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职教育规划教材基础版第二册——《论语》《孟子》各一章.docx
6页第六单元二十一《论语》、《孟子》各一章季氏将伐颛臾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影响2.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3.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何以⋯⋯为”课文分析《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本文一开始就介绍了谈话的背景:伐颛臾,冉季向孔子禀告消息,引出孔子反对攻伐的理由: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当伐)这三条理由体现孔子一向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以力服人的思想主张,也再次对冉有、季路提出含蓄的批评第二段,写冉有对孔子批评的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图推卸责任,孔子引用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引用盲人的比喻,引用管理物品的比喻进行反驳。
第三段,写冉有道出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批判冉有找托词,接着提出自己的治国安邦的原则,批评冉有违背了自己的这些原则,最后指出季氏之忧,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从孔子的政治主张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一个国家要达到“无贫”、“无寡”、“无倾”的地步,只有采取“均”“安”“和”的治国原则,“修文德”则是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措施,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实行仁政、实行礼治、加强教化、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鱼我所欲也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教学重点文中所反映的孔子和孟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及文章的语言特点教学难点:对孔子政治主张的出发点的理解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介绍孔子和《论语》;解题(包括时代背景);诵读《季氏将伐颛臾》全章;解说语录体的论述方式,整理词语第二课时:介绍孟子和《孟子》;解题(包括时代背景);诵读《鱼我所欲也》全章;《鱼我所欲也》章文意和结构较为费解,应多作讲解;总结课文内容第三课时:总结两篇文章,达到教学目的课文分析《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主张人性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不义的事来,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身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课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论证了人皆有羞恶之心,应该并且能够做到“舍生取义”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的作用是: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接着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展开分析论证这个推理过程分两步,第一步是通过对喜爱的东西和厌恶的东西的分析阐明了为了“义”(有甚于生者)可以“舍生”(不为苟得),即使死掉(患有所不避),也不做无“义”的事第二步是假设推理,设想如果人们所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如果人们说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只要保全生命,躲避死亡,就什么事都能干出来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分析,得出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结论。
所欲”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所恶”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最后进一步指出,“义”不只是少数贤者具备,而是人人皆具备,所不同的只是贤者“求之”,所以“能勿丧耳”,而愚者“舍之”,所以就不再具备了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形容饿者欲食之急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礼记·檀弓》有一段故事与此相类:“齐大饥,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同“吒吒”)然来黔敖左奉(捧)食,合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不屑也”承上文“屑”后省“受”字用“性善”论观点解释:“行道之人⋯⋯乞人”恶其无礼不受,这说明了有羞恶之心,本心未泯,故宁死而不食这个例证跟第一段中“所恶有甚于死者”照应万钟”二句——“万钟”言俸禄之厚,因其厚而不辨礼义,虽受,一人不能独食万钟,故云“于我何加”为宫室”,一句——既不能独食,故有此问宫室”等三事皆身外之物,即所谓物欲,物欲陷溺其心,则失其本心,故“不辨礼义而受之”乡为”六句——这是将“呼尔蹴尔之食弗受”和“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二事作对比论述:前者说明人在困难危迫之际尚能保持其羞恶之心,可知这羞恶之心为人所固有;后者说明人在丰裕环境中为物欲所制,而失其羞恶之心。
这是以正衬反,重在说明丧失本心的原因,所以下文接着问道:“是亦不可以已乎?”提醒人们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本心”这里专指“羞恶之心”第3段运用了排比句式,作用是加强语言的气势本文的论证方法:1.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2.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得出结论,使读者心悦诚服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文笔的特点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练习参考答案一、略二、整体上,孔子对子路是很不满的,故直呼其名但子路还为季氏辩护,推卸自己的责任,孔子就非常气愤,故语气一次比一次重四、1.某种不义的手段2.这种不符合礼义的做法3.这,对优厚的俸禄却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这件事五、“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有关资料一、《季氏将伐颛臾》中人物及相关事件和思想1.季氏:季孙氏,当时鲁国的贵族这里指季康子(名肥,鲁国的大夫)相关事件和思想:春秋末期,诸侯兼并,当时把持鲁国朝政的季康子,横征暴敛,富比宫室但他仍想借维护鲁国利益之名,攻伐兼并颛臾(春秋小国,附属于鲁国,故城在山东费县西北),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2.冉有、季路:两人都是孔子学生,当时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也称冉求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相关事件和思想:冉有和季路虽然把“季康子想要吞并颛臾”的消息报告给了老师——孔子,但他们听了孔子(反对“讨伐”颛臾)的观点后,并不服气。
其实,做为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和季路在内心里是很支持“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的:“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3.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关事件和思想:孔子拥护封建制度,思想核心是“仁”,他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本文中,孔子从“仁”政的观点出发,坚决反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由于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季路是季康子的家臣,他们在内心里很支持“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所以才有文章中的这一场师生之间的论辩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二、孟子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早岁丧父,幼年受母亲教诲(“孟母三迁”故事出自《烈女传·母仪篇》可证)长大后受业于于思(即孔极,孔子之孙),治儒术,通《五经》,尤长于《诗》《书》曾游说梁惠王,不成功又入齐,见齐宣王,一度充当“客卿”,颇受尊重但当时各国国君用兵争强,以权谋为先,对孟子的“王道”主张,都以为“迂阔而远于事情(实际情况)”,不予采纳。
以后孟子返回家乡,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孟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跟《论语》一样,也是用语录体写的,但体式有所不同,有些章论述当代的某些重要问题,篇幅比较长,论证也很充分,已经具有议论文的规模,不过仍在章首冠以“孟子曰”一语,《鱼我所欲也》即属于这一类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大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三、参考译文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孔子说:“冉求,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从前是先王让它主持东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力量去负担你的职务,实在做不好就辞职’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现在不把它夺取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
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由于财富平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个人辅助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而不能招徕他们;国内民心离散,你们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自己的内部呢!鱼我所欲也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两样东西不能一齐得到,只好放弃鲜鱼而要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生命和正义不能够同时得到,(只好)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生命本是我喜欢的,(可我)喜欢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本是我厌恶的,(可我)厌恶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遇到)灾祸也不躲避呀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一切可以避开祸患的事情,哪有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