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政学第六版第15章课件.ppt
44页第一节第一节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概述概述 第二节第二节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传导和效的传导和效应应 第三节第三节 财政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策的配合 第四节第四节 我国财我国财政政策的实政政策的实践和经验践和经验 第十五章第十五章 财财 政政 政政 策策 1财政学第六版第15章《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Ø15.1 Introduction of fiscal policyØ15.2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fiscal policy and the effectØ15.3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fiscal policy and monetary policyØ15.4 The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fiscal policy in China Chapter 15 Fiscal policy 2财政学第六版第15章《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l重点:l1、财政政策目标;l2、财政政策工具;l3、财政政策类型。
l难点:l1、财政政策传导机制;l2、财政政策效应3财政学第六版第15章《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第一节第一节 财政政策概述财政政策概述l一、什么是财政政策一、什么是财政政策lthe definition l二、财政政策主体二、财政政策主体lthe subject l三、三、 财政政策目标财政政策目标lthe target l四、财政政策工具四、财政政策工具lthe instrument l五、财政政策的类型五、财政政策的类型lthe types 4财政学第六版第15章《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第一节第一节 财政政策概述财政政策概述l一、什么是财政政策l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l财政政策是由支出政策、税收政策、国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预算政策是财政政策的核心内容,它与财政其他的政策紧密联系l政府干预经济方式的转变l观念的转变l目标的转变l手段的转变5财政学第六版第15章《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第一节第一节 财政政策概述财政政策概述l二、财政政策主体 l财政政策的主体只能是各级政府,而且主要是中央政府 l三、 财政政策目标l经济的适度增长l平稳较快的增长、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l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l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再就业机会l收入的合理分配l社会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6财政学第六版第15章《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第一节第一节 财政政策概述财政政策概述l四、财政政策工具l(一)税收l1.宏观税率(即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的确定l2.税负的分配l3.税收优惠和税收惩罚的使用l(二)公共支出l(三)政府投资l政府投资在“基础瓶颈”条件下会产生“乘数效应”,见图15-1 l(四)国债 l排挤效应、货币效应、收入效应7财政学第六版第15章《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图15-1 基础性产业投资“乘数效应”显示图 SW1E1SW2E2U1U20V1V2YX8财政学第六版第15章《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第一节第一节 财政政策概述财政政策概述l五、财政政策的类型l(一)根据财政政策具有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来划分 l 1.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l指随着国民经济运行的不断变化,不需要政府进行人为的干涉和调控,不需要借助外力,而由政策内在自动发挥“逆向”调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平抑经济波动的财政政策手段。
主要包括税收“自动稳定器”、政府支出“自动稳定器” 9财政学第六版第15章《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l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l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经过对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和判断,然后根据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决定借助外力,采取相对应的扩张性或紧缩性财政政策手段主要包括税收、公债、公共支出、政府投资l(1)汲水政策(pump priming policy)§(1)诱导经济复苏§(2)载体是公共投资§(3)短期政策§(4)以拉动民间投资为限10财政学第六版第15章《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l(2)补偿政策(逆风向行事)l政府有意识地从当时经济状态的反向调节景气变动幅度的政策,已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l汲水政策与补偿性政策的异同:§相同点:都是政府有意识的干预政策§不同点:(1)汲水政策只在萧条阶段使用,补偿性政策是全面干预;(2)汲水政策仅限于公共投资,补偿性政策还包括税收、转移支付等;(3)汲水政策以调节民间投资为对象,补偿性投资一社会经济的有效需求为对象4)汲水政策的公共投资不能是超额的,补偿性政策的收支是可以超额的11财政学第六版第15章《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l(二)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划分l1.扩张性财政政策l又称膨胀性财政政策或“松”的财政政策,是通过减少税收和增加财政支出等财政分配活动刺激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财政赤字增加流通中的货币购买力,刺激社会总需求l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 (1)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和投资规模;(2)减税; (3)扩大财政信用规模; (4)实行赤字预算12财政学第六版第15章《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l2.紧缩性财政政策l又称盈余性财政政策或“紧”的财政政策,是通过增加税收和减少财政支出等财政分配活动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可以通过财政盈余减少社会总需求,对于社会总需求的增长起抑制作用 l紧缩性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l(1)压缩财政支出和投资规模,直接减少社会总需求;l(2)增加税收;l(3)缩小国家信用规模;l(4)增加财政结余13财政学第六版第15章《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l3.中性财政政策l又称中性均衡性财政政策,是通过财政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保持中性影响的政策均衡性财政政策要求财政收支基本保持平衡通常情况下,收大于支、略有结余或收小于支、略有赤字都可以视为财政收支平衡 l 中性财政政策实施的基本前提是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此时财政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应保持中性——既不能导致扩张,也不能产生紧缩性的后果,以保持社会总供求原有的平衡状态14财政学第六版第15章《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第二节第二节 财政政策的传导和效应财政政策的传导和效应l一、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一、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l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l二、财政政策效应二、财政政策效应lthe effect of fiscal policy l三、财政政策乘数三、财政政策乘数 lthe multiplier of the policy 15财政学第六版第15章《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第二节第二节 财政政策的传导和效应财政政策的传导和效应l一、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l(一)财政政策工具与收入分配财政政策工具变量个人收入分配企业利润分配通过税收等改变实得货币收入通过货币的升值或贬值改变实际购买力影响储蓄和消费行为,并影响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尤其是影响企业投资行为影响总产出16财政学第六版第15章《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l(二)财政政策工具与货币供给l货币供给是社会需求的载体,任何一笔财政收支的增减都必须通过货币供给量作为媒介作用于总需求l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财政收支的增减还会影响利率的升降l(三)财政政策工具与价格的关系l许多财政政策工具的作用是通过价格作用体现出来的,或者是与价格相互作用共同发挥调节作用的l价格市场化,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然而在向市场经济转变中,政府对价格的适度控制是必要的17财政学第六版第15章《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第二节 财政政策的传导和效应l二、财政政策效应 政策的有效性=政策的积极作用(实现政策目标产生的效果)政策研究费用+政策执行费用+补偿费用(或效率损失) 18财政学第六版第15章《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第二节 财政政策的传导和效应l三、财政政策乘数 l推导过程:国民收入:Y=C+I+G ——(15-1)式中,Y代表国民收入,C代表消费,I代表私人投资,G代表政府购买性支出其中:C=Ca+bYd ——(15-2)Ca代表消费函数中的常数,b 代表边际消费倾向;Yd代表可支配收入,即扣除税收(T)后的收入Yd=Y-T ——(15-3)将式(15-2)、式(15-3)代入式(15-1),得Y=Ca+b(Y-T)+I+G=Ca+bY-bT+I+G(1-b)Y=Ca-bT+I+GY=(Ca-bT+I+G)/(1-b)19财政学第六版第15章《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l(一)税收乘数lƏY/ƏT=-b/(1-b)l税收乘数是负值,说明税收增减与国民产出反向变动l政府增税时,国民产出减少,减少量是税收增量的b/(1-b)倍l(二)购买性支出乘数lƏY/ƏG=1/(1-b)l支出乘数为正,说明购买性支出与国民产出同方向变动l政府增支时,国民产出增加,增量为支出增量的1/(1-b)倍l同税收乘数相比,支出乘数大于税收乘数,说明增加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减税政策l(三)平衡预算乘数lƏY/ƏT+ƏY/ƏG= -b/(1-b)+ 1/(1-b)=1l即使增加税收会减少国民收入,但若同时等量地增加支出,国民产出也会等额地增加20财政学第六版第15章《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第三节第三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l一、货币政策简介一、货币政策简介la brief introduction of monetary policy l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lthe necessity of coordination l三、不同的政策组合三、不同的政策组合ldifferent kinds of combinations l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对效力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对效力lthe relative efficacy of the two categories l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时滞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时滞lthe time lag 21财政学第六版第15章《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第三节第三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l一、货币政策简介 l所谓货币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调整货币供应的基本方针及其相应的措施。
l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手段 l中央银行对各商业银行(专业银行)发放的贷款 l存款准备金制度 l利率 l公开市场操作 22财政学第六版第15章《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第三节第三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l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l(一)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l财政-收支-国民收入再分配-经济l银行-信贷-货币资金在分配-经济l (二)两者的作用方向不同l消费§财政---直接作用社会消费 ,调节个人消费§银行--- 利率—储蓄变动与消费信贷---个人消费l投资§财政---公共工程---长期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银行---企业投资---短期投资、流动资金 、总量、产品结构23财政学第六版第15章《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l(三)两者在扩张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不同l财政—不具有创造货币的功能(通过银行系统)l财政的扩张与金所需有相应的货币政策配合24财政学第六版第15章《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第三节第三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l三、不同的政策组合l(一)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双松”)25财政学第六版第15章《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l(二)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双紧”) 26财政学第六版第15章《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l(三)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27财政学第六版第15章《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l(四)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28财政学第六版第15章《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第三节第三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l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对效力l(一)财政政策的效力l(二)货币政策的效力29财政学第六版第15章《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财政政策的效力财政政策的效力0Y财政政策效力强财政政策效力弱LMIS(平缓)i ii0Yi0YLMiLM(平缓)ISIS(陡峭)LM(陡峭)ISYI0财政政策效力弱财政政策效力强图15-2 财政政策效力的强弱30财政学第六版第15章《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货币政策的效力货币政策的效力 LMIS(平缓)YOIIOLM(平缓)ISYIOYLM(陡峭)ISIOYIS(陡峭)LM图15-3 货币政策效力的强弱31财政学第六版第15章《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第三节第三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l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时滞 l相机选择财政政策的时滞 l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时滞比较 认认识识时时滞滞行行政政时时滞滞决决策策时时滞滞执行时滞执行时滞效效果果时时滞滞内在时滞内在时滞外在时滞外在时滞相机选择财政政策的时滞相机选择财政政策的时滞图图15-432财政学第六版第15章《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第四节第四节 我国财政政策的实践和经验我国财政政策的实践和经验l一、1997年以前的财政政策(the fiscal policy before 1997)l1996年以前的宏观调控一直处于一种“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再放”的状态,而宏观政策走向对国民经济和社会总供求的影响相当明显,相应地,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也比较突出l这一时期的财政政策目标,是在扩张和紧缩之间不断调整,但基本趋向是以减税让利为代表的放松政策,并且有一段时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执行的是“双松”组合l从1993年开始实施“适度从紧”的“双紧”政策,经过三年治理整顿,实现了“软着陆”,成功地抑制了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实现了两个“转变”:有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由粗放型经济转变为集约型经济33财政学第六版第15章《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第四节我国财政政策的实践和经验第四节我国财政政策的实践和经验l二、积极财政政策(the active fiscal policy)l背景:l1998年经济形势发生明显变化,当年下半年开始出现经济增长乏力,并有加剧趋势,主要表现:§(1)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首先在泰国爆发,我国外贸出口增长放缓甚至负增长§(2)国内消费需求低迷§(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趋缓§(4)结构性矛盾凸现: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收入分配结构§(5)通货紧缩趋势显现§(6)经济增长率下滑34财政学第六版第15章《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l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理由l(1)国债发行仍有较大的空间l(2)近年来财政收入增长较快l(3)财政赤字的风险不大l(4)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和工商税制改革,奠定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体制和税收制度,经过几年运行,从制度上保证了国家财政的稳定和正常运行l(5)更为重要的条件是全社会可动员的资金潜力较大l政府果断地作出决策,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拉动需求,促进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35财政学第六版第15章《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l积极财政政策的政策要点:l(1)以增加财政支出为主的扩张性政策l(2)增发国债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也是启动措施,增发国债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l(3)没有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惯用的税收政策,同时加强税收征管,适度提高税收占GDP的比重l(4)优化支出结构,增加的收入主要用于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和提高公教人员工资等公共需要l(5)实行紧中有松的稳健货币政策和松中有紧的积极财政政策相配合,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和快速发36财政学第六版第15章《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l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成就 :l加大基本建设支出,推动经济增长 l加快基础实施建设,调整经济结构 l加大技术革新力度,推动产业升级 l增大教育和科研投入,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l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增加就业 l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l使财政收支导向良性循环,并丰富了国家宏观调控的经验37财政学第六版第15章《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第四节我国财政政策的实践和经验第四节我国财政政策的实践和经验l三、稳健财政政策(the moderate fiscal policy)l背景l一段时间以来过快的投资增长速度和信贷扩张引发了经济过热的现象l国内国际的不稳定因素§国内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社会保障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以及就业机制还不健全,生态环境恶化,洪涝灾害、火灾及恶性工伤事故频频发生§国际石油价格暴涨、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国际贸易摩擦加剧l政府判断为局部过热,及时决定按照重点突出、把握有利、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原则,加强宏观调控措施,做到松紧适度,不搞“一刀切”,决定将积极财政政策转向稳健财政政策38财政学第六版第15章《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l稳健财政政策的内涵l(一)基本维持现有规模的赤字水平,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l好处:(1)为政府保持可以可以统筹调度和灵活运用的较为宽松的财力,有利于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2)运用国债资金保证重大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在预算安排上可腾出手来大力支持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3)可减轻财政支持各项减收增支的体制改革压力l(二)积极增加积极收入,合理调整增长速度,增强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l要求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关系,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整体考虑,合理调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合理确定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上限,合理调节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39财政学第六版第15章《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l(三)优化支出结构,加强管理,提高效率l财政体现科学发展观,既要保持适度的收支规模,优化支出结构,又要加强财政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提高财政工作质量l需要大力推进和推进已经实施的部门预算制度、政府采购制度、集中收付制度、“收支两条线”以及建立和完善财政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等各项重大制度改革,力求取得切实成效l(四)推动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l深化改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只有深化改革才能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制度前提l“十一五”规划的六项主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教育科技发展、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和谐社会建设l主要靠两条:一是投入,而是改革l稳健财政政策要处理好投入和改革的关系l宁可不惜增支减收也要支持改革,换得有效率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40财政学第六版第15章《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第四节我国财政政策的实践和经验第四节我国财政政策的实践和经验l四、我国财政政策实施及政策转型的基本经验( the basic experience of implementing and changing the fiscal policy in our country)l(一)美国和日本的前车之鉴l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的扩张财政货币政策,经济创造了奇迹l60年代后陷入滞胀l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美国的宏观政策陷入治理通胀和治理就业之间摇摆不定的状态l里根的经济政策以惨败告终l克林顿上台取得成效l日本20世纪90年代经济的“10年萧条”l1990-2000年日本的GDP年均增长率为1.3%,不仅经济增长速度降低,而且物价水平为负数,处于“通货紧缩”之中41财政学第六版第15章《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第四节第四节 我国财政政策的实践和经验我国财政政策的实践和经验l(二)我国财政政策实施及政策转型的基本经验l1.财政政策的实施及其转型的成功,首先取决于对政治经济形势的准确判断,并及时转换政策目标。
l2.在政策操作上,突出主要政策目标,兼顾协同政策目标l刺激需求与改善供给相结合、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相结合、刺激需求与调整分配政策相结合、大力推行“税费改革”、充分运用财政补贴和财政贴息手段l3.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审慎操作l4.实行增加政府支出的扩展性财政政策,而不是实行减税政策,现在看来,这是一条成功的经验l5.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恰当配合,是财政政策既实现扩张效应又避免扩张过度的重要条件42财政学第六版第15章《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本章小结本章小结l 关键词关键词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目标财政政策目标 财政政策工具财政政策工具 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 汲水政策汲水政策 补偿政策补偿政策 增长政策增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43财政学第六版第15章《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本章小结本章小结l【复习与思考】【复习与思考】 l1.试述财政政策的目标.试述财政政策的目标l2.试述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试述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l3.试述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试述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l4.怎样认识与评价财政政策的效应.怎样认识与评价财政政策的效应?l5.为什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相互配合.为什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相互配合?l6.试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不同政策组合。
.试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不同政策组合l7.研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时滞差别有什么意义.研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时滞差别有什么意义?l8.结合.结合1998年的经济形势,试述积极财政政策的性质年的经济形势,试述积极财政政策的性质l9.试述当前稳健财政政策的基本内涵.试述当前稳健财政政策的基本内涵l10.结合美国和日本的经验教训,简述我国财政政策实施.结合美国和日本的经验教训,简述我国财政政策实施和操作的基本经验和操作的基本经验44财政学第六版第15章《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