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生来港后的适应问题两个成功的例子.pdf
11页小學生來港後的適應問題:兩個成功的例子 小學生來港後的適應問題:兩個成功的例子 陳聖根 引言引言 移民潮不單改變了香港人口的結構,對本地的教育規劃和相關服務都有深遠 的影響 (Chow, 1990; Chan, 1998; Wan, 2001)官方數字顯示每年持單程證由內地 進入香港的人數大約有五萬人,其中適齡的學童約佔三成 (新來港人士資料網 頁,2004)在此情況下,新來港兒童在新學校的適應問題當然會引起本地教師 和教育官員的莫大關注 一些本地研究指出新來港學童在適應本港的教育制度 時常常出現行為和情緒上的問題此外,他們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都較為低落 (Leung Chan Lee, 1998) 以上的不同現象顯示了新來港兒童的適應問題很可能是很個人和獨特的成 功的適應可能依賴個人的舊有經驗、個性、個人對移居的看法與及其他有關的情 景因素所以,探究個別新來港學童如何面對來港後的挑戰,再進而了解他們處 理挑戰的方法都是有意義和值得的 本文是一份探討性的質性研究旨在描述 從內地來港已有一年的兒童在本港小學裏的適應問題研究的焦點會集中在學童 如何適應學校裏的生活在初次探討的情況下,暫祗邀請兩名的學童進行半結構 式的訪談。
冀望從他們的想法和行為能 夠回應研究的主題以下是引導這次探 究的主要題目: 1. 兩名新來港學童在新校裏遇上了甚麼困難和挑戰? 2. 他們怎樣去面對和處理這些困難和挑戰? 3. 本地老師怎樣支援他們適應新的學校生活? 4. 他們對老師的支援感到怎樣?有甚麼回應呢? 1 相關研究 為了探討新來港學童如何處理各項移居後的挑戰和困難,以下部分介紹「適應移居」的相關研究,作為隨後資料搜集和資料分析的學理基礎下面 的內容包括移居後所面對的三大轉變 (Shuval, 1993)與及適應移居的兩個取向 (Villegas, 1991a, 1991b)﹔Erikson (1968, 1975) 的社性心理論和 Eggen et al, (1994) 的文化與學校關係亦會一併提出 Shuval 的移居後三大轉變的移居後三大轉變 新移民在適應移居的過程上是一個學習過程,其間移居者嘗試去滿足一己的 需求,並同時需要與本地的人和諧地生活 (Atwater, 1990)可是在適應期間,新 移民常常會面對不同的困難和挑戰 (Drew, 1995; Wong, 1992)Shuval (1993) 認 為當人移居到另一個國家或者在國內作較大的遷移時,他們都會在移居後遇到一 些挑戰,而這些挑戰都是沿於地域、社群和文化等三方面的轉變。
「地域轉變」會影響移居者的生活方式,例如飲食習慣、衛生水平、居住條 件和交通問題等等當然,在中國南方移居本港的人會比從北方來的產生較少的 問題但是,這類個人習慣和日常生活節奏的改動可能使新來港的兒童感到厭 煩 「社群的轉變」使移居者離開了以往的人事關係和社交圈子新移民離開了 他們的鄰居、玩伴和親友取而代之是要面對新社群的期望、權利和責任這情 景在在衝擊他們的自我形象、行事的準則和動機當新來港學童初來港時,他們 一再要面對 Erikson (1968, 1975) 所謂的社性心理危機,假如不能在個性上按新 環境的要求作出調適,他們的社性發展便會受到窒礙在「文化轉變」方面,由 於地域和社群上的差異,個人移居後的原有生活態度、價值觀、信念、溝通語言 和模式都會有所改變對新來港學童來說,他們需要盡快學會本地社會的語言和 規範,了解香港學校的文化和運作,俾能順暢地開展他們的學校生活 Villegas 的適應取向的適應取向 處理新移民的學習問題有兩個不同的取向,代表著教師對文化差異的不同看 法這些取向包括文化虧絀和文化差異兩個模式在「文化虧絀」模式下,新移 民是本土人口內的一小撮身份低微份子,他們缺乏適當的語言、社交和文化經 驗,學校是有責任按照著本地的準則和規範去教育、去改造他們。
另一方面, 「文 化差異」模式珍惜不同文化的特點和長處,而教學的策略亦從這些特色出發這 個取向認為不同文化下的群體在學習上有其特色所以,教師應該調適往常的教 學策略來滿足新來港學童的需要這樣,了解新來港學童的舊有態度、價值觀和 行為便成為實踐這取向的首要條件 為了在教學上體現「文化差異」取向,Eggen et al.(1994) 闡釋文化與學校教2 育的關係,並提出四個老師需要注意的範疇: 價值觀和生活態度 新來港學童有其個人的成長歷史來港後,他們會在日常生活裏表現出與本 地社群互補或相斥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這些根深蒂固的情懷都是他們在舊地的 社情下培育出來因此,成功的教和學會取決於老師和學生能否在價值觀和生活 態度方面的相互調適 師生的互動方式 Eggen et al.(1994) 認為不同文化背景的兒童在師生交往上會有不同的方 式例如有些地區的兒童喜歡自己進行探究,有些卻經常依賴老師的指引有些 奉老師為發施號令的掌權者,有些則把老師當作是學習上的朋友新來港兒童與 本地老師的交往是主動還是被動,是進取或是保留,是開放或是內歛仍是受著舊 有教室文化和互動方式的影響所以,多元取向的老師會敏於辨識不同學童的行為和反應,藉以調適教學策略來處理這些差異。
課堂的組織 Eggen et al.(1994) 提出兩大類的課堂組織 – 競爭性和合作性的教室這些 學者認者教室的設置、學生的分組辦法和教學評鑑的方式都會影響學生是在競爭 還是合作的氣氛下上課此外,Hvitfeldt (1986) 亦指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一些 學生會偏好於一己的個人成就,另一些卻樂於見到全組的齊心達標 教學語言和溝通模式 Eggen et al.(1994) 指出學校內各成員的溝通用語和模式都是文化的產物,不同文化背景的兒童可能會誤解新老師的用語或身體語言假如新來港兒童諳熟的 家鄉語言與新學校的教學語言不符,這將會是他們的一項重大挑戰言語的障礙 無可置疑地會妨礙移居者在新環境中的學習和交友假如不能妥善處理,這將會 為老師和學童一同帶來挫敗和失望 研究方法 兩位受訪者是由相熟的小學老師介紹本人在正式訪談前兩星期與學童初次 接觸,一同在小息時閒談以建立適當的關係得到他們允諾接受訪談後便聯絡家 長和學校以取得進一步的同意兩個訪談都是在學校裏下課後進行,每次耗時約 45 分鐘,全程以一個微型錄音機記錄訪談內容,及後的訪談文錄亦與老師和家 長一同檢閱,印證學童在訪談時所提供的資料。
此質性研究以半結構式訪談作為搜集資料的工具, 此方法能夠有系統地在一 個自然的情景下搜集新來港學童在學校適應新生活的情況取樣是參照 Patton 3 (1990)的強度取樣法 (Intensity sampling)來揀選兩位足以提供大量相關資料的兒 童,俾能突顯新來港學生所面對的各項挑戰和適應情況以下是兩個樣本的相關 個人資料: 學生樣本 來港時間 年齡班級 考試成績 (平均分) 操行 性別 學生甲 12 個月 12 小五 90 / 100 A- 男 學生乙 14 個月 12 小五 82 / 100 A 女 由於本研究旨在找尋新來港學童在適應上的共通情況,本人刻意選取兩名來 港時間、年齡、班別和學校成績相若的學童此外,他們都是來自兩所天主教的 小學,由同一個校政委員會監察,兩所學校的面積、設備、班數、每班人數、課 程和師資都十分相像 作為一個半結構式的訪談,訪談程序是訪談前的一項重要的準備它是用來 引導整個訪談過程,搜求相關的訪談資料,並保持不同訪談的一致性程序內訂 定了不少開放性的問題,使受訪者能夠較隨意和有彈性地講述相關的事情是次 搜集的資料包括新來港學童的個人背景、對移居的看法與及他們在新舊學校的學 習情形,相關的訪談程序和題目不在此短文細表。
結果分析 對兩位受訪者來說,是次的訪談使他們回顧一些有關調適到港後的學校生 活,亦是一個抒發內心喜悅和緊張的機會,這份真誠的感受使訪談內容更為真確 可信以下將按前文 Shuval (1993), Villegas (1991a, 1991b) 和 Eggen et al.(1994) 的理論架構把研究的結果分析表列出來,附錄內附上受訪者對新環境看法的分析 舉隅: Shuval (1993) 的移居適應理論 結果和分析 1. 從地域轉變帶來的 挑戰 a. 生活形式上的轉變不多,但對家中和學校的擠迫環境有 點抱怨 4 2. 從社群轉變帶來的 挑戰 3. 從文化轉變帶來的挑 戰 a. 新來港學童都表示極懷念內地的舊友 b. 建立新的社交圈子時受到年齡差別、緊迫課程和沉重的 補課所拖累 c. 當兩人以往的學識和技能受到賞識和認許時,自尊感和 信心隨而提升,並自覺能夠面對學校裏的各項挑戰 d. 兩名新來港學童以個人的意志和努力正面地解決了社性 心理的危機,免除自貶自卑,並能勤奮向學 a. 兩人在書法、繪畫、體育和普通話等等表現俱佳,是同 學的仿效的榜樣 b. 學習英語是新來港學童的難關 Villegas (1991a, 1991b) 的適應取向 結果和分析 文化虧絀 /文化差異 a. 學校和老師是以「文化差異」取向的相應策略來支 援新來港學童的適應過程。
b. 新來港學童的長處和原有的內地文化得到尊重和發揮Eggen et al.(1994) 的 文化與學校教育的關 係 結果和分析 1. 價值觀和態度 a. 兩名新來港學童自願調合一己的價值觀和態度以求適應 新學校的生活 b. 他們珍惜來港唸書的機會 c. 中國內地的集體主義文化如獻身、刻苦等等優點都在新 來港學童的行為中表現出來 5 2. 師生的互動情況 3. 課堂的組織 4. 教學語言和溝通模 式 a. 新來港學童明白老師是熱切地支援他們去適應新學 校的生活 b. 他們認為老師是他們的榜樣,亦是權威的代表 c. 兩人的家長均鼓勵他們尊師重道,此舉能夠強化師生間 的關係 a. 本港的老師為了配合新來港學童的個別需要、已有知識 和學習風格,刻意為他們安排混合能力分組、個別化學 習和輔導教學等等策略 b. 在學童的已有知識方面,新來港學童和本地學童之間的 差距使「文化差異」取向的教學策略不易施行緊迫的 教學進度及以考試為導向的課程亦使新來港學童的適應 過程增加困難 c. 幸好同儕學習、趣味活動和現代化的教學設備能夠減輕 教和學的負擔 a. 兩人初時對教學用的繁體字不大習慣,對學習英語最感 困難。
b. 在繁體字的使用上,透過老師的督導、同學的支援和兩 人不斷的實習,新來港學童很快便克服這個障礙 c. 在學習英語時,兩人以中英夾雜的方法背誦詞句,此舉 雖然有違本港推行的傳意教學法,但卻能使新來港的學 童在英語學習上有所突破 總的來說,在移居適應上兩名新來港學童有以下看法: 1. 感到移居來港能帶來更美好的生活 2. 認為在學校要能與別人建立良好的關係 3. 認為意志和努力是適應學校學習的條件 導致這兩名學童成功適應的條件包括: 1. 學生的信念、個性和已有學識, 2. 老師的刻意照顧和運用「文化異差」取向的教學策略 6 討論 在討論前,作者首先提出本研究的一些弱點和限制,希望能為日後的探討作一指引: 1. 選取樣本時曾刻意找尋特質相像的來港學童 , 然而不同性別的來港學童可能在情緒反應和社交圈子上有不同的表現雖然本研究已選取一男一女,兩人的調適行為表現亦沒有明顯的分別,但礙於樣本細小,日後的研究亦不宜忽視性別對學童的移居適應有何影響 2. 在家庭經濟方面,兩名受訪者的家長僅說生活安穩,不願再進一步談論家庭的收支狀況所以,本研究沒有涉及有關家庭對學童在經濟上的支援問題,相信這個因素對移居適應會有一定的影響。
3. 兩名研究對象均諳熟香港的地方語言(廣州話),相信不懂本地語言的新來港學童在學習和社交上會有截然不同的遭遇 4. 訪談內容雖曾向老師和家長印證,如能安排課堂觀察和訪問受訪者的同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