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教学设计(共18篇).docx
84页回乡偶书教学设计(共18篇)第1篇: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利川市东城腾龙学校 罗腾英 教学内容:人教版学校语文二班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15页“回乡偶书” 学问目标:会认“偶、鬓、衰、客、何”五个生字,会写“音、客、何”三个生字 本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目标:结合图画了解古诗大意,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回乡 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教学重点: 1、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2、体味古诗平淡的描写中隐蔽着的诗人淡淡的哀痛 教学难点: 1、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2、体味古诗平淡的描写中隐蔽着的诗人淡淡的哀痛 教具筹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诗题 1、看画说诗:老师带来几幅图,用你熟识的诗句描绘一下 a.课件出示:《鹅,鹅,鹅》图片,看到这幅图速即想到诗句: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所见》图片:我想到: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1 b.再依次出示《小池》、《山行》、《村居》图片,同学说诗句。
C.你们看着画就会想起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导入诗题:“今日我们来学一首贺知章描写回家的古诗――《回乡偶书》课件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3、教学“偶”字,边释字形,同学跟着书空右半边;读“偶”同学再齐读课题 4、理解诗题:你知道“偶”可以组哪些词?偶:偶像、木偶、偶然,在这里是“偶然”的意思书”是什么意思?(写)偶书呢,偶然间写下的诗回乡偶书”就是贺知章回到家乡偶然间写下的诗 “偶然间写下的诗常常是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才有了一时的感受诗人贺知章回家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呢,我们就要来细细地读一读他写的这首诗 二、自主读诗,整体感知初读古诗,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正确,初步感受诗的情感及韵味 1、推荐诗人在学习这首古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的状况昨天我布置叫你们去了解贺知章这个人,你知道多少,说说”) 课件出示:贺知章:唐朝诗人,一生仕途顺当,36岁时离开家乡去做官,八十多岁衣锦还乡,唐玄宗曾亲自赐诗送别,非常风光踏上了家乡的土地,有感而发,写下了两首《回乡偶书》 2 下面我们来读贺知章写的第一首《回乡偶书》,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15页,听老师读。
2、师范读,请同学严谨听 3、同学自由读诗: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请听清要求⑴、读准生字的字音,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把诗读通顺⑵、借助课文插图想想每句诗也许讲了什么意思 4、检查自读状况你会把古诗正确地读出来吗?课件出示诗句,指名同学读,老师相机订正错误读音 5、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我们读诗的时候要留意读准这些字的读音,课件出示生字词: 偶 鬓 衰 客 何 a.指名读,连词读、齐读,让想对策记住这些字 b.指导在田字格里写“客”和“何”(相机提示:写字姿态很重要,人坐得端正,字就写得好) c.你会读这些词吗:课件出示词语,同学开火车读 6、同学再齐读古诗 三、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过渡:同学们真厉害,这么快就能流利地读诗句了下面请同桌同学合作学习,结合插图,看看你能把读懂哪些诗句,弄不明白的作上记号,等会问老师 1、同学自主学习,老师巡回指导 2、沟通学习状况 3 你读懂了哪句? 依据同学回答,老师相机教导同学说到哪句,老师就出示哪句的课件来一同学习 哪句不懂?同学可能最难懂的是“乡音无改鬓毛衰”老师帮忙理解“乡音”“鬓毛衰”的意思。
四、感悟诗意,读中悟情 1、品读第一句诗 (1)读了这首诗古诗,你知道贺爷爷是什么时候离开家乡的吗?(青年时)又是什么时候回来的呢?(年老时)真聪慧!你们是从哪句诗知道的?(少小离家老大回) (2)指导朗读:贺知章36岁离开家乡,86岁才告老还乡,50年没回家,可见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你想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这句诗呢?――难受,伤感朗读时应当把语速放慢点谁来读读,同学读 2、品读其次句 过渡:读得真好!贺知章离家50多年了,他有哪些转变?板书:“鬓毛衰”什么没转变?板书:音无改.诗人离开自已的家乡50多年了,每每想起家乡话是那样的暖和,说起家乡话是那样亲切,两鬓花白稀有,家乡的腔调始终没转变,这是诗人对家乡浓浓的――爱呀,这是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情呀板书:思乡请读――乡音无改鬓毛衰 4 50年多年乡音无改,这是多么深的情感,应当怎样读师范读,生再读 体味情感齐读第一二句日思夜想,现在最终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贺知章不由地发出感叹——“少小„„” 3、品读第 三、四句诗句 过渡:诗人无比兴奋兴奋地回到了家乡,他受到怎样的对待呢? (1)课件出示儿童与诗人相见的画面。
(2)请同学们观看图画,图中画了哪些人?(儿童和老人)他们在干什么? (3)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小伴侣,你会对贺知章爷爷说些什么话呢?现在老师来当贺爷爷,谁来当图中的孩子?师生互动理解诗句 (生:你是谁?师:我是贺知章生:你从哪里来?师:我从京城来,这里是我的家乡我很小的时候离开了家乡,现在回来了„„) (4)“离家五十年,最终回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家乡,结果孩子们却把我当作了外来的客人!唉!可真是课件出示‘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你们能明白贺爷爷的感受吗?”你们能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吗?” (5)指名读,老师评一评听到你的朗读,我知道诗人的心情是多么难过啊!听到你的朗读,我犹如听到贺知章老爷爷的声声叹息„„) 4、以情引读,读中悟情 5 贺知章50多年没回家乡,他已80多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家乡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伴侣?亲人?诗人自己„„” 5、同学回答,老师相机创设情境,以情引读 “是啊!50年后,伴侣大多离去,从前朝夕相处的伴侣再也不见身影诗人不由感叹起来——(引读全诗)” “50年后,亲人大多离去,往日一家人团聚欢快的景象再也无处找寻。
诗人不禁叹息起来——” “50年前风华正茂,年青力壮,50年后却老态龙钟,白发苍苍,真是人生易老,物是人非啊!诗人不由伤感起来——” 五、配乐吟诵,升华诗情 “是啊!岁月在少年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日子给乌黑的头发染上了白霜漂泊在外的游子已不再是早年间的模样,家乡的人与事每天也在变幻,但唯一不改的是游子的那颗回家的心,唯一不变的是对家乡深深的爱 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再次朗诵全诗 六、指导背诵 同学们读得真好,古诗我们除了有感情地朗读,还要熟读成诵,牢记于心我给两分钟时间看谁能背出这首诗 七、阅读续篇,深化感情 诗人回到自己家里看到家人和伴侣后,他又有了此外一首表达他思乡之情的诗,也叫《回乡偶书》,是其次首请大家读一读吧! 1、出示《回乡偶书》其次首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2、同学自由朗读 八、老师总结 我们学习了《回乡偶书》的第一首,经过吟诵诗句,体味了眷恋家乡以及悲伤之情其次首《回乡偶书》就请大家回家跟你们的爸爸妈妈一齐读一读,好吗? 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贺知章 鬓毛衰 思乡 音无改 第2篇:《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学会“客、何”两个生字,会写“音、客、何”,了解古诗大意。
本领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味的喜爱家乡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操纵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三、教具筹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㈠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日的语文课,老师先请同学们听一首歌请你细心听这首歌的歌词请你说一说这首歌的歌词 2、听到这几句歌词,你想起了什么?下面我们就一齐来读一读这首古诗 3、这首古诗的是谁? 4、今日我们也要学习一首古诗,这首古诗也是唐代的一位闻名诗人写的今日,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听歌、说歌词—诗句—题目——唐代诗人—《回乡偶书》 ㈡初读,学习生字 1、老师范读,同学听准字音 2、同学借助拼音,自由认读诗句,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老师或小老师带读 4、学习生词 5、指导书写 师范读—同学自由读—带读—学习生词—指导书写 ㈢细读品尝,感悟理解 ⒈学习课题 (1)“偶”和“书”的意思 (2)简介贺知章。
2、第一句 (1)结合插图,理解重点词语: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 (2)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 ⒉学习其次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1)指导同学理解“儿童”、“相识”、“何处”的意思 (2)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 3、串讲诗意,体味情感: ⑴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 ⑵从这首诗中,你体味到什么?(板书:思乡) 4、指导朗读 (1)同学结合插图,边读边想象诗意,边划分节奏 (2)师示范朗读,同学学习仿照 课题—第一句—其次句—第三句—第四句—串讲诗意,体味感情—朗读想象—朗读划分节奏 5、补充诗句 四、课外拓展 五、布置作业 背诵古诗《回乡偶书》 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喜爱家乡 缅想家乡 第3篇: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教学 2022—2022学年第一学期二年(4)班 高宇晶 教学目标: 1、熟悉偶等5个生字,会写音、何、客三个生字 2、大致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味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喜爱家乡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味诗人喜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教学筹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同学们,你们笃爱古诗吗?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珍宝今日,我们一齐来学习这首古诗,谁情愿读课题指名读,齐读课题留意读时不要拖腔拉调) 2、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板书:贺知章 图片简介贺知章是唐代闻名诗人,家住浙江绍兴他36岁到京城当官,始终到85岁才退休回到自己的家乡绍兴,这首诗就是他回到家乡后写的 二、推荐嬉戏 1、要学好这首诗,小伴侣务必闯过四关,小伴侣你们有士气和信念迎接挑战吗?那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