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人刘凤苞庄子散文艺术研究论略.docx
11页清人刘凤苞庄子散文艺术研究论略 李 波关键词:庄子 结构 笔法 意境摘 要:刘凤苞的《南华雪心编》是庄子散文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代表了庄子散文研究的最高成就这突出地表现在以下方面:它对庄子散文结构的研究系统而成熟;对庄子笔法特征的分析完整细致而生动;对庄子散文意境理解得比前人更深刻,阐释得更富有诗情画意《南华雪心编》是庄子散文研究史上的一座丰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刘凤苞(1826年-1905年),字毓秀,号采九,湖南武陵人,咸丰七年举人,同治四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先后任职云南元江州知州、大理府知府,顺宁府知府,后官云南补用道,领二品衔晚年曾任湖南朗江书院、城南书院山长有《晚香堂诗钞》五卷、《晚香堂赋钞》初集二卷、二集一卷、《晚香堂文钞》一卷、《晚香堂骈文》一卷、《南华雪心编》八卷等流传于世刘凤苞是庄子散文研究大家,其所著《南华雪心编》是《庄子》散文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代表了《庄子》散文研究的最高成就早在20世纪80年代,陆永品先生就曾指出其价值:“成就最大,水平最高,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①此书的成就的确引人瞩目全书以总论、段评、夹注、眉批、篇后总评等多种形式,从字、词、句、段、篇等各个方面对《庄子》进行了赏析,是有史以来篇幅最长,内容最丰富、最完整,最有成就的《庄子》散文评点。
本文就其对《庄子》散文的章法结构、笔法特征、审美意境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作一简要论述一《庄子》一书环玮洸洋,弘辟深肆,自古以来,号称难读宋、明时期的治庄者开始尝试着解读《庄子》文本结构,他们通过对文章脉络的疏理发现,庄文看似散乱,实则文脉勾连,一意贯之,前后一体但这一时期学者们的分析还很简单,缺乏系统到了清代,受小说、戏曲结构理论的影响,散文研究家对文章的结构理解日益成熟宣颖以“循其窾会,细为标解”(《南华经解自序》)②的方法首次对庄文通篇结构进行了剖析,在《庄子》散文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的分析不乏精彩,但亦有很多地方只是浅尝辄止,留有大量空白刘凤苞在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将《庄子》散文结构研究推向了高潮其分析之系统,疏理之缜密,理解之独特,都是史无前例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浑然一体的整体结构刘凤苞极为重视对庄子文章整体性研究《南华》内篇为悟道之书,精密浑成,大含元气外篇尽行文之致,洸洋恣肆,推倒百家《南华雪心编凡例》)③在他看来,庄文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文法周密,浑然一体,结构完美因此他仔细涵咏,务使文章脉络分明,首尾贯通,充分表现了一个散文研究大家的手笔他对内篇文章结构的分析尤为突出。
如《逍遥游》篇支离曼衍,诡谲变幻,自古难读刘凤苞在充分借鉴前人成果基础上,做了精辟的诠释:开手撰出“逍遥游”三字,是南华集中第一篇寓意文章全幅精神,只在“乘正御辨以游无穷”,乃通篇结穴处却借鲲鹏变化,破空而来,为“逍遥游”三字立竿见影,摆脱一切理障语,烟波万状,几莫测其端倪,所谓“洸洋自恣以适己”也……起手特揭出一“大”字,乃是通篇眼目大则能化,鲲化为鹏,引起至人、神人、圣人,皆具大知本领,变化无穷至大瓠、大树,几于大而无用,而能以无用为有用,游行自适,又安往而不见为逍遥哉!显然,他紧紧抓住全文的思想脉络和线索,分析得更浑成,更富有意境和美感,艺术性更强在庄子散文研究史上可谓独树一帜,水平最高又如《德充符》篇由几则寓言构成,好似没什么逻辑可言,刘氏却认为:“通体照顾‘德字,却处处借形体有亏之人着笔,追进一层,为全角者加位策励……一路草蛇灰线,若隐若显,为‘德字遗貌取神,为‘符字立竿见影,摹写入微这种看法发前人所未发,极富新见刘凤苞紧扣全文脉络,对内篇文章整体结构的分析可谓篇篇精彩,令人赏心悦目可见,他对庄子文章结构的认识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在他的笔下,庄文浑然一体,构思巧妙的整体结构特点得到了充分的揭示。
其次,布局严密的段落结构中国古代散文研究家对庄子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直到宣颖时才开始注意到这一问题,但他仅对个别段落的层次关系进行了分析刘凤苞受其启发,认识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他发现庄子文章段落不仅结构谨严,布局严密,而且又富有变化,有的首尾呼应,有的疏密相间,有的回环周匝,它们如海上群山,参差错落,殊形异态,结构灵通而天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大宗师》“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一段,刘凤苞评曰:“以子舆、子来两番议论,勘出知天之所为实义,开首四人相与语,便浑涵下意在内,是一头两脚格局;文势则首尾中间,处处相应,又常山率然之形也分析《人间世》篇“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一段曰:“‘言者风波两层,遥接‘传言句说下,文法回环周匝,层出不穷”等等刘凤苞还进一步认识到庄子文章段落又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文章的整体结构分之则烟峦起伏,万象在旁;合之则云锦迷离,天衣无缝”(《养生主》评)这些认识可谓独到而有创见,反映了作者深厚的理论修养和敏锐的艺术眼光从以上可以看出,刘凤苞对庄子文章结构的理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认识上已非常成熟经他从整体到局部的逐层分析,《庄子》散文章法浑成、结构谨严的美学特点就完全凸现了出来。
二庄子文章极富变化,这是世人公认的早在南宋末年时的林希逸就认识到庄子“笔端鼓舞变化”(《庄子口义发题》)④,罗勉道称其“风云开阖,神鬼变幻”(《南华真经循本》序),明人陆西星曰“文字阖辟变化,如生龙活虎”(《南华真经副墨秋水》)⑤,但他们只限于理论而缺乏具体研究到了清代,受时文评点的影响,学者们非常重视庄子的笔法,通过笔法的分析,庄子文章善于变化的特点日益显露林云铭、胡文英、宣颖等人都不乏一些精彩的论述刘凤苞则在他们成果的基础上,对庄文笔法作了更为完整细致的分析他认为庄子笔法主要表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一)笔法凌空,变化莫测《庄子》深奥而又隐晦的思想是通过曲折的笔法表达出来的,刘凤苞用“深文曲笔”(《养生主》评)恰当地概括了这一特点在他看来,庄子曲笔所表现出的最突出的特征即是笔法凌空,变化莫测这一特点贯穿《庄子》全文,反映在文章的各个方面从整篇文章来看,庄子运笔常常大起大落,大开大合,无端而来,无端而去,笔势蜿蜒,跳脱无比这种笔法在内篇文章表现得尤其明显如《大宗师》篇,他评曰:细按此篇文法,首段已尽其妙以下逐层逐段,分应上文,神龙嘘气成云,伸缩变化,全在首尾,若隐若显,令人不可捉摸此外东云见鳞,西云见爪,作其之而,盘空拿攫,此其所以为灵也。
文之伸缩变化,亦犹是焉此段首提天、人,是龙之森其龙角末段分应天、人,是龙之掉尾于空中而女偊以下诸人,或因人见天,或因天见人,或独成其天,或天、人合勘,或以天事补人事之亏,或以人事造天事之极,皆文之筋节,龙之鳞爪也至于天人一致,形迹俱泯,犹龙之收敛神功,没于清冷之渊,微波不动,此所谓立乎不测,游于无有者也文章如龙游云中,蜿蜒盘旋,神首不见,矫变难测从起承转合的用笔来看,庄子起笔常常破空而来,如飘风骤雨;转接陡起陡落,如虎跳龙卧;结笔斩钉截铁,刚健有力,雄大无匹这些特点散见文章各处有的表现在某一段落中,有的表现在某一章节中,有的这一方面突出,有的另一方面鲜明,让人难以捉摸如析《外物》篇曰:“首段破空而来,陡起陡落,精晰物理人情从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相摩相荡,拉杂写来,一气赶到利害二句用笔如怒猊抉石,爪痕直透中坚起笔与转接非同寻常,变化不拘,莫测端倪此外,刘氏认为庄子用笔虚实结合,运实为虚,以虚为实,虚虚实实所有这些特点,使得庄子文章变化莫测,奇诡异常二)参差错落,错综离合刘凤苞认为,庄子笔法又表现出了差参错落、错综离合的特点庄子运笔能根据文意的需要,忽添忽减,随手错落,句式长短相间,韵散结合,或抑或扬,层层波折,极富错综变化之美。
如评《马蹄》篇:“看他开首取喻,治马连用两折,叠叠归罪伯乐,随手带出植木,却止用一折轻轻抹煞陶匠,文法错综变化,修短浓纤,各臻其妙下文两个善治,又从旁面极力一扬,文势盘旋飞舞,如生龙活虎,不可羁縻评《秋水》篇第五段问答曰:“一路作韵语以尽其致,兼用长短句以疏其气,故音节铿锵,文情宕逸另外,从层次段落以及整篇笔法来看,庄子用笔节节相生,层层转换,跌宕起伏,错综离合刘凤苞认为外杂篇特别是《骈拇》、《马蹄》、《天地》、《缮性》、《秋水》、《至乐》等篇都突出地表现出了此特点如他在《秋水》篇总论中曰:《秋水》一篇,体大思精,文情恣肆开端即借河伯、海若一问一答,层层披剥,节节玲珑忽而从大处推开,见道之无外;忽而从小处收拢,见道之无内;忽而从小大中生出精粗二意,饶他至精至粗,总是期于有形,不如一并扫却;忽而从小大外添出贵贱二层,任他分贵分贱,究竟未可为常,不如一概浑融;然后归到无方自化,为不为一齐放下,胸中自觉雪释冰消;随又拈出达理明权,天与人妙合无间,更为水净沙明;收处将天人分际,分别出来,罕譬而喻,用三层束住上文,为学道人特进药石……看他从大处落墨,接连七段文字,洋洋洒洒,如海波接天,浪花无际,却只用“反其真”三字归结通篇,笔力超绝横绝。
文章如波浪滔天,用笔忽起忽落,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让人目眩,堪称绝妙其实,在刘氏眼中,庄子以上两种笔法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交织在一起,表现出了腾挪跌荡,操纵离合,起伏顿挫的特点,使文章摇曳生姿,惊心动魄,具有强烈的震撼力从刘凤苞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庄子笔妙如神,他能根据内容和体裁的不同,运用不同的笔法,做到了篇篇变,段段变,句法变,字法亦变,使人如游武夷九曲,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文章波澜起伏,变化莫测,独步千古三宋明时期的治庄者开始尝试着借鉴诗歌理论来分析《庄子》散文艺术如南宋人林希逸、刘辰翁等人曾以“妙”、“味”、“画”等传统的诗歌审美范畴来阐释《庄子》,明人释德清更明白地说:“此等文要得其趣,则不可以正解,别是一种风味,所谓诗有别趣也《庄子内篇注逍遥游》)⑥清代散文研究家受前人启发,认识上更为深入清人吴世尚曰:“余观《庄子》十余万言,……盖深合乎大《易》尚象之旨,而时出没乎风人比兴之辞易之妙妙于象,《诗》之妙妙于情;《老》之妙得于《易》,《庄》之妙得于《诗》《庄子解序》)⑦于是,学者们开始自觉地引入诗歌“意境”理论来阐释庄子散文的意境,取得了不少成就刘凤苞则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并深化了对《庄子》散文意境的认识。
他说:“雪心者,谓《南华》为一卷冰雪之文,必索解于人世炎热之外,而心境始为之雪亮也《南华雪心编自序》)心境即文境在他看来,“一部《南华》,如秋水澄鲜,云影天光,无非化境《寓言》评)这种“化境”主要表现出了以下特点一)空灵缥缈宣颖是第一个比较全面而自觉地阐释庄文空灵缥缈意境的人,他别出心裁地指出了庄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具有“如凉月空霄,清光满映”的意境(《天地》评),并指出其文境与道境浑同为一,达到了“意愈超脱,文愈缥缈”的艺术境界刘凤苞受其影响,也极为重视对庄子空灵缥缈意境的阐释他在《凡例》中就明确地指出:“南华空灵缥缈,绝妙文心”,“《南华》为庄子寓言,有飞鸿戏海、天马行空之概《南华雪心编凡例》)与宣颖不同的是,宣颖更重视对“道”的空灵意境的阐释,而刘凤苞则对庄子空灵缥缈的文境作了更大的发挥在刘氏看来,《庄子》散文整体上表现出了空灵缥缈的意境,但并不是所有的篇章都表现出这一特点内七篇为“悟道之书,精密浑成,大含元气”(《南华雪心编凡例》),尤其写得空灵幻化,虚无缥缈,而且每篇几乎处处具有此意境《南华》本是寓言,将天地间万有不齐之理,铸以洪炉,鼓以元气,精液糟粕一概融化在内,无迹可寻。
故其文凌虚独步,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欲从其浑合处窥之,则虚空粉碎,诸天之花雨缤纷;欲从其琐屑处求之,则表里晶莹,大地之山河倒影,千变万化,莫测端倪《应帝王》评)从浑合处来看,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