0~15mm/h,女性为0~20mm/h.ESR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大;ESR愈快,表示悬浮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稳定性愈小ESR快慢与红细胞无关,与血浆的成分变化有关测定ESR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也可作为病情变化判断的参考   (3)渗透脆性:指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常以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作为脆性指标测定红细胞脆性也有助于一些疾病的诊断。

      红细胞的功能: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有:①运输O2和CO2;②对血液中的酸碱物质有一定的缓冲作用 7、白细胞的生理白细胞是一类有核细胞,它可以根据细胞核的不同和细胞浆中特有的嗜色性颗粒不同而分为几大类在正常人的血液中常见的白细胞为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白细胞是人体的防卫细胞,它参与机体对细菌、病毒等异物入侵时的察觉和反映过程细菌或病毒侵犯人体遇到的最初抵抗就来自于白细胞,因此机体反映的最初变化就是白细胞升高或降低  中性粒细胞的运动能力和吞噬能力均比较强,当急性化脓性细菌入侵时,可迅速将其包围,并进行水解和消化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感染发生的机会和可能性就会增加单核细胞在血液中的吞噬能力较弱,当它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中,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吞噬能力大大加强,它可聚集于感染灶附近,被淋巴细胞激活后,吞噬和杀灭病毒、真菌、原虫、分枝杆菌等病原体,还可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清除变性血浆蛋白、衰老和损伤的红细胞、血小板等  淋巴细胞是一种具有特异性免疫功能的细胞,可进一步分为 T 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分别执行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  嗜酸和嗜碱粒细胞数量很少,但在机体的生理活动中也同样具有不可忽略的生理功能。

      8、血小板的生理1.参与生理性止血(所谓生理性止血是指小血管损伤,血液从小血管内流出后数分钟自行停止的现象.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的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部分)2.促进凝血(血小板有很多与凝血有关的因子,因而有较强的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3.维持毛细血管壁的完整性(血小板可随时沉着于毛细血管壁以填补受损血管内皮细胞脱落留下的空隙并能融入血管内皮细胞对其进行修复,从而维持,毛细血管壁的正常通透性)9、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便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过程主要包括血管挛缩,血小板血栓和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与维持三个时相10.生理性基本过程  生理性止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基本步骤:  (1)小血管受损后,损伤性刺激立即引起局部血管收缩,若破损不大即可使小血管封闭;  (2)血管内膜下损伤暴露了内膜下组织,使血小板粘附并聚集在内膜下组织,形成一个松软的止血栓,以填塞伤口;(3)血凝系统被激活,使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多聚体,从而有效地止住了出血11、血液凝固机体凝血系统包括凝血和抗凝两个方面,两者间的动态平衡是正常机体维持体内血液流动状态和防止血液丢失的关键。

      机体的正常止凝血,主要依赖于完整的血管壁结构和功能,有效的血小板质量和数量,正常的血浆凝血因子活性 凝血过程通常分为:①内源性凝血途径;②外源性凝血途径;③共同凝血途径 1.内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加的凝血因子全部来自血液(内源性)临床上常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来反映体内内源性凝血途径的状况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从因子Ⅻ激活,到因子X激活的过程当血管壁发生损伤,内皮下组织暴露,带负电荷的内皮下胶原纤维与凝血因子接触,因子Ⅻ即与之结合,在HK和PK的参与下被活化为Ⅻa在不依赖钙离子的条件下,因子Ⅻa将因子Ⅺ激活在钙离子的存在下,活化的Ⅺa又激活了因子Ⅸ单独的Ⅸa激活因子X的效力相当低,它要与Ⅷa结合形成1:1的复合物,又称为因子X酶复合物这一反应还必须有Ca2+和PL共同参与 2.外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加的凝血因子并非全部存在于血液中,还有外来的凝血因子参与止血这一过程是从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到因子Ⅹ被激活的过程临床上以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来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状况组织因子是存在于多种细胞质膜中的一种特异性跨膜蛋白当组织损伤后,释放该因子,在钙离子的参与下,它与因子Ⅶ一起形成1:1复合物。

      一般认为,单独的因子Ⅶ或组织因子均无促凝活性但因子Ⅶ与组织因子结合会很快被活化的因子Ⅹ激活为Ⅶa,从而形成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后者比Ⅶa单独激活因子Ⅹ增强16000倍外源性凝血所需的时间短,反应迅速外源性凝血途径主要受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调节TFPI是存在于正常人血浆及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中的一种糖蛋白它通过与因子Ⅹa或因子Ⅶa-组织因子-因子Ⅹa结合形成复合物来抑制因子Ⅹa或因子Ⅶa-组织因子的活性另外,研究表明,内源凝血和外源凝血途径可以相互活化 3.凝血的共同途径 从因子X被激活至纤维蛋白形成,是内源、外源凝血的共同凝血途径主要包括凝血酶生成和纤维蛋白形成两个阶段 (1) 凝血酶的生成:即因子Ⅹa、因子Ⅴa在钙离子和磷脂膜的存在下组成凝血酶原复合物,即凝血活酶,将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 (2) 纤维蛋白形成:纤维蛋白原被凝血酶酶解为纤维蛋白单体,并交联形成稳定的纤维蛋白凝块,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纤维蛋白单体的生成,纤维蛋白单体的聚合,纤维蛋白的交联纤维蛋白原含有三对多肽链,其中纤维蛋白肽A(FPA)和B(FPB)带较多负电荷,凝血酶将带负电荷多的纤维蛋白肽A和肽B水解后除去,转变成纤维蛋白单体。

      从纤维蛋白分子中释放出的FPA和FPB可以反映凝血酶的活化程度,因此FPA和FPB的浓度测定也可用于临床高凝状态的预测纤维蛋白单体生成后,即以非共价键结合,形成能溶于尿素或氯醋酸中的纤维蛋白多聚体,又称为可溶性纤维蛋白。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