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训练题附答案.docx
5页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训练题附答案一、按要求写字词1.读拼音,写词语1)古井不仅用它甜蜜的rǔ zhī( )培育着它的儿女,还táo yě( )着乡亲们的品行2)伴着xī yánɡ( ),司机师傅jià shǐ( )着汽车,稳稳地行驶在高速路上3)在这间pǔ tōnɡ( )的小屋里,我受到了仆人热忱的接待,仆人zì háo( )地告知我:“今年又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2.依据要求写词语1)湿漉漉(ABB式): 、 、(2)形容乐于奉献的词语: 、 、(3)形容感恩的诗 句:3.补充词语,并选择恰当的填空络绎( )( ) 肝( )相( )兴( )采( ) 喜气( )( )深( )厚( ) 心( )神( )(1)明媚的春天,处处鸟语花香,真让人感到( )2)在梨园里,醉人的暗香、洁白的梨花,引得前来欣赏的游人( )3)“山里人”对我的( )我怎么能遗忘呢?二、按要求写句子。
1.淡淡的花香充满了整个车厢缩句)2.不管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用关联词语造句)不管……总……3.桶儿叮叮当当,扁担吱悠吱悠,像一支支欢乐的乡间小曲这句话把 比方成 ,突出了 三、按课文内容完成练习1.“再来是没有时机了,但我永久也不会遗忘这山间美丽地飘动着的炊烟……”忘不掉的不仅仅是炊烟,真正忘不掉的是2.认真品读《古井》,我们会发觉古井是美的化身,它不仅,还 , 3.“那口古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从来没跟人们要过酬劳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四、口语展现台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感动中,看到旁人一个会心的微笑;听到一首悦耳的歌曲,一句温馨的话语……我们都会感动不已那么,你做过什么令别人感动的事吗?用简洁的语言讲给大伙儿听听吧!五、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一幅杰作的诞生1490年,一对年轻的朋友阿布雷特丢勒和弗朗茨都在为成为青年艺术家而苦苦奋斗着只是两个人都太贫困,他们必需一边工作一边钻研艺术由于工作占用了他们太多的时间,他们在艺术上的进步特别( )最终两位好朋友都觉得,要想在艺术上出人头地,必需 两人进展抽签,丢勒赢了。
于是,丢勒开头( )投入艺术创作,弗朗茨则找到了一份高强度的全职工作,用这份薪水支持着他的朋友他们商定,当丢勒艺术上取得胜利之后,再全力支持弗朗茨从事艺术丢勒走遍了欧洲的各个城市观摩讨论艺术现在全世界的人都已经知道,与其说丢勒具有丰富的艺术天赋,不如说他就是个天才丢勒很快就以自己的努力和天赋在文艺复兴时的欧洲赢得了名声丢勒获得胜利之后,他没有遗忘曾经的商定,他打算全力去支持他的朋友弗朗茨但是,丢勒不久就发觉,弗朗茨为了支持他从事艺术,付出的代价太大了——长期的艰难劳动,使得弗朗茨原本纤细、灵敏的手指变得僵硬扭曲,已经无法拿起精巧的画笔在布上挥毫作画了一天,丢勒临时造访弗朗茨,他惊异地看到,他的朋友双腿跪地,两只粗糙的手掌合在胸前,正虔诚地祈祷:“上帝啊,让我的朋友获得更大的胜利吧丢勒被这一情景剧烈震撼,灵感( )在他的脑中,他快速取出画笔,飞速地勾画出弗朗茨那双合拢的、虔诚的、粗糙的、青筋暴突的手,这幅取名为《祈祷的手》的素描作品,成为丢勒一生中最珍爱也是最代表他素描成就的杰作这幅杰作真实地记录了一个有关友爱、牺牲、奉献以及感恩的故事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内潜心 缓慢 顿现2.弗朗茨付出的巨大代价是什么?请用文中相关语句加以说明。
3.当丢勒临时造访弗朗茨,看到双腿跪地祈祷的弗朗茨时,他心里可能是怎样想的?4.联系上下文,在文中的横线上补上恰当的句子5.读了这篇短文,你的感受是什么?请用一两句话概括下来六、习作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在电视节目里,你肯定遇到或听到过很多感人的故事吧!请选择一件令你感受最深的事写下来题目自拟,内容详细,条理清晰,感情真挚,350字左右其次单元提升练习参考答案一、1.(1)乳汁 陶冶 (2)夕阳 驾驶 (3)一般 骄傲2.(1)亮晶晶 金灿灿 红彤彤 (2)鞠躬尽瘁 忧公忘私 克己奉公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3.不绝 胆 照 高 烈 洋洋 情 谊 旷 怡(1)心旷神怡 (2)络绎不绝 (3)深情厚谊二、1.花香充满了车厢2.例如:不管以后的道路有多坎坷,我们总会在你身边支持你3.桶儿、扁担发出的声音 乡间小曲 人们取水时欢乐、快乐的心情三、1.“山里人”的淳朴、热忱 2.为乡亲们供应生命的泉水 陶冶着乡亲们的品行 使他们懂得怎样做人3.古井像慈善的长者,影响着乡亲们良好品行的形成四、提示:选择一件令自己感受最深的事,说出真实的想法,表达真情实感五、1.缓慢 潜心 顿现 2.长期的艰难劳动,使得弗朗茨原本纤细、灵敏的手指变得僵硬扭曲,已经无法拿起精巧的画笔在布上挥毫作画了。
3.我完全没有想到弗朗茨能这样对我,这让我太感动了,这是世界上最宏大的友情,我肯定要永久记住 4.一个人工作以支持另一个人全身心钻研艺术 5.宏大的成就来源于宏大的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