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的发病机制ppt课件.ppt
11页腹泻的发病机制1. (一)渗透性腹泻(一)渗透性腹泻 肠腔内存在大量高渗食物或药物肠腔内存在大量高渗食物或药物 肠腔渗透压增高肠腔渗透压增高 体液中水大量体液中水大量 进入肠腔进入肠腔 腹泻腹泻 如:口服山梨醇、甘露醇、硫酸镁、先天性如:口服山梨醇、甘露醇、硫酸镁、先天性 乳酸酶缺乏,小肠绒毛萎缩所致双糖酶乳酸酶缺乏,小肠绒毛萎缩所致双糖酶 缺乏缺乏2 特点:特点:((1)大便量)大便量 <1L /d ((2)禁食后腹泻停止或减少)禁食后腹泻停止或减少 << 500ml/d((3)肠腔内渗透压)肠腔内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4)粪便酸度增高,)粪便酸度增高,PH、、5(正常(正常7))((5)粪便电解质含量不高)粪便电解质含量不高3(二)分泌性腹泻(二)分泌性腹泻定义:由于胃肠道水和电解质分泌过度定义:由于胃肠道水和电解质分泌过度 引起腹泻引起腹泻胃肠道内分泌激素胃肠道内分泌激素 胃泌素瘤胃泌素瘤 vip瘤瘤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降钙素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降钙素, 5 — 羟羟色胺等色胺等 胃肠粘膜细胞分泌胃肠粘膜细胞分泌 腹泻腹泻4肠毒素肠毒素:各种肠毒素引起粘膜分泌增加,但:各种肠毒素引起粘膜分泌增加,但无损伤。
无损伤 肠毒素肠毒素 上皮细胞受体上皮细胞受体 腺苷环化酶腺苷环化酶 细胞内细胞内 CAMP、、CGMP 细胞细胞 分泌分泌 吸收吸收 腹泻腹泻内源性、外源性导致腹泻物质内源性、外源性导致腹泻物质 胆酸、脂肪酸、某些泻药胆酸、脂肪酸、某些泻药 大量进入大量进入 结结肠肠 刺激结肠分泌刺激结肠分泌 引起腹泻引起腹泻5分泌性腹泻的特点:分泌性腹泻的特点:((1)大量水样便、无脓血、无腹疼)大量水样便、无脓血、无腹疼 >1L /d ((2)禁食)禁食24—48h ,腹泻不能缓解,腹泻不能缓解((3)粪便含有大量电解质,渗透压与血)粪便含有大量电解质,渗透压与血 浆接近浆接近((4)粪便)粪便PH值偏碱性或中性(与血浆相似)值偏碱性或中性(与血浆相似) 6(三)渗出性腹泻(三)渗出性腹泻 # 肠粘膜的完整性受到炎症,溃疡等病变的肠粘膜的完整性受到炎症,溃疡等病变的 破坏时,可造成大量的渗出破坏时,可造成大量的渗出 引起腹泻引起腹泻 # 肠道局部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肠道局部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 ((1)病原体)病原体 吸附于肠粘膜表面吸附于肠粘膜表面 产生产生 细胞毒素细胞毒素 肠粘膜细胞变性坏死、蛋白质、肠粘膜细胞变性坏死、蛋白质、粘液渗出粘液渗出 同时同时 肠蠕动加快肠蠕动加快 出现腹泻出现腹泻 7 (2) 病原体病原体 吸附侵入吸附侵入 肠粘膜肠粘膜 繁殖和繁殖和 产生毒素产生毒素 引起引起 肠粘膜变性、坏死、渗肠粘膜变性、坏死、渗 出出 腹泻腹泻((3)病原体)病原体 侵入侵入 肠粘膜细胞肠粘膜细胞 引起引起 炎性细胞炎性细胞 侵润侵润 释放释放 炎性介质炎性介质 肠粘膜变性、肠粘膜变性、 坏死、渗出坏死、渗出 腹泻腹泻 # 非感染性因素非感染性因素 肠粘膜损害、炎性渗出肠粘膜损害、炎性渗出 腹泻腹泻 特点:特点:脓血便、每日大便量少,粪便脓血便、每日大便量少,粪便PH偏碱偏碱8(四四) 吸收不良性腹泻吸收不良性腹泻 # 小肠对脂肪、糖类、蛋白质吸收不良、引小肠对脂肪、糖类、蛋白质吸收不良、引 起腹泻起腹泻 主要是对脂肪的吸收不良。
主要是对脂肪的吸收不良 # 肠内分解和消化功能障碍肠内分解和消化功能障碍 (1) 慢性胰腺疾病慢性胰腺疾病 各种消化酶分泌各种消化酶分泌 影响脂肪蛋白质分解影响脂肪蛋白质分解 吸收吸收 腹泻腹泻 (2) 原因原因 胆道梗阻胆道梗阻 胆汁淤积胆汁淤积 胆汁进胆汁进 入肠道入肠道 影响影响 脂肪的乳化和吸收脂肪的乳化和吸收 脂肪泻脂肪泻 9# 肠粘膜异常肠粘膜异常(1) 某些遗传病某些遗传病 引起引起 某种特定酶的缺陷某种特定酶的缺陷 糖,蛋白质、分解、吸收糖,蛋白质、分解、吸收 腹泻腹泻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2) Whipple 病病 肠壁和肠道淋巴结肠壁和肠道淋巴结 细胞被吞噬细胞侵润细胞被吞噬细胞侵润 脂肪代谢脂肪代谢 障碍障碍 水样泻、脂肪泻水样泻、脂肪泻(3) 右心功能不全右心功能不全 肝硬化门脉高压肝硬化门脉高压 肠粘膜淤血、水肿肠粘膜淤血、水肿 影响肠粘膜的影响肠粘膜的 吸收吸收 引起腹泻引起腹泻10(五五)胃肠运动异常性腹泻胃肠运动异常性腹泻 胃肠运动过快胃肠运动过快 食糜没有足够时间被食糜没有足够时间被 消化和吸收消化和吸收 腹泻腹泻 例如例如: 肠易激综合征、甲亢、类癌综合肠易激综合征、甲亢、类癌综合 征征 、胃泌素瘤、甲状腺髓样癌、胃泌素瘤、甲状腺髓样癌 内分泌物质内分泌物质 引起引起 胃肠运动加快胃肠运动加快 腹泻腹泻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