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期末知识梳理(基础巩固课内文章梳理中考链接单元训练) 新人教版 试题.doc
18页九上语文第三单元期末知识梳理【基础巩固】一、字音字形阴晦(hu) 愕然() 鄙夷(bǐ) 黛色(di) 惘然(wǎng) 恣睢(z cuī) 寒噤(jn) 嗤笑(chī) 髀间(b) 伶(lng)仃 獾(huān)猪 潮汛(xn) 急促(c) 撩(lio)逗 狗吠(fi) 胆怯(qi) 给(jǐ)予 肥硕(shu) 撅(ju)断 嬉(xī)闹 稠(chu)密 驱(qū)除 戳(chuō)破 拮据(ji jū ) 栈桥(zhn ) 煞白(sh) 撬开(qio ) 诧异(ch ) 牡蛎(mǔ l) 褴褛(ln lǚ) 阔绰(chu) 棱(lng)角 抽噎(yē) 恍(huǎng)惚 祷(dǎo)告 过瘾(yǐn) 簪(zān)子 圣诞(dn) 发窘(jiǒng) 妒(d)忌 窸(xī)窣(sū) 从(cng)容不迫 斩(zhǎn)钉截铁二、词语积累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如许:这么些嗤笑:讥笑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起居住展转:这里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鄙夷:看不起阴晦:阴沉昏暗愕然:吃惊的样子恣雎:放纵,放任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什么的样子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撩逗:挑逗;招惹嬉闹:嬉戏打闹撅断:折断仓皇:匆忙而慌张一落千丈:形容下降得很厉害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理不睬褴褛:衣服破烂不堪呵斥:大声斥责恍惚:神志不清祷告:向神祈求保佑发窘:感到为难;表现出窘态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从容不迫: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窸窸窣窣:拟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果断坚决,毫不犹豫、拖沓三、文学常识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作品有小说集《呐喊》(1923年),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社戏》、《一件小事》、《风波》等14篇作品;《彷徨》(1926年),包括《伤逝》、《祝福》等11篇作品;《故事新编》(1936年),包括《补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
散文集《朝花夕拾》(1927年),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散文诗集《野草》(1927年),包括《秋夜》、《过客》等24篇作品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曹文轩(1954年1月——)男,江苏盐城人,作家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莫泊桑,( Guy de Maupassant , 1850-1894 )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黄蓓佳,1955年6月27日出生江苏如皋人著有小说集《小船,小船》,长篇小说《夜夜狂欢》等1973年1月毕业于江苏省黄桥中学,1974年下乡插队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2年分配至江苏省外事办公室工作三年1984年调入江苏作协任专业作家1985年调江苏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副主席。
【课内文章梳理】 本单元文体都是小说,主题是少年生活所以教学重点为两个:一是小说的学习,通过情节、语言,分析感受人物性格,理解作者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建议采用思路教学和人物分析教学方法;二是感受和体验作品中所反映的少年生活,并联系生活中自己的少年生活,激起学生对自己生活的思考《故乡》一、教材分析:《故乡》以叙事主人公“我”回故乡迁居的经历(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描述了那一时代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际与精神病苦,写“我”眼中的“故乡”与儿时的“故乡”和理想中的“故乡”的巨大反差,反映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真实状况,抒发了对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相互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小说共写了“我”、水生、宏儿、母亲、闰土(少年、中年)、杨二嫂等形象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二、主旨:故乡》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根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两个”闰土和“两个”杨二嫂,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
三、结构: 过去 现在 景物: 蓝天 明月 阴晦 萧索 人物: 闰土——能干 快乐 麻木 辛苦 杨二嫂——漂亮 平和 庸俗 卑劣 四、重点探究1、小说中一共描写了几个“故乡”? “现实中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 、“理想中的故乡” 2、 “故乡”是谁的? 小说中的故乡是“我”的,又是“我们”的它有着普遍的象征意味,代表着人的精神归宿 3、“故乡”在哪里? 理想中的故乡,不在儿时飘渺的回忆中,更不在世俗、功利、隔膜的成年世界里,它需要我们去追求,去勇敢地开创新路4、 闰土的变化有哪些方面令“我”悲哀? ①闰土肖像的变化令“我” 悲哀 30年前的闰土:有紫色的圆脸,红活圆实的手,项带银圈,头戴一顶小毡帽,手捏一柄钢叉,是个小英雄;30年后的闰土:身材增加了一倍,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增加了很深的皱纹;眼睛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红活圆实的手已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松树皮,但手中多了一支长烟管 ②闰土言、行、神、心的变化令“我” 悲哀 少年时的闰土语言中充满智慧和热情,动作机智灵敏,神态很兴奋,“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跟“我”谈得来,“你我”相称,没有隔膜;中年时的闰土语言中丧失了少年时的智慧和热情,而且很迟钝(“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动作迟疑(“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神情先是欢喜和凄凉,后来变得呆滞(“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以至沉默(“像一个木偶人”)。
态度恭敬,心里只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称“我”为“老爷”,说明“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5、杨二嫂的变化是否也令“我”悲哀? ①杨二嫂肖像的变化令“我” 悲哀 杨二嫂年轻时候脸上擦着白粉,人称“豆腐西施”,是一个美女50岁时的杨二嫂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极瘦, 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小结:杨二嫂肖像的巨大变化是贫穷造成的她的这种巨大变化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萧条和破败 ②杨二嫂言、行、神的变化令“我” 悲哀 语言尖刻——“贵人眼高” 怪声怪气——“阿呀呀”,“阿呀阿呀” 见解庸俗——“你阔了”,“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实际根本不是这样 跟“我”说话时愤愤不平——显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动作顺手牵羊——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 行为卑劣——栽赃闰土在灰堆里藏碗碟并以此发现以为功,拿走“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五、鉴赏领悟1、作者在描写闰土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⑴、外貌描写: 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令人可爱可亲)。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 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 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 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生活的折磨,使人怅然、悯然)⑵、动作、语言描写:少年闰土:巧于雪地罩捕鸟雀,敢于月夜叉刺狡猹;“我”短短的一问,甚至 “我”没有问,闰土便说出了许多“天下的新鲜事”,将心中的话尽情倾吐(聪明勇敢,活泼开朗)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欢喜——凄凉——恭敬;共说七句话,前六句用断 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况;说话后的神态,“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迟疑麻木,痛苦难言)2、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中年闰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小英雄变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成了满脸愁苦、麻木的迷信的木偶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是封建统治的压迫,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3、“我”对闰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闰土这个形象表现什么样的主题?当年,“我”因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而羡慕不已;现在,“我”为闰土与我之间的不了解和隔膜感到悲哀,使“我”与闰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冷漠、隔膜闰土这个形象闰土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4、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这句话告诉人们: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探索实践,希望必然落空,等于没有;虽然实现希望困难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实践,希望才有实现的可能5、从文中看,“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文中的“我”是一个有作者影子,具有进步思想倾向,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形象6、“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讨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7、“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因为鲁迅当时还是个进化论者,这种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只是“我”的理想,但怎么实现,“我”无法回答,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我的叔叔于勒》一、教材分析:《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三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篇。
从语文教材应完成的教学目标看,要教会学生体会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本课在本单元应完成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人物分析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