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苍南渔民生活中的海洋印记(文化概论).doc

23页
  • 卖家[上传人]:M****1
  • 文档编号:548670874
  • 上传时间:2023-03-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74MB
  • / 2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苍南渔民生活中的海洋印记目录一、总述历史依据二、渔民的日常生活1.服装2.饮酒 (访谈)3.吃鱼习俗 (访谈)4.渔家禁忌5.渔民的信仰 (访谈)6.语言7.思维方式三、开渔节1.开渔节是与禁渔期2.渔农兼作四、渔民的海上生活1.船员2.出海3.船上饮食4.海难 巴曹(“拜鬼儿经”的活动) 访谈五、现在渔民对于渔业方面的了解(访谈)六、启示七、参考书目一、总述海滨自古以来海洋被冠以各种名称:“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五洲的通道”、“风雨的故乡”、“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如今,我们透过一群人的身上看到它的历程他们不是历史学家,却熟悉每条鱼的繁衍历程;他们不是地理学家,却徜徉在瀚海波涛之中;他们不是冒险专家,却直挂云帆济沧海于是,我只能从他们的生活方式中看到源远流长的大海上激起的朵朵浪花早在18000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我国人民就已经开始和海洋打交道,过着拾贝抓鱼的渔猎生活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风帆、舵、桨,开始驾舟出海殷纣王曾率大军过江、涉海征伐人方(地在今山东)春秋战国时代,利用海洋致富已被有识之士所意识,韩非子有“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的名言但是受封建统治的影响,渔产业在古时候并不兴盛。

      中原农业文化影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下了“海禁政策”;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官方没有海禁,对民间航海业限制;清朝 时实施“迁海政策 ”目的是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隔绝郑成功与沿海百姓的交往,而下令沿海百姓向内地迁移不过古人留下了众多描写海洋的诗词作品,如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等等,足见海洋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化的渊源和重要组成部分二、渔民的日常生活鱼市 范仲淹有诗曰: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自古以来,渔民的船家生活总是缥缈不定的,“一条船、一家人、一辈子”是传统渔民一生的写照但巴曹这儿的生活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离船上岸的渔民们,不仅结束了风雨漂泊、四海为家的苦日子,而且通过他们勤劳的双手和灵活的头脑,过上了幸福和安定的生活只有在开渔时离家个把月而那些他们出海的战利品都是渔民生活历史的“活化石”鱼到码头在码头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渔帆点点、桅杆林立,捕捉到丰收的信息;菜市场处处杂陈着品种繁多令人目不暇接的鲜鱼,时时听到鱼贩大声吆喝;会在路上不经意间嗅到鱼的气息曝晒的鳗鱼补网的妇女渔民们在海上捕鱼,而他们的家人则在家里补网,帮忙处理带回来的海鲜。

      仔细看,渔民的家庭就像小型的企业一样,也有“后勤部”得支援补渔网也是渔民多年的生活习惯,要想捕到海鲜就要“善假于物也”,这一点渔民比我们都早知道1. 服装渔民的服装 渔民的衣着很简单,主要的特点是耐穿,宽大,透风,防水等一般出海时都会带旧衣服,船上鱼腥味浓重怕把新衣服也染上腥味防水的裤子像背带裤,又有点像雨衣,只是相对而言厚些穿着这样的衣服固然会显得笨拙,但适合捕鱼时作业一些渔民在休渔期,农忙时也会穿着这样的衣服去田间插秧,打农药2.饮酒渔民们除了在衣着方面有考虑外,作为保护生命的本能,饮食方面也防范甚紧从事海事生活的人们,素以豪饮著称,一般上船考察的人员都不敢跟渔民师傅们喝,随便一个人出来,都能轻易把考察的人撂倒喝酒可以除寂寞,壮胆,驱寒,但喝酒只限于下船之后,上船之前,在船上,则滴酒不沾哪怕船在海上十天半月,也绝不会有人偷着喝酒是为“登船不酒”,这是一种禁忌因为酒意使脚步不稳,海上行船颠簸摇晃,极易发生事故,再者一遇紧急情况,也难以冷静理智地应对处理不过现在渔民们对“登船不酒”并没有恪守不渝,在船上喝酒的现象也是有的,只是不能喝醉,且是在有安全保障的前提下进行的XXX:(男,约47岁,渔民,文化程度:小学)平常很喜欢喝酒但是在船上不敢多喝。

      我们船上捕鱼的会带点酒,量不多每次出海大都要一个月,有时在船上也会闷得慌,喝几口小酒,聊聊解闷只是一般只能带度数比较低的啤酒,不能多喝2. 吃鱼习俗 整条鱼上桌爱鱼,吃鱼是渔民的一大爱好吃鱼要先吃鱼头,意示“一头顺风” 吃鱼不能翻鱼身渔民食鱼,除了带鱼、鳗鱼等鱼体较长的鱼,其他的鱼一般都只去除内脏等不能吃的部分而保留全身在鱼身上划几刀以便入味,烹饪熟了之后,端上桌来也是全鱼XXX:(男,14岁,学生,文化程度:初中)我有一次去同学家做客,他的叔叔是捕鱼的在吃鱼时,他们家在吃完一面鱼体之后不给鱼翻身,要将鱼骨用筷子剔除或从鱼骨的空隙中将鱼肉拨拉出同时也不能说“翻”这个字要说“顺着吃”而且吃鱼时不能说“吃光”、“吃完”或“吃尽”可能是因为捕鱼的人都希望“年年有余”吧!只是平常也不知道这些,在他们家吃的时候总觉得怪怪的,怕一个不小心就做错什么4.渔家禁忌造船要选良辰吉日;开工时要祭拜天地神灵;渔船下水又要择日候时而行日常禁忌颇多,在船上,不能双脚悬于船舷外,以免“水鬼拖脚”;忌船只靠岸时喊“到了”、“来了”之类的话,以免“把野鬼引上船”而“到了”中的“到”和“倒”谐音,不吉利。

      船上忌说“碰岩石”、“做乱梦”等话,因为“梦”和“网”谐音,乱网捕不到鱼,做梦说成“聊天”忌妇女上渔船,认为女人上船要冲犯船神旧时渔船不搭妇女,尤其是刚好七男一女时,更不允许搭乘,怕七男一女,八仙过海,有去无回本来忌讳在船上吹口哨,那会引浪招风;忌拍手,因为拍手意味着“两手空空”,但是这个观念现在已经淡薄了,大都不在意了在吃完饭后渔民家人及客人不能将筷子横在碗上,会被认为是人去、船空、桨在羹匙也不能背朝上搁置这是因为渔民及其家人最忌讳“翻”船之类现象他们相信如果真这么做,捕鱼的人很有可能会翻船羹匙形状像船,渔家人从心理上不愿意看到羹匙倒置的情景,反映了渔家人祈求海上平安的心愿渔船上或渔民家里打水的吊桶不能叫“打水桶”特别是在渔船上渔民的生活用水要从淡水舱里取水,或从大海里打水,要用小木桶但渔民很忌讳叫“打水桶”,在我们那的方言里“水”和“输”谐音,渔民们为了谋生计才出海打渔,当然希望年年有余,忌讳输5,渔民的信仰出海捕鱼是一种高风险的生产,传统的捕鱼作业更是“一只脚踏在棺材里,一只脚踏在棺材外”在生死难料的生活状态下必须有点精神寄托,有个依赖的信念,因此渔民们都是有民间信仰的在渔民们出海前要拜海神,祈祷他们的保佑,祈祷出行大获丰收。

      巴曹这地方的渔民大都是信仰妈祖的,也有信佛或者信菩萨的,但是在他们的观念中认为妈祖就是菩萨XXX:(女,约45岁,某渔民的妻子,文化程度:小学)我们那出海前要拜拜的拜什么?拜菩萨啊!菩萨就是妈祖,只有外国人才叫妈祖的,我们这儿都是叫菩萨的,菩萨就是妈祖!这儿的渔民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有的甚至是文盲,但并不是说他们的这种信仰行为是由于他们学历低导致的海人普遍信仰海神妈祖娘娘,说她能够在海上救危救难,常常在月黑风高的夜晚给遭遇风浪的行船人、打鱼人送来一盏红灯,引导着被风浪打迷了方向、眼看就被打翻在海里喂进鱼腹的海人们逢凶化吉,转危为安,顺利返航归来6.语言渔民的日常生活中也洋溢着浓浓的鱼腥气除渔业专门用语外还有许多日常成语、谚语和歇后语等如“死蟹一只”比喻毫无办法;“乌贼肚肠河豚肝——又黑又毒”;“黄鱼剖鳖眼勿闭”;“海蜇虾当眼——依赖”不过几乎是用当地的方言讲的,有些语言现在已经不用了在渔民方言中,一般是以粗俗的语句和口气讲的,但传达的却是对生活的常乐心态的不屈的追求7.思维方式 在挑鱼的渔民海洋捕捞具有风险性、捕捞环境的开放性及捕鱼劳作的艰苦性,使长期受渔文化影响的巴曹人的思维特点具有一定的趋渔性特征。

      他们熟悉鱼的品种,有丰富的挑选鱼贸的知识和品评其优劣的技能,在长期的渔业捕捞中,认识潮汐规律,掌握风潮变化这是因他们的职业所练就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跟水打交道的渔民们也呈现出水的特点,思维较为灵活,充满着活力和创造精神,能根据现实生活的变化而进行创新,缺少恪守成规的保守性常常与海相伴,奠定了巴曹人大多具有大海般宽阔胸怀和豪爽的性格基调在大海上只有船员相伴,长年累月的相处中同舟共济他们形成了乐于助人的美德,有珍贵的团队互助性如果遇见求救信号,救助者必会义不容辞纷纷前往因为对海洋危险的无所畏惧令他们在交流,拓展上能够兼容并包,比较开放,无所拘束经历过大风大浪的渔民胆子都挺大的,似乎什么事情对于他们都是“小意思” 那种满怀信心的笑容,让人很安心他们船上保持平衡的功夫很好如老渔民说,海上捕鱼,“脚趾头也要生活灵”,意思是说,人在船上,半条命在鬼门关,不仅脑子要绷紧弦,从头到脚都要提高警惕渔船在海上会晃荡,要想做好工作平衡感不能缺三、开渔节巴曹第八届开渔节 开渔节是与禁渔期相对应的禁渔期的设置是为了保护某些重要的经济鱼类资源,在鱼类产卵、繁殖和生长发育的特定时期,规定禁止捕捞或限制捕捞活动的时间。

      巴曹镇不是单一的渔业经济区,而是渔农兼作农忙务农,农闲鱼讯到来的季节,便以舟楫为家,“张罗竿首,昼钓泥中,鳖蟹蜃蛤之入,日给有余这里的人们都有“饭稻羹鱼”的生活习惯夏秋渔汛之期,渔民便集聚网捕在出海前除了拜祭仪式外开渔节也是一大活动热点开渔节有提前庆祝丰收的意思每逢开渔节,当地渔民全家动员,即使不是渔家人也会去凑凑热闹,粘粘喜气也有通知那些还在农忙的渔民快来参加的意思中国海洋文化有着鲜明的农业性,这在巴曹这地方也可以得到体现,其基本内涵是“以海为田,以渔为利,以舟楫网罟为生”濒海之民、射赢渔息,转贸四方,估人高帆健艫,出没风波之中这种“人田海一体”, 利义并取的生活方式是由当地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捕鱼的风险性和收获的不确定性导致必须要有另一个稳定的副业作为辅助,但同时渔业巨大的盈利性又驱使他们前往海洋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四、渔民的海上生活海上生活 “起居三米舱,捕鱼换口粮”、“看天吃饭,开着渔船,哪里有虾兵蟹将,就到哪里去” “晴天,满船鱼腥味;雨天,四面漏风雨!”这是以前渔民在海上的生活但船上生活始终不踏实,没有“根”的感觉,捕鱼是个日夜颠倒的活儿,有时睡到半夜三更还会爬起来看看情况如何至于海上的风景,那些壮美的日出日落,他们多半已经麻木。

      寂寞,长久的寂寞,以及望着海的寥落背影…… 不是因为看惯了遍海映红的场景,也不是因为他们文化不高不懂欣赏,这样的情景已经融入他们的生活中,对于他们而言就像早起要刷牙一样正常不过渔民都有很好的睡功鱼腥味、柴油味、多大的声响都阻止不了他们的瞌睡虫通常,渔民躺下绝对不超过10秒,就能听到他们洪亮的呼噜声海上有两件大事:捕鱼排第一,睡觉当属第二除了解乏,睡觉的最大用途是“杀”时间船上没有封闭浴室,渔民洗澡多是在后甲板,裸浴大家都是男人,没有忌讳广袤的蓝天、大海,站在摇晃的渔船上,晒着温暖的阳光,这一刻,天人合一1.船员在海洋渔业生产中既有着精细而明确的分工,又有着密切配合的协作团队精神,渔船中的掌舵人称“老大”,其副手叫“多人”、“二多人”,其他人员按渔业生产中的分工称“出网”、“出袋(管理撒网)”、“拖下纲”,还有“扳二桨”、“抛头锚”、“备人”等渔民重视团结协作,形成了具有宽和特色的渔习俗文化这是人们涉及海洋渔业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约定俗成行为和习惯不过出海的人员要看船只的大小及去的远近程度的,水不深时只要3~4个人;深点的大多是6个人2.出海用来保鲜的冰渔民出海前会把海事安全尤其是生命防护放在首位,考虑到每一种可能性,做好一切防范的充。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