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省邢台市第九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
10页河北省邢台市第九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西伯利亚的温暖 冯有才 卡尔是一名政治犯,被发配到西伯利亚,分配到了林场,成为一名伐木工人对于沙皇而言,除了金银矿产和宝石,没有什么比木材更适用的东西了为此,冬宫还专门派了一个名叫托可可夫斯基的监工他是一名很严厉的监工,工人们如果完成不了定额任务,不但没有面包吃,甚至还会被抽得遍体鳞伤,工人们都非常恨他 第二年2月的一天,因为第四班组的一名伐木工人生病了,整个班组没有完成定额任务,托可可夫斯基把整个班组的人饿了一整天,而那名生病的伐木工人,被托可可夫斯基喊出去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看到这一幕,卡尔觉得心寒,既替那名伐木工人感到可怜,更为自己感到可悲,什么时候,这样的日子才是一个尽头啊? 然而,不幸的事仍不断发生有一次,卡尔抬圆木上火车不巧,一根圆木从车厢里滚落,砸到了一名沙皇士兵托可可夫斯基顿时火了,随手拿了一个木棒,朝卡尔的腿上砸去,卡尔昏死过去随后,几名工友把受伤昏迷的卡尔抬回了小木屋 因为没有医生,加上天气恶劣,卡尔的腿恢复得很慢,3个月后才勉强能下地走路,腿仍然有点瘸,每走一步,他都会对托可可夫斯基的仇恨加深一分。
一天早上,卡尔被一阵哭声惊醒,那是从托可可夫斯基暖和的小屋里传来的卡尔赶忙跑过去,发现满头是血的托可可夫斯基躺在床上痛苦地呻吟着,看样子是受了很重的伤他的妻子和儿子抱着他大哭,托可可夫斯基看见卡尔进来后,吃力地从枕头底下摸出了一个日记本放到卡尔的手上卡尔刚接过日记本,托可可夫斯基便闭上了眼睛…… 安葬完托可可夫斯基,卡尔翻开那个日记本,读着读着,卡尔的内心一阵阵刺痛:如果不是托可可夫斯基,那名生病的伐木工人一定死亡了,因为当托可可夫斯基知道他是患了肺炎后,立即让他搭装运木材的火车到城里医治;如果不是托可可夫斯基,卡尔的性命一定没了因为托可可夫斯基在那一刻,看见了好几名士兵子弹已经推上枪膛准备枪杀卡尔; 如果不是托可可夫斯基,这一千多伐木工人的性命一定没了,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沙皇的残余势力要处决这一千多名伐木工人,一股小部队已经在开来的途中;如果托可可夫斯基不死,这里就不会混乱,工人们也就没有办法趁乱逃走,再不逃走,工人们面临的只有死亡…… 除了卡尔,没有人知道托可可夫斯基是自杀的卡尔把战争结束的消息告诉了大家,工人们一阵沸腾,欢呼雀跃,瞬间便冲破了林场看守士兵的警戒,跑进了丛林深处。
卡尔并没有跑,而是走进了托可可夫斯基的小屋他知道,从他读完日记本的那一刻起,他就应该为这对可怜的母子承担起责任 由于没有了工人,到来的士兵们也就很快撤离了后来,有一部分工人又回到了伐木场,卡尔把托可可夫斯基的日记本给他们传阅他们什么都没有说,都选择了留下,并且是把他们各自的家人一起接来的他们在林场新建了许多小屋,建筑小屋所用的木材,都是托可可夫斯基提前囤积的这一切,似乎都在托可可夫斯基的预料之中今天的西伯利亚,还是那么的寒冷,但却有一个充满温暖的小村落,村子的名字叫做托可可夫斯基村村民们是那些伐木工人的后代,村子中还有一本族谱——托可可夫斯基的日记本日记本的扉页,是卡尔临终前一年写的一句话:只要有爱,再冷的地方,也会有温暖的时刻! (摘自《西江月》,有改动)15.“工人们都非常恨他工人们为什么恨他?试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加以分析4分) 16.阅读文本,简要概括托可可夫斯基的形象 (3分) 17.联系全文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4分) 18.探究本文结尾段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15、答案:从内容上,因为他是一名很严厉的监工,经常毒打、残害伐木工人。
2分(如学生梳理文本相关情节亦可得分)从结构上,这样写,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与下文事实的真相形成巨大的反差,给人强烈的震撼如学生答设置悬念亦可)(2分)16、答案:①托可可夫斯基是一个表面严厉、粗暴,内心纯洁善良的人;②他机智果断,以“坏”来保护需要保护的人;③他忍辱负重,舍己为人,以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无数条生命答对一点1分,答对2点可得满分)17、答案:标题的含义有两层①西伯利亚是寒冷的代名词,但托可可夫斯基牺牲自己,温暖他人的人性光辉给人们带来了温暖;②伐木工人对托可可夫斯基的感恩,形成一个温暖的托可可夫斯基村,日记本成为族谱,人性的美好温暖着一代又一代人每点2分,意思对,表述通顺即可)18、语言上,简练质朴,饱含深情,富有哲理;结构上,照应标题,总结全文;内容上,升华了文章的主旨,给读者留下无限思考的空间每点2分,答到两点得满分)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苦菜的思念尉峰北方的春天是从青草长出芽尖开始的当它们星星点点地在荒草中探头探脑的时候,苦菜还了无踪影但人们已在翘首期盼性子急的就会拿着挑铲和篮子到地里走上一遭,甚至走上一天当看到浑黄的光秃秃的田间确实找不到一下点灰绿的苦菜,人们才会无奈返回。
熟悉土地的人们知道,杨花挂满枝头,柳眉儿妩媚动人的时候,苦菜芽才会拱出地皮但是不多,这里一株,那里一株,稀稀拉拉的,到了桃花怒放,美得让人流连忘返的时候,地里的苦菜才长得恣肆,一簇簇,一团团,蓬蓬勃勃的,同新出的玉米苗竞赛,看谁长得快倘若这时去了田地,只要你舍得时间,总会满载而归——篮子里、口袋里无不塞满鲜嫩的苦菜乡亲们受吃苦菜,我的朋友们也不例外,但逢聚会,总会点下这道菜吃苦菜不仅仅因为它是绿色食品,好吃,有药用价值,还因为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痛苦的加回忆特别是从苦难中走过来的人,没人会忘记那些面黄肌瘦的日子,忘记苦菜的舍身相助在那个贫困的年代,吃食极少,能填饱肚子实属不易当时我们特别羡慕一位姓赵的同学,羡慕他有一个保管员父亲,羡慕他总能吃饱不像我们,无论上午,还是下午,上学不一会,肚子便“咕噜噜”鸣响,此起彼伏,直到放学才结束这支身不由已的肠胃协奏曲不可否认,记住那个年代其实是从记住那个年代的粗茶淡饭开始的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人民生活的日益丰富,对那时饭菜的印象就越来越深刻,有如一块块经过精雕细琢的丰碑,刻满那个岁月的痕迹,潜藏在脑海深处我在部队待了十三年时间,每天白面大米,但依旧没有改变少时养成的饮食习惯。
以至于每每回乡探亲,总要饱餐几顿儿时爱吃的饭菜后,才会恋恋不舍地归队转业回到故乡后,自然而然,一日三餐仍是小时爱吃的茶饭我想,少时的茶饭不仅仅是一种记忆,还蕴藏着一种思念这种思念无时不在,就像风,从春刮到冬,从小刮到大,还将刮到老,不知疲倦,也不会停歇有时呼呼的,有时柔柔的,从心头刮过,从脑海刮过看似虚无,却充盈着每一个思念的空间这种思念也许不是痛苦的那种,却和亲人息息相关,甚至相揉相杂,人牵着事,事连着人,分不清彼此我对母亲的思念就是如此不知道是因为想母亲而想起苦菜,还是因为想苦菜而想起母亲一次,战友们在一起聚餐,照例点了鲜嫩的苦菜芽,我吃着吃着就走神了,拿着筷子的手在空中悬了好大一会儿战友们以为我喝多了,其实是想起母亲了那一刻,我的思念悄无声息地回到了老家东崖头村,回到了那片生我养我的故土,回到了母亲身边,回到了她老人家调拦好的苦菜旁,贪婪地嗅着那诱人的鲜香……记得有一年我从部队探亲归来,正是苦菜肆意生长的季节母亲为了让我顿顿吃上新鲜可口的苦菜,每天都会早早地去田野挑苦菜归队前,母亲问我,你们首长爱吃苦菜吗?城市里有卖苦菜的吗?我蓦地想起,战友们也爱吃苦菜,只是吃法和我们有所不同他们更喜欢生吃,把苦菜择洗干净后直接蘸甜面酱吃。
不像家乡的人们,要么用水焯了凉拌,要么和白萝卜丝一起腌制成酸菜吃吃不了的就晒干,等冬天享用当母亲听说我的首长和战友们也爱吃时,就又到田间挑了两天苦菜,让我带给他们那几天,母亲戴着草帽,带着水壶,脸膛被晒得黝黑,嘴唇脱皮,两个裤腿的膝盖处无不沾满黄土,拍也拍不掉母亲分明是蹲不了跪着挑的苦菜啊!那一年,母亲已年近七旬之后,母亲连夜把苦菜择净,又一把一把码齐扎好,长长的根顶着几瓣叶子,白绿相间,清新修长,像极了人参但我却不忍直视我何尝不明白,母亲不辞劳苦地挑苦菜送给战友们尝鲜,绝非只是冲着我们那份浓浓的战友情去的,她是为了让我日后得到更多的关照母亲的良苦用心做儿子的怎么会体会不到呢?如今母亲已辞世多年,但不管以前还是现在,只要一吃苦菜,我就会想起她挑完苦菜,虽疲倦却喜悦的神情,虽昏花却认真的眼神,以至于每每泪花模糊了双眼看来,想起苦菜似乎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就如同想起母亲,梦见母亲一样,久久不愿醒来有删改)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关写性子急的人们到田里寻找苦菜,有时甚至用一天时间,突出了人们对苦菜的喜爱,能够引发读者对于苦菜美味的想象B. 第二段的“杨花挂满枝头,柳眉儿妩媚动人的时候”,形象地写出了季节特点,也点明了苦菜蓬勃生长的时间。
C. “我想,少时的茶饭不仅仅是一种记忆,还蕴藏着一种思念”一句,承上启下,上接关于苦菜的叙述和描写,下启对母亲的深切思念D. 文中写母亲在田间挑了两天苦菜,“脸膛被洒得黝黑,嘴唇脱皮”这里的肖像描写细致生动,表现了她不辞辛苦、温厚深沉的母爱5. 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地里的苦菜才长得恣肆,一簇簇,一团团,蓬蓬勃勃,同新出的玉米苗竞赛,看谁长得快6. 本文题目中的“苦菜”是否可以换成“母亲”?为什么?参考答案:4. B 5. ①这是景物描写,“簇簇”“团团”“蓬蓬勃勃”的叠词运用,有音乐美感;②以“竞赛”将苦菜拟人化,它们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苦菜的长势之猛;③表现了作者对苦菜的喜爱之情 6. 示例一:(1)不可以2)理由如下:①“苦菜”是本文的线索,贯穿了全文,是作者思念的主体②苦菜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借苦菜与母亲的关系,表达对母亲深沉的思念③“苦菜”是植物,对它思念,能启人疑窦,起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示例二:(1)可以2)理由如下:①“苦菜”只是本文的线索,作者思念的其实是母亲,母亲才是真正的描写对象②换成“母亲”,更能突出母亲的地位,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③本文前半部分都是写苦菜,换作“母亲”能引发读者对母亲与苦菜的关系的思考,有利于读者深入理解本文主旨。
④换作“母亲”,情感更强烈,更易于引发读者共鸣,增强阅读效果4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根据题干的要求“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把各选项带入原文分析比较本题B项,“点明了苦菜蓬勃生长的时间”错误,张冠李戴,原文“杨花挂满枝头,柳眉儿妩媚动人的时候,苦菜芽才会拱出地皮”“到了桃花怒放,美得让人流连忘返的时候,地里的苦菜才长得恣肆”苦菜长得蓬勃的时候是桃花怒放的时候,而不是杨花挂满枝头的时候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文中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的本意,其次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特点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要求考生根据题目要求细读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从手法、内容、情感三方面结合文本分析作答本题中语句为景物描写,“恣肆”“竞赛”两处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地写出了苦菜长势之猛;“簇簇”“团团”“蓬蓬勃勃”的叠词运用,有音乐美感;表达了作者对苦菜的喜爱之情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个性化解读能力解答此类问题时,要求考生读懂文本,了解文章主旨,把握作者情感本题考生可做个性化解读,答题时应首先亮明观点:可以(或不可以)。
然后阐述理由,言之有理即可注意要紧扣材料,分点作答示例一:不可以理由如下:从文章结构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