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与“洋”词义引申对比分析汉语言文学论文.doc
4页海”与“洋”词义引申对比分析_汉语言文学论文 “海”与“洋”词义引申对比分析,董衡,摘 要: 汉语“海”与“洋”本义相近,但在词义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其引申过程却不相同通过分析研究,我们认为两者的差异主要是由词义引申规律、社会历史、民族心理认知和社会文化等造成的关键词:词义系统 语义引申 语义范畴“海”与“洋”都是水部字,他们本义相近,都表示“水会聚之处”,在词义的引申过程中,义项并不是最丰富的,但作为构词语素,都有着很强的构词能力然而在具体的其构词中它们又存在着差异性,活跃程度也不尽相同本文通过“海”与“洋”的词义系统的分析,揭示出两者的同和异,以加深对它们的认识,并从微观的角度,观察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的规律一、“海”与“洋”的词义系统对比 “海”与“洋”在汉语词汇系统属于出现较早、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词,它们各自有着相对独立,而又有着一定联系的词义系统为了便于分析对比,我们先梳理出“海”与“洋”各自的词义系统一)“海”的词义系统“海”在《汉语大辞典》中有15个义项, “海”《说文》解释为“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由此可知“海”的本义是某地一略大的湖泊在词义的发展中,“海”的引申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由于词义范围的扩大,用来泛指“大湖或大池”,后又引申为“海水”,这是相关引申的结果。
后根据海水量极多、海面极广的特点,由“海水”又引申为“同类事物的积聚面”和“极多、极大”两个义项,属于相似引申的结果;再由“极多、极大”进一步引申为“物产丰富”和“没有节制”,是相因引申的结果2)在“大湖,大池”的义项上引申为“大的容器”,并进一步引申为“大嘴巴”,是相似引申的结果3)由于中国的地理特征是一面环海,面积广阔,又由于交通和政治原因,自古与海外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交往沟通较少,因此由“来自海外的”义项引申出“僻远之地”海”的第一层级的引申都与水有关,这些义项对其后“海”与“大海”有关的构词与使用起到重要作用海”在第二层级以后的引申已脱离了与水有关的本义,由具体向抽象发展,并且义项数量多,相似、相关的引申义较广泛词义引申出与水无关各自独立的义项有7个,涉及数量、范围、容器、地理距离等二)“洋”的词义系统“洋”在《汉语大辞典》中有12个义项, “洋”《说文》解释为“出齐临朐高山,东北入巨定可见“洋”的本义是古代山东向东北方向流动的河流名,后由河流名直接引申出:(1)“广大,盛大”,属于相因引申2)“众多”,也属于相因引申3)由本义还引申为“海之中心”,是相关引申的结果在“海之中心”的基础上,又引申出“地球表面上广袤的水“和“来自外国的”两个义项,前一个属于相关引申,后一个属于相因引申。
其中“来自外国的”这一义项与“海”的引申义“来自海外”基本相同,都是由于中国的地理特征和古代对外交往状况所获得的引申义后又因海外文化对中国人来说很独特、奇异,进一步引申出“与众不同”的义项后由于近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主要学习西方,再引申出“现代化的”货币伴随资本输入又有了“西洋货币”的义项值得注意的是“洋”的“地球表面上广袤的水”和“来自外国的”这两个义项的出现,对“洋”字在现代汉语中的构词与使用有着重要的影响三)“海”和“洋”词义系统比较分析通过上面的梳理,可以看出“海”与“洋”的词义特点:1、“海”的义项比“洋”的义项数量多,“海”有16个义项,“洋”有12个义项并且“海”的义项引申范围广,语义范畴涉及到容器、方位、事物聚集面等,而“洋”的引申更为抽象,如“现代化”、“奇异”2、“海”与“洋”相近的义项有4个引申义项具有相似性,这是由于两个字的本义都指水汇聚的地方,于是就有了与地理相关的引申,一个是“百川汇聚之处”,一个是“海之中心”,进一步又有了“海外”和“众多,广大”这两个相似义项3、“海”与“洋”独有的义项差别较大,“洋”特有的义项主要由“外国的”引申而来,意义范围狭窄,“海”特有的义项呈辐射状展开,义项范围广。
海”与“洋”在本义相近并且造字结构类似的情况下,引申出与水有关的义项意义相近,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了较大差别,“海”的义项更多,引申范围更广,词义发展较为活跃,而“洋”的一部份引申义产生较晚,其义项的引申不是很活跃二、“海”与“洋”的语义范畴差异成因探究一般认为词汇的发展具有渐进性、不平衡性等特点,但为什么会形成这些特点?我们将从认知心理、社会文化、语义引申等方面探究近义词在发展中产生差别的原因一)词义引申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海”与“洋”的本义近似,但义项引申的多少和时间的前后有很大差异海”的义项引申与使用经历了汉代、唐代、清代和近代,包含了上古、中古、近古和近代完整的发展历程,义项引申活跃程度明显高于“洋”洋”最早产生“众多”和“盛大”两个义项后,义项引申的进度明显减缓,直到清代以后才出现“外国的”和“远离陆地的广袤水域”两个使用较活跃的义项词义的引申除了与认知、社会、文化等因素有关,首先是与词汇本身的发展有关海”与“洋”的词义引申都遵循了“相似、相关、相因”的原则两个词本义都与水关,水的浩瀚,水域的广阔,通过联想关联,自然的都会引申出“多”、“广”等义在对与海洋这一地理事物有关的事物命名过程中,这一引申原则也同样被使用到。
然而,“海”被使用的范围和频率却明显高于“洋”,这可能是在引申过程中,“海”的词义引申早于“洋”,例如当“海”被引申为“极多、极广”以后,“洋”就不需要再有相同的引申义,同样“海”被引申为“百川汇集之处”后,人们就固定使用“海”来表示靠近陆地的水域,其后也就很自然的用“海”参与构词来命名各种近海的事物,最后推及到绝大部分与海有关的活动及事物此外,词义引申还要本着经济实用的原则,既然“海”首先引申为“靠近陆地的水域”后,人们就不再用“洋”来重复表示这个意义,于是两个词的差异就出现了二) 汉民族的心理认知影响词义引申的方向词汇系统中,具体名词最能体现人们对自然的认知在“海”与“洋”构成的词群中,表示与海洋有关的事物和活动大部分用“海”作修饰限定语,究其原因,主要与人们的认知有关海”和“洋”产生时词义有细微的差别,“海”是指“天池”,“洋”是指“江河名”,从认知上来看,“天池”是湖泊,形状近于圆形,表面较平缓,有宽广的表面积;而“江河”的特点是成长条状,水流湍急,表面起伏不定,所以先人在见到海时,很自然的将对于湖的认知移植到海上面,所以将靠近陆地的水面叫做“海”再加上海湾多数并非平直,而有很大的曲线,古人会将海和湖进行类比,并发现很多相似点,因此“海”就引申出“百川汇聚之处”的义项。
后来造船技术发展,进行远距离航行成为可能,先人又见到了望不到陆地的广阔海域,为了与靠近陆地的水域相区别,又用“洋”来表示“远离大陆的水域”再由于人们的生产活动绝大多数都在靠近陆地的海域进行,于是人们对海洋事物的认知一开始也局限在这一范围内,所以与海洋有关的事物和人类活动就用“海”来限定,到今天也一直延续下来至于在近现代汉语复合词中,没有沿用“海”作为构词语素,而是选择“洋”作为构词语素表示“外国的,外来的”,也是因为“洋”和“海”相比,离大陆更远,故就用“洋”来专指“外国的,外来的”可见词义的引申和发展与人类的心理认知密切相关,词汇一开始具有本义是约定俗成的,但后来的引申就会根据认知、文化等因素进行,人们把相似、相关的事物进行类比,产生联系并形成新的相关义项,最终体现在构词上,就形成某一类事物或状态的词群三)词义的引申和运用具有时代性“洋”的“外国的,外来的”这一义项是在清代伴随着列强侵入中国,大量西方的物品和先进技术也流入中国,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中西方各方面的巨大差距,使得西方的事物给中国人有先进、奇特的印象,于是越洋而来的事物都被冠以“洋”的修饰限定语,这是特殊的历史条件造成的词义引申。
所以“洋”作为构词语素,由早期的“外国的、外来的”,又发展为“新奇的、现代的”然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获得了民族独立,经济上强大了,民族工业发展了,很多商品都能自给自足了,于是“洋”作为“外国的、外来的”这一义项逐渐不再使用,到今天这个义项已经成为“化石义素”参考文献:[1]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08.3[2]陈万雄.汉语大词典[M].商务印书馆(香港).2000[5]常敬宇.汉语词汇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7]章咏霓.汉语词义发展的基本类型[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12[8]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商务印书馆.2005.10[11]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二版[13]冯英.汉语义类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研究(一).[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