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国瑞:古代男子簪花文化考述.doc
13页辛国瑞:古代男子簪花文化考述提要:古代男子所簪之花无论是鲜花还是假花都不便以文物形式保留下来本文主要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多方位考察“男子簪花” 风俗在兴起之前的发展,宋后此风俗的弱化,流变;并拟测其发展运动的原因关键词:男子簪花;风俗;礼仪 0 绪论清代的赵翼在《陔馀丛考•簪花》中说到:“今俗惟妇女簪花,古人则无有不簪花者……今制殿试传胪日,一甲三人出长安门游街,顺天府丞例设宴于东长安门外,簪以金花,盖尤沿古制也 ”但他对此风俗在兴起之前的发展,并未有述;对宋代以后此风俗在民间的逐渐弱化,礼仪发展变化的源流也没有进行考察更重要的是我国并非自古就有男性簪花这一风俗的1 男子簪花的出现1.1 什么是男子簪花“男子簪花”指的是男子用时令鲜花或金银制、绸制、绢制假花插于发髻、鬓角或冠上以作为装饰或礼仪程序的一种风俗据考,所簪之花有茱萸、木槿花、蔷薇、梅花、杏花、棠梨、茉莉、牡丹、菊花等样式1.2 先秦花文化的传统先秦时代,花因为美丽的外表及其香味,已经成为了一种美好事物的象征但无论在中原还是南地,花因其脆弱的物质形式而被认为是一种女性化的意象中原文化中,花因其柔弱,美丽和在植物繁殖过程中的重要性而被认为是寄情的赠物(《郑风•溱洧》 《邶风•静女》 ) 、女性的象征(《召南•摽有梅》 ) 、婚恋生育的祝福(《周南•桃夭》 《唐风•椒聊》 )等。
南方亦有佩兰之风以兰草为佩饰,表示志趣高洁以娥眉自居的屈原先生单在《离骚》中用以装饰的花草就有江蓠、芳芷、杜衡、留荑、揭车、菌桂、秋兰等十几种1.3 男子簪花的出现男子簪花最早例见于欧阳询的《艺文类聚》卷五十八: “(梁简文帝)又答新渝侯和诗书曰:‘……含超潘陆,双鬓向光,风流已绝,九梁插花,步摇为古,高楼怀怨……’ ”九梁: 朝冠上装饰的九条横脊梁数多少,因官品之高下而定可知在南北朝时期的梁国,至少是在梁的上流社会,男性簪花并无贬低之意《隋史》卷十二:“平巾,黑帻,玉冠枝,金花饰,犀簪导,紫罗褶,南布绔,玉梁带,长靿靴侍从田狩则服之 ”这是隋太子去打猎时的服饰这与中古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上流社会的装扮有相似之处 (《恒野王图》中的花饰,元,钱选) 唐明皇的影响也相当深, 《太平广记》引《羯鼓录》:“……琎尝戴砑纱帽打曲,上自摘红槿花一朵,置于帽上其二物皆极滑,久之方安随奏《舞山香》一曲,而花不坠……”唐代南卓《羯鼓录》的这一段写的是宁王李琎随明皇游幸,明皇摘下一朵木槿花,放在他的绢帽上,他使用羯鼓打奏《舞山香》,帽上之花竟然没有坠落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亦有相似记载宋代的杨万里《庆寿口号》:“春色何须羯鼓催?君王元日领春回。
芍药牡丹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 ”(《鹤林玉露》宋 罗大经 丙编卷六)可见宋代已经极盛了的男子簪花风俗与唐明皇为宁王簪花之事是有极深联系的1.4 影响男子簪花出现的一种风俗——茱萸会(重阳节)1.4.1 至少汉代茱萸会已经出现茱萸会的记载最早例见晋代,葛洪《西京杂记》:“汉武帝宫人贾佩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盖相传自古,莫知其由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汝南恒景,随费长房游学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南当有大灾厄急令家人缝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今世人九日登高是也 ”桓、费均为东汉人事实上在晋代茱萸会已经成为了一种比较流行的风俗了晋,周处, “《风土记》曰: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月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引自唐欧阳询《艺文类聚》 ) 唐代茱,萸会有了新的变化,菊花的角色变得重要 《御制佩文斋广羣芳谱》引唐,李绰《辇下岁时记》:“九日,宫掖间争插菊花 ,民俗尤甚 ”1.4.2 从佩戴茱萸到簪花有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怀间、胸部,大致与佩兰佩玉的形式相同汉代的茱萸会所佩茱萸大致也在腰间或系于臂上汉代起源的茱萸会的特征是: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长寿(辟邪) 。
唐代“簪戴茱萸和菊花现象”更加广泛的出现在了社会活动当中结合后文 2.2 部分我们认为簪花和簪戴茱萸是有文化内涵的重叠的1.5 影响男子簪花出现的异域文化1.5.1 南北朝这个社会大变革时期佛教逐渐成为一种有影响力的社会力量《北史》卷九十五“:(西域康国)其王素冠七宝花,…… ”《高僧传》中有来自月氏的僧人来我国传教,而康国国王的祖先就是月氏人可知康国国王的七宝花就是指佛教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的莲花 《北史》所记其余诸国无论是南方的林邑、赤土、真腊还是北方康者、波斯均有对国王金花冠的描写,但是金花冠到底是金冠镂刻花饰还是金冠形如花状就不好说了不过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关于异族男性簪花的记载补充了南史北史中对异族描写的不足《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七:“(林邑国)王着日毡古贝……卷发戴花 ”“(婆利国)王戴花形如皮弁…… ” 卷一百九十九上:“(百济国)其王……乌罗冠,金花为饰……官人尽绯为衣,银花饰冠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 :“(百济国)王……,乌罗冠饰以银花禁民衣绛紫 ”卷二百二十一:“(骠)王戴金花冠、翠冒,络以杂珠……(骠国乐工)冠金冠,左右珥珰,绦贯花鬘,珥双簪,散以毳 ”“(南诏)舞人……,首饰抹额,冠金宝花鬘。
”“(雍羌)……,冠金冠,左珥珰,绦冠花鬘,珥双簪,散以毳 ”“(附国)王酋帅以金饰首,胸垂金花,径三寸 ”唐代《大唐西域记》卷二亦有:“(印度人)首冠花鬘,身佩璎珞 ”“国王、大臣服玩良异,花鬘宝冠以为首饰,环钏璎珞以作身佩 ”卷五:“(羯若鞠阇国 )戒日王以真珠杂宝及金银诸花,随步四散供养三宝 ”花鬘是古人用作身首饰物的花串,也有用各种宝物雕刻成花形,联缀而成的1.5.2 据此可知北方国家,例如百济的描述和隋代太子狩猎时的金花饰相类似;而西域诸国康者、波斯,中南半岛诸国例如林邑、赤土、真腊、婆利国、南诏、骠、雍羌、附,以及在《大唐西域记》中所提到的印度、羯若鞠阇国所提到的金花冠、戴花、花鬘等和我们想要研究的簪花在形式上是相同的与其它的国家相比,西域诸国正是一些受到印度文化影响很深刻的国家 1.6 小结笔者推测:汉代形成的佩茱萸、饮菊花酒的茱萸会在经历过“插茱萸,及重阳节使用菊花代替茱萸”这种中间状态之后形成的“男女鬓插菊花”现象,是男子簪花之俗的直接根源但男子簪花在唐代的兴盛又不完全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自觉行为,而是南北朝时期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后,又经过唐代统治者的推波助澜(并赋予了独特的含义)而逐渐在全社会流行的。
2 唐代男子簪花文化的发展状况在关于唐代的正史中我们却找不到我国男子簪花的记载,可见在唐代,男子簪花还不是主流的文化要素但《全唐诗》及唐代的风俗笔记中对唐代簪花风俗的描写还是可以看出唐代男子簪花文化的轨迹的2.1 社会上层2.1.1 科举“年少才俊”成为了簪花男子的特征明,陶宗仪《说郛》引唐,李淖《秦中岁时记》云:“进士‘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它人先折花,二使皆被罚 ”探花使是唐代新科进士赐宴时采折名花的人,常以同榜中最年少的进士二人为之杏花也就有了及第花的文化内涵唐,郑谷《曲江红杏》诗:“女郎折得殷勤看,道是春风及第花 ” 这种及第游杏园也变成了一种意象,成了以科举为人生唯一出路的文人思想胎记,无论这些文人是科场失意还是得意如孟郊《登科后》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尽长安花 ”崔道融, 《春题二首》 “青春未得意,见花却如雠 ”2.1.2 赐花唐代的皇室不仅已经出现男子簪花而且也对自己喜爱的大臣赐花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长安春时,盛于游赏,园林树木无间地故学士苏颋应制云;“飞埃结红雾,游盖飘青云” 帝览之,嘉赏焉,遂以御花亲插颋之巾上时人荣之。
正如上文1.3 所言的“羯鼓事”一样,能获得统治者所簪之花是臣子所光荣的事情因为它标志簪花者具有“才俊”的含义这种皇帝对臣子的赏赐从唐开始一直到明末,除了元代以外均有记载发现,而且尤以宋代为最盛笔者认为这种荣耀感正是男子簪花文化兴盛与消亡的主要原因2.2 民风民间男子簪花风俗与唐代上层社会宴饮风俗相同大多数情况之下,唐代诗歌总是把男子簪花与饮酒相结合 《察考取状答》李梦符“插花饮酒何妨事,樵唱渔歌不碍时 ”《酒泉子》张泌“咸阳沽酒宝钗空,笑指未央归去,插花走马落红,月明中 ”《断酒》黄滔“免遭拽盏郎君谑,还被簪花录事憎丝管合时思索马,池塘晴后独留僧 ”有时还直言喝醉, 《春题二首》崔道融“路逢白面郎,醉插花满头 ”《山居三首》杜光庭(一作郑邀)“夏狂冲雨戏,春醉戴花眠 ” 可见在当时宴饮与男子簪花是两项有密切关联的活动这正说明了男子宴饮簪花是茱萸会的发展2.3 节日中国对节日的庆祝大多与宴饮相结合,这也就决定着宴饮习俗与节日习俗结合的紧密所以簪花之风也就从一种节日的风俗推而广之,逐渐在其它有宴饮的节日中出现2.3.1 重阳节重阳节的茱萸已经从汉及魏晋南北朝的佩戴变成了被人簪插在了头上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是年十七“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登高》王昌龄“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九日奉陪侍郎登太白楼》卢纶“茱萸一朵映华簪 ”人们把菊花插在头上代替茱萸 《九日齐安登高》杜牧“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2.3.2 春日唐中宗时有立春簪花的记载 《御制佩文斋广羣芳谱》引武平一《景龙文馆记》中述:“正月八日立春内出彩花赐近臣……中宗手勅批云:平一年虽最少,文甚警新……更赐花一枝以彰其美所赐学士花,并令插在头上 ”2.4 唐代男子簪花的文化内涵 文人雅士因簪花与“年少才俊杏园及第” “赐花示宠”有文化上的联系(一种社会等级趣味的象征)又合于重阳民俗和佛教文化,所以使男子簪花之风渐盛2.5 唐灭以后,唐风依旧五代时簪花在蜀国依旧流行连道士们也加入了这个流行的队伍, 《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六:“(上清宫)时宫人皆衣道服,顶金莲花冠,衣画云霞,望之若神仙 ”3 宋代男子簪花文化3.1 宋代男子簪花的场合男子簪花在正史中出现的环境一般在有关喜事(祝寿、闻喜宴、祭祀之类)的宴会上或皇帝游幸之时 《铁围山丛谈》卷一云:“国朝燕集,赐臣僚花有三品,生辰大燕……春秋二燕……至凡大礼后恭谢,上元节游春,或幸金明池、琼林苑,从臣皆扈跸而随车驾。
有小燕谓之对御,凡对御则用滴粉缕金花,极其珍霍矣 ”春秋大宴礼仪卷一百一十四:“少顷戴花毕,次引押宴官以下并释褐贡士诣庭中忘阙位立,谢花再拜……”中兴以后,郊祀、明堂礼毕大臣簪花 《宋史》卷一百五十三:“中兴,郊祀、明堂礼毕回銮,臣僚及扈从并簪花…… ”赦免或处死犯人时,狱卒簪花 《宋史》卷六十五:“(绍兴)郡狱有诬服孝妇杀姑,妇不能自明,属行刑者插髻上华于石隙,曰:生则可以验我冤 ”《梦梁录》卷五:“通事舍人接赦宣读,大理寺帅漕两司等处,以见禁杖罪之囚,衣褐衣,荷花枷,以狱卒簪花跪伏门下,传旨释放 ”(《东京梦华录》亦有相似记载)3.2 男子簪花礼制化簪花风俗在宋代达到了鼎盛簪花风俗在官场非常流行,而且已经制度化,并在正史中记载3.2.1 造花制度化 “绍兴十三年三月三日,诏宴殿陈设止用绯、黄二色,不用文绣,令有司遵守,更不制造 ”(《宋史》一百一十三)3.2.2 佩戴礼仪化 “须臾传旨追班,再坐后筵,赐宰臣百官及卫士殿侍等花,各依品味簪花上易黄袍小帽儿,驾出再坐,亦簪数朵小罗帛花帽上 ”(《梦梁录》卷三)皇帝是簪花的 《铁围山丛谈》卷六:“元丰中神宗尝幸金明池,是日洛阳适进姚黄一朵,花面盈尺有二寸,遂却宫花不御,乃独簪姚黄以归。
”牡丹已开,皇帝游幸皇宫附近的金明池簪的是宫花(绢帛做的假花) 但皇帝更喜欢一尺多大的真牡丹,因为姚黄因其色与形是被认为只有皇帝才能簪戴的花但是也有不簪花的时候检《会要》:“嘉定四年十月十九日,降旨:遇大朝会、圣节大宴,及恭谢回銮,主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