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教材2022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二章-第三节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ppt
59页第三节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核心素养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的分布及成因2人地协调观:说明常见的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对人类的影响3区域认知:结合不同地区的图文材料,认识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发育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4地理实践力:学生能运用地图(图片)或视频,观察、识别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进而具备一定的观察、调查意识和能力一、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1定义: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_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_作用和伴随的_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石灰岩溶蚀机械2分类(1)喀斯特溶蚀地貌(2)喀斯特沉积地貌二、海岸地貌1海岸带:指_与海洋互相接触和互相作用的地带2海岸地貌:海岸带在_、海水运动、生物作用和_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分为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1)海蚀地貌陆地构造运动气候因素填写海蚀地貌类型:甲_,乙_,丙_海蚀崖:海水不断冲击岸边_,淘空下部的岩石,使上部的岩石_,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海蚀平台:在波浪作用下_不断后退,形成微微向大海倾斜的基岩平台。
海蚀柱:在海蚀平台上,有些抗蚀能力强的部分保留下来,成为海蚀柱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基岩塌落海蚀崖(2)海积地貌:泥沙来源比较丰富的海岸,在波浪和沿岸流的共同作用下,泥沙发生堆积,形成各种海积地貌,如海滩、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等将海滩、沙嘴、离岸堤填写在下图中)【答案】填图略三、冰川地貌1冰川(1)定义:指极地或高山地区多年存在并沿地面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2)划分按形态和规模2冰川作用:冰川对地球表面的侵蚀、搬运和_作用3冰川地貌:冰川作用导致地表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地貌1)冰川侵蚀地貌:冰斗、冰川槽谷(U形谷)、_和刃脊等2)冰川堆积地貌:冰碛平原等3)填写下图中冰川地貌的名称堆积角峰4冰川地貌的分布(1)现代冰川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和_高山地区2)第四纪大冰期,冰川地貌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北美大陆,留下了大量的_(北美五大湖)和峡湾海岸(挪威西海岸)中低纬度冰蚀湖1判断正误(1)溶洞及溶洞内的石钟乳、石笋、石柱是流水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2)地表喀斯特地貌演化顺序一般是峰丛峰林孤峰残丘)(3)U形谷和峡湾海岸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4)山岳冰川的面积小但厚度大)(5)波浪的侵蚀作用在基岩海岸较为明显。
)2连线将下列地貌类型与其对应的地貌形态正确连线3特别提醒(1)喀斯特地貌中的溶沟、洼地、峰丛、峰林、孤峰、残丘及地下暗河、溶洞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而溶洞中的石钟乳、石幔、石帘、石笋、石柱等是流水的淀积作用形成的2)海岸侵蚀地貌的发育过程:(3)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特征及主导作用判断地貌类型【地理情景】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桂林山水是对桂林旅游资源的统称,“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是桂林风景的“四绝”下面是桂林山水组照1)材料中描述的是_地貌,该地貌有哪些具体类型?(2)分析该地貌的形成条件是什么3)该地貌类型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答案】(1)地表喀斯特地貌:溶沟、石芽、峰丛、峰林、孤峰残丘等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暗河及溶洞内的石钟乳、石幔、石帘、石笋、石柱等2)可溶性岩石;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3)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区喀斯特【思维点拨】1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理主要是含有CO2的水对可溶性石灰岩的溶蚀和沉积过程其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1)溶蚀作用CO2H2OCaCO3Ca(HCO3)2(2)沉积作用Ca(HCO3)2CaCO3H2OCO22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1)岩石:可溶性岩石厚度大,岩性纯,裂隙比较发育,透水性强。
2)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3)水文: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流动性好,水的溶蚀力强3影响喀斯特作用强弱的因素4喀斯特地貌的代表性形态及形成原因5喀斯特地貌的影响6桂林山水的成因【迁移应用】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神往读图,完成13题1图中景观中属于喀斯特沉积地貌的是()ABCD【解析】图是喀斯特地貌中的峰林、石芽、天生桥等地貌,为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图为溶洞中的石钟乳,为流水化学沉积作用形成,与喀斯特淀积作用有关D2景观的代表性喀斯特地貌形态有()A石芽、漏斗、落水洞B石钟乳、石笋、石柱C天生桥、石林、洼地D溶洞、地下河、峰丛【解析】景观的代表性喀斯特地貌位于地下溶洞,天生桥、石林、峰丛位于地上,落水洞、石钟乳、石笋、石柱为地下溶洞景观,B正确B3下列四幅图阴影部分对应的地形区中,上图反映的地貌分布最广的是()BABCD【解析】读图,从图中城市可以判断是黄土高原,是云贵高原,是塔里木盆地,是长江中下游平原,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选B4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形成了石林、九乡、燕子洞等著名景区下列关于云南喀斯特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BA图中a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岩石是花岗岩B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是受含有CO2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沉积作用影响C云贵高原强烈的流水溶蚀作用提高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D受地貌影响,该地区地表水资源丰富、地下水资源匮乏【解析】喀斯特地貌形成地区的主要岩石为石灰岩,其形成过程是富含CO2的水和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之间的化学反应过程,既包括溶蚀作用,也包括沉积作用,是二者共同作用提高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喀斯特地区地表水缺乏,多地下暗河。
地理情景】读图,探究下列问题1)据图分析该景观所在地海岸类型2)推断图中三种景观形成过程答案】(1)基岩海岸思维点拨】1海岸地貌的成因及主要类型2不同类型的海岸比较3海岸带的开发利用【迁移应用】读某地海岸地貌景观图,完成12题1图1地貌属于()A海蚀平台B海蚀崖C海蚀柱D离岸堤【解析】由图可知,图1为海浪侵蚀形成的海蚀崖2关于图2海岸地貌的描述正确的是()属于基岩海岸属于海积地貌属于海蚀地貌属于砂质海岸ABCD【解析】图2为海水沉积形成的海滩,属于海积地貌,属于砂质海岸,正确;错误BD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一位到澳大利亚旅游过的游客在博客中写道:这里的十二使徒岩(如图所示),仿如哨兵一样站立在陡峭的石灰岩悬崖之前,守卫着澳大利亚大陆其实它们是海边一组十二块各自独立的岩石这些宛如“十二使徒”的石柱群,是大自然造就出的“海岸雕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随着岁月的洗礼,原来的十二使徒岩现在只余下七个(1)据下面短文,填写后半段内容,完成对“十二使徒岩”的形成过程的阐述十二使徒岩”形成于海浪的侵蚀作用在过去的1 000到2 000万年中,来自南部大洋的风暴和大风卷起巨浪,不断侵蚀相对松软的石灰岩悬崖,并在其上形成了许多洞穴,(2)图中b与a比较,指出其明显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自然原因。
3)推测随着时间的推移,“十二使徒岩”海岸地带未来将会发生的自然变化答案】(1)这些洞穴不断被侵蚀变大,以致发展成海蚀拱桥(门)在外力作用下“拱桥(门)”最终倒塌,海蚀拱桥外侧的部分形成形状各异的岩石柱,并从海岸岩体分离了出去,最终形成了“十二使徒岩”2)(石柱的数量减少)一根石柱已成碎石原因:海浪长期侵蚀着石柱的根基,导致这根石柱倒塌并破碎3)由于继续受海风海水的侵蚀,“使徒岩”仍会倒塌(数量减少)被海水搬运;同时,海水不断击打、侵蚀石灰岩海岸,使其后退的过程中,又有新的“使徒岩”形成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海岸地貌的形成及变化第(1)题,随着海水侵蚀作用的强弱及时间长短,从最开始的侵蚀形成洞穴、海蚀拱桥、海蚀柱、海蚀柱倒塌,最终形成“十二使徒岩”第(2)题,据图可知b与a比较,一根石柱已成碎石(石柱的数量减少)原因是海浪长期侵蚀着石柱的根基,导致这根石柱倒塌并破碎第(3)题,由于继续受海风海水的侵蚀,“使徒岩”仍会倒塌(数量减少),被海水搬运;同时,海水不断击打、侵蚀石灰岩海岸,使其后退的过程中,又有新的“使徒岩”形成地理情景】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一:冰川侵蚀地貌示意图材料二:流水堆积和冰川堆积垂直剖面图。
材料三:峡湾是挪威最有代表性的景观,甚至连地质专家都将挪威称为“峡湾国家”该国西海岸连续不断的曲折峡湾和由无数冰河遗迹构筑的峡湾风光,成为游人多年后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1)据材料一分析图形中有哪些冰川侵蚀地貌类型2)比较流水堆积和冰川堆积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3)为什么挪威西海岸峡湾众多?分析挪威峡湾的形成过程答案】(1)角峰、冰斗、刃脊、冰川槽谷等2)流水堆积有明显的分层,并且颗粒物有明显的分异堆积现象原因:在流水堆积过程中,受重力作用,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冰川堆积无明显分层,大小颗粒物杂乱分布原因:冰川在短时间内融化,其挟带的颗粒物来不及分选堆积,只能大小混杂地堆积在一起3)原因:纬度高,气温低,冰川广布,冰川侵蚀作用强烈形成过程:冰川侵蚀形成冰川槽谷,后来地壳下沉或海平面上升海水侵入冰川槽谷形成思维点拨】1主要冰川地貌及其基本特征2峡湾的形态特征、形成过程与应用【迁移应用】下图为冰川地貌素描图,读图,完成12题1图中所表示的地貌分别是()A冰斗、U形谷、角峰BU形谷、冰斗、角峰C冰斗、角峰、U形谷D角峰、冰斗、U形谷D【解析】冰斗是一种三面环以峭壁、呈半圆形或围椅状的洼地;角峰是指由几个冰斗所围成的金字塔形的尖峰。
读图可知,所表示的地貌分别是角峰、冰斗和U形谷,故D正确,A、B、C错误2有关图中地貌的描述最贴切的是()A地貌属于分布在山岳冰川的沉积地貌B地貌主要出现在两极地区的大陆冰川C地貌是两侧冰斗和冰窖不断扩大而成D该地貌遗迹大量分布在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D【解析】为U形谷,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A错误;为冰斗,应出现在山岳冰川,B错误;为角峰,是由几个冰斗所围成的尖峰,C错误;地球陆地表面约有11%的面积被现代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地区第四纪冰期,欧亚、北美的大陆冰盖连绵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为宽广的地域,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D正确2020年5月27日,我国登山队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开展对珠峰高程新一轮测量下图为本次珠峰高程测量拟定登顶线路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3由大本营到甲地的过程中,攀登队行进在()A河谷中BU形谷中C冰斗中DV形谷中B【解析】读图可知,由大本营到甲地的过程中,攀登队行进路线经过的地区中间低、两侧高,应为山谷地形图中显示该山谷中冰雪覆盖,有冰川移动侵蚀,故形成U形谷,B正确由于当地海拔很高,水主要以固体形式存在,没有形成河谷,A错误冰斗是由雪蚀和冰川侵蚀共同营造的围椅状盆地,与图中线路上的地形形态不符,C错误。
V形谷一般是由流水强烈侵蚀形成,当地气候寒冷,没有明显的水流,不会形成V形谷,D错误4图中大本营处沉积物具有的特点是()A大小均匀B层状结构C棱角明显D磨圆度好【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沉积物的特点,由上题可知,攀登队行进路线经过的地区为U形谷U形谷是在冰川作用下形成的,搬运能力比较强,冰川在搬运过程中,冰碛物受到的磨蚀作用比较弱,至大本营处堆积后,堆积物棱角明显,C正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