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秩堂镇乡镇简志.doc
19页.秩堂镇秩堂镇位于茶陵县境东北部,罗霄山脉中段,东邻江西省永新县高溪、三湾二乡,南与严塘镇交界,西连高陇镇,北接江西省莲花县三板桥、神泉二乡,总面积165平方公里辖彭家祠、安坑、晓塘、合户、田湖、东首、马首、吉川、沂江、皇图、石龙、毗塘、小田、大湖、金湖、锡湖、黄草、东坑18个村和彭家祠居委会,113个自然村落,164个村民小组2013年,全镇总人口2.67万人,以汉族为主,另有苗、土家、布依、壮等少数民族,其中:男性1.38万人、女性1.29万人,分别占总人口51.7%、48.3%;农业人口2.63万人、非农业人口0.04万人,分别占总人口98.6%、1.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48‰建置沿革“秩堂”因境内彭氏宗祠“秩叙堂”简称而来,早为村名春秋战国时期,秩堂为楚国属地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茶陵置县,秩堂隶属茶陵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地属荆州,归属茶陵县所辖隋唐时期,秩堂为江南西道南云州,初为攸县境,后隶属湘潭县,唐武德四年(621年),湘潭废县,茶陵复置县,隶属茶陵县管辖宋元时期,秩堂属茶陵州,名茶江里元明之际,又称大田明清时期,秩堂属茶陵州茶陵乡,名茶江里。
民国时期,茶陵废州为县,秩堂先后隶属茶陵六区、四区,改名雩江乡新中国初期,改为乡名,隶属茶陵二区1952年秩堂管辖7个乡,隶属茶陵三区1956年茶陵县撤区并乡,原秩堂撤并为秩堂、皇塘两乡1958年秩堂、皇塘、高陇组建建苏人民公社,后更名高陇人民公社1961年秩堂、皇塘从高陇人民公社析出,组建秩堂人民公社1974年原秩堂人民公社的东坑、锡湖、金湖、大湖、小田、黄草6个村划分出来,建立小田总支,于1978年成立小田人民公社1984年秩堂、小田人民公社分别改为秩堂、小田乡2005年,小田乡并回秩堂乡2009年撤乡建镇,设立秩堂镇至今又因秩堂境内明清两代迭出内阁大学士李东阳、张治、彭维新三大学士,誉为“三大学士故里”自然环境全镇介武功、万洋两山之间,东、南、西三面环山,北为丘陵,以罗霄山脉的五佛岭、笔架峰、独木岭、石人峰梁、婆婆仙五峰走势为屏障,地势东南低,西北高,地形呈钳合状盆地,形成岗丘区最高山峰桂竹龙岭,海拔1239.8米,最低处为石窝潭水库,海拔176米境内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夏多雨,秋热冬寒霜雪期较短,无霜期270~294天年均最高气温18.9℃,年均最低气温16.9℃,其中镇南部属中低山区,夏凉冬冷,日照时间短,年均气温17.5℃;镇北部属岗丘区,春暖夏热,秋爽冬寒,无霜期长,年均气温17.9℃。
主要自然灾害有旱、涝、风、雹、霜、雪、雷、泥石流等,南部山区多发旱灾、冰雹、霜冻、雪灾、泥石流等,北部雩江水系区域多发水灾、风灾、雷灾等镇内主要河流有茶水和三湖水茶水,发源于湘赣两省交界的景阳山,境内主要支流有雩水、晓水、沂水、涧水雩水又名雩江、皇龙江,系境内最大水流,发源于皇雩仙七窍水,汇入东坑水库又流出,经东首、马首、吉川、皇图、毗塘五村汇合成皇龙江,至毗塘龙头与晓水并入石窝潭水库,西出高陇镇龙集村汇入茶水,流程12公里晓水,发源于五佛岭,流经田湖、合户、晓塘、彭家祠四村,至毗塘村龙头与雩水汇合,流程10公里沂水,发源于小田村射水崖,又名龙岩水,流经黄草、沂江,至高陇镇光泉村汇入茶水,全长21公里涧水即涧溪,自安坑流至高陇镇龙集村并入茶水三湖水,源于罗霄山脉南端龙王庙,自南向北穿流于大湖、金湖、锡湖三村,注入严塘镇花木江,全长10公里全镇总耕地面积1669.4公顷,其中水田1664.7公顷,旱地23.4公顷农作物以种植水稻和烤烟为主,还有红薯、玉米、黄豆、油菜、棉花、生姜、大蒜等植物资源有杉树、松树、樟树、楠竹、油茶、肉桂、牛膝、三七、金樱子、金银花、山楂、五加皮等动物资源有猪、牛、羊、狗、鸡、鸭、鹅、麂、果子狸、鹿、野鸡、银环蛇、石蛙、山龟等。
矿产资源有金、银、钨、铁、锡、锰、铅、锌、钛、铀、煤、花岗岩、大理石、稀土等经济综述解放前,境内为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拥有绝大部分土地,农民无地或少地1951年土改复查划定成份调查,境内3151户,23840亩土地,地主占总户数的2.9%,占有土地79.83%,贫农占总户数的97.1%,拥有土地20.17%,地主采用地租、高利贷、卖青苗、雇工等形式剥削贫农1928~1932年境内建立红色政权——乡苏维埃政府,开展土地革命,没收地主田地、粮食、房屋,按人口平均分配给农户,实现耕者有其田1933~1949年国民党重新统治秩堂,苏维埃时期分给农民的土地又落入地主手中1951年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经历土改核定和土改复查两个阶段,划定地主107户,富农73户,中农157户,贫雇农1400户,其他72户土改后,秩堂开展农业、手工业改造农业改造经历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和高级农业合作社三个阶段:1952~1954年互助组发展到186个,占总农户的87.2%;1954~1955年初级农业社有51个,农户入社率达90%以上;1956年51个初级农业社合并为19个高级农业社,99%的农户加入高级社解放初期,有手工业者28人,行业分砖、铁、木、油漆、缝纫、理发、修理等。
1955年在彭家祠墟成立手工业联合社,按件计酬,统一销售、开支,从10人发展到43人1956年扩编手工业联合社,将25户店铺、37名从业人员组成合作商店,实行统一管理,分散经营1958年开展“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强调“一大二公”,主要生产资料全部归公社、生产队所有,收缴私人锅灶,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按月发工资”1961年成立秩堂人民公社,辖18个生产大队,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将土地、劳力、耕牛、农具固定到生产队(称“四固定”),取消公共食堂,恢复、修改劳动定额管理,重划社员自留地,农村经济逐步恢复1964~1975年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累计改大寨式方块农田5030亩,机耕道30条,长150公里1981年制订《关于包干到户责任制若干问题处理意见》,推行包干责任制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生产队为基础,土地所有权归集体,使用权归农户,包产到户,分户经营,除完成国家任务和集体提留,其他归承包户所有1984年后以调整产业结构为重点,扩大承包范围,延长承包年限,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持续增长201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37367.1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8399.1万元,农业产值89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3804元。
种植业境内以种植水稻为主,还种植花生、豆类、油菜等,后引进烤烟种植民国时期,以一季稻为主,总耕地面积2.4万亩,年总产0.3万吨1975年引进杂交水稻,年总产0.6万吨1981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年总产2913万斤1990年后开始双季杂交水稻种植,推广塑料软盘抛秧、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粮食产量稳步上升2013年,全镇水稻种植面积2.3万亩,总产量1.1万吨;烤烟种植面积0.18万亩,总产量0.54万担;油料作物种植面积305.1公顷,产量447.3吨,其中油菜401.1吨;蔬菜种植面积248.16公顷,产量0.45万吨养殖业境内养殖业以猪、牛、羊、家禽、水产等为主20世纪80年代前,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鼓励农民私养,扶持养殖专业户,畜牧水产形成规模养殖,如东首、田湖、石砻养猪,小田、金湖、沂江、东坑养牛养羊,东坑、小田、大湖、黄草等山区养蜂,涌现石砻谭发明果木园养猪场、长库塘罗瑞斌兴农畜牧责任有限公司等养殖专业大户2013年,生猪出栏量3.6万头,年末存栏2.23万头;羊出栏量2102只,年末存栏3402只;牛出栏量956头,年末存栏2097头;家禽存笼8.6万羽,出笼6.7万羽。
渔业以草鱼、鲤鱼、鲢鱼为主,养殖面积16.9公顷,水产品总产量21.1吨全镇畜牧水产总产值5741万元林业境内林地面积11921公顷,有乔灌木林种89科、238属、588种,以杉、松等用材林为主,油茶、楠竹等经济林次之林种总面积11467.8公顷,其中:防护林7346.8公顷,特用林1.6公顷,用材林2370.6公顷,经济林1748.8公顷1949年活立方蓄积量为40多万立方米1950~1980年大量采伐用于烧木炭炼钢铁、竹木加工,森林资源枯竭1981年山林定权发证后,明确山林权属,建立护林制度,农户自主经营,至1990年造林3000多公顷2002~2008年17个村退耕还林298.2公顷2010年开展林权制度改革,重新勘界、定界,落实山权,换发山林权属所有证,完成山林勘界、勾图11466.7公顷,占总面积的96.6%2013年全镇活立方木总蓄积量23.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4%水利解放前水利设施少,大旱大涝现象普遍解放后大搞农田水利建设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整修小山塘、小陂坝为主,改善灌溉条件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以修小型水库、骨干山塘、引水渠道等大型工程为主1990~2013年,全镇投资近2000万元,整修水利工程100个,防渗工程500个,加固除险工程300个,配套工程120个。
2013年有中型水库1座,小Ⅱ型水库8座,山塘328口,拦水坝5座,引水工程1处,引水圳100条,发电站2个,灌溉面积1522.91公顷,基本形成库、塘、坝、渠、站相互贯通水利灌溉体系东坑水库位于东坑村,属中Ⅱ型水库,以灌溉为主兼防洪、发电、养鱼等综合利用,1973~1974年修建而成,正常蓄水位274.83米,库容118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4.27万亩,3条干渠总长72公里,实际灌溉面积达5.4万亩,年发电量150万千瓦,1976~1983年先后两次对水库大坝进行修复,2008~2010年总投资2493.94万元完成东坑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改善灌溉秩堂、高陇农田2.1万亩自来水饮水工程发展迅速:1995年小田乡投资近40万元架通山泉自来水,用户365家;1999年投资20万元建立毗塘自来水厂,受益120多户;2000~2007年金湖、大湖、东首、合户等9个村架通自来水,用户达千户;2008年投资190万元,建立秩堂皇雩仙自来水公司,从皇雩仙出水口架通自来水至石砻、晓塘、安坑、彭家祠等村,1300余户,7000多人受益乡镇企业1955年成立手工业联社,堪为社(乡)办企业雏形1970年手工业联社更名为秩堂农机厂和综合厂。
1975年成立公社企业办,管理全社社队企业1978年社队企业从业人员300人,固定资产150万元,年总产值300万元,上交利润50万元1984年社队企业更名为乡镇企业,个体私营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发展迅猛20世纪90年代后期乡镇企业亏损,于21世纪初实行改制,采用租赁承包、吸引外资、资产重组、股份合作等形式将乡镇企业转为民营、私营企业2001年后秩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东坑编织袋厂、茶陵福东意木业公司、金龙木业公司、小田风力发电塔、沂江石材开发公司、湖南茶祖印象茶叶公司万亩茶业种植基地等项目2013年,全镇有乡镇企业18家,从业人员2750人,企业总产值2.84亿元,纳税560万元商业贸易镇区地处湘赣边界,贸易活跃,有彭家祠墟场和小田寨下坪两个集市解放前,辖区主要交易商品有肉食、水产、禽蛋、蔬菜等农副产品,茶油、干笋、花生、芝麻、红薯等土特产品,竹器、木器、薪炭等林副产品,是战争时期苏区物资供给的重要渠道1951~1980年以供销社购销为主的商贸活动1981年后个体私营商业发展,供销社购销萎缩,供销社于20世纪90年代末解体,个体私营商贸成为集市贸易主流,货源品种增多1986年投资4.6万元扩建彭家祠墟交易市场800平方米,主要商品有服装、布匹、小百五金、食品、药材、肉类、水产、瓜果蔬菜等。
2006年投资300余万元将原秩堂粮站改建为0.6万平方米农贸市场,建商业店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