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修课-中国茶文化课件.ppt
33页中国茶文化中国茶文化政府管理学院 李思然•茶•茶文化•茶与茶文化的发展与演进•中国茶文化茶茶从植物学的角度来讲从植物学的角度来讲 茶拉丁学名: 茶拉丁学名:C 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amellia sinensis(L.)O.Kuntze在植物分类系统中在植物分类系统中 属被子植物门( 属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Angiospermae)) 双子叶植物纲(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Dicotyledoneae)) 原始花被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Archichlamydeae)) 山茶目( 山茶目(ThealesTheales)) 山茶科( 山茶科(TheaceaeTheaceae)) 山茶属( 山茶属(CamelliaCamellia)) 茶亚属 茶亚属(Thea)(Thea) 茶组茶组 ((Camellia sect thea.LCamellia sect thea.L))下又分两个种:下又分两个种:茶种(中国种)、普洱种茶种(中国种)、普洱种。
鲜叶的成分鲜叶的成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芳香油•色素、类脂、维生素•水分、矿物质等特殊成分特殊成分•茶多酚–儿茶素、表儿茶素–与茶的色、香、味关系较大–胜利功效•咖啡碱–嘌呤衍生物–神经兴奋–茶汤“冷后浑”•芳香油–醇、醛、酮、酸、脂以及萜烯、烯蒎、环萜烯、芳醇等 –与茶叶香气有关茶茶•绿茶•白茶•黄茶•青茶(乌龙茶)•红茶•黑茶茶的功效茶的功效一、提神益思----咖啡碱二、排毒养颜----抵制细菌性、金属中毒,促进新城代谢三、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儿茶素 四、保肝明目----多种维生素和儿茶素茶的功效茶的功效五、祛腻消食,分解脂肪六、防辐射抗癌变 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后的幸存者中,因饮用茶而延长了生命绿茶和乌龙茶防癌效果最好七、抗衰老延年益寿-----草鞣酸 70%长寿老人中, 每天喝5克以上的茶叶广东省的人是我国寿命最长的,因他们普遍嗜茶茶文化茶文化广义:茶的自然科学&茶的人文科学 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 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茶的人文科学 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茶文化的四个层次茶文化的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 茶的历史文物,茶文化遗迹,茶书、茶画、茶事雕刻,茶类和各种茶具,茶歌、茶舞、饮茶及茶艺表演,茶的种植加工,茶制品等 2、制度文化 茶政、茶法、茶税、纳贡、茶马互市3、行为文化 茶道、茶德、茶俗、以茶养性、以茶育德、以茶待客、以茶养廉4、心态文化 客来敬茶、婚嫁茶礼、婚丧茶事、以茶祭祀、饮茶过程中形成的约定与成规茶与茶与茶文化茶文化的发展与演进的发展与演进•原始社会 神农时代传说茶叶被人类发现是在公元前3世纪的神农时代,《神农百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之说,当为茶叶药用之始茶与茶文化的发展与演进茶与茶文化的发展与演进西周 据《华阳国志》载:约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一带已用所产的茶叶作为“纳贡”珍品,是茶作为贡品得最早记述东周 春秋时期婴相齐景公时(公元前547---公元前490年)“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表明茶叶已作为菜肴汤料,供人食用。
据《晏子春秋》)茶与茶文化的发展与演进茶与茶文化的发展与演进•西汉(公元前206--24年)•公元前59年,已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这表明四川一带已有茶叶作为商品出现,是茶叶进行商贸的最早记载《僮约》茶与茶文化的发展与演进茶与茶文化的发展与演进•东汉(公元25--220年)•东汉末年、三国时代的医学家华佗《食论》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叶药理功效的第一次记述茶与茶文化的发展与演进茶与茶文化的发展与演进•三国(公元220--265年)•史书《三国志》述吴国君主孙皓(孙权的后代)有“密赐茶荼以代酒”,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记载茶与茶文化的发展与演进茶与茶文化的发展与演进•隋(公元581--618年)•茶的饮用逐渐开始普及,隋文帝患病,遇俗人告以烹茗草服之,果然见效于是人们竞相采之,并逐渐由药用演变成社交饮料,但主要还是在社会的上层茶与茶文化的发展与演进茶与茶文化的发展与演进•唐(公元618--907年)•唐代是茶作为饮料扩大普及的时期,并从社会的上层走向全民•唐太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开始在顾渚山(今浙江长兴)建贡茶院,每年清明前兴师动众督制“顾渚紫笋”饼茶,进贡皇朝。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纳赵赞议,开始征收茶税 茶与茶文化的发展与演进茶与茶文化的发展与演进•公元8世纪后陆羽《茶经》问世•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日本僧人一澄大师从中国带茶籽茶树回国是茶叶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唐懿宗咸通15年(公元874年)出现专用的茶具茶与茶文化的发展与演进茶与茶文化的发展与演进•宋(公元960--1279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开始在建安(今福建建瓯)设宫焙,专造北苑贡茶,从此龙凤团茶有了很大发展•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元年间(公元1107年)亲著《大观茶论》一书,以帝王之尊,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茶与茶文化的发展与演进茶与茶文化的发展与演进•元(公元1206-1368年 )•元代出于财政经费的需要, 不断加重了茶税的征收, 阻碍了茶业的发展, 茶文化也出现了衰退现象茶与茶文化的发展与演进茶与茶文化的发展与演进•明(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设茶司马,专门司茶贸易事•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24年(公元1391年)9月发布诏令,废团茶,兴叶茶从此贡茶由团饼茶改为芽茶(散叶茶),对炒青叶茶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1610年荷兰人自澳门贩茶,并转运入欧1916年,中国茶叶运销丹麦1618年,皇朝派钦差大臣入俄,并向俄皇馈赠茶叶茶与茶文化的发展与演进茶与茶文化的发展与演进•清(公元1644--1911年)•1657年中国茶叶在法国市场销售•康熙8年(1669年)印属东印度公司开始直接从万丹运华茶入英•康熙28年(1689年)福建厦门出口茶叶150担,开中国内地茶叶直接销往英国市场之先声茶与茶文化的发展与演进茶与茶文化的发展与演进•近现代•茶业低迷阶段(1368-1949年)•中华茶文化崛起,茶业再现辉煌 (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茶道中国茶道•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不重形式 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在茶 中加盐、加糖、加奶或葱、桔皮、薄荷、桂元、红枣,根据个人的口 味嗜好,爱怎么喝就怎么喝•另一类是“清饮”,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 有损茶本味与真香的配料,单单用开水泡茶来喝 清饮的四个层次清饮的四个层次喝茶喝茶::将茶当饮料解渴,大碗海喝只求解渴, 补充水份,对茶水、茶具不讲究 品茶品茶::品尝山水孕育的佳茗,对茶、对水、对 茶具、对环境比较讲究的喝茶茶艺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人 际关系等的喝茶茶道茶道::陶治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 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这是饮 茶的最高境界中国学者对茶道的解释中国学者对茶道的解释•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 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 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 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 处世、敬爱为人 中国学者对茶道的解释中国学者对茶道的解释•陈香白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 、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 •周作人周作人先生对茶道的理解为:“茶道的意思 ,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 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刘汉介刘汉介先生(台湾学者)提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 ” 中国中国茶文化茶文化————传承于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精神传承于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精神茶文化与儒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儒家的中庸之道、以和为贵是茶文化的灵魂•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中国茶文化中国茶文化————传承于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精神传承于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精神•道家为茶文化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崇尚自然,人对自然的回归渴望茶文化与道家——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茶文化中国茶文化————传承于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精神传承于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精神•禅茶一味----通过喝茶来修身养性,从喝茶中品出人生,让自己回归本心,从了解自己,了解大众。
茶文化与佛家——人与自己的和谐感谢您的关注!感谢您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