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从民间乐府到文人乐府的华彩转身-论三曹诗歌对汉乐府民歌的继承与发展.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18230873
  • 上传时间:2022-06-2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8.44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从民间乐府到文人乐府的华彩转身论“三曹”诗歌对汉乐府民歌的继承与发展    霍雅娟(赤峰学院 文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Summary:“三曹”是中国诗坛上声名显赫的父子兵他们以独具特色的乐府诗创作,引领了建安文学的繁荣,为中国五言诗歌的发展开拓了道路三曹”诗歌继承了汉代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经验,再经过改造、创新,进一步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他们“缘事而发”却更见慷慨悲壮、刚健雄放;“感于哀乐”却更见情浓意切、细致深婉;言志讽时更重诗歌的形象性、艺术性Keys:三曹;乐府诗;刚健雄放;情浓意切;辞采华美 I206 :A :1673-2596(2012)12-0113-03文人乐府诗发展到建安时代出现了全盛的景象,以曹氏父子为例,他们父子3人的诗歌皆多乐府,曹操现存诗约21首,全为乐府诗;曹丕现存诗约44首,其中乐府诗约24首,占总数的55%;曹植现存诗约96首,乐府诗约51首,占诗歌总数的53%[1]从诗歌的形式和内容上考察,“三曹”的乐府诗除了从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至表现手法等方面对汉乐府进行全面的继承外,在新的文化思潮和创作风尚的引领下,他们还通过自身的努力使乐府诗有了很大的发展。

      其诗风格高雅、语言绮丽,并有意追求诗歌本身的艺术美和个性化三曹”乐府诗歌继承了汉代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经验,再经过改造、创新,进一步发展了乐府诗歌他们“缘事而发”却更见慷慨悲壮、刚健雄放,“感于哀乐”却更见情浓意切、细致深婉,言志讽时更重诗歌的形象性、艺术性一、“缘事而发”更见慷慨悲壮、刚健雄放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作为战争的亲自参与者与目睹者,对当时社会的凄惨景象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他们挥翰墨、呈才情,力图在天下由分而合、由乱而治的历史进程中留下自己的印迹他们继承东汉后期“言志”、“讽时”的诗歌主张及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传统,在诗中或悲悯民生多艰,或吐露胸襟抱负,作品生动地抒写了他们的“烈士悲心”,风格慷慨悲壮、苍凉沉雄、刚健遒劲,表现出“志深笔长”、“梗概而多气”的时代特色 曹操虽“身亲介胄,务在武功,犹尚息鞍披览投戈吟咏”,他作为叱咤风云的政治领袖,常从大处落墨、尽情挥洒诗歌题材常与重大的军事、政治活动有关,而绝少涉及宴酣游乐、寄赠应答、男女风情及日常生活,绝没有一般诗人那种哀哀怨怨、悲悲戚戚、儿女情长诚然,曹操也有忧和悲,但他忧的是世乱不治,悲的是“生民百遗一”、“长与故根绝”、“冉冉老将至”。

      他既忧乱世不治、天下不能统一,又悲生灵涂炭、难以安居乐业;既忧贤才尚未归附、不为己用,又忧人生短促、功业未就但曹操把对天下的悲忧化为一种郁勃的人生感慨而沉吟不已,在慷慨不平的同时,强烈地体现出他力图要改变这种局面的雄心壮志因而他的忧是以天下为关注对象的忧,表现在诗歌中的基调是悲壮而不是悲哀如其诗《对酒》《度关山》《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却东西门行》等,或铺陈其事发感慨,或夹叙夹议写理想,或触景生情抒怀抱,多缘事而发而又感情浓郁深沉、意境宏阔雄奇,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苦寒行》),具有一种雄浑博大、摄人心魄的艺术力量;其笔触更是恢弘粗犷的:“驾虹蜺,乘赤云,登彼九疑历玉门济天汉,至昆仑,见西王母谒东君”(《陌上桑》);情感是苍凉悲壮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读之既能使人肝肠寸断,又能使人志壮气豪这一切构成了曹操诗歌慷慨悲壮、刚健雄放的总体风格,对此,清·刘熙载评价说:“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

      [2]曹操的诗就是以这种“梗慨多气”的风骨及“志深笔长”的内在精神,震荡着天下英雄的心灵而曹丕的诗虽然缺少其父那种叱咤风云、笼盖一世的英雄气概,但他毕竟生乎乱世,长乎军旅,且身负“副君”、国主之责,建安文人特有的生命意识和使命感在他身上仍有强烈的表现如其《丹霞蔽日行》:“丹霞蔽日,彩虹垂天谷水潺潺,木落翩翩孤禽失群,悲鸣云间月盈则冲,花不再繁古来有之,嗟我何言?”诗歌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写,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深沉感慨,字里行间流露出生命意识的觉醒与反思,诗句间流动着建安时代特有的悲怆情绪建安时期是一个崇尚功业的时代,汉末大一统的社会结构受到猛烈冲击,似乎给每一个有识之士都提供了角逐天下的机会,对于“生乎乱,长乎军”,又深受其父影响的曹植来说更加如此,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抱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同时,他又深受社会风气的感染,养成了放纵不羁、蔑视世俗礼教的性格烈士悲心和公子豪情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构成曹植诗歌的主旋律前期的曹植“任性而行”,作品主要表现出“三河少年”的豪迈英发、任侠尚气、恃才傲物的精神如其《白马篇》,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渴望为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白马少年的英雄形象诗人不仅以高亢的笔调写出了白马少年的英雄行为,而且以豪壮的语言揭示了人物的爱国精神:“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道出了白马少年的精神境界和壮烈情怀,音哀气壮、声高调远,大有易水悲歌的遗韵后期的曹植虽然是在频繁的迁徙和严密的禁锢中度过的,但生活的磨难没有使他消沉、颓唐,其后期作品既有蹈死不顾的激愤抗争,又有“慷慨独不群”的精神追求,还有同根相煎的身世之悲……他的胸膛始终跳动着一颗“烈士悲心”,从而使其诗歌散发着一股遒丽悲壮之风,如其《怨歌行》《美女篇》等二、“感于哀乐”却更见情浓意切、细致深婉由于建安时期的诗人大都亲历战乱,目睹过“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敏感的心灵深受激荡他们在挣脱了汉代经学的束缚后,无所顾忌地倾泻大悲和大喜,“慷慨有悲心,兴文自成篇”(曹植《赠徐干》),以饱蘸感情的笔墨抒写自己壮烈的情怀所以,他们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在曹氏父子的笔下,壮志情怀、春悲秋恨、游子思乡、深闺怀人……各种人生意绪都被他们尽情地吟唱着曹操的诗无论是叙写时事,还是吟咏志气,都能够在深沉忧郁的气氛中激荡着一种慷慨昂扬的情绪曹操善于在诗歌中表现他积极的社会理想,处处灌注着要求建功立业的进取心其诗最动人的艺术力量,就在于他身处黑暗时代,却从中显露出人的奋斗的强光他的诗歌同汉代的乐府古诗比较起来,更富于强烈的进取精神和浪漫气质,如其《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二句,以丰富的想象,描绘出宇宙奇观,充分展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万物、充塞八极的博大胸怀诗人以大海意象自况,抒发了这位“时露霸气”的盖世英雄叱咤风云、吞吐宇宙的豪迈气概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更是豪气纵横,鼓荡人心!与曹操相比,由于曹丕内省、自敛的个性,使他既不像其父那慷慨沉雄地抒发雄霸之气,也不像其弟曹植那样,激情四溢地抒写“白马王子”的壮志豪情,而是以细致深婉的笔触、绵邈的情思,代女子立言,将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气氛融入思远怀人的短歌微吟之中,抒写出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表现了文人诗作特有的风格情调如其《燕歌行》,作品抒发了一位思妇思念远游在外丈夫的心理活动:感秋、盼归、思君、遣愁、恨天,笔致委婉、感情缠绵、如泣如诉诗人把写景抒情、写人叙事,以及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巧妙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种千回百转、凄凉哀怨的风格清代陈祚明说曹丕的诗“如西子捧心,俯首不言,而回眸动盻无非可怜之绪”(《采菽堂古诗选》)曹植更是熔铸诗、骚的抒情精神,无情不可抒,无意不可入,其诗既有慷慨报国之豪,也有壮志难酬之悲,更有生离死别之苦,还有人生短促之叹,既有微婉之情、洒落之韵,也有抑扬顿挫之气,千悲万恨,汹涌而发。

      因此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说:“真切情深,子建所长”,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称曹植:“情至之语,千载下犹为感激悲涕曹植的诗以众多的数量、精湛的质量、丰富强烈情感、变化多样的抒情手段,确立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特质,结束了中国古代诗歌在言志、缘事、缘情之间的摇摆游移所以王世懋在《艺圃撷余》中说:“古诗,两汉以来曹子建出而始宏肆,多生情态,此一变也[3]三、言志讽时更重诗歌的形象性、艺术性从建安时代起,中国的诗歌就有了独立的地位和价值,曹丕提出“诗赋欲丽”的主张,曹植创作文采气骨兼备从曹植起,诗人们就开始自觉地追求诗歌的艺术美,注重对偶、铺陈和雕饰曹操创作处于建安的初期阶段,其诗歌虽然比较古朴率真、粗疏犷放、略貌取神,但已经注意营造意境,如其《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诗从大处落墨,尽情挥洒,以丰富的想象营造出一种雄阔的意境正所谓景不大则志不壮,笔不粗则气不雄,大海的博大精深,动荡无垠,吞吐日月,孕含星汉,正是作者统一天下、笼盖一世的雄心壮志的形象体现,所以钟惺《古诗归·卷七》谓“直写其胸中眼中一段笼盖吞吐气象”。

      曹丕诗歌语言清丽秀美、深婉细腻,形神兼顾,如其《善哉行·其二》:“有美一人,婉如清扬妍姿巧笑,和媚心肠知音识曲,善为乐方哀弦微妙,清气含芳流郑激楚,度宫中商感心动耳,绮丽难忘离鸟夕宿,在彼中洲延颈鼓翼,悲鸣相求眷然顾之,使我心愁嗟尔昔人,何以忘忧诗以细腻清丽的笔触,对女子的美貌及音乐才能做了细致入微的刻划,描绘出该女子的外在美与内在美;同时运用比喻的手法,以宿鸟的“悲鸣相求”,写出追求者的苦闷心情,深婉动人再如《燕歌行》其一,诗歌用细腻而又委婉的笔法,刻划秋夜思妇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语言清丽而富于抒情色彩曹丕善于选用清词丽句,配以谐和的音韵,表达纤丽的情思,使诗歌艺术表现手法更文人化清·王夫之评价曹丕诗说:“排比入其腕,俱成飞动”,曹植在《文帝诔》中评论其“才秀藻朗,如玉之莹”曹丕诗歌语言既有平白道来、如话家常的一面,又有“美赡可玩,始见其工”(钟嵘《诗品》卷中)清新华美的一面,明显带有从质朴走向华丽精美的特点曹植诗则笔触精工,既穷形尽相又神采飞扬,可谓“文彩缤纷而不离闾里歌谣之质”(黄侃《<诗品>义疏》),如其《美女篇》:“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飖,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借问女何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这首诗通篇用比,以绝代美人比喻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以美女不嫁,比喻志士的怀才不遇诗含蓄委婉、意味深长诗歌语言华丽、精炼,描写细致、生动诗歌首先以铺叙的手法对采桑女进行全方位的描写:以“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写出美女出场的环境氛围,以物写人,烘托出美女的柔媚、轻盈;接着“攘袖见素手”至“长啸气若兰”十句正面描写,从静到动,由手而腕,由头而腰,由佩饰而衣裙,再由衣裙服饰而眼神口息,反复描摩,次第分明;而“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二句,借宾见主,作侧面描写,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对照汉乐府的《陌上桑》,不难看出,曹植此诗深受《陌上桑》的影响,但在诗歌的形象性和艺术技巧上,却明显高于前者,可谓形神兼备,清代叶燮称此诗为“汉魏压卷”,并盛赞说:“《美女篇》意致幽眇,含蓄隽永,音节韵度皆有天然姿态,层层摇曳而出,使人不可仿佛端倪,固是空千古绝作。

      [4]曹植诗文质相衬、情文并茂,语言绚丽精工、富赡华美,故钟嵘称其“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明·胡应麟的《诗薮》也称其“辞极赡丽”、“句颇尚工”曹氏父子身处建安时代,以自己大量的创作实践,为中。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