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减负背景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维护.docx
7页探索“减负”背景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维护 Summary:提效减负背景下学校对教学战略做出了调整,教师也对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学生课上学习时间与课下学习时间减少,休息权益得到了尊重,学习效率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存在双减教学模式下成绩急速下降,学习进步放缓现象,同时导致了焦虑心理的出现可见,双减背景下,随着教学模式的变化,学生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教师需要关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保证其健康成长本文对如何在减负背景下维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探索Keys:减负提效;学生心理;维护策略前言:提效减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学生在身心健康的状态下,减少其学习时间,提升其学习效率,使其更加快乐健康的成长但是由于他们已经适应了之前的学习节奏,课余时间的增多,让他们无所适从,反而造成了部分学生学习效率的下降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其学习结果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学生能够怀着愉快的心情在操场跑道上快速奔跑,但是在悬崖边的小路上却只敢小心翼翼地慢慢行走可见心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考和行为,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注意减少课业数量、提升教学质量,还要帮助学生维护心理健康1. 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这里不应该固定的指出这些个心理问题,可以说一下自责、焦虑、孤独、过敏等,然后每个简单介绍后举一个例子说一下双减背景下这个问题的表现)减负背景下,学生课堂学习节奏变慢,教师也不再拖堂,这虽然保障了学生的休息权益,但是却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心理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减负背景下,学生学习压力骤减,随之而来的是某些学生产生了心理压力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在面对课业压力减少时,担心自身因为学习量不够,而造成成绩下降,因此开始出现自责倾向、过敏倾向、焦虑倾向、孤独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现象,甚至有少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影响到其生理问题,表现出身体症状自责倾向指的是学生过于自卑,在遇到困难或失败时总是将问题归结与自身,无法进行客观的分析和总结例如,部分学生日常学习成绩较好,大多是依靠“死记硬背”的功劳,减负背景下,教师教学方式、评价方式更加多元化,这部分学生自然成绩下滑在此情况下,他们认为自身能力不足,难以再有明显进步,因而产生自卑心理,导致学习态度消极,反而不利于学习的进步;焦虑倾向分为学习焦虑和对人焦虑,学习焦虑表现为认为自己学不会、学不好、学不完,例如某些学困生在学习上一直无法取得明显进步,双减政策下其他学生却进步很快,对比之下,他们开始过度关注学习不好这件事情,放大自身缺点,忽视自身优势,导致学习时方寸大乱、理不清思路,最终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对人焦虑指的是对于人际交往感到紧张和无所适从,部分学优生过去一心扑在学习上,双减背景下,教师更为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希望生生之间关系更为和谐。
部分学优生不惯交际,害怕不被他人和团体接纳,在人际交往活动中表现出退缩、畏惧,这种行为会进一步加剧学生焦虑心理2. 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这部分应该好好改一改,这里应该写的是双减背景下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感觉根本没写到点上)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此阶段其身体快速发育,心理随之发生各种变化,开始渴望摆脱对家长及教师的依赖,尝试在当前环境中独立成长和蜕变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学生难免会产生种种不适,所以,青春期,又叫心理断乳期此时,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心理和性格也尚处在变化状态,自我认知还不全面,这些不稳定因素都是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双减政策的施行,导致教学结构与教学目标都发生了变化,学生的个人空间增多,难免一时不适,产生心理变化,影响心理健康;再加上学习方式的变化,也会给学生带来新的冲击,新的心理影响1. 学校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学校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环境,对于学生来讲,学校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他们在学校环境中需要处理好与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俗话说,不患寡患不均,如果学生感觉到自己没有被一视同仁就会产生负面心理、负面情绪但学校里学生众多,教师却有限 ,因此很难照顾到所有学生的情绪,部分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双减政策下,教师不再过分关注优等生,优等生很可能会认为老师不再喜欢自己了,因此产生自卑心理;与此同时,教师开始增加多学困生的关注,部分学困生不明就里,认为老师讨厌自己,在找自己麻烦,反而产生自卑、自责心理等等2. 家庭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古往今来,多数父母都望子成龙心切,竞争压力巨大的现代社会,家长们更加注重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因此,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了父母的高压,双减政策下父母放松了对学生学习的督促,学生心理一下感到放松,不知道该如何利用个人空间,从而产生冲动心理,放肆玩耍,无心学习,导致学习效率降低3. 学生自身原因学生在初中阶段,身心都还不太稳定,心理抗压能力也比较一般双减政策下,仍有部分学生持有旧观念,对自己有着过高的要求,不允许自己出现一丝懈怠,但自身时间和精力都比较有限,重压之下,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也有部分学生对自己要求过低,双减政策加剧了这种心理,但是家长、教师却仍会给予其一定的学习压力,这会造成学生既对自己有一定期待,又迟迟难以达到理想目标,久之,自然出现自卑、焦虑等问题3. 减负背景下如何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减负背景下,很多教师相应号召对教学模式做出创新优化,但脱离学生需求的教学改革很难取得显著成就,反而造成部分学生不适应新教学模式,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为改善这一情况,教师应当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到减负改革工作中,使其对减负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增强其对教学改革的适应性1. 与学生一起设计教学模式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他们不应当是被动学习者,而应当是教学参与者这不仅仅体现在教学活动中,也应体现在教学设计中现阶段,大多数教师都是绕过学生直接决定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因为学生对改革后的教学模式一无所知,因此产生抵触心理,进而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就应积极邀请学生参与,以调查问题卷或师生沟通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课堂学习节奏、课后作业布置等方面的意见,并虚心听取学生的合理意见,将其体现在教学创新过程中如此一来,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和认可,并对减负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工作有进一步的认识,对教师设计的新型教学模式更加熟悉,学习效率得到提升,心理问题得到缓解2. 加强学生心理教学(这部分应该提出班主任的工作,学生心理关注肯定是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关注更好,心理老师和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要相互对学生问题进行沟通,实时监测,并加强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在学校环境中学生众而教师少,所以很难关注到所有学生的心理变化因此心理教师要及时与班主任沟通学生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方便班主任提前帮助学生打好心理预防针。
班主任要向学生说明,教师对所有学生都是一视同仁的,同样喜欢、同样关爱,但是由于学生人数实在太多,教师关照不过来,所以采取了更为大众化的教学模式与沟通模式,这样的模式符合大多数学生的需求,但满足不了少数学生的需求教师也在不断的完善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但是众口难调之下,总是有学生的需求没有被满足这种情况完全是由于客观条件决定的,绝非由教师主观意识决定的,教师并没有不喜欢哪个学生,而是由于能力不足,暂时还不能满足所有学生需求所以,学生应当能够理解这一客观情况,并能主动提出自己的需求与疑惑,不能钻牛角尖此外,对于学生主动提出的需求,教师应当尽量给予满足,在不能满足的情况下,也应当向学生解释原因,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理解学校及教师的难处,不会再产生敏感心理或自卑心理班主任、任课教师、心理学教师要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学生心理问题研讨交流,多关注、多了解其心理情况,共同帮助学生维护健康心理状态3. 加强家校共育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教师在学校要注意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帮助学生维护良好心态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尽量使家长配合学校工作,加强家庭心理疏导,帮助学生维持良好心态。
如,学校可以定期不定期组织心理知识讲座,并邀请家长自主参加,如此,家长就能够明白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帮助学生维护其心理健康状态,家校联手,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结语:双减背景下,很多教师都将教学改革重点放在了减负提效上,对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有所忽略为了保护学生心理健康,学校、教师、家长之间应当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保护他们全面发展、快乐成长文献参考:1. 郑晓红. 积极心理学背景下的初中生心理健康理念探索[J]. 中学生作文指导, 2021(4):1.2. 刘郁, 杨丽. 探索减负背景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维护[J]. 人口·社会·法制研究, 2010(1):7.3. 李洋. 减负背景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6):8.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