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大众传媒与公共领域.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j****9
  • 文档编号:46244227
  • 上传时间:2018-06-2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5.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思想战线 2010 年第 6 期第 36 卷№·6, 2010 Vol·36 大众传媒与公共领域之间的悖论 杜 波 作者简介:杜 波,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长安大学文传学院新闻传播系主任(陕西 西安, 710064)①[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9 年,第 19 页 ②[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 1 卷,洪佩郁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4 年,第 364 页公共领域”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 一个重要概念在哈贝马斯看来,具有理性批 判意识的私人通过媒介,在交往过程中通过公 开表达私人观点而形成公众舆论,实现启蒙和 批判功能,从而形成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大 众媒介的合法性来自于它的理性批判性,这使 得大众传媒成为公共领域发展和扩张的关键因 素;同样,大众媒介被政府/商业宣传机制所控 制,公共性不仅呈现出统治的合法性,而且操 纵了公众,资产阶级公共领域逐渐瓦解 哈贝马斯重视大众媒介的效力,但他没有 足够注意到大众传媒在构建公共领域时自身的 特殊性质其后,研究者也多注意到公共领域 与私人领域的相互渗透,以及自由经济的没落 导致公共领域的瓦解,少有论者从大众传媒这 一公共领域的构建机制来研究公共领域的转型 问题。

      本文考察大众传媒的特殊性质与公共领 域之间的诸种悖论:公共领域是交往的,而大 众传媒却是支配的;公共领域是自由的,而大 众传媒却是垄断的;公共领域是理性的,而大 众传媒却是复制的笔者认为:正是这些悖论, 最终导致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逐渐瓦解 一、大众传媒自身的支配性质 与公共领域交往性的悖论 大众传媒信息流动的单向传播性质使之与 公共交往之间必然存在悖论私人在公共领域 因交往而形成公众,通过公开自由地合理性讨 论形成公共意见,承担交往媒介功能的早期是 咖啡厅、书店、读书会等交往场所或社团集会, 但当公众交往达到较大规模之时,就需要规模 更为庞大的大众媒介,大众传媒逐渐成为公共 领域中最为重要的交往媒介但值得怀疑的是: 公共领域的前提是公众公开地表达私人观点和 理性批判,而大众传媒信息传递的接受者众多, 并不代表围绕它进行交往的人数众多虽然不 少传播学者强调大众传播的双向性质,但事实上,信息回馈的数量及强度都无法与正向信息 流动相提并论,用哈贝马斯的话说就是:“政治 报纸的出现并不是为了商人,而是相反,商人 围着报纸转 ”①大众传媒的信息传递远不同于 面对面的文化交往,它往往由少数人向多数人 传播,展开于公众主体之间的交互性意识活动 消失了,因此,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往往只 是少数人在支配,而并非公众进行公开地理性 交往的结果。

      大众传媒的支配性质使得大众传媒在很大 程度上支配着公共舆论大众传媒不仅是信息 传播的守门人,而且还可以进行议程设置,左 右公众舆论公共领域中的大众传媒所传播的 信息缺乏交往性质,传者可以通过反复讨论某 个话题,强化其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间 接地达到控制公众议题的目的私人话题如果 无法得到大众传媒的认可,根本无法成为公众 话题,交往双方主体间性的对称关系被彻底瓦 解现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是由于封建代表型 公共领域的萎缩,而产生的与国家权力领域相 抗衡的空间,但是被媒体从业人员所掌握的单 向信息传播,与前现代的代表型公共领域有着 惊人的相似当大众传媒代表了公共领域中公 众意见,将大量的公众排除在公共领域中的信 息传播之外,公众只能出现在公共领域舞台的 观众席,此时公共领域中的公共舆论就容易成 为精心策划的“公众舆论”,即虚假共识,因为 凡是“有意地通过外部影响”②形成的意见一 致,在主观上都不能算作公共舆论大众传媒 的这种支配性质,与公共领域追求的交往恰恰 相反具有支配力量的传媒褫夺了公众的权力, 公共领域中对抗国家的权力变得集中化,大众 传媒成为公共领域权力的代表,其自律性明显 带有脆弱性,当权力场域发生交叠时,公共领 域就变得极易被侵入。

      二、大众传媒经济垄断趋势 与公共领域自由机制的悖论 大众传媒与咖啡厅、书店、读书会等一样, 都属于公共领域中的交往机制,不同的是,后 者更多是提供场所,而前者还提供大量的内容 大众传媒的物质属性是其信息控制的基础,在 此基础上,大众传媒对传播内容进行筛选哈 贝马斯提出:在公共领域交往的前提是参与者 公众的理性、讨论内容问题的公共性、发表观点的公共性,而根本不考虑社会地位等私人问 题,同时经济依赖关系、市场规律、国家法律·133· 悬置①这种悬置在交往实践活动中,尤其 是对大众传媒的所有权和控制权而言,就显得 过于理想化了在自由市场经济前提下,市场 属性导致生产体系本身对经济利润的追求,大 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首先是作为商品供人消费, 必然会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受自由市场经济影 响和制约,关心经济效益的大众传媒必然会传 播与商业服务有关的信息,有意制造媒介事件, 限制部分信息的传播由于大众传媒生产体系 自身发展的需要,大众传媒会积极建构消费的 拟态环境,大众传媒更多提供给公众的并非需 要公众理性参与的内容,而是与消费相关的信 息当大众传媒被经济所渗透,自然会为经济 体系生产商品、为商业运作提供服务,广告、 消费信息必然大量出现,此时的大众传媒已成 为整个商品生产与消费体系的一部分。

      从经济角度分析大众传媒,还必须考虑其 规模效应导致的垄断趋势大众传媒的规模生 产与垄断企业的规模经济有很强的相似性,并 且传媒具有很强的排他性,通常不在价格上竞 争 “集中是传媒组织生存的要义”,②当规模超 过一定数量之后,边际成本就会相当低,甚至 可以达到忽略不计的程度大众传媒的经济规 模效应不但决定了传媒的受众只有达到足够的 数量才能生存,同时还决定了大众传媒的集中 性和垄断趋势这是古典主义传媒学者所未意 识到的悖论:一方面,为了体现多元化的意识 形态,私营利益驱动下的传媒产品供应具有合 法性;另一方面,私营利益的驱动倾向于垄断, 而大众传媒垄断的趋势远胜于一般的商品市场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是在商品自由交换的 前提下产生的,当大众传媒规模达到发达时期, 大众传媒自由竞争所体现的就不是自由,而是 资本和政治权力的集中垄断,因为这是大众传 媒经济发展的趋势,而这恰恰又与公共领域中 所追求的自由相悖 三、大众传媒产品复制特性 与公共领域理性追求的悖论 公共领域中大众传媒的产品虽然具有商品 属性,但无论是符号形式的流通还是使用价值 都具有精神特性,具有意识形态性质公共领域中的公共交往、 “观点的市场”都有文化创造 的含义,有着丰富的阐释性,但是大众传媒却 是机械复制的,带有同一性色彩,观点的传播 形式从自由交换变成了集中大规模输出。

      大众 传媒所传播的文化缺乏主体向度,而带有特殊 的功利主义色彩,而这与自由的社会批评语境 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因为,具有批判意识的公 众只有通过差异性的意见才能充分展示真理的 各个方面原本公共领域中大众传媒具有破换 现存意识形态的功能,而此时却又树立了自身 的权威,构建了新的意识形态,公共领域的 “去中心化”不但没有实现,新的“中心”又 已经崛起由于公众在大众传媒面前信息掌握 的劣势,使得作为个体的受众不得不去理解媒 介,与大众传媒相左的意见不仅被排除在传播 领域,更会受到传媒的压力而被孤立,以致形 成“沉默的螺旋” ③在大众传媒传播的大众文 化面前,具有自主性的公众群体逐渐蜕化为受 大众传媒影响的“大众” 理性是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形成的基础,理 性通过交往得到培育和发展,批判得以彰显, 然而大众传媒产品的复制特性与公共领域所需 要的理性相悖大众传媒的机械复制虽然使得 大规模的信息传播成为可能,但是其复制的大 众文化中对现实的认同远胜于对理性的培育 公共领域中的大众传媒具有传播理性的功能, 但大众传媒产品的机械复制却显示了工具理性 的负面效应,不但没有将富有创造性的人的生 命对象化,反而体现出对个性的消灭。

      大众传 媒将观点的批量化复制与其说是导致了公共舆 论的同质性和齐一性,毋宁说是模糊了公共权 威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界限,消解了私人的 理性,而理性恰恰是公共领域中大众媒介权力 的根源因此,公共领域形成的基础之一——— 交往理性并没有得到有效传播,私人个体的个 性精神发展反而受到机械复制的压制也就是 说,大众传媒的复制性生产正在消灭公共领域 自身赖以生存的基础 哈贝马斯称“现代性是一项未完成的构 想”,④之所以“未完成”,其一就是公共领域的 发展并没有形成真正的理性权力,交往理性由 于大众传媒的特性而“灌注着权力关系” ⑤哈 贝马斯看到“大众传媒影响了公共领域的结构, 同时又统领了公共领域,于是,公共领域发展成为一个丢失了权力的竞技场” ⑥但也应注意 到,正是由于大众传媒的自身特性,导致了公 共领域的核心交往媒介———大众传媒成为权力 博弈的场所考察大众传媒特性与资产阶级公 共领域的诸种悖论,可以解开公共领域权力丢 失的自身根源,对大众传媒的权力异化现象也 不无启示 (责任编辑 何斯强)·134· 思想战线 2010 年第 6 期第 36 卷№·6, 2010 Vol·36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9 年,第 41~42 页。

      [英]尼古拉斯·加汉姆:《解放·传媒·现代性》,李 岚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5 年,第 89 页 [英]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等译,北京:华 夏出版社, 2000 年,第 298 页 [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作者前言》,曹卫东等译,北京:译林出版社, 2004 年,第 1 页 [英]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 铦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5 年,第 130 页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1990 年版序言》,曹卫东等译,北京:学林出版社, 1999 年,第 15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