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材料.doc
10页一、健康、健康教育的含义(一)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幼儿园指导纲要》对健康的解释是: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进一步明确健康的概念: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良好状态同时提出“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二)什么是幼儿园健康教育?《指南》划分出五大领域,首当其冲的是健康领域,健康领域形成了幼儿园的健康教育,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提高幼儿期的生活乃至生命的质量因此,所谓幼儿园健康教育是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适宜有效的多种活动,提高幼儿的健康的认识水平,改善幼儿的健康态度,培养幼儿的健康行为,最终使幼儿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二、健康领域的内容解读(一)身心状况目标1 具有健康的体态《指南》在健康领域的“身心状况”中提出了幼儿“具有健康的体态”的发展目标,在这一子目标下根据幼儿年龄段分明提出3-4岁、4-5岁、5-6岁的幼儿身高和体重的参照标准,并强调“身高和体重要适宜”以及要逐渐形成正确的坐姿、站姿和行走姿势等具体要求。
这一目标对促进幼儿正常的生长发育与健康发展十分重要3~4岁4~5岁5~6岁1. 身高和体重适宜参考标准: 男孩:身高:94.9-111.7厘米体重:12.7-21.2公斤女孩:身高:94.1-111.3厘米体重:12.3-21.5公斤2. 在提醒下能自然坐直、站直1. 身高和体重适宜参考标准:男孩:身高:100.7-119.2厘米体重:14.1-24.2公斤女孩:身高:99.9-118.9厘米体重:13.7-24.9公斤2. 在提醒下能保持正确的站、坐和行走姿势1. 身高和体重适宜参考标准:男孩:身高:106.1-125.8厘米体重:15.9-27.1公斤女孩:身高:104.9-125.4为什么提幼儿要有健康的体态?一方面是目前幼儿的体态还有不够健康的情况存在这个不够健康的体态,一种是肥胖症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部分大中城市中,儿童肥胖症的比例正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什么是肥胖症?小儿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正常儿均值20%以上者便可诊断为肥胖症;超过均值20%~29%者为轻度肥胖;超过30%~39%者为中度肥胖;超过40%~59%者为重度肥胖;超过60%以上者为极度肥胖幼儿的肥胖与成人不正确的健康观和饮食观,以及由此导致的幼儿热量摄入过多、运动量不足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另一种是营养不良在我国部分偏远地区,因为经济较落后、生活条件较差,还存在部分幼儿营养不良、身体形态发育不够理想等现象可以说,这两种状况都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是在幼儿园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忽视幼儿健康体态发展的问题例如,在同一个年龄班中,幼儿的身高可能会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但是,幼儿园配备的桌子和椅子却是同样的高度,这样,幼儿在进餐、开展桌面学习活动时容易出现异常身体姿势,比如弯腰驼背或抬胳膊耸肩等问题,如果长期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幼儿脊柱的异常弯曲再加上,如果有些教师不太关注幼儿坐姿、站姿和行走姿势的较正,或者要求幼儿长时间端坐或进行书写练习活动的话,就更容易导致幼儿不良体态另外,还有的幼儿园配备的床铺不符合国家有关幼儿园设备的卫生要求,也有可能产生不利于幼儿脊柱正常发育的现象《指南》围绕幼儿健康体态的发展目标,从营养与健康的膳食供给、桌椅和床的卫生要求、睡眠时间的保证、定期的健康检查以及正确身体姿势的培养等方面提出了较为全面的保障要求和明确的工作方向目标2 情绪安定愉快良好的情绪表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对于幼儿来说,情绪的安定与愉快是维护身心健康、促使其产生社会适应行为并逐渐形成良好个性的重要条件。
幼儿的情绪表现与幼儿所处的环境及其内在的感受直接相关的幼儿情绪不良,通常与师生关系,特别是教师的行为和教育方式有关,比如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新闻1+1”播出的“虐童”事件,教师的非人行为在幼儿幼小的心理里会造成多大的伤害,或许多年以后,孩子听到幼儿园还会产生恶梦,看到老师还会露出恐惧虐童”事件之后也引发了全社会对幼儿教育的关注为形成幼儿良好情绪,《指南》在“教育建议”中强调要为幼儿“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要“以积极、愉快的情绪影响幼儿”,要“欣赏”幼儿、“接纳”幼儿等,这对于帮助幼儿逐渐形成安定、愉快的情绪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同时,《指南》还强调要“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那么,如何形成幼儿安定愉快的情绪呢?1、做好幼儿入学的情绪安怃初入园的幼儿通常会因为与亲人分离以及环境陌生而产生焦虑、紧张、伤心、害怕等不良情绪,这时教师要理解他们的心情,要格外地关爱他们,帮助他们缓解分离焦虑,并通过引导他们进入到丰富有趣的活动之中,促使他们体验到幼儿园生活与活动的快乐比如孩子想妈妈了,老师过去抱一抱,跟他说说话,带他去玩些玩具转移注意力等,而不是任由孩子哭泣或是用威吓的办法训斥幼儿。
当然老师安怃的拥抱要带着感情的,而不只是把他控制住,只是抱住他然后做别的事,他并没有得到安慰2、教师要爱所有的孩子爱是教育的起点,没有爱心的老师绝不是一位好老师教师的爱体现在能感同身受的体会到幼儿的情感和需要,愿意接近和关爱幼儿,比如会主动去抱一抱,摸摸头,对所有的幼儿微笑、欣赏等,不管他有没有缺点,有多少缺点,都能一视同仁的做到这一点而不是对乖巧懂事、聪明能干、可爱随和的幼儿表现出明显的偏爱,然后给予他们较多的关爱和照顾,而对不太喜欢那些调皮捣蛋或性格有点异常的幼儿,则会不自觉地对他们表现出不耐烦、拒斥的态度或行为教师这种不公平、不接纳的态度和行为很容易被那些较敏感的幼儿意识到,很可能对其情绪表现以及个性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3、教师要掌握有善于运用纪律管理的方法与策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只有爱,还不是教育,还要有爱的智慧,缺少爱的智慧的老师,通常只会用责骂、恐吓和体罚的方式来进行纪律管理,真正有智慧的教师更多的是采用转移注意力和奖赏的办法,打造一张爱与规则编制的网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有爱的智慧的老师会把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让孩子明白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而不是不能做什么。
4、让幼儿正确的学习识别情绪、理解情绪和表达情绪日常教学和生活中通过故事、游戏及同伴玩耍中帮助幼儿正确认识人的愤怒、伤心、高兴等情绪情感,也能体会到别人的情绪情感,当幼儿出现矛盾时能冷静而关爱的帮助幼儿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包括哭泣等方法也是表达的方法之一,另外要让幼儿学习和掌握一些转移和控制情绪的方法 目标3 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人的适应能力既体现身体对内、外环境极其变化的适应上,反映出身体机能和体质状况,也体现在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上,即我们常说的社会适应能力《指南》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人体对天气冷热极其变化的适应、对日常交通工具的适应、对新环境和集体生活的适应等方面提出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目标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有关幼儿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包含在《指南》的社会领域中围绕幼儿适应能力的发展,《指南》从保证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开展多种游戏活动、锻炼幼儿适应生活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这对幼儿提高幼儿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其中,通过一些游戏活动(如转圈)和器械活动(如玩秋千、坐转椅)来促进幼儿平衡机能的发展的教育建议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幼儿平衡机能的发展不仅有助于提高脑的功能和认知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为此,建议幼儿园应更多地配备秋千、荡船、转椅等运动器械,并引导幼儿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蕴藏在《指南》中的理念探析——谈健康领域的价值理念解读2012年新出台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简称《指南》)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指导性文件,也是幼儿教师日常工作的重要依据该指南明确了幼儿阶段“学什么”和“怎么学”的两个关键问题一、健康领域的结构内容《指南》分为五大领域,每个领域分为若干个部分,每个部分分为几个目标,目标跨越了年龄界限,体现的是每个领域的基本内容,同时附有教育建议,建议家长和教师开展的活动,以帮助儿童达到该年龄的指标在健康领域里,《指南》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把健康领域划分为“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三个方面每个方面有具体的考察指标,每个指标又有年龄段的区别,在每项具体考核指标后面还附上教育建议,具体而明确,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身心状况”包括幼儿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状况,这是正确健康观念的重要体现其中,根据幼儿体态发育、情绪表现和适应能力三个维度提出了幼儿阶段需要学习和发展的具体目标,集中表现为幼儿在身体形态、机能和心理发展的基本状况动作发展”包括身体大肌肉动作和手部小肌肉动作的发展目标。
幼儿的动作发展是身体机能发展状况的重要表现,同时也与幼儿心理的发展具有内在联系幼儿期是身体动作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身体动作的发展是适应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能力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包括与幼儿健康成长密切关联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和安全生活的能力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是维护和促进幼儿自身健康的重要保证幼儿阶段正式良好行为和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幼儿需要从学习生活开始,为今后的独立生活打下基础,生活自理能力和安全生活能力也是幼儿适应社会生活必备的重要能力《指南》健康领域所包含的这三方面内容为我们开展幼儿卫生保健工作、保育与教育工作指明了基本方向那么,如何理解和领会《指南》中对健康领域的要求呢?我想在领会和解读这一领域的要求时,要明确以下几点:二、健康领域蕴含的价值理念(一)《指南》并不是统一“标尺”“发展指南”,并不是“发展标准”,不能拿来作为衡量幼儿发展的标尺《指南》只是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以供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作为参照,因此,指南并不是评判幼儿发展的“标尺”,成人不应该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幼儿,也不可以用一把“尺子”评判教育是否合格。
比如在健康领域 “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的目标里,要求3-4岁的孩子连续看电视时间不超过15分钟,4-5岁不超过20分钟,5-6岁不超过30分钟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中指明“3-4岁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4-5岁在公共场合不远离成人的视线活动;5-6岁未经大人允许不给陌生人开门”很多家长对照自己的孩子,觉得这些要求太高,孩子根本无法做到参编的一些专家认为,其实容易和难是相对的,比如农村的孩子一天连续看电视的时间不超过30分钟,对他们而言就很容易做到,正因为城市的孩子环境的限制,加上一个独生子女缺少玩伴,所以看电视的时间难以控制而这一发展指南正是给我们提供一个努力的方向,它明确了每个年龄段每个方面达到多少才是相对合理的后面的教育建议也提出了达到这些目标的教育方法和注意事项很多的生活习惯其实也是从小养成的,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话虽然有些过于绝对化,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环境在人体成长中的重要意义,幼儿成长的环境是成人塑造的,一些生活习惯和习性也是受成人影响的。
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和培养,当然这个培养过程中,一定会经历一个纠偏过程,即孩子想通过耍赖来达到他(她)的目的,这时候可以采用转移兴趣、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