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十三讲 跨国卫星电视与网络传播.ppt
20页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十三讲跨国卫星电视与网络传播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引子之一: 自人类早期历史以来,跨文化传播一直面临着跨越时空、国界和文化差异的要求,也在不断推动和适应着传播技术的突破与发展 近一个世纪以来,在电子技术、卫星电视、网络传播等技术变革的推动下,跨文化传播在媒介选择、行为主体、传播模式和内容以及影响力方面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引子之二20世纪出现的电视技术,彻底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念和认知结构,特别是跨国卫星电视的兴起和发展,增进了不同民族的信息交流,也加剧了不同文化的碰撞和冲突,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乃至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一种新的传媒技术乃至社会力量,跨国卫星电视正在超越或取代其他传媒,极大地拓展着跨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作为人类到目前为止最为快捷、便利的传播手段,网络传播提供了从未有过的信息共享,构建了实现个人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社会平台”,也是各个文化之间对话与交融的“公共领域”,推动着人类生存方式的革命与民族文化的变迁,使知识和观念的全球性辐射与融合成为现实尤其是,网络为人的社会化提供了一个全球性的场所,将个体的社会化过程置于一个全球文化交融的背景之中,对于互动者跨越本民族文化的壁垒,学习先进的社会文化,具有积极的、革命性的意义。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一、跨国卫星电视的文化影响 1962年,麦克卢汉在首次提出“地球村”的概念时,电视就是他眼中的“地球村”得以成为现实的技术力量 1962年7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与美国电报公司合作发射了“电星一号”通信卫星,将北美与欧洲大陆联结起来,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施了电视节目的跨国、跨大洲卫星传播7月11日,通过“电星一号”传播的一档有关美国、加拿大等国的12个城市生活的节目时长不过22分钟,但在欧洲的电视观众却高达1亿 1969年7月20日,美国发射的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抵达月球,全球约7亿观众通过卫星转播收看了从月球上发回的电视图像,在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看来,此次电视转播正是“地球村”落成的典礼,也是信息时代到来的重要仪式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跨国电视节目文化影响的四种进程: 一是文化摩擦(cultural abrasion),指的是特定文化语境与境外电视之间的价值观摩擦; 二是文化萎缩(cultural deflation),即本地文化中某些不稳固的层面易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三是文化沉积(cultural deposition),指的是国外文化的信仰、实践和人工制品构成了一幅新的文化图景,具备了为本地文化提供文化接种(cultural fertilization)的条件; 四是文化突变(cultural saltation),本地传播系统中的社会实践已适应了境外电视的威胁。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加勒比无线电视网和出版协会的一项声明 当人们纯真地坐在电视机前时,成千上万的加勒比家庭的起居室里静静发生的情况却使我们感到震惊它是一个否定文化的过程,虽无痛苦,但很彻底,很持久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现实与思考: 目前世界上开办跨国卫星电视的国家和地区在20个以上,各类跨国卫星电视台超过50座,在世界各个地区传播的跨国卫星电视节目有数百套,跨国卫星电视覆盖的人口数量已超过世界总人口的2/3 高度发展的传播技术已经成为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既促进了我们民族的统一,同时又成为高速公路,为另一个民族的文化快车驶入我们的家园创造了便利条件”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二、网络传播与虚拟社区中的交往 网络行为的扩展已经完全改变了我们的计算机概念,并且以各种难以预料的方式正在改变社会交往的世界 技术哲学家芬伯格(Andrew Feenberg)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网络传播已经构成了人类生活的主题: 作为人类传播秩序的扩展,网络传播为言论自由提供一种制度性的技术可能性,同时也建构了一种交互式、开放式的交往空间,不同的群体文化都获得了空前的表达自我、交往互动的权利,人们也在很大程度上抛开了现实生活中诸多规范的约束,进行着与现实身份不相符合的社会行为。
人类进行跨文化传播活动的能力和空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尤其是在网络传播构建的虚拟社区中,任何一个人可以和身处其他国家、其他地区网络之中的任何一个人联系交往,网络交往因此而具有了全球性和普遍性,为人类不同国别、民族、地域的文化交往以及全球知识、文化的共享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为人类的行为、思维乃至社会结构注入了新的内容和形式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1.虚拟社区中的交往 社区(community)的概念是腾尼斯(Ferdinand Tonnies)在1887年提出的,用以描述一种社会关系,指涉的是聚居在一定地域中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所形成的相互关联的人类社会生活共同体一定数量的人口,以及一定的社会关系、地域、生活服务设施、特有的文化、社区组织、社区居民对本社区的认同感等,是构成社区的若干基本要素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 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虚拟实在技术等建立的网络化、虚拟化的多维信息空间,更是一个新型的人与人之、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交流、交换和共享信息的“公共领域”,反映了网络交往呈现的“类社区”现象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虚拟社区具有现实社区的主要特点: 虚拟社区的基本构成要素也是一定数量的人口,人与人的关系是虚拟社区与人相互联系的基础,其联系的纽带是人们共同的需要。
在虚拟社区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特有的社区文化,以及成员之间的社会认同 在社区成员以虚拟身份在网络中创立的“公共领域”中,也存在着特定的规范和观念,使全世界各种肤色、各个民族、各种信仰的人们得以共享与共处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李普曼的“两个环境”理论: 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个是现实环境(real environment),一个是虚假环境(Pseudo-environment),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后者则是人类意识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 人类要想得到现实环境中的现实图景不过是枉费心机,现实环境如此庞杂和多变,根本不可能被直接获知决定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行动的因素,倒是人们面对的虚假环境和人们内心对世界的认识 孙英春:在通过网络传播构造的虚拟社区之中,人们的行为不仅有着自身的真实,还有真实的结果,是由一种“虚假的”环境创造出了“现实的”主观世界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网络空间中的活动方式 模拟(simulation); 身临其境(immersion); 远程展示(telepresence); 身体完全沉浸(full body immersion); 互动(interaction); 人造性(artificiality); 网络交往(networked communication)。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陈卫星: 网络传播为个体的社会化提供了更大范围的群体环境,有利于广泛参与社会交往,提供个性化的角色实践平台,掌握全新的学习手段,学会非线性的思维方式而那些由爱好者组成的虚拟社区则成为新人类的演练场和聚居地,有自己的语言、思维方式、神话、图腾和仪式互联网的社会扩散通过虚拟社区的无穷繁殖形成现代社会新的传播情境,社会精神群像浮出水面,社会话语权力的牌局开始重新洗牌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麦克卢汉: 因为一切媒介都是人的延伸,它们对人及其环境都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这样的延伸是器官、感官或曰功能的强化与放大无论什么时候发生这样的延伸,中枢神经系统似乎都要在受到影响的区域实行自我保护的麻醉机制,把它隔绝起来,是它麻醉,使它不知道正在发生的东西我把这种独特的自我催眠形式叫做自恋式麻木(narcisusnarcosis)凭借这种综合征,人把新技术的心理和社会影响维持在无意识的水平,就像鱼对水的存在浑然不觉一样结果,就在新媒介诱发的新环境无所不在,并且使我们的感知平衡发生变化时,这个新环境也变得看不见了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2.交往的原则 反省与选择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本性。
网络空间只是人存在的维度之一:现代社会中的人不仅生活在虚拟社区中,同时也生活在现实社会中这就需要我们去直面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两个维度之间的转换问题,需要对人类在虚拟社区的社会行为和交往活动做出反省与选择,从而对网络传播的负面效应进行有效的防范和遏制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道德原则在虚拟社区中,交往超越了物理空间的限制,人们会面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传统的道德标准显然无法与之适应由此而言,虚拟社区的道德原则应有丰富的、具体的内容,甚至超越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遵循的道德规范的范畴,具备着鲜明的普世性特点道德原则的确立必须与网络法规和技术支撑互为依托,促成主体更自由、秩序更完美,从而形成网络的道德规范体系美国政府1996年2月颁布了通信道德条例不同文化传统、习俗、价值观、生活方式通过网络平台的交汇、碰撞、竞争、冲突,为个体道德社会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为不同文化传统道德规范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或许更有助于实现一种尊重文化多样性,抗拒文化“同质化”,保护多元价值体系的健全的跨文化道德体系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平等原则 网络空间给人类长期追求的平等理想提供了一种可能:交往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但不能强迫任何人接受;每个人可以自由地与人交流和沟通,但不能强迫别人与自己保持交往。
虚拟社区的交往和互动只能基于平等的原则,而这种平等是建立在关注、尊重个体的基础之上的 网络交往中个人自由的重要性永远不能超越整体利益,应当通过舆论、信仰、宗教、礼仪、社会评价等调控手段,贯彻公正、平等的网络理念,兼容他人的行为方式,超越理解障碍,实现信息交流的双向互惠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安全原则 在网络空间中,不同种族、性别和文化之间的冲突依旧存在,并不会因虚拟社区的建立而消失 如何在全球性的虚拟社区中建立符合人类文化发展、具有人文关怀的网络安全规则,解决不同文化、民族、宗教、国家之间可能存在的各种对立与冲突,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课题 针对网络传播带来的种种缺失,也必须从人类共同利益的高度来确立网络安全防范意识,让每个国家和每个公民都自觉地筑起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防线,抵御网络传播中有害信息的侵蚀,保存世界文化的多样化资源,维护人类文化的生态平衡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