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大学生心理耐挫力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33999486
  • 上传时间:2022-01-0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62.5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大学生心理耐挫力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教科系应用心理学 凌汨前言:拥有较强心理耐挫力是当代大学生应对社会激烈竞争的必备心 理素质之一目前,心理耐挫力的研究已在提高学生个人耐挫力,培 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成为高素质的人才等领域取得了丰富成果本 文在对国内外心理耐挫力的概念、心理耐挫力种类以及原因等文献进 行综述的基础上,对心理耐挫力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关键字:大学生、心理耐挫力、一、心理耐挫力的概念关于心理耐挫力有不同表述,学术界对该概念的定义还没有统一,如“心理抗挫力”、“心理承受力”、“心理韧性”、“心理弹性”等,国 外称作 “resilience"国内外对于心理耐挫力的概念存在多样性,综合相关文献,本人 将其大致归纳为以下两种类型:静态现象和动态过程静态态现象即 将心理耐挫力看做是一种人格品质、能力或者现象,Werner (1995) 提出心理耐挫力性是个体能够承受高水平的破坏性变化并同时表现 出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的能力方宏宇(2003)认为,心理耐挫力是 指对挫折的承受力和对挫折的超越力,即个体在遭受挫折时,不仅有 使自己的行为、心理不至于失常的能力,而且能够忍受挫折,并采取 积极进取、明智的心理机制,具有战胜挫折、获得成功的能力⑴。

      动 态过程即将心理耐挫力看成是一种变化发展的过程,美国心理协会提 出的心理耐挫力是指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 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我国学者燕国材在《论耐挫力》中对心理 耐挫力的理解:耐挫力就是人们耐受挫折的心理力量;或者说是主体 在耐挫过程(接受、容忍、超越及消除这四个环节)中所表现出来的 一种心力[2]o对这两种类型进行比较发现,静态现象的定义意味着有些人具备 心理耐挫力这种人格特质,有些人不具有,这似乎说明不具有心理耐 挫力的人不能够有积极的发展,在间接地否定个体的积极乐观的心力 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而动态过程的观点显示了个体在这对抗挫折 和压力的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也就是说人人都可以发展出 一定的心理耐挫力,只是这种能力的高低因人而异综上所述,心理耐挫力有着多层次的含义,可以看出这些定义虽 然表述不同,但还是存在相同之处的,本人总结来看,心理耐挫力具 有以下几个特征:(1)动态性:心理耐挫力是可以发展变化的,而不 是一成不变的;(2)整体性:心理耐挫力是多种能力综合而成的一个 整体能力,它表明个体在面对挫折时需要调动各种能力来应对挫折;(3)内在性:心理耐挫力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素质,不是外显的,通 过如何挫折情境中如何战胜挫折来表现。

      二、大学生心理耐挫力现状研究由于社会的急剧变革造成社会文化处于不稳定状态,升学、就业的 竞争压力加大,使得部分学生失去安全感,再加之大学生脆弱的心理 承受力,部分大学生走上自杀的不归路清华大学樊富民教授认为, 我国大学生自杀率为每10万人中约有20人,但近年呈上升趋势殷 希林、方明昭等学者对1989 - 1995年北京、南京等地31所高校的 研究显示,被调查高校大学生的自杀率为每10万人中有9-24人, 远远高于同期所在城市的一般人群自杀率;上海市高校2000年1月至 4月中旬,自杀人数己与1999年全年自杀人数持平.北京心理危机 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研究资料表明,在高校自杀率统计中,大学生 高于一般青年,重点大学高于一般大学,研究生高于本科生;同时自杀 占到了 20 一 30岁年轻人死亡原因的首位枯燥的数字,反映了一个长期被我国教育界忽视的问题一当代大 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尤其是心理耐挫力状况欠佳三、耐挫力的影响因素在早期,研究者Werner (1982)等人首次将心理耐挫力强的学 生和在逆境中被打倒的学生进行纵向比较研究,最后总结出了学生心 理耐挫力的三大保护性因素群:(1)至少正常的智力和能引发别人肯 定反应的倾向性特征;(2)与祖辈或哥哥姐姐等这些“替代父母”的 情感纽带;(3)外部支持体系,在教堂、青年人群体或学校中,该体系 可以使个体获取技能,并能使个体获得一致感。

      我国学者曾守锤、李 其维综合归纳了有利于学生心理韧性发展的变量,称为学生弹性发展 的保护性因素,主要分为学生个体因素(平均的智力水平、婴儿期气 质良好、社会技能高、内控制点、有吸引力、计划能力、对弹性的自 我界定、对经历的认知情感加工),家庭因素(父母关系和谐、家庭 经济状况、良好热心、支持性的父母、良好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良 好),家庭以外的因素(社会支持网络、亲戚、社会团体、国家的物 质和情感支持、代为照顾儿童的人数、成功的学校经验)⑷同时也 辩证地指出,这样的划分过于简单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不符合,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心理韧性产生 影响,而整体的影响不只是个个因索的简单相加Masten, Morrison 等(1990)指出,个人素质低(如低IQ)、家庭不完全、父母养育质量低 劣,与青少年吋期的破坏性行为、消极生活事件均有关联在近些年,我国研究者曾闹华的《论初中生挫折承受力的培养》、 刘淑萍的《高中生挫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杨帆的《挫折承 受力教育影响因索的探究及对策提出》、张丽霞的《大学生挫折承受 力问卷的编制与应用研究》等论文中都对挫折的成因做了详细的探 讨。

      将其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主观原因(即内部原因),主 耍包括:智力方面的原因,如学习压力、竞争压力、认知方式不正确 等;非智力因素,如抱负水平、耐受力等;品行因素,如道德标准和 理想与社会不一致、言行同纪律要求不一致;生理方而的原因,如生 理缺陷、慢性疾病等;心理方面的原因,动机冲突等;二是客观原因 (即外部原因),主要包括:自然方面的原因,即个人不能预测的天灾 人祸,如亲人朋友的死亡、地震等;家庭方面的原因,如家庭成员的 文化素质、修养、价值观念、对子女的期望值、职业阅历、经济状况 以及同左邻右舍的关系等;学校方面的因素,如学校的教育方式、教 育目的、教育风范、教育标准等;社会方面的因素,如社会风气、大 众媒体等四、耐挫力的反应机制通过查阅前人研究文献,发现大部分的国内外专家和学者都达到 共识,将耐挫力的反应机制分为情绪性反应、理智性反应情绪性反 应的主要表现有攻击、冷漠、退化、固执、幻想、逃避等;理智性的 反应主要表现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做出的积极应对五、耐挫力的培养策略生活技能训练(Life Sldlls Training)是一项以学校班级为单位, 其目的在于帮助提高青少年的一般生活技能和抵御社会不良影响的 训练。

      干预通过示范、角色扮演、行为家庭作业等活动,以发展与提 高个体的自尊、人际交往等有关的认知行为技能以及减少焦虑青少 年资源工程(TheResourceful Adol escentProgram)是另一种用 丁提 高青少年技能和增加社会资源的项目也有一些干预工作把关注的重 点放在家庭方面如多维度家庭十■预计划(Multidimensional Family Prevention project),便是工作人员进入某一家庭中与整个家庭一 起确定并发展存在的可利用的资源国内也有进行干预模式的应用研 究,向守俊(2003)针对初中生提出了挫折应对自我监控培训方案, 实验结果证明:挫折应对自我监控训练对于改善学牛:的挫折应对状况 有显著效果,主要表现为挫折应对自我监控训练能促使学生的挫折应 对方式由消极应对转向积极应对,并且运用该实验所设计的挫折应对 自我监控训练模式对提高初中生挫折应对自我监控技能是可行和有 效的⑷上海师范大学翟艾平(2007)编制了男性服刑人员挫折应对 自我监控问卷,研究男性服刑人员自我监控的特点及其与挫折应对方 式的相关,以及即将出狱男性服刑人员挫折应对自我监控训练的实验研究叭六、耐挫力的相关对比研究这些研究内容以及研究对象多种多样。

      有研究者采用口编量表进 行调查研究,比较了性别、重点与非重点中学的差异,结果表明:我 国大学生对挫折和烦恼的应对方式主耍是问题解决、求助、退避、发 泄、幻想、和忍耐;男女生的应对方式存在一些差别:女生比男生更 多采用发泄和忍耐应对,男生比女生更多采用幻想应对;重点大学生 更多采用问题解决应对,而较少采用幻想和退避应对⑹有对高中生 与大学生挫折应对方式进行比较的研究,赵前章(2000)调查发现,大 学生比高中生采用更多积极应对方式,初三是形成积极应对方式的转 折期[7]0还有进行城乡差异和不同地区心理耐挫力状况对比研究的, 任静(2008)在对内蒙地区城乡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状况进行抽样实证 调查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进行城乡比较,研究结果显示 随着年级的增高,大学生的心理耐挫力水平也在逐渐增强,而且采用 积极应对方式的逐渐成上升趋势,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逐渐成下降趋 势,并探讨其形成的原因,探寻影响大学生挫折承受力强弱的相关因 素,提出培养高中生挫折承受力的教育对策⑻肖海彦(2009)以赣 州和开封两地区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着重对大学生心理耐挫力的现状 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地区大学生心理耐挫力水平不高,占一半 以上的大学生心理耐挫力处于一般水平,大学生心理耐挫力的情况不 容忽视。

      并重点论述了从理想和信念教育、意志品质培养、社会实践 锻炼、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着手,加强对大学生心理耐挫力的培养七、研究展望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心理耐挫力成为每个大学生必备的心 理素质之一对于心理耐挫力的研究不仅存在理论上的意义而且也具 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但由于该理论产生并被重视的时间并不长,心理 耐挫力的研究在各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足,故而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未 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 心理耐挫力的内涵尽管心理耐挫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理论界对与心理耐挫 力的内涵缺乏一致的意见,这将直接影响心理耐挫力的未来研究与 此相关的是,心理耐挫力起作用的心理机制究竟是哪些,它与环境有 哪种交互关系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是心理耐挫力本身理论发展 的需要,史是心理耐挫力应用的重要前提二) 大学生心理耐挫力现状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我发现大部分的研究者都将注意力集中于 一些负面消极的现状上,很少有学者关注到其正面积极的现状之上 更加没有学者将正负两方面综合起来进行对比研究这样的现状研究 不利于客观辩证的看待问题,同时对于随后的对策研究也存在着明显 的负面影响三) 心理耐挫力的影响因素由上述文献可知,心理耐挫力受哪些因素影响方面的研究已取得 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主要是主客观方面。

      但是却没有考虑主客观两者 的交互作用对耐挫力的影响,同时我所查阅的文献中,几乎没有学者 就心理耐挫力对学生本身影响进行研究此外,学者们所研究的都是 普遍性的并没有研究其差异性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不但有助于进 一步深化对心理耐挫力的认识,而且对于开发心理耐挫力也有着极为 重要的意义四) 心理耐挫力的反应机制学者们对反应机制有共同的看法,但是他们仅仅只是提出了情绪 方而的反应机制,并没有对反应机制进行全面综合研究,这样的研究 较为片面,存在以偏概金的嫌疑此外,研究者们所认为的反应机制 都较为理论化并没有较强的操作性,也并没有对反应机制的培养进行 后续研究如果对这类问题进行研究,不但有助于该理论的完善,而 且可以加强该理论的操作性与实用性,使得该理论更加具有科学性五) 耐挫力的培养策略在上述文献中,研究者们不是在特定情境下(如:通过服刑的特 定实验提出相应特定的培养策略)制定培养策略,就是提出比较宽而 虚的(如:增强体质,加强锻炼)培养策略并没有很好的将理论与 学生们的背景相结合进而提岀切实可行、具有普遍推广性的培养策 略我个人认为,提高理论的应用层面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不仅可以 完善理论口身,同时也有利于实践教育的开展。

      六) 耐挫力的相关对比研究正如大家所知,为了使得理论得以推广应用,从多个角度利用多 种方。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