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15.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壹****1
  • 文档编号:540179594
  • 上传时间:2023-08-0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1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15)蓝田人 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属直立人分别发现于陕西蓝田县的公王岭和陈家窝两地公王岭的蓝田人化石有头盖骨、鼻骨、右上颌骨和三颗臼齿,同属于一个成年人,可能是女性头盖骨低平,额部明显倾斜,眉脊骨粗壮,骨壁厚,脑量小,估计为780 毫升,吻部向前突出,表现出较为原始的形态在蓝田人化石的层位中发现有大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和石球等石器加工方法为简单的锤击法,石片一般未经第二步加工即付诸使用共生的动物群有四十一种,其中包括大熊猫、东方剑齿象、毛冠鹿,带有强烈的南方动物群的色彩陈家窝的蓝田人化石有下颌骨,属于一个老年女性公王岭蓝田人距今大约80-75万年,陈家窝蓝田人距今约53万年 北京人 旧石器时代早期,属直立人1921年发现于北京房山县周口店龙骨山,以后经过多次发掘,发现5 个头盖骨、头骨碎片、面骨、下颌骨、股骨等化石,其中在1929年发掘到第一个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震动全球考古界可惜这些珍贵标本在1941年遗失1949年以后,经多次发掘又发现了一些头盖骨和其他人骨化石这样前后共发现六个头盖骨,和大量的人类骨骼化石,大体属于四十个个体北京人的头盖骨低平,额向后倾,比猿人高。

      脑量平均为1043 毫升,大于猿人,牙齿较猿人弱小简单,说明它们比猿人进步但头盖骨较厚,眉脊粗壮,向前突出,面部较短,吻部前伸,牙齿比现代人粗大,说明它们保存有浓厚的原始形态北京人生活的年代为距今约50万年 丁村人 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属早期智人距今约12万年1953年发现于山西襄汾丁村,以后在汾河两岸发现有二十几处地点化石有属于一个十二、三岁少年的三枚牙齿和一个大约两岁儿童的右顶骨化石两枚门齿齿冠舌面仍有明显的舌面隆突和指状突,但不如北京人的复杂,齿冠舌面均为中部低陷、呈铲形,与现代黄种人相接近臼齿的咬合面的纹理也不如北京人复杂,说明他们比北京人进步儿童的顶骨壁较北京人的小孩顶骨薄,也是人类体质进步的反映丁村人使用的工具有砍砸器、石球、三棱大尖状器、鹤嘴形厚尖状器和刮削器其中三棱大尖状器和鹤嘴形厚尖状器富有特色,个体均厚重,它们代表的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另一个传统「 河套-丁村系」 金牛山人 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属早期智人,时代为中更新世末期1984年发现于辽宁营口金牛山化石为一个头骨、五个脊椎骨、二根肋骨以及其他部位的骨头,全部属于一个成年男性个体,年龄为三十岁至四十岁之间,脑量为1390毫升。

      金牛山发现的这批化石资料之完整,在我国尚属首次同时还发现了一些灰堆,里面有烧土、炭屑和烧骨,可能是金牛山人烧食之处在灰堆旁边分布着大量的动物碎骨,其中有的骨头还可以看到人工敲砸的痕迹 元谋人 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属直立人1965年发现于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发现的有元谋人左右上内侧门齿,属同一青年男性个体,是中国早期直立人的代表后来在元谋人化石所在的褐色粘土层内,发现了刮削器等石器、大量炭屑和烧骨此外还发现二十九种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有爪蹄兽、剑齿虎等第三纪动物和云南马、山西轴鹿等动物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据古地磁测定,距今约170万年1986-1987年,考古学家再于元谋县发现古人类牙齿化石,估计距今约250万年 大荔人 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的早期智人化石,为现代蒙古人种的祖先1978 年发现于陕西省大荔县解放村附近的洛河第三阶地砂砾层中,故名与大荔人同时出土的有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时代为中更新世末期,距今年代大约为 20余万年大荔人化石为一不足三十岁的男性头骨(缺下颌骨),其体质特徵介于直立人和早期智人之间,头顶低矮,前额扁平,上方有一横沟(这些表现出直立人的原始特徵),但吻部不甚突出,颧弓细弱,颞骨鳞部不呈三角形而呈圆鳞状,面部扁平,脑容量为1120毫升,这些是智人的进步特徵许家人 旧石器时代早期末或中期初的人类,属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的类型。

      1973 年发现于山西省阳高县许家村和河北省阳原县侯家村之间发现的人骨化石有三个顶骨和其它骨骼化石,分别属于十几个男妇老幼不同的个体,既有七岁的幼儿,也有年过半百的老人,平均寿命大约二十岁体质特徵有的比较原始,与北京人接近,有的较为进步,与尼安德特人类似因此一般认为它具有从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的特性据铀系法测定,他们生活的时代为距今10万年左右许家人的一些石器如短身圆头刮削器,刃部经过细致的加工,带有细石器的特点,这在当时是代表进步的因素另外,这里也有许多细小石器,后来华北的一些细石器即发源于此 山顶洞人 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属晚期智人1930年发现于北京房山县周口店龙骨山,以后经过数次发掘,发现了人类化石和一些文化遗物,时代为距今约1.8 万年人类化石共八个个体,既有婴儿,也有少年和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体质特徵已接近现代人,脑量也达到1300-1500毫升,与现代人相一致石器有砍斫器,加工方法与北京人相同但骨角器中的骨针是我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缝纫工具有的骨针直径只有3.3毫米,上面钻出细孔,技术已相当先进此外,山顶洞人还出现了墓葬在三具完整的人头骨和一些躯干骨周围,发现有散布的赤铁矿粉末和一些随葬品。

      这些装饰品和墓葬的出现,说明山顶洞人已经有了审美观念和宗教信仰 马家浜文化江浙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59年在浙江嘉兴马家浜首先发现而得名,其年代约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主要分布在浙江北部、江苏南部和上海市,重要遗址是马家浜、青浦崧泽、常州圩墩、吴兴邱城和钱山漾等陶器以夹沙红陶和表红胎黑、外红里黑的泥质红陶为主,未见彩陶早期有釜,晚期多鼎石器磨制较精晚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大汶口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下游的一种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4300—前2400因1959年首先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和鲁南,南达苏皖北部,西到河南平顶山、偃师、郑州,北达辽东半岛根据大汶口文化内涵的不同特点,一般分为早、中、晚三期生活用品主要是陶器,盛行三足和圈足器,早期全系手制,多红色,晚期出现轮制,多黑色和灰色早期只见单色黑彩,中期彩陶增多,红、白、黑、赭等色均有,几何纹是其彩陶的主要图案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早期制造粗槽,中期以后磨制精致,并用琢钻和管钻法打孔装饰品做工精致,中期以后出现雕刻镶嵌技术葬式以俯身直肢为主,所土坑竖穴,晚期流行二层台结构早期出去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出现男女合葬,已确立父系家长制,出现贫富分化。

      大汶口文化的前身是以滕州北辛遗址为代表的文化,到约公元前2400年发展为山东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28年首先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和安徽北部等地区陶器多是轮制,少数手制,质料有细泥、细沙和粗沙三种;陶色有黑、灰、红和少数白色,火候较高,质地坚硬除有素面磨光外,纹饰有弦纹、划纹、附加堆纹和镂孔等器形复杂,种类繁多,盛行三足、圈足或平底,常见器有盆、豆、杯、盘、罐、鼎、鬲等黑陶是最早发现的龙山文化的典型陶器,质地细腻,造型美观,过去又有“黑陶文化”之称 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有孔半月形石刀和石铲是此文化中出现的新工具居住主要是半地穴式的圆形房屋,也有长方形,单间居多墓地多在住地附近,多单人仰身直肢,亦有少数男女合葬龙山文化经历时间长,分布辽阔,各地区有不同特点与类型,一般分为山东龙山文化(约前2500—约前2000)、河南龙山文化(约前2600—约前2000)、陕西龙山文化(约前2300—约前2000)等,又各分为若干类型龙山文化的人们已处于父系氏族社会,已出现城堡,到晚期又出现铜器良渚文化江浙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

      因1936年最先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阵而得名距今约四、五千年左右主要分布于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市,还有杭州水田畈、吴兴钱山漾和邱城、嘉兴双桥等陶器以夹沙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普遍采用轮制种类繁复,圈足器、三角器和平底器较多,常见有簋、鬶、豆、盆、盘、罐、碗、壶等,器表有时施以种种刻划纹饰,还有少数漆绘陶器生产工具有石、骨、木等制作的石质工具种类多,制作细,专用性强,主要有磨制精细的大型三角犁形器、扁薄长方形穿孔石斧、半月形石刀和石镰、有段石锛和石镞等玉器种类很多,工艺水平甚高形较大的有玉琮、玉璧等礼器手工编织发达,出土有竹编和丝、麻织品据研究,良渚文化应是马家浜文化的继续和发展三星堆文化四川地区的古文化,1929年发现于四川广汉南兴乡以三星堆遗址为代表的文化,学者称为“三星堆文化”,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至商、周之际,分布于成都、新繁、广汉、阆中、汉源一带陶器以夹沙褐陶为主,多手制,少数轮制,除盉外,不见三足器;纹饰以绳纹为最多,至晚期出现云雷纹生产工具主要是小型磨制石器青铜器和玉石器造型夸张,成为三星堆文化的典型特征炎帝又作赤帝,相传为上古帝王,居于姜水(即岐水),以姜为姓,为少典之子,其德火纪,以水名官,故称炎帝。

      曾与黄帝战与阪泉,被打败一说即神农氏殷墟商代晚期都邑遗址位于今很难安阳西北小屯村一带东起后岗,西至北辛庄,南至铁路苗圃,北至三家庄,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即古本《竹书纪年》所云“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的殷北宋以来时有商文物出土,清末又出土甲骨文自1928—1937年,中央研究院曾进行十五次大规模发掘,建国后历年又进行钻探、发掘其布局是:宫殿和宗庙区在小屯村东北洹河以南的中心地区,发现建筑基址五十多座,建在凹形、方形、长方形的夯土台基上,并发现圆形铜柱基,其下有天然大卵石还发现建筑物奠基、置础、安门、落成典礼时杀害的人骨这里还出土大量遗物和十万余片甲骨也还发现一些中、小墓葬,妇好墓亦在此处宫殿区以西,发现宽7—12米,深5—10米的大灰沟,当是人工挖成的防卫设施洹河北岸至侯家庄西北冈、前小营村之间是殷王陵区和祭祀场,发现大墓十三座和上千小墓出土大批铜器、玉器、骨器、陶器和用于祭祀和殉葬的人、狗、马、象、鹰等骨骸殷墟中心区以外,大司空村、高楼庄、四盘磨等地发现小型房基、墓葬,当为平民居住区殷墟西区发现近千座小墓,可分八区,当为族葬墓地从大司空村和殷墟西区墓葬群及其出土文物看,平民已在分化。

      小屯村东南1公里处的苗圃北地为铸铜遗址,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发现房子和大量炼铜坩埚、陶范等小屯西的北辛庄是制骨遗址,发现有房基、骨料、半成品和制骨工具,制品以笄和锥为多此外,后岗发现几座族葬墓和杀殉坑,共埋人54具殷墟发掘为商代考古奠定了基础,也为商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二里头文化介于龙山文化和商文化二里岗期之间的一种青铜时代文化1952年发现于河南登封玉村,因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较为典型,故名以前曾称为“洛达庙类型”文化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于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因有一定差异,又分为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在河南东南部、湖北北部、河北南部及陕西东部等地也陆续有所发展偃师二里头遗址分四期一、二期由河南龙山文化发展而来,陶器多褐色,器形多平底,纹饰多蓝纹、细绳纹及方格纹,与二里岗类似的因素逐渐增加在二里头遗址发现有宫殿建筑基址,有青铜器爵、斝、戈、戚、刀、镞、铃和嵌绿松石牌饰等,在灰坑、灰层中发现散置人骨架,这些大都属于三、四期宫殿基址经复原,有堂、庑、门、庭,规模较大二里头文化的碳—14法测定年代接近夏代纪年,又分布在传说中的夏人活动范围内,为探索夏文化提供了丰富数据有学者认为二里头一、二期属夏文化,三、四期为商文化早期;也有学者主张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

      大禹治水传说尧舜统治时期天下洪水为害,尧命有崇氏首领鲧治水鲧用堵塞的方法,结果失败,被舜殛死舜又命鲧之子禹治水。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